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文言文> 項梁起事文言文閱讀題答案及原文翻譯

項梁起事文言文閱讀題答案及原文翻譯

項梁起事文言文閱讀題答案及原文翻譯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最早根據口語寫成的書面語中可能就已經有了加工。接下來小編為你帶來項梁起事文言文閱讀題答案及原文翻譯,希望對你有幫助。

  項梁至定陶,再破秦軍,項羽等又斬李由,益輕秦,有驕色。宋義諫項梁日:“戰勝而將驕卒惰者敗。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為君畏之。”項梁弗聽。宋義使於齊。道遇齊使者高陵君顯,曰:“公將見武信君乎?臣論武信君軍必敗。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則及禍。”秦果悉起兵益章邯,擊楚軍,大破之定陶,項梁死。章邯令王離、涉間圍鉅鹿,章邯軍其南,築甬道而輸之粟。

  高陵君顯見楚王日:“宋義論武信君之軍必敗,軍果敗。兵未戰而先見敗徵,此可謂知兵矣。”王乃置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諸將皆屬宋義,號為卿子冠軍。行至安陽,留四十六日不進。項羽曰:“吾聞秦軍圍趙王鉅鹿,疾引兵渡河,楚擊其外,趙應其內,破秦軍必矣。”宋義曰:“不然。今秦攻趙,戰勝則兵罷,我承其敝;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乃遣其子宋襄相齊,身送之至無鹽,飲酒高會。天寒大雨,士卒凍飢。項羽日:“將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歲饑民貧,士卒食芋菽,軍無見糧,乃飲酒高會,不引兵渡河因趙食,與趙併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強秦攻趙,必舉。趙舉而秦強,何敝之承!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後項羽斬宋義頭,出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當是時,諸將皆懾服。乃相與共立羽為假上將軍。使人殺宋義子。懷王因使項羽為上將軍。

  項羽殺卿子冠軍,威震楚國,名聞諸侯。將救鉅鹿。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與秦軍遇,九戰,大破之,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兵無不以一當十呼聲動天諸侯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項羽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選自《項羽本紀》,有刪改)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兵/無不以一當十/呼聲動天/諸侯軍人人惴恐

  B.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兵/無不以一當十/呼聲動天/諸侯軍人人惴恐

  C.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兵無不以一當十/呼聲動天/諸侯軍人人惴恐

  D.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兵/無不以一當十/呼聲動天/諸侯軍人人惴恐

  5.下列對文中加橫線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甬道”指兩旁有牆的馳道或通道,文中章邯專門修築甬道為王離、涉間的輸送糧食。

  B.“冠軍”位列於諸軍之首,後來也指將軍名號。文中“卿子冠軍”是上將軍宋義的尊號。

  C.“社稷”舊時指國家。“社”為穀神,“稷”為土神,“社稷之臣”指身負國家重任的大臣。

  D.古代帝王外出止宿時以車為屏藩,使轅相對為門,稱“轅門”。後來用它指代軍營之門。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WWW.ziyuanku.com

  A.宋義能夠審時度勢。宋義曾預料項梁兵敗,路遇齊國使者高陵君顯,勸其慢行以免及禍。

  B.項梁剛愎自用。他沒有聽從宋義的勸諫,結果在定陶一戰中被秦將章邯打敗:戰死沙場。

  C.項羽英勇無畏。鉅鹿之戰中他率將士破釜沉舟、燒燬軍營以示誓死決戰,最終大敗秦軍。

  D.項羽心狠手辣。他假託君命擅殺宋義;鉅鹿之戰俘虜秦將王離、涉間,並將其活活燒死。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戰勝而將驕卒惰者敗。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為君畏之。(5分)

  譯文:

  (2)今秦攻趙,戰勝則兵罷,我承其敝;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5分)

  答案:

  4. C【分析】本題考查文言斷句。“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兵無不以一當十呼聲動天諸侯軍人人惴恐”,這段話斷句的標誌有:名詞“楚”“秦”“諸將”“楚兵”“諸侯軍”,動詞“擊”“觀”,藉助這些內容即可斷開。聯絡起來,這句話的意思是“到楚軍攻擊秦軍時,他們都只在營壘中觀望。楚軍戰士無不以一當十,士兵們殺聲震天,諸侯軍人人戰慄膽寒”。

  5.C【分析】本題考查學生識記文學常識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識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曆法、樂律、地理、官職、科舉、姓名、宗法等。這類試題一般不考過於冷僻的內容,涉及的大多是科舉、姓名、禮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時知識的積累。本題著重考查了曆法。C項題幹中“社為穀神,稷為土神”錯誤,應該是“社為土神,稷為穀神。”,此題難度較大,需要考生長期注重文化積累。

  6. D(張冠李戴,透過原文最後一段可知,王離被俘,涉間不降,涉間自燒殺。)

  7.(1)打了勝仗,將領就驕傲,士卒就怠惰,這樣的一定要吃敗仗。如今士卒有些怠惰了,而秦兵在一天天地增加,我替您擔憂啊!(惰:怠惰、懈怠;少:稍微、有些;日:一天天地,名詞作狀語;益:增加、加多。畏:害怕,擔憂。各一分,共5分)

  (2)如今秦國攻打趙國,打勝了,士卒也會疲憊,我們就利用他們的疲憊;打敗了,我們就率領擂鼓西進,一定能攻克秦軍。(“罷”通“疲”,疲勞;“敝”譯為“睏乏、疲憊”,“西”名詞作動詞,“向西進軍”;“舉”譯為“攻克,打敗”,各一分,句意1分。共5分。)

  【分析】第一句中,“惰”譯為“怠惰、懈怠”;“少”譯為“稍微、有些”;“日”譯為“一天天地”,名詞作狀語;“益”譯為“增加、加多”“畏”譯為“害怕,擔憂”。第二句中,“罷”通“疲”譯為“疲勞”;“敝”譯為“睏乏、疲憊”,“西”名詞作動詞,譯為“向西進軍”;“舉”譯為“攻克,打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