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介紹
一、判斷句
判斷句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片語為謂語,對主語直接表示判斷的句子。在現代漢語裡,一般是在主語和謂語之間用一個判斷詞“是”來聯絡。如:“魯迅是紹興人。”但也有不用判斷詞的。如:“魯迅,紹興人。”
文言文中的判斷句式通常是藉助於虛詞構成一定格式來表示的,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幾種:
1.“……者,……也”格式。“者”“也”都是語氣詞,“者”表提頓,“也”表肯定。這是古漢語判斷句的典型結構。“者也”可以單用,可以雙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如:
“劉備者,天下梟雄也。”(“者也”雙用)
“劉備者,天下梟雄。”或“劉備,天下梟雄也。”(“者也”單用)
“劉備,天下梟雄。”(“者也”不用)
“劉備,天下梟雄者也。”(“者也”合用)
2.“……是……”格式。“是”在文言中表判斷,這種情況比較少。先秦中幾無,漢以後出現。如:
“不知木蘭是女郎。”《木蘭詩》
“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
“同是天涯淪落人。”《琵琶行》
3.動詞“為”表判斷。
“此為何若人?”(這是怎樣的人?)《墨子》
4.副詞“乃”“即”“則”“皆”表判斷。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
“吾翁即汝翁。”(我劉邦的父親就是你項羽的父親。)《漢書、項籍傳》
“此則岳陽樓之在觀也。”《岳陽樓記》
“吾村十里皆平原。”《馮婉貞》
5.否定判斷。
“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以上是判斷句常見的表示形式,譯成現代漢語時,都要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加判斷詞“是”。但是,在一些文言句子中,有的原來有“是”字,從表面上看,這個“是”字很像是判斷詞,其實,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它不是判斷詞,而是一個指示代詞,復指前文內容,譯為“這”“此”。翻譯時,有時要另加判斷詞“是”。如:
“是時,曹操遺權書。”(這時曹操送給孫權一封信。)《赤壁之戰》
“是吾劍之所從墜。”(這兒是我的劍掉進水裡的地方。)《刻舟求劍》
二.被動句
所謂被動句是就主語和謂語的`關係而言的,主語不是動作行為的主動者,而是動作行為的承受者。現代漢語中的被動句一般用介詞“被”來表示。為方便學習,我們把古漢語中的被動句,分為兩大類,即標誌被動和意念被動。
(一)標誌被動主要有四類標誌。
1.於(乎)式,即“動詞+於(乎)+主動者。
介詞“於(乎)”用在動詞後表被動,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例如:
不拘於時,學於餘。《師說》
懷王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屈原列傳》
受制於人。
2.“……見……”,“見……於……”式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屈原列傳》
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3.“為……”“為所……”“為……所……”
吾屬今為之虜矣。《鴻門宴》
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先發者制人,後發者為人所制。《項羽列傳》
4.……被……(在文言中較為少見)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屈原列傳》
今日被驅遣,小姑如我長。《孔雀東南飛》
(二)意念被動
沒有表示被動的介詞出現,需要聯絡上下文去理解,如:
軒凡四遭火,得不焚。《項脊軒志》
洎牧以讒誅。《六國論》——等到李牧因為讒言而被殺。
三.倒裝句
文言文中的倒裝句包括謂語前置句(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句、狀語後置句(介詞結構後置)、定語後置句。
在漢語的語法中,句子的成分(主、謂、賓、定、狀、補)的位置在古今漢語中是一致的。但有時因為表達的特殊需要而出現倒裝現象。現代漢語也有不少倒裝句,但古代漢語中的倒裝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謂語前置(主謂倒裝)
一般是為加強感嘆和疑問的語氣。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論語〉〉
在現代漢語中為加強感嘆和疑問的語氣也經常用主謂倒裝句式。如:
太不聰明瞭,孩子!
(二)賓語前置
1.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是疑問句中賓語前置的兩個必要的條件,缺一不可。疑問代詞有孰、何、誰、曷、安、奚、惡、胡等,疑問語氣詞有乎、諸、邪、哉等。例句:
子將安之?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論語〉〉
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何為其然也?〈〈赤壁賦〉〉
樂夫天命復奚疑?〈〈歸去來兮辭〉〉
2.否定句中的代詞賓語前置。
否定句一般帶有否定副詞“不、毋(無)、未、非、弗、勿”或否定性無定代詞“莫”。否定句,代詞作賓語,是否定句中賓語前置的兩個必要條件。
子不我思,豈無他人?〈〈詩經〉〉——你不想我,難道沒有別人思念我。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與國也〉〉
以為天下莫己若者。〈〈秋水〉〉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
3.一般句式中的代詞賓語的前置。
這種現象一般出現在先秦古籍中。如:〈〈論語〉〉
4.一般句式中的介詞賓語前置。如: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5.用“之”“是”來提賓。如:
何陋之有?
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其斯之謂與!
無乃爾是過歟!
(三)定語後置。
在現代漢語中,定語一般在中心詞的前面。文言文中定語有時在中心詞的後面,這是為了使中心詞突出,或者為了使句子更流暢順口。
1.數量性定語的後置。
數量詞作定語往往放在中心詞的後面。如:
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鴻門宴》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2.定語後置的標誌。“者”(譯為……的)、“之”
(1)、中心詞+後置定語+者
求人可使報秦者。《廉頗藺相如列傳》
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赤壁之戰》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
(2)、中心詞+之+後置定語
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3)、中心詞+之+後置定語+者
馬之千里者……
石之鏗然有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