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醉翁亭記> 【必備】《醉翁亭記》教案四篇

《醉翁亭記》教案

【必備】《醉翁亭記》教案四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醉翁亭記》教案4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醉翁亭記》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品味文美、情美,背讀課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顯志”的手法。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感受作者對醉翁亭周圍美好的自然風光和人物歡樂場景的描繪,體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寫法。

  難點:體會“醉”與“樂”之關係,理解“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課型:賞析課。

  教學步驟:

  一、問題的提出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一篇千古傳誦的名文,古往今來,多少人們對此文百讀不厭,津津樂道,感慨萬千,沉醉於其中。那麼人們為何而醉?本文有何獨特的魅力?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篇美文吧

  板書課題、作者。(醉翁亭記,歐陽修)問:亭名由何而來?太守為何取號為醉翁?

  明確: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給它命名。太守即歐陽修,號醉翁,其特點是易醉。那麼,醉翁的“醉”由何而生?僅僅是酒醉嗎?

  出示兩個問題:1.太守為什麼而醉? 2.我們為什麼而醉?

  二、引導學生探究問題一:太守為什麼而醉?領悟其思想內容。

  1.依據自己預習時讀書的感受,大家談談太守為什麼而醉。(學生自由發言)

  師總結概括:為景而醉,為人而醉,為情而醉。

  2.感悟文中的景美。

  課文中那些句子描繪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時之景?

  (1)指名朗讀描繪的句子,想象畫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變萬化,作者描繪了幾幅畫面?寫景的順序怎樣?指名學生回答。

  (3)教師小結: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間的變幻的手法,移步換景,由遠及近,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山水特寫,可歸納為:群山環繞圖 → 琅琊秀色圖 → 釀泉流水圖 → 溪亭展翅圖。

  第二段,利用時間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點,描繪了對比鮮明的晦明變化圖及四季風光圖:“野芳發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陰”暑氣逼人,“風霜高潔”秋高氣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寫山山水水,花草樹木,都蘊涵著作者深深的情懷,因而作者感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這句話把景與情直接聯絡了起來。

  (4)再讀寫景文字,讀出欣喜、熱愛之情。

  3.領略文中的人歡。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來欣賞。那麼,課文又是如何描寫人們歡樂的場面呢?

  (1)指名朗讀第三小節,思考:人們的歡樂體現在哪裡?你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嗎?太守見到這些,有著怎樣的神態?

  (2)四人小組討論明確:滁人遊,前呼後應,扶老攜幼,自由自在,熱鬧非凡;太守宴,溪深魚肥,泉香酒冽,美味佳餚,應有盡有;眾賓歡,投壺下棋,觥籌交錯,說說笑笑,無拘無束。

  作為太守,見此其樂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麼,我們如何來理解太守的醉呢?學生討論。師總結:太守是太高興了。為何高興呢,因為能與老百姓一起同樂。這是以醉寫出他的快樂呀。板書。(以醉寫樂)找出帶樂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寫樂, 但這樂真的是無憂無慮的樂嗎?明確:也不是的。是樂中含悲呀,為何?因為他當時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內心世界很複雜,只好借酒澆愁呀。所以,他樂中也含悲呀

  (4)學生齊讀第三小節,讀出歡樂的氣氛。

  4.那什麼樣的樂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齊讀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議論語句,說說這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有什麼含義

  明確:“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分析了不同層次的樂,鳥樂是本能享受山水之樂。賓客的樂是隨從太守而樂,境界不高。只有樂其樂——與民同樂才是最高層次的樂。進而點明太守不僅樂於山水。更重要的在於與名同樂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瞭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負,“卒章顯志”這是古人常用的一種寫作手法。

  三.引導學生探究問題二:我們為何而醉?賞析其寫作特色。

  1.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讀,要用心去體會。思考:這些句子或段落為何能讓我們陶醉?(學生四人一小組討論)

  2.師歸納

  (1)描寫形象、精練,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無論繪景還是寫人,都只有寥寥數字,著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徵,生動傳神。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相結合。板書。

  (2)句式靈活,對散結合。有的單句成對,有的雙句成對,有的三句成對,它們工整貼切,形式和諧,節奏明快,易誦易記。加之對散穿插,富有變化,搖曳多姿。板書

  (3)韻律獨特,迴環往復。全文共用了21個“也”字和24個“而”,產生別具一格的藝術魅力,使行文顯得瀟灑自如,增強了語調的節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氣氛,也使作者怡然自樂的情致得以盡情的抒發。總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書

  四、反思閱讀方法:透過本課學習,你認為應如何欣賞一篇散文佳作?

