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醉翁亭記> 《醉翁亭記》教案模板集錦九篇

《醉翁亭記》教案

《醉翁亭記》教案模板集錦九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醉翁亭記》教案9篇,歡迎大家分享。

《醉翁亭記》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

  3、積累文言詞彙,背誦全文。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⑴ 理解文章內容和主題。

  ⑵ 積累文言詞彙。

  2、難點:

  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

  【教學準備】

  1、準備課文的朗讀錄音帶。

  2、將本課知識點製作成課堂使用的幻燈片。

  3、學生準備漢語詞典、文言文詞典等工具書。

  【設計思路】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規範》規定文言文的教學內容和要求,重點要放在熟讀和背誦上,在此基礎上基本理解課文的內容。基於此,本文教學從讓學生熟讀課文起始,透過反覆誦讀,使學生對課文大意有個初步感知;然後,指導學生以二人小組和全班討論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這是基本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

  對於基本理解課文內容這一教學目標,擬化繁為簡,抓住貫穿全文的主線──“樂”字,體會作者文中蘊含著的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學生對此有所體會或瞭解,便能達到這一教學目標。

  本文語言駢散結合,讀起來上口。因此,將朗讀、背誦確定為教學的主要目標。背誦一定量的名篇,對學生是終生有益的,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本文內容和寫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讀的東西,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讀、背為本課教學的第一重點。同時,並不忽視引導學生對全文基本內容的理解,只不過處置上採用了較為簡潔的思路而已──抓住一個“樂”字,體會作者所樂的內涵。應該說,學生能夠理解了這個“樂”,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內容。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

  歐陽修被貶為滁州太守後,心情鬱悶,他經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飲酒抒懷,並與山寺內的住持智仙和尚結為莫逆之交。智仙為方便好友遊訪,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歐陽修休息、飲酒。歐陽修用自身的別號“醉翁”為這座亭子命名。後來,便寫了《醉翁亭記》。

  本文是慶曆六年作者因支援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貶為滁州太守時寫的。文章極其生動地描寫了醉翁亭的秀麗環境和變化多姿的自然風光,並勾勒出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抒發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娛情山水以排遣抑鬱的複雜感情。

  二、讀課文

  1、聽讀:

  (播放課文朗讀錄音。)

  要求:聽清字音,必要時在書上注漢語拼音。

  2、正音:

  (幻燈出示下列字詞,請學生讀準字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釀( ) 僧( ) 輒( ) 霏( )

  暝( ) 洌(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僂( )

  朝( )而往

  3、學生試讀課文:

  朗讀課文。朗讀時要注意21個“也”語氣不盡相同。“也”大致表達了以下幾種語氣:

  ⑴ 陳說(用於描述景物)。如:環滁皆山也。 琅琊也。

  ⑵ 肯定(用於介紹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謂也。

  ⑶ 感嘆(用於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間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讀時,應透過上述語氣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到“也”字後面應有較長的停頓。

  朗讀時還要注意25個“而”字,讀時應分辨輕重。一般來說,凡表示轉折或遞進意味的都要重讀。如: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凡作為連線詞語的“而”和有調整音節作用的“而”,則可以輕讀。如:朝而往,暮而歸。

  此外,還要注意駢散結合的旬式,讀時節奏要富於變化,悅耳動聽。

  4、學生互讀課文:

  方法:二人小組,一人讀一人聽,糾正讀音錯誤;各讀一遍。

  5、指定一位學生朗讀,集體糾正讀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學習:

  二人合作,參考註解,疏通全文大意。沒有註解的語句,憑藉學過的文言常識解決或查閱工具書解決;解決不了的,畫下來,待全班集體討論解決。

  說明:引導學生利用書上註解和工具書獨立學習,這也是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設立二人小組來討論全文大意,是為了互相啟發,並利於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集體解難:

  各小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問題,集體討論,教師適時點撥或給予解答。

  (幻燈展示。)

  難點提示:

  ⑴ 第1自然段:

  環滁皆山也:環滁,環繞著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別。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樣子。深秀,幽深秀麗。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峰迴路轉:回,曲折迴環。轉,盤旋彎轉。

  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翼然,像鳥兒張開翅膀一樣。指亭四角飛簷翹起。臨,靠近。

  名之者誰:名之者,給亭起名的人。

  太守自謂也:自謂,自稱,太守用自身的別名(“醉翁”)來命名。

  飲少輒醉:輒,就。

  故自號日醉翁也:自號,給自身起了個別號。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樂:欣賞山水的樂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領會在心裡。寓之酒,寄託在飲酒上。

