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文言文> 文言文文體知識要點

文言文文體知識要點

文言文文體知識要點

  在平凡的學習生活中,大家對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現在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那麼問題來了,你還記得曾經背過的文言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文體知識要點,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考文言詩文知識點彙編之文體知識

  1.說是古代的一種散文體裁。從內容上看,文體可以敘述事情,可以說明事物,也可以發表議論;大多是一事一議,要求說出作者對某個問題的深刻見解。這種“說”,它的敘事及議論,都是為了表明作者對社會生活中的某個問題或某種現象的看法,從本質上說,它是屬於議論性的文體,與現代的雜文或雜感小品相似。初中階段所學的有《馬說》《愛蓮說》《黃生借書說》等。

  2.表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特殊文體。在古代,臣子寫給君主的呈文有各種不同的名稱。戰國時期統稱為“書”,“書”是書信、意見書的總稱。到了漢代,這類文字被分成四個小類,即章、奏、表、議。劉勰在《文心雕龍·章表》裡說:“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可見,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達臣子對君主的忠誠和希望,“動之以情”是這種文體的一個基本特徵。此外,這種文體還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開頭要說“臣某言”,結尾常有“臣某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之類的話。我們初中課本所選諸葛亮的《出師表》即“表”中範例。

  3.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古代另有一種序是惜別贈言的文字,叫做“贈序”,內容多是對所贈親友的讚許、推重或勉勵之辭,如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即是作者寫給同鄉晚輩的贈序。還有一種是寫在詩歌前面的.序,叫“詩序”,多交代所詠故事的有關內容或作詩的緣起,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前面有一段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這段小序即交代了作詞的緣起與過程。

  4.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為一種文體。一般都用韻,形式短小,文字簡潔,內容多含頌揚、鑑戒之意。我們學過的如劉禹錫的《陋室銘》。

  5.記是古代的一種散文體裁。文言文標題中的“……記”,相當於現代文“記……”的形式。如“小石潭記”,就是“記小石潭”,即記述遊小石潭的行蹤以及小石潭的景物。這類文章當中,大多數是遊記,一種用來記敘旅途見聞和某地政治生活、社會面貌、風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勝古蹟等的散文體裁。其次是些普通的敘事性散文或者“雜記”(包括如《桃花源記》這樣的詩前序文)。除以上兩篇,我們學到的還有《岳陽樓記》《醉翁亭記》《滿井遊記》《核舟記》等。

  6.傳記述個人生平事蹟的文章。一般來說多為記述那些在歷史上較有影響而事蹟突出的人物的生平事蹟。多采用敘述、描寫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風貌。這種文體,慣用於史書。一般為他人所寫,如《張衡傳》等,也有寫自己的傳記,如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

  7.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尺牘文學功能多種多樣:可以抒情,如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林覺民的《與妻書》;也可以寫景,如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可以寫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也可以進謁顯貴,勉勵後學,形成別具特色的書牘文傳統。尺牘講究謀篇佈局,文質俱佳。

  語文知識文言文固定句式彙總

  一、表陳述語氣

  1. “有以”、“無以”,分別譯為“有用來……的辦法”、“沒有用來……的辦法”。

  2. “有所”、“無所”,分別譯為“……有……”、“……沒有……”。

  3. “何以”,表示詢問行為所憑藉的方式、方法,譯為“憑什麼”、“依據什麼”。

  4. “……所以……”,表示原因或憑藉,譯為“……的原因”或“……的方法(根據)”、“用來”等。

  5. “以為”、“以……為”,譯為“認為”、“把……當作……”、“用……做……”。

  6. “比及”,譯為“等到……的時候”。

  二、表判斷語氣

  1. “唯(顧、直)……耳”,譯為“只是……罷了”。

  2. “……之謂……”、“其……之謂也”、“其……之謂……”,表總結性的判斷語氣。譯為“說的就是……啊”或“這就叫……啊”。前面加語氣副詞“其”,翻譯時可加上“大概……吧”,表商量、推測的語氣。

  3. “不亦……乎”,譯為“不是……嗎”。

  三、表委婉推測語氣

  1. “得無……乎”、“得無……耶”,譯為“恐怕……吧”。

  2. “其……乎”,譯為“大概……吧”。

  3. “無乃……乎”、“毋乃……乎”,譯為“恐怕……吧”、“只怕……吧”。

  四、表疑問語氣

  1. “如何”、“若何”、“奈何”,分別譯為“怎麼”、“怎麼樣”、“怎麼辦”。

  2. “如……何”、“奈……何”、“若……何”,表示對事情不知該如何處置、對付,譯為“對……怎麼樣”、“對……該怎麼辦呢”。

  3. “何……為”、“何(奚)以……為”,譯為“要(拿、用)……做(幹)什麼呢”或“怎麼(為什麼)用得著……呢”。

  4. “何以……耶”,譯為“怎麼能……呢”。

  五、表反問語氣

  1. “豈……哉(歟、乎、乎哉)”,譯為“難道……嗎”、“怎麼……呢”。

  2. “庸……乎”、“其庸……乎”,譯為“難道……嗎”、“哪裡……呢”。

  3. “況……乎”,譯為“何況……呢”。

  4. “其……乎”,譯為“難道……嗎”。

  5. “何……哉”,譯為“怎麼……呢”。

  6. “安得……也哉”,譯為“怎麼能夠……呢”。

  7. “何……之有”,譯為“有什麼……呢”。

  8. “況……歟”,譯為“何況……呢”。

  六、表感嘆語氣

  1. “何其”、“一何”,譯為“多麼”、“何等”。

  2. “亦……哉”,譯為“也……啊”。

  七、表選擇語氣

  “與使……毋寧”、“與其……寧”、“與其……孰若”,譯為“與其……不如……”。

  八、表比較語氣

  “……孰與……”、“……與……孰……”,譯為“與……相比,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