  明確:1、誦讀感悟內容 2、探究思想背景 3、賞析行文特色

  五、遷移練習:根據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記》中的語句填空。

  1、美國在聯合國大唱人權高調,真是“ ”意在干涉別國內政。(醉翁之意不在酒)

  2、這個案情十分複雜,撲朔迷離,但偵察人員決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個 不可。(水落石出)

  六、學生讀背課文,要求動情、動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濃濃的醉意與樂趣。

  板書設計:

  醉翁亭記

  歐陽修

  醉景:山水、朝暮、四時

  以醉寫樂

  太守醉醉人:滁人遊,眾賓歡

  樂中含悲

  醉情:與民同樂

  醉

  形象精練,融情入景

  文美

  我們醉句式靈活,對散結合

  情美

  韻律獨特,迴環往復

  教後反思:

  本文是一篇文質皆美、膾炙人口的文章,學生不僅要會朗讀課文,還要能評析別人的朗讀。對醉翁亭的秀麗環境和自然風光的描寫,不僅要讓學生能背誦,能用文章原句回答問題,還要能調動學生的想象,想象山、水、亭的色、聲、形,想象醉翁亭的四季景色,想象醉翁亭的外觀和豐姿,從而體會作者被山水美景所陶醉的感情。

《醉翁亭記》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知識教學點

  l.正確理解文中的難詞、難句,瞭解文意,醉翁亭記 教案示例。

  2.進一步體會文言虛詞“也”“而”的作用。

  3.鞏固對“駢散結合”句式特點的理解。

  (二)能力訓練點

  1.引時學生反覆誦讀、感受優美的語言,力求熟讀成誦。

  2.扣住“文眼”認真思考,理解文章主旨。

  3.引導學生髮揮想像,再現美文的意境,由此體會文章所構造的優美意境。

  (三)德育滲透點

  讓學生懂得並學會在受到挫折不幸時,應持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具有曠達的情懷。

  (四)美育滲透點

  引導學生感受本文流暢婉轉,抑揚錯落的語言風格,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語音。

  二、學法引導

  本文的語言代美,適於反覆誦讀,在誦讀中體會語氣、語調,再現文章所構造的優美意境。主旨的理解,要透過找關鍵句,分析作者情感脈絡來完成。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l.正確理解文章意思,體會本文婉轉化美的語言特點,欣賞作者構造的優美意境,這一學習重點,主要在反覆誦讀中感悟。

  2.理解作者在文中,寫“醉”是表象,寫“樂”是實質,以“醉”寫“樂”的用意,是學習的難點,教師作適當分析後領會。

  3.歐陽修的“山水之樂”,為什麼不是他消沉墮落的表現,而是他曠達情懷,積極的“與民同樂”的思想的體現?這一疑點需要教師聯絡作者寫作背景,作此補充介紹,分析來解決。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錄音機,投影儀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學生利用工具書,書下注釋,自學文章,讀懂文意。

  2.教師介紹“而”“也”在文中的作用,它們在表達語氣,情感方面的幾種情形,指導誦讀,體會意境。

  3.教師設計思考題,幫助學生理解“難點”消除“疑點”。

  七、教學步驟

  (-)明確目標

  瞭解文章,感受精美的語言,感悟優美的意境,理解文章主旨

  (二)整體感知

  歐陽修早年曾協助范仲淹(北宋仁宗時任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革新政治,觸動了保守派大官僚們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貶滁州,初中三年級語文教案《醉翁亭記 教案示例》。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時寫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難伸,於是寄情于山水,與民同樂。他雖被貶滴,卻不消沉,他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樂。他自號“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字,其實“醉”是表象,“樂”是實質。他的志趣,不只是在山水之間,更是在一州人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樂而樂。他始終是清醒而自豪的。

  (三)教學過程

  1.由對成語“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介語,引入課文。

  2.學生自學課文,利用工具書,書下注釋,瞭解文章大意。疑難字、詞、句提出來,同學討論,明確。

  3.指導誦讀

  (l)聽朗讀錄音,學生輕聲跟讀。

  (2)教師介紹“也”“而”在文中的用法,在此基礎上,學生反覆朗讀,體會本文的語言美、意境美。

  先引導學生完成課後練習一的朗讀訓練,提高對文言虛詞“也”、“而”的認識,接著朗讀全文,要求邊讀邊揣摩語氣。

  本文共用21個“也”字,語氣不盡相同,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1)陳述(用於描述景物)