  ⑵ 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若夫,文言裡銜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層意思時常用,近乎“要說那一…”“像那……”的意思。林霏,樹林裡的霧氣。”

  雲歸而巖穴暝:雲歸,雲霧聚攏在山中。巖穴,山谷。瞑,昏暗。

  晦明變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發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氣。

  佳木秀而繁陰:佳木,好的樹木。秀,枝葉繁茂。繁,濃密的。

《醉翁亭記》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一背誦全文。

  二基本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設想:

  《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規定的文言文的教學內容和要求,重點放在熟讀和背誦上,同時能夠基本理解課文的內容。基於此,本文教學從熟讀課文起始,透過反覆誦讀,使學生對課文大意有個初步感知;然後,指導學生以二人小組和全班討論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這是基本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

  對於基本理解課文內容這一教學目的,擬化繁為簡,抓住貫穿全文的主線——“樂”字,體會作者文中蘊含著的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學生能對此有所體會或瞭解,即達到這一教學目的。

  擬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一熟讀課文;疏通全文大意。

  二抓住“樂”字,基本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看“閱讀提示”,瞭解作者歐陽修和本文.寫作背景;瞭解本文主要內容。

  二讀課文。

  △教師範讀,或播放課文朗讀錄音。

  要求學生:聽清字音,必要時在書上注漢語拼音。

  △教師提出下列字詞,請學生讀準字音。

  方法:出示卡片或小黑板。

  滁()壑()琅琊()潺()

  釀()僧()輒()霏()

  暝()朝()而往傴僂()

  洌()蔌()射者中()弈()

  觥籌()翳()

  △學生試讀課文。

  要求:放聲讀書。

  △學生互讀課文。

  方法:二人小組,一人讀一人聽,糾正讀音錯誤;各讀一遍。

  △請一位學生讀書,集體糾正讀音。

  (或請四位學生,每人讀一段)

  [說明]從正音入手,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是為了熟悉課文內容。以上學生已經聽讀了兩遍,自己讀了兩遍,對課文內容大致瞭解了一些。本文語言淺易,熟讀利於疏通全文大意。

  三疏通全文大意。

  △二人小組,參考註解,疏通全文大意。沒有註解的語句,憑藉學過的文言常識解決或查閱工具書解決;解決不了的,畫下來,待全班集體討論解決。

  [說明]引導學生善於利用書上註解和工具書獨立學習,這也是在培養自學能力。設立二人小組,討論全文大意,是為了互相啟發,並利於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集體解決疑難

  方法:二人小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問題,由其他小組同學幫助解答。學生們都解決不了時,教師適時點撥或給予解答。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

  (1)林壑尤美

  (2)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3)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

  (4)山間之朝暮也。

  (5)山間之四時也。

  (6)歌於途

  (7)行者

  (8)臨溪而漁

  (9)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

  (10)雜然而前陳者

  (11)起坐而喧譁者

  (12)已而夕陽在山

  (13)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

  [說明]學生閱讀中遇到問題,由誰來解決呢?同學之間相互啟發,自己解決最好。必要時,教師點撥或講解。學習是學生的事,教師儘可能調動他們自己解決問題。果能如此,久而久之,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就會增強。

  △學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課文的意思用白話說一遍,要出聲音。

  四再讀課文。

  齊讀,或各自放聲讀。

  要求:注意找出表達全文主旨的一個字,畫出來。

  佈置作業:

  一熟讀全文

  二完成課後練習。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一抓住“樂”字,基本理解課文內容。

  二背誦全文。

  教學步驟:

  一讀課文。

  集體讀或個人讀。

  二找出表達全文主旨的一個字;討論問題。

  最終明確:樂。

  △文中寫出了誰“樂”?

  最終明確:太守樂,眾賓樂,滁人樂。

  △太守,眾賓為何而“樂”?

  最終明確:

  太守:山水之樂,宴酣之樂,與民同樂。

  眾賓客:從太守遊而樂

  △文中怎樣寫出了滁州百姓之樂?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

  △滁人歡樂情狀全是從太守眼中看出的。從寫滁州百姓之樂中間,可以體會出什麼內涵?有沒有太守之樂在裡邊?

