查文庫>文言文> 《楊震拒賄》文言文賞析

《楊震拒賄》文言文賞析

《楊震拒賄》文言文賞析

  原文

  楊震已五十餘,楊震四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yè)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wèi)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震性公廉,子孫常蔬食步行,故舊或欲令為開產業,震不肯,曰:“使後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

  (選自《後漢書·楊震列傳》)

  註釋

  楊震:東漢人,字伯起。

  累遷:多次升官。

  荊州:古地名。

  東萊:古郡名。

  之:去往。

  道經:路過。

  昌邑:縣名。

  故:以前。

  舉:推薦,選拔。

  茂才:即後世秀才。

  令:縣令。

  謁見:進見。

  懷:動詞,意謂懷中藏著。

  遺(wèi):贈送。

  故人:漢代人在門生或曾經做官的人面前,大都自稱“故人”。此為楊震自稱。

  知:瞭解。

  何謂:怎麼說。

  涿郡:古郡名。

  秘謁:隱密進見,此指私下送禮行賄。

  蔬食:粗食。

  故舊:老交情,老朋友。

  或:有的。

  開產業:開置產業(以留給子孫)。

  以此遺之:把“清白吏子孫”名聲留給後人。

  厚:豐厚。

  當(之):指楊震。

  故人:我。

  (子)知:你。

  亦:也。

  遷:調動官員。

  令為開產業:叫他為(子孫)留些產業。

  或:有的。

  賞析

  《楊震拒賄》一文記載了東漢時期官吏楊震拒絕賄賂的事蹟,讚揚了楊震視廉潔聲譽勝過豐厚家產的高尚品質。今天讀來仍不失為一篇為官當權者進行廉政教育的好教材。

  文中透過人物的言行,展示了楊震不為金錢所動崇尚清白的廉潔風範。古有楊伯起,今有汪洋湖。楊震的清廉,在今天被一個名叫汪洋湖的優秀黨員領導幹部發揚光大。他不僅嚴格要求自己,做到為官一任,廉政一任,造福一任;而且還對家人約法三章:不幹政、不特殊、不收禮。同時也對身邊的工作人員約法三章:不收非份之錢,不上人情工程,不搞暗箱操作。從而帶出了一屆屆作風過硬的領導班子,也帶出了支援和理解他的和睦家庭。

  然而現實社會中對汪洋湖同志的所作所為表示質疑的、不理解的大有人在。什麼“像汪洋湖那樣活著沒勁,既不會享受,又不會用權,白白在這個世界上走了一回”,還有的為因貪汙受*罪而判刑的'褚時健鳴冤叫屈。由於人們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看法不同,時代的旋律才會夾雜著一些不和諧的音律,才會衍生出晚節不保的58、59歲現象,才會有抱著僥倖的“暮夜無知者”心態以身試法的現象不斷出現。因此,反腐敗工作將是長期而又任重道遠。

  啟示

  廉潔聲譽勝過豐厚家產。惟有誠信才能立足於社會,惟有誠信之人才能常保安寧,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唯有廉潔之人才能立足於社會,唯有廉潔之人才能常保安寧。

  成語

  文中楊震說的“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後來被概括為一個典故,它就是“無所不知”。

  人物簡介

  楊震(公元59年—公元124年),字伯起,東漢弘農華陰(今陝西省華陰)人。他通曉經典,博覽群書,有“關西孔子”之稱。他教書二十多年,不為官所動。直到五十多歲,才受聘擔任荊州刺史、東萊太守,後官至司徒、太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