  (2)肯定(用於介紹人名)(3)感嘆(用於直抒胸臆)。若將本文細加揣摩,描述景物之

  “也”,應有陶醉語氣,介紹人名之“也”,應是得意語氣。《朱子語類》卷三十九載,歐文公多是修改到妙處,頃有人買得他《醉翁亭記》原稿,初說,“滁州四面有山”凡數十字,末後改定,只曰:“環滁皆山也”五字而已。原說是陳述句,改句則陳述中有感嘆,有陶醉山水間之意。又如“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其實是暗示命名的深意,也表達了作者得意的心情,若將它改為“作亭者山之僧智仙,名之者太守”上述的意味則消失殆盡了。

  本文還用了25個“而”字,讀時要分辨輕重,凡表示轉折或遞進意味的,都要重讀。凡連線詞語而有調整節奏作用的,則可輕讀。

  朗讀時還要注意駢散結合的特點,注意節奏的緩急,語調的高低。

  4.思考下列問題(投影),理想文章主旨。

  本文以“醉”“樂”二字提摯全篇。“醉”是事物的現象;“樂”是事物的本質。“醉”“樂”二字都是借“醉翁亭”說出,全文脈絡十分清楚,試根據你的理解填空:

  (1)開頭一段介紹了醉翁亭,它包含兩個銜接得十分自然的層次;前一層介紹 ;後一層介紹 ,其中跟文章脈絡關係最為密切的是“ ”這句話。

  (答案:(l)開頭一句話含兩個層次:前一層次介紹醉翁亭的環境美;後一層次介紹醉翁亭的得名,其中跟文章脈絡關係最為密切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中間兩段描寫醉翁亭的景色,也可以分兩層;第一層寫 ,先用“ ”一詞領起,後用“ ”總收一筆。第二層寫,先用“ ”一詞表示這一層的內容跟前一層是並列的,然後依次寫了 、 、 和 四項內容。這四項內容是為結尾“ ”三個字作鋪墊,又以“太守醉”一句照應第一段“ ”這句話。

  (答案:(2)中間兩段描寫醉翁亭的遊樂,也可以分為兩層:第一層寫山間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之樂,先用“若夫”一詞領起,後用:“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總收一筆。第二層寫太守眾賓、遊人之樂,先用“至於”一詞表示這一層的內容路前一層是並列的,然後依次寫了滁人遊、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四項內容。這四項內容是為結尾“太守醉”三個字作鋪墊,又以“太守醉”一句照應第一段“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這句話。)

  (3)結尾部分也可以分為兩層,第一層寫 ,第二層寫 ,這兩層中間用“ ”一詞表示語意的轉換。結尾部分用“ ”這句話,把“醉”和“樂”統一起來,點明瞭全文的主旨。

  (答案:(3)結尾部分也可分為兩層:第一層寫宴會散、賓客歸、禽鳥樂的情景:第二層寫人“不知太守之樂其樂”,這兩層中間用“然而”一詞表示語意的轉換。結尾部分用“

《醉翁亭記》教案 篇3

  【課型】

  活動課。

  【教學內容】

  夢遊醉翁亭。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2、注重對景物的細緻描寫。

  3、寫作訓練。

  【重難點】

  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及寫作。

  【教具】

  投影儀、圖片、錄音機、磁帶、送話器。

  【教學程式】

  一、內引鋪墊

  北宋時期,曾有一位著名的文學家在今宜昌擔任過縣令,你知道他是誰嗎?指名學生回答:歐陽修。

  板書並介紹: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

  慶曆六年也即公元1046年,歐陽修因支援范仲淹的政治主張,被貶到今安徽省滁縣做了一名遷客,那時期,他遊覽了風景秀美的醉翁亭,並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記》,板書:醉翁亭。

  斗轉星移,幾千年後,現在的醉翁亭還健在嗎?它的面容又如何呢?

  今天,我們終於同夢幻旅遊公司聯絡好了,在公司導遊先生和導遊小姐的帶領下,一同去欣賞醉翁亭的美麗風光。在以上板書醉翁亭前加夢遊二字,構成本文的教學主題:夢遊醉翁亭。

  二、導學品讀

  1、播放伴音:火車進站的聲音,由弱到強。

  2、指名一學生當導遊並拿著送話器解說:各位旅客請注意,開往安徽方向的_______次列車到站了,請去滁州醉翁亭風景區的旅客,帶好自已的行禮,檢票下車。(重複一遍)

  3、指名另一名女同學當導遊小姐,在各位旅客下火車後去醉翁亭的車上,接待旅客:

  各位旅客大家好,歡迎大家乘座我們夢幻旅遊公司的大巴,再過幾分鐘,我們就要到醉翁亭風景區了,我們已經為大家做好了遊覽前的各項準備工作,為了不耽誤大家的時間,我們直接在導遊小姐的帶領下去領略醉翁亭的風光。我們公司全體人員將熱情為您提供周到地服務。如果您在旅途中有什麼困難,請隨時與我們聯絡,聯絡電話是:______謝謝您的合作!