  最終明確:享受“山水之樂”的不僅有太守及其賓客,還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縱情山水。“滁人遊”寫得有聲有色——有歌聲和呼應聲,有負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興高彩烈出遊,是因為生活安定富足,而這則又跟太守勵精圖治有關。太守為此而樂,也為能與民同樂而樂。這是他的政治理想。

  [說明]以上四個問題,由淺入深,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寫的“樂”的主要內涵。最後一個問題,難度較大。教師適當講解也是必要的。但不必發揮得過多,點到為止。

  三背誦課文。

  逐段背誦。每段限定背誦時間,以強記。

  指導背誦,重點在引導學生從內容理解入手,儘量不死背。第一段,共11句話,分作三層來理解背誦。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遠而近寫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這裡.寫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號的由來。最後兩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的背誦,先分一分層,將內容相關聯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於記憶。

  [說明]有前邊熟讀的基礎,加上本文語言琅琅上口,學生能夠比較快地背下來。若課上時間不夠,教師選其中一段,指導背誦,為的是教給學生背誦的方法。另外,一段中如何分層,不是本課教學重點,提出將相關內容的句子放在一起背,為方便起見;只要學生容易背下來,一段中怎樣“分層”不必較真。

  佈置作業:

  一背誦全文。

  二完成課後練習六。

  譯文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的那些峰巒,樹林和山谷尤其秀美。遠看一片鬱郁蒼蒼,顯得幽深秀麗的,那就是琅琊山。順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潺潺的水聲,(又看到)一股水流從兩峰之間飛瀉而下,這就是釀泉。繞過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翹像張開的鳥翅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邊上,這就是醉翁亭了。造亭子的人是誰?是山裡的和尚智仙。給它命名的人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給它命名的。太守跟賓客們到這裡來喝酒,他喝得很少卻總是喝醉,年紀又最大,因此給自己起了個別號叫“醉翁”。醉翁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麗的山水之間。欣賞山水的樂趣,內心領會到了,而後把它寄託在喝酒上。

  看吧,太陽出來,林間的霧氣逐漸消盡;暮雲四合,巖谷洞穴變得昏暗起來,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間的清晨和傍晚。野花開了,散發著幽微的香氣;美好的樹木枝葉繁茂,濃蔭遍地;西風起,霜露降,天空顯得空闊明亮;水位下落,石頭顯露出來——這就是山中四季的景象。早晨進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樂也是無窮無盡的。

  至於背東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喚,後面的人回答,老老小小你來我往,絡繹不絕——這是滁州的人們在出遊。到溪邊來釣魚,溪水深,魚兒肥;用泉水來釀酒,泉水香,酒水清,各式各樣的野味、野菜錯雜地擺在面前——這是太守舉行酒宴。酒宴上暢飲的樂趣,不是說有人彈琴奏樂;投壺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贏了,酒杯和籌碼雜亂*錯,人們時起時坐。大聲喧譁——這是賓客們歡樂的圖景。一個面容蒼老、滿頭白髮的人,昏昏欲倒地坐在眾人中間——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陽落在西山,人影縱橫散亂,這是賓客們跟著太守回去了。(這時)樹林裡變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鳥啼聲,遊人離去後,鳥兒歡樂起來。然而,鳥兒只懂得山林的樂趣,卻不懂得人們的樂趣;人們只懂得跟著太守遊玩的樂趣,卻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樂趣。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樂,酒醒後(又)能用文章來表述這種快樂的,就是太守。太守是誰呢?就是廬陵人歐陽修啊。

  【總體說明】

  本文語言駢散結合,讀起來上口。因此,朗讀、背誦確定為教學的主要目的。背誦一定量的名篇,對學生是終生有益的,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本文內容和寫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讀的東西,但限於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中關於文言文教學的要求,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加之我們以上的認識,便確定讀、背為本課教學的第一重點。同時,並不忽視引導學生對全文基本內容的理解,只不過處理上採用了較為簡潔的思路而已——抓住一個“樂”字,體會作者所樂的內涵。應該說,學生能夠理解了這個“樂”,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內容。

《醉翁亭記》教案 篇3

  【課型】

  活動課。

  【教學內容】

  夢遊醉翁亭。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2、注重對景物的細緻描寫。

  3、寫作訓練。

  【重難點】

  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及寫作。

  【教具】

  投影儀、圖片、錄音機、磁帶、送話器。

  【教學程式】

  一、內引鋪墊

  北宋時期,曾有一位著名的文學家在今宜昌擔任過縣令,你知道他是誰嗎?指名學生回答:歐陽修。

  板書並介紹: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

  慶曆六年也即公元1046年,歐陽修因支援范仲淹的政治主張,被貶到今安徽省滁縣做了一名遷客,那時期,他遊覽了風景秀美的醉翁亭,並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記》,板書:醉翁亭。

  斗轉星移,幾千年後,現在的醉翁亭還健在嗎?它的面容又如何呢?

