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文言文> 從文化視角創新高中文言文教學

從文化視角創新高中文言文教學

從文化視角創新高中文言文教學

  摘 要:試圖以文化視角創新高中文言文教學思想,打破傳統文言教學中以字詞、語法為主的教學狀況,在滿足學生文言知識的基礎上,探索一種趣味性與知識性相互融合的文言文教學方法。

  關鍵詞:文化解讀;高中文言文;故事性;特殊詞語

  在傳統的高中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大多以字詞、句式等文言知識作為教學的重點,較少從文化視角分析解讀。針對這一現狀,本文提出從文化視角創新高中文言文教學的理念,試圖打破僵局、有所突破。所謂文化視角創新文言文教學,指的是將中國古典文化中的常識、習俗、歷史特色等內容引入文言文教學,幫助學生理解文字,激發學習熱情。

  一、根據課文的故事性,從文化角度探究文意

  在現代文的講解中,教師時常會引導學生進行拓展閱讀,而在文言文教學中,許多教師卻不敢放手一試,只是固化地按照文字意思來解讀文字。其實學生因知識結構和興趣愛好的不同,常常會對文言文產生個性化的解讀。教師應當及時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和思考力,結合課文的故事性,啟發學生從文化角度探究文意。學生在理解字詞的基礎上,歷經思想的碰撞,自然會對文章有更深的理解,而這與新課改的理念也是不謀而合的。

  例如,人教版《荊軻刺秦王》一課,學生對文字的故事性其實有著很強烈的探究慾望,而教師常會因為字詞講解的原因捨棄對於故事性的探究,只做簡單的情節梳理。假如從文化角度創新教學,則可在基本字詞梳理之後,將全文設計為兩個方向供學生討論:(1)荊軻因刺秦而死,到底有否價值?(2)荊軻在刺秦之前,一直等待的人是誰?為何等待?

  對這兩個問題的討論,教師不能允許學生隨意聯想,而應引導他們以刺秦的時代背景、作者的寫作背景作為思考依據。筆者曾在教學中給予嘗試,結果學生不僅表現出高度的參與性,還提出了頗多精彩的見解。摘取幾例為證:(1)荊軻對刺秦準備不夠充分,故其死亡帶有一些遺憾和不值,且不排除有個人英雄主義色彩。(2)作為趙國使者,無論刺秦是否成功,荊軻的死都是對國家忠誠的體現。

  面對學生的討論,筆者未給出統一答案,而是鼓勵學生收集資料,完善觀點,最終以千字左右小論文為形式闡明想法。如此一來,既激發了學生的探索心,又彌補了以往教學中“重字詞、輕文字”的遺憾。

  二、從文字中的某些特殊詞語出發,以文化的角度關照理解,幫助學生更好地解讀文字

  對一些文言課文來說,基礎字詞的.淺顯解釋,不僅容易讓學生產生厭煩情緒,而且難以幫助學生對文字完成真正的理解。若能從文字中的特殊詞語、關鍵詞語出發,加以文化背景解讀,則能幫助學生迅速、準確地理解文章含義,增加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例如,在《廉頗藺相如列傳》一文中,就存在一個時常被教師忽略的細節。一般教師在講解該課時,都只是在梳理線索時告訴學生藺相如在夜晚帶走了和氏璧。其實這裡面隱藏了一個關鍵資訊,即藺相如是如何帶走和氏璧的?假如王宮戒備森嚴,區區一個藺相如如何能帶走和氏璧?假如王宮戒備不良,又如何符合秦王身份?回看原文的表述:“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於趙。”在惜字如金的《史記》中,司馬遷花費不少筆墨來描寫這個情節,應當引起我們的思考。如果要夜送和氏璧,按照邏輯,大概有兩個合理途徑:第一,藺相如有合適的機緣送走和氏璧;第二,藺相如居住的地方,有可乘之機。第一種討論原文絲毫未提及,那第二種假設呢?原文中有一個細節,藺相如住的地方叫“廣成傳”,何謂“廣成傳”?課下注釋給出瞭解釋:“廣成傳,賓館名。傳,招待賓客的館舍。”這樣的註解完全不能解釋問題,此時就需要教師引入文化的解讀來破解謎團了。《辭源》中將“傳”解釋為:驛站所設的房舍以便行人休息。驛站的客舍,大概就是現在的車站旅館,“廣成”則是賓館的名字。在《史記·酈生陸賈列傳》中也有“沛公至高陽傳舍”。再如,《漢書·霍光傳》中“河東太守郊迎,負弩矢先驅,至平陽傳舍”。可見,這樣的車站旅館在秦漢時代應該是既普通又普遍的。至此謎底徹底解開,所謂的“廣成傳”不過是當時地位低下的使者的居住之地,這樣的地方自然不會戒備森嚴,如此一來,就為藺相如提供了完璧歸趙的可能。而從秦王對藺相如住所的安排,也可看出秦王並非誠心想要以城換璧。綜上所述,也不難理解,機智聰明的藺相如為何要連夜送和氏璧回國,他大概也是從這安排住處的細節驗證了秦王假意換城的陰謀。

  相比傳統教學中機械式引導學生了解藺相如的機智聰明的教法,這樣以特殊詞、關鍵詞進行文化探究的教法,或許更能加深學生對文字的理解,也激發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