  4、教師簡單旁白,然後由另外幾名導遊按課文內容依次進行景點介紹。

  5、景點之一:醉翁亭景點介紹。導遊在介紹此景點時可讓學生都把眼睛閉上,體現夢遊。隨著導遊細緻入微地講解(學生可在原文的基礎上,對其景色進行細緻描繪),進而完成對課文第一自然段的理解。

  6、景點之二:醉翁亭早晚及一年四季景色介紹。亦可讓學生閉上眼睛。

  7、景點之三:醉翁亭風俗人情介紹。導遊在介紹此景點時,可讓有特長的學生進行特長展示:山歌對唱,滁人遊情境模擬,眾賓歡情境模擬,太守宴特色菜介紹在此讓學生充分表現自我,在眾多學生參與之下完成對課文的學習。

  三、外聯對比(教師接住學生傳來 的接力棒)

  醉翁亭的景色怎麼樣?我們非常感謝夢幻旅遊公司的導遊為我們介紹瞭如此優美的景觀,以及他們精彩的講解。

  現在,我們來總結一下這節課所學的主要內容。如果要你把今天參觀的內容寫出來,你準備怎麼寫?

  路線:車站──環滁──琅琊山──釀泉──醉翁亭

  風景:朝暮之景──四時之景

  風俗:滁人遊──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

  四、延伸運用

  運用本課所學,向大家介紹一處旅遊景點。要求能寫出景點的特色來。

  【板書設計】

  夢遊醉翁亭

  歐陽修

  目標:

  1、充分發揮想象能力。

  2、注重景物的細緻描繪。

  3、寫作訓練。

  路線:車站──環滁──琅琊山──釀泉──醉翁亭

  夢幻之旅: 風景:朝暮之景──四時之景

  風俗:滁人遊──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

  練習:景點介紹

《醉翁亭記》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

  3.積累文言詞彙,背誦全文。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理解文章內容和主題。

  2積累文言詞彙。

  教學難點:

  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

  教學準備:

  1.準備課文的朗讀錄音帶。

  2.將本課知識點製作成課堂使用的幻燈片。

  3.學生準備漢語詞典、文言文詞典等工具書。設計思路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匯入

  歐陽修被貶為滁州太守後,心情鬱悶,他經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飲酒抒懷,並與山寺內的住持智仙和尚結為莫逆之交。智仙為方便好友遊訪,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歐陽修休息、飲酒。歐陽修用自己的別號“醉翁”為這座亭子命名。後來,便寫了《醉翁亭記》。

  本文是慶曆六年作者因支援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貶為滁州太守時寫的。文章極其生動地描寫了醉翁亭的秀麗環境和變化多姿的自然風光,並勾勒出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抒發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娛情山水以排遣抑鬱的複雜感情。

  二、讀課文

  1.聽讀。

  (播放課文朗讀錄音。)

  要求:聽清字音,必要時在書上注漢語拼音。

  2.正音。

  (幻燈出示下列字詞,請學生讀準字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釀( )

  僧( ) 輒( ) 霏( ) 暝( ) 洌(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僂( ) 朝( )而往

  3.學生試讀課文。

  朗讀課文。朗讀時要注意21個“也”語氣不盡相同。“也”大致表達了以下幾種語氣:

  (1)陳述(用於描述景物)。如:環滁皆山也。 琅琊也。

  (2)肯定(用於介紹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謂也。

  (3)感嘆(用於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間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讀時,應透過上述語氣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到“也”字後面應有較長的'停頓。

  朗讀時還要注意25個“而”字,讀時應分辨輕重。一般來說,凡表示轉折或遞進意味的都要重讀。如: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凡作為連線詞語的“而”和有調整音節作用的“而”,則可以輕讀。如:朝而往,暮而歸。

  此外,還要注意駢散結合的旬式,讀時節奏要富於變化,悅耳動聽。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學習。

  2 疑難解析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別。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名之者誰:名之者,給亭起名的人。 飲少輒醉:輒,就。

  若夫,文言裡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層意思時常用,近乎“要說那一…·”“像那……”

  歌於途:倒裝,在途中唱歌 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

  雜然而前陳者:雜然,錯雜。陳,擺放。 已而夕陽在山:已而,過了一會兒,不久。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樂其樂,樂他所樂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樂趣。第一個“樂”字是動詞,第二個“樂”字是名詞。