  今天,我們終於同夢幻旅遊公司聯絡好了,在公司導遊先生和導遊小姐的帶領下,一同去欣賞醉翁亭的美麗風光。在以上板書醉翁亭前加夢遊二字,構成本文的教學主題:夢遊醉翁亭。

  二、導學品讀

  1、播放伴音:火車進站的聲音,由弱到強。

  2、指名一學生當導遊並拿著送話器解說:各位旅客請注意,開往安徽方向的_______次列車到站了,請去滁州醉翁亭風景區的旅客,帶好自已的行禮,檢票下車。(重複一遍)

  3、指名另一名女同學當導遊小姐,在各位旅客下火車後去醉翁亭的車上,接待旅客:

  各位旅客大家好,歡迎大家乘座我們夢幻旅遊公司的大巴,再過幾分鐘,我們就要到醉翁亭風景區了,我們已經為大家做好了遊覽前的各項準備工作,為了不耽誤大家的時間,我們直接在導遊小姐的帶領下去領略醉翁亭的風光。我們公司全體人員將熱情為您提供周到地服務。如果您在旅途中有什麼困難,請隨時與我們聯絡,聯絡電話是:______謝謝您的合作!

  4、教師簡單旁白,然後由另外幾名導遊按課文內容依次進行景點介紹。

  5、景點之一:醉翁亭景點介紹。導遊在介紹此景點時可讓學生都把眼睛閉上,體現夢遊。隨著導遊細緻入微地講解(學生可在原文的基礎上,對其景色進行細緻描繪),進而完成對課文第一自然段的理解。

  6、景點之二:醉翁亭早晚及一年四季景色介紹。亦可讓學生閉上眼睛。

  7、景點之三:醉翁亭風俗人情介紹。導遊在介紹此景點時,可讓有特長的學生進行特長展示:山歌對唱,滁人遊情境模擬,眾賓歡情境模擬,太守宴特色菜介紹在此讓學生充分表現自我,在眾多學生參與之下完成對課文的學習。

  三、外聯對比(教師接住學生傳來 的接力棒)

  醉翁亭的景色怎麼樣?我們非常感謝夢幻旅遊公司的導遊為我們介紹瞭如此優美的景觀,以及他們精彩的講解。

  現在,我們來總結一下這節課所學的主要內容。如果要你把今天參觀的內容寫出來,你準備怎麼寫?

  路線:車站──環滁──琅琊山──釀泉──醉翁亭

  風景:朝暮之景──四時之景

  風俗:滁人遊──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

  四、延伸運用

  運用本課所學,向大家介紹一處旅遊景點。要求能寫出景點的特色來。

  【板書設計】

  夢遊醉翁亭

  歐陽修

  目標:

  1、充分發揮想象能力。

  2、注重景物的細緻描繪。

  3、寫作訓練。

  路線:車站──環滁──琅琊山──釀泉──醉翁亭

  夢幻之旅: 風景:朝暮之景──四時之景

  風俗:滁人遊──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

  練習:景點介紹

《醉翁亭記》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 積累文言詞語,掌握一些常用實詞的含義及個一些虛詞的用法。

  2、指導學生朗讀,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熟讀成誦。

  能力目標

  1、學習將寫景、敘事、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2、體會醉與樂的關係,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作者的曠達情懷和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及其積極意義。

  教學重點難點

  1、 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

  2、 理解作者在文中抒發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複雜情感。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景匯入,渲染氣氛

  杜甫說:“文章憎命達”,這話充分地說明了文章與生活處境之間的尷尬關係,這似乎是一個永恆的悖論。一般情況下,文章寫得好的人,他的生活景況都不太順暢。因而又有人說:憤怒出詩人,孤獨出詩人等等,不一而足。我們今天要學的《醉翁亭記》就是歐陽修被貶官滁州時寫下的傳世名篇。

  二、預習交流

  1、關於作者: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水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學家。天聖八年(1030)中進士甲科,歷任翰林學士、樞密使、參知政事、兵部尚書等,卒贈太子太傅,諡文忠。有政治抱負,早年追隨范仲淹,要求改革時弊,富國強兵;晚年反對王安石新法,趨向保守。為文主張切合實用,重視內容,反對浮靡,並積極培養後進,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等皆出自他的門下,成為宋代文學革新運動的領導人物,被後世尊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詩詞、史傳等都有相當成就。散文明暢簡潔,豐滿生動,說理透徹,抒情委婉。《朋黨論》《醉翁亭記》《秋色賦》等尤為著名。其詩平易舒暢,風格與散文相近;其詞表現了風流蘊藉的情調。他的《六一詩話》開創了“詩話”這一新的體裁,為後世詩歌理論的發展,提供了簡便靈活的形式。有《歐陽文忠公文集》《六一詞》存世。

