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文言文> 關於最佳化初中文言文教學

最佳化初中文言文教學

關於最佳化初中文言文教學

  一、前後聯絡,最佳化文言教學

  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甚至在現代文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文言積累活學活用,這將有利於學生掌握文言知識。其一,前後聯絡可以幫助學生讀懂文句。如《兩小兒辨日》中有“日中”一詞,我便提問:我們還在哪篇課文中學過“日中”一詞,能否背背相關句子,並解釋這一詞語?學生調動已有的知識積累,回答《陳太丘與友期》中出現過,也明白了“日中”在古代漢語裡通常解釋為“正午”。其二,前後聯絡可以加深學生對新舊課文的理解。如在《綠色蟈蟈》中有一個成語:“龐然大物”。

  在教學時,我有意讓學生回憶在哪篇課文中學過,並讓學生背一背相關語句,學生透過回憶,不但複習了《童趣》一文,而且明白了這一成語的用法。其三,前後聯絡可以讓學生自主突破閱讀中的難點。如《陳太丘與友期》中“相委而去”中的“相”到底怎麼解釋?這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我讓學生查詢關於“相”的所有解釋。透過讓學生自學,學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相”的意思,即“相”是稱代性副詞,在這裡可譯為“我”。這種讓學生自主探索求知的做法,並沒有影響課程的進度,反而提高了課堂的效率。在期末複習階段,我把重點放在了“本期文言詞語、句子對照卡片”的整理歸納上。

  在中考複習階段,當然是對初中所有文言文詞語、語法的歸納整理。事實上,這種方法運用得當,引導有方,就會給學生創設一個自我探求知識的情景,把學生的“接受”,變成了學生的“探求”。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收到了顯著的學習效果,達到了最佳化課堂教學的目的。

  二、古今打通,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

  要達到讓學生對文言知識融會貫通、接受文化薰陶這一教學目的,教師應當調動有效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力求透徹理解,充分領悟。但是,由於文言文詞性的變化、語義的分歧、語法的特殊,透徹理解並非易事。而且,從各篇獲取的知識是零散的、孤立的,必須透過相互對照,彼此應證,才有可能形成必要的.知識體系。

  1.文言文教學應考慮到白話和文言的關係。這樣,也只有這樣,才能讓文言文在現代中學生的頭腦中“復活”,超越時空,化難為易;才能使學生溫古而知今,察今以推古,迅速而紮實地學好文言文,收到事半功倍、一箭雙鵰的效果。可以說,在“白話和文言的關係”上做文章,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這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如:“人人動手,清潔廣州!”清潔,形容詞用作動詞,使動用法。

  《社戲》“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裡。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中的“朦朧”一詞,形容詞用作動詞。

  2.成語、典故應該成為文言文教學中通向現代漢語的一座橋樑。因為,成語為中學生所喜聞樂見,而它又充分反映了漢語的所有特點,它是聯絡古今漢語的自然紐帶。在教學中,應重視培養學生學習文言字詞的能力,透過文言字詞的教學,指導學生探討字詞的延伸,尋找與現代漢語的聯絡。呂叔湘先生曾經說教學文言文的目的,有四種提法:其中有一種提法就是“為了瞭解現代文章裡出現的成語和典故”。

  文言文、現代文一脈相通,許多詞語的語用、語義是相通的,學生生活中就經常接觸許多熟悉的成語、名句,所以,我不僅讓學生了解文言字詞在課文中的意義,而且讓學生活學活用,進行積累成語的訓練,從而達到觸類旁通的目的,使文言文與學生的距離感大大消除。如:文言詞語“期”在《陳太丘與友期》中為“約定”的意思,那麼,還有沒有含“期”為“約定”的成語呢?透過引導,學生就會調動已有的知識庫,回憶有關的成語,如”不期而遇”。又如:“太丘捨去”中的“舍”是“放棄”之意,與之相關的成語有:捨本求末、捨己利人、捨近求遠等。再如成語與詞類活用的:《口技》“不能名其一處也”中的“名”是“說出”的意思,副詞後面的名詞活用為動詞,與之相關的成語如“莫名其妙”。

  利用成語進行文言文教學,既能使學生加深理解古漢語的詞法、句法特點,又能增強其文史知識,擴大其知識面,從而達到融會貫通、古為今用的目的。

  有些學者對現代漢語和古漢語兩個常用字表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古漢語常用字的絕大多數仍然保留在現代漢語中,而且還有相當強大的生命力。考察漢語的演變可以發現它由文言單音詞發展為現代漢語雙音詞的趨勢。瞭解和利用這一特點,往往可以幫助我們透過現代漢語雙音詞去判斷和掌握文言文單音詞的意義。現代漢語詞彙掌握得越多,對其意義理解得越準確,就越能在“白話和文言的關係”上做文章,運用這種“古今打通”的方法也就越方便越靈活。

  三、古為今用,豐富文言內涵

  教學文言文,一定要讓學生深刻領會其主旨,從而透過教師的引導,啟發學生談談學習了文言文,對於現代中學生或現代人或現代社會有什麼意義,這樣,才能真正達到古為今用的目的。如教學《陳太丘與友期》時,讓學生分析完主旨,即作者告訴我們做人要誠信、有禮貌時,我順勢提問:是啊!中國古人是很重視為人的,那麼,“誠信”、“禮貌”對我們今天有用嗎?請聯絡實際談一談,可以談自己的收穫、體會,或對你有什麼啟示。有的學生認為和同學相處要講禮貌、講誠信。有的學生認為,對待學習同樣要講誠信,要對自己負責,不能欺騙老師,矇混過關。

  有的學生認為在考試時要誠信、誠實……這樣,順理成章地讓學生掌握了文章的主旨,即學習的重要性。接著,讓學生聯絡實際談談學習收穫或啟發,學生就有話可說了,既培養了口頭表達能力,又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拓展了文章的主題,達到了古為今用的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