  四 概括課文內容

  第一段:寫醉翁亭的自然環境和命名緣由。

  第二段:寫山間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三段:寫滁人、賓客、太守遊山的情形。

  第四段:寫宴罷歸去並點出作者名姓。

  五 作業:熟讀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賞析課文,理解課文主旨

  一 匯入:《醉翁亭記》是歐陽醉翁亭修被貶為滁州太守後寫的一篇散文,在這裡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內心抑鬱和苦悶寄情于山水之間,消融於與民同樂之中。描繪出了一幅幅變化多姿、秀麗嫵媚的優美圖畫。

  二、逐段分析,探究鑑賞

  1、分析第一自然段:

  齊讀之後指導學生們思考:此段是概括寫了亭子的環境和亭子命名的由來,寫亭子的環境,作者是從哪裡落筆,如何觀察按什麼順序寫的?寫亭子的命名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結合抒情的?

  總結:是從遠山落筆,立足於滁州,先是定點觀察環視,然後把焦點對準西南諸峰,點出瞭望之蔚然而深秀的琅琊。接著動點觀察,景隨步移,山行六七里,先聞水聲,後見泉水,最後峰迴路轉,推出了泉上的醉翁亭,寫出了亭的環境,按照由遠而近的順序,寫完景過後層層設問,透過作亭者誰,名之者誰,引出了命名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於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抒發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感情。

  2、分析第二自然段:

  讓同學們結合課下注釋閱讀課文弄清文意,思考:作者寫了哪些風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你的感受如何?

  總結:作者按照朝暮,四季的順序來寫。在作者的眼中,醉翁亭山間朝暮四時無一不美,清晨,日驅之霧,怡紅快綠頓現眼前,傍晚谷歸山各,讓人遐想神往。春天,野花香氣無處不散,夏季綠樹成蔭,微風習習。秋天天高氣爽,霜色潔白,冬日裡嶙嶙的怪石令人感受到的是另一種詩情畫意,真是美不勝收,難怪作者抒發到"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3、分析第三自然段:

  "一切景語皆情語"在作者的眼裡,他周圍的景物無一不美,這也說明了他的心情是十分快樂的,他的心情為什麼這麼好呢?我們看第三自然段共有四句話(一個也字一句),若每一句話為一幅圖時,我們可命名為:滁人遊圖、太守宴圖、眾賓歡圖、太守醉圖。看課文分析:滁人遊圖中共寫了哪幾種人?太守宴圖中有哪些佳餚?眾賓歡圖中,眾賓的形為和神態如何?太守醉圖中,太守的面目和神態怎樣?

  思考:為什麼寫太守宴圖之前先寫滁人遊?

  總結:這就應了我們剛剛學過的《岳陽樓記》中的後天下之樂而樂,太守周圍的人情事物無一不讓他愉悅動情,駝背彎腰的龍鍾老人,天真活潑的少年兒童,絡繹不絕的遊人,一切都那麼有生氣有色澤。在他所治理的滁州這一方水土,可謂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快樂無比,太守自然也就樂得其醉了,他沉醉於這方山水之樂,也更沉醉與民同樂之中。

  4、分析第四段:

  在第四段中,作者用兩個相同的句式點出了四種樂即:山林之樂、禽鳥之樂、遊人之樂、太守之樂。

  思考:這些樂中誰的樂的涵義最豐富?其樂的涵義有哪一些呢?

  “太守之樂其樂”是點睛之筆,作者在這裡含蓄的抒發了自己的複雜感情,既包括娛情山水,排遣鬱悶的歡樂(山水之樂)也有看到自己政績——政通人和的欣慰(遊宴之樂)更有與民同樂的情懷。

  三、總結全文,深化主題

  本文透過對醉翁亭秀麗風光的描寫和對遊人之樂的敘述,表達了作者對美好山川的熱愛和與民同樂的情懷,抒發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懷的複雜感情。寫景和抒情相結合,文字簡練而生動句式錯落有致。文中“山水之樂”不能看作是作者消沉墮落的表現。因為,本文描摹山水,抒寫遊宴,看似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後的沉淪表現,實質上,作者筆下如此美妙的勝景,抒發的自得其樂的陶醉之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勝景、享樂折射出來的是作者治滁的政績,是積極從政的結果,是“與民同樂”的積極思想。

  四、板書設計

  引入…… 滁洲 琅琊 釀泉 醉翁亭 作亭者 命名者 命名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

  寫景…… 朝暮 四時之景 樂亦無窮 山水樂

  醉翁亭記 寫人…… 滁人遊 太守宴 眾賓歡 太守醉 遊宴樂

  歸來…… 禽鳥樂/人之樂 /太守了 (與民同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