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文言文> 嫦娥奔月文言文及翻譯

嫦娥奔月文言文及翻譯

嫦娥奔月文言文及翻譯

  上學的時候,我們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寫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歷代模仿它的作品。是不是有很多人沒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嫦娥奔月文言文及翻譯,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原文

  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羿妻嫦娥竊之奔月,託身於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和。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摘令伐木。

  註釋

  斫:zhuo,大鋤;引申為用刀、斧等砍

  翻譯

  羿從西王母處請來不死之藥,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這顆靈藥,飛往月宮 嫦娥於是就住在月宮之中,變成了蟾蜍 就是傳說中的月精 故老的傳說中月亮上有顆桂樹,還有蟾蜍。因此有一本記錄異事的書上說:月亮上有顆桂樹非常高,樹下有個人不停的砍砍,可是樹被砍開之後馬上就癒合了,砍樹的人叫做吳剛,是西河人,在學仙道的時候犯了過錯,就罰他砍伐桂樹。

  於園翻譯文言文翻譯

  原文:

  於園在瓜州步五里鋪,富人於五所園也。非顯者刺,則門鑰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州,攜餘往,主人處處款之。園中無他奇,奇在磥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數棵,緣坡植牡月、芍藥,人不得上,以實奇。後廳臨大池,池中奇峰絕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視蓮花,反在天上,以空奇。臥房檻外,一壑旋下如螺螄纏,以幽陰深邃奇。再後一水閣,長如艇子,跨小河,四圍灌木蒙叢,禽鳥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頹然碧窈。瓜州諸園亭,俱以假山顯,胎於石,娠於磥石之手,男女於琢磨搜剔之主人,至於園可無憾矣。儀真汪園,葢石費至四五萬,其所最加意者,為“飛來”一峰,陰翳泥濘,供人唾罵。餘見其棄地下一白石,高一丈、闊二丈而痴,痴妙;一黑石,闊八尺、高丈五而瘦,瘦妙。得此二石足矣,省下二三萬收其子母,以世守此二石何如?

  譯文:

  於園在瓜洲停船的地方,地名叫五里鋪,就是一個名叫於五的富人所建造的園子。如果不是有地位的人投下名帖,這座園子門上的鑰匙是不會拿出來開啟門鎖開門迎客的。葆生的叔父在瓜洲任同知,帶我前往於園,於園主人處處熱情的招待我們。

  這座園子裡沒有其他奇特的地方,奇就奇在用石塊堆成的假山。堂屋前面就是用石塊壘成的斜坡,斜坡高兩丈,上面栽種了幾棵果子松,沿坡栽種了牡丹、芍藥,人不能夠到上面去,這裡因沒有空隙、滿滿當當而奇特。後面的廳堂臨近大池塘,池塘裡有奇特的山峰和極陡峭的溝壑,直上直下,人們行走在池塘的底部,抬頭仰望池塘中的蓮花反而好像在天上,這裡又因空曠而奇特。臥房的欄杆外面,有一條山溝盤旋而下,好像螺螄迴旋形貝殼,這裡因陰暗深遠而奇特。再向後,有一座水閣,長長的,形狀像小船。這座閣子橫跨在小河上,閣子的四周,矮小的灌木覆蓋叢生,鳥兒在這裡唧唧喳喳,好像在深山密林之中,人們坐在閣子裡,這裡的境界給人舒坦、碧綠、幽深之感。瓜洲的許多園林亭榭,全都是憑藉假山而有名聲,這些假山在自然山石中懷胎,在堆砌山石的人手中孕育,在主人的精心構思中誕生,這樣的假山石安置園林之中,就不會使人不滿意了。

  漁夫文言文

  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漁夫文言文翻譯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邊上游蕩。他沿著江邊走邊唱,面容憔悴,模樣枯瘦。漁父見了向他問道:"您不是三閭大夫麼,為什麼落到這步田地?"屈原說:"天下都是渾濁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汙),世人都迷醉了唯獨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漁父說:"聖人不死板地對待事物,而能隨著世道一起變化。世上的人都骯髒,何不攪渾泥水揚起濁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為什麼想得過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讓自己落了個放逐的下場?"

  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一定要彈彈帽子,剛洗過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讓清白的身體去接觸世俗塵埃的汙染呢?我寧願跳到湘江裡,葬身在江魚腹中。怎麼能讓晶瑩剔透的純潔,蒙上世俗的塵埃呢?"

  漁父聽了,微微一笑,搖起船槳動身離去。唱道:"滄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來洗我的帽纓;滄浪之水濁又濁啊,可以用來洗我的腳。"便遠去了,不再同屈原說話。

  漁夫的創作背景:

  《漁父》的寫作背景,按司馬遷本傳和東漢文學家王逸的說法,大約是在楚頃襄王執政時期,屈原遭到流放,政治上遭到重大打擊,個人和楚國面臨著厄運的'情況下,詩人心情憂憤苦悶,來到汨羅江畔,邊行邊吟而成的。《漁父序》在末尾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為楚人因懷念屈原而收集整理屈原之詩詞互相傳贈。這說明《漁父》在秦漢以前已經廣為流傳。

  緣木求魚文言文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王笑而不言。

  曰:“為肥甘不足於口與?輕暖不足於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於目與?聲音不足聽於耳與?便嬖不足使令於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

  曰:“否,吾不為是也。”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闢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王曰:“若是其甚與?”

  曰:“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必有災。”

  曰:“可得聞與?”

  曰:“鄒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為孰勝?”

  曰:“楚人勝。”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於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

  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途,天下之慾疾其君者,皆欲赴愬於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緣木求魚文言文翻譯

  孟子說:“大王的最大願望是什麼呢?可以講給我聽聽嗎?”

  齊宣王笑了笑,卻不說話。

  孟子便說:“是為了肥美的食物不夠吃嗎?是為了輕暖的衣服不夠穿嗎?還是為了豔麗的色彩不夠看呢?是為了美妙的音樂不夠聽嗎?還是為了身邊伺候的人不夠使喚呢?這些,您手下的大臣都能夠儘量給您提供,難道您還真是為了這些嗎?”

  宣王說:“不,我不是為了這些。”

  孟子說:“那麼,您的最大願望便可以知道了,您是想要擴張國土,使秦、楚這些大國都來朝貢您,自己君臨中原,安撫四方落後的民族。不過,以您現在的做法來實現您現在的願望,就好像爬到樹上去捉魚一樣。”

  宣王說:“竟然有這樣嚴重嗎?”

  孟子說:“恐怕比這還要嚴重哩。爬上樹去捉魚,雖然捉不到魚,卻也沒有什麼後患。以您現在的做法來實現您現在的願望,費勁心力去幹,一定會有災禍在後頭。”

  宣王說:“可以把道理說給我聽聽嗎?”

  孟子說:“假定鄒國和楚國打仗,大王認為哪一國會打勝呢?”

  宣王說:“當然是楚國勝。”

  孟子說:“顯然,小國的確不可以與大國為敵,人口很少的國家的確不可以與人口眾多的國家為敵,弱國的確不可以與強國為敵。海內的土地,方圓千里的共有九塊,齊國不過佔有其中一塊罷了。想用這一塊去征服其他八塊,這跟鄒國和楚國打仗有什麼區別呢?大王為什麼不回過來好好想一想,從根本上著手呢?”

  “現在大王如果能施行仁政,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上來做官,天下的農民都想到您的國家來種地,天下做生意的人都想到您的國家來做生意,天下旅行的人都想到您的國家來旅行,天下痛恨本國國君的人都想到您這兒來控訴。果真做到了這些,還有誰能夠與您為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