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文言文> 蘊含小道理的短篇文言文

蘊含小道理的短篇文言文

蘊含小道理的短篇文言文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口語為基礎的書面語,在遠古時代文言文與口語的差異微乎其微。下面是關於蘊含道理短小的文言文的內容,歡迎閱讀!

  陳太丘與友期 / 期行

  南北朝:劉義慶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道理:告誡人們辦事要講誠信,為人要方正,否則會喪失朋友,失去友誼。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先秦:孟子及其弟子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道理:告訴我們要得天下必先得民心,透過施行仁政來王天下,而不是單靠武力來爭奪天下。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孟子將天時、地利、人和加以比較,強調指出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

  兩小兒辯日 / 兩小兒辯鬥

  先秦:列禦寇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日,問其故。(辯日 一作:辯鬥)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道理:文章說明了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會有不同的'結果,世事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孔子面對兩小兒的爭辯而不妄加決斷,體現了他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及謙虛謹慎的教育與學習態度。還表明了就連孔子也有不知道的事,所以人們要學無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