  2、關於寫作背景:

  宋仁宗慶曆五年(1045),歐陽修曾參加了以范仲淹為首的改革派,推行“慶曆新政”,不久在政敵的打擊下,改革失敗,范仲淹等降調外任。歐陽修被貶為滁州知州。作為執政者的反對派,有很多政見要說,有滿腹的抑鬱不平要發洩。但現在只能從側面含而不露地表示。本文與作者同一時期寫的另一篇文章《豐樂亭記》是姊妹篇。

  3、多媒體範讀課文。

  要求大家閉上眼睛聽課文範讀,要想象文中的美景,把文字的描述轉化為圖畫,讓我們神遊醉翁亭。多媒體播放優美的山水畫,聲屏播放課文朗讀,學生邊賞畫面邊聽讀,感受駢句的節奏美、韻律美。

  4、學生試讀課文。

  讀準下面詞語的讀音:

  環滁(chú) 壑(hè) 琅琊(láng yá) 潺潺(chán) 輒(zhé) 霏(fēi)

  瞑(míng) 晦(huì) 傴僂(yǔ lǚ) 餚(yáo) 提攜(xié) 蔌(sù)

  酒洌(liè)觥籌(gōng)弈(yì)翳(yì)頹然(tuí)

  5、學生互讀、輪讀、齊讀課文

  6、教師指導學生朗讀。

  朗讀時要注意21個“也”的語氣不盡相同。“也”大致表達了以下幾種語氣:

  (1)陳述(用於描述景物)。如:環滁皆山也。 琅琊也。

  (2)肯定(用於介紹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謂也。

  (3)感嘆(用於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間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讀時,應透過上述語氣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到“也”字後面應有較長的停頓。

  朗讀時還要注意25個“而”字,讀時應分辨輕重。一般來說,凡表示轉折或遞進意味的都要重讀。如: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凡作為連線詞語的“而”和有調整音節作用的“而”,則可以輕讀。如:朝而往,暮而歸。

  此外,還要注意駢散結合的旬式,讀時節奏要富於變化,悅耳動聽。

  如: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陰/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三、落實雙基

  1.合作學習。

  二人合作,參考註解,疏通全文大意。沒有註解的語句,憑藉學過的文言常識解決或查閱工具書解決;解決不了的,畫下來,待全班集體討論解決。

  說明:引導學生利用書上註解和工具書獨立學習,這也是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設立二人小組來討論全文大意,是為了互相啟發,並利於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集體解難。

  各小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問題,集體討論,教師適時點撥或給予解答。

  3.歸納梳理。

  (1)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寄託

  野芳發而幽香 開花

  遊人去而禽鳥樂也 離開

  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名詞活用為動詞,命名; 稱指

  (2)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 像張開的翅膀一樣

  雜然而前陳者 交錯的樣子

  頹然乎其間著 文中是醉醺醺要倒的樣子

  (然:形容詞詞尾,可解釋為“……的樣子”)

  (3)而

  溪深而魚肥 表並列關係

  日出而林霏開 表承接關係

  雜然而前陳者 表修飾關係

  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 表遞進關係

  禽鳥知山林之樂, 而不知人之樂 錶轉折關係

  (4)也

  表陳述 環滁皆山也

  表肯定 山之僧智仙也

  表感嘆 在乎山水之間也

  4、積累成語

  醉翁之意:原是作者自說在亭子裡真意不在喝酒,而在於欣賞山裡的風景。後用來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別的方面。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水底的石頭就露出來。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顯露出來。

  峰迴路轉:峰巒重疊環繞,山路蜿蜒曲折。形容山水名勝路徑曲折複雜。有時也比喻經過挫折後出現轉機。

  觥籌交錯:酒器和酒籌互動錯雜。形容許多人聚會喝酒時的熱鬧場景。

  山餚野蔌:亦作「山餚野湋」。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五、達標測試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⑴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 )

  ⑵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翼然: )

  ⑶飲少輒醉(輒: )

  ⑷醉翁之意不在酒(意: )

  ⑸傴僂提攜(傴僂: )

  ⑹觥籌交錯(觥籌: )

  3.理解翻譯下面幾個句子。

  ⑴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⑵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⑶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⑷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六、佈置作業

  1.熟讀並背誦全文。

  2.積累優美的句子和詞彙,並寫一寫理由。

  第二課時

  一、匯入:

  今天 老師帶來一副對聯“翁去八百里,醉鄉猶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這是藏字聯,寫的是--學生答(醉翁亭)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醉翁亭記》,回憶文學常識。生答。

  明確學習目標 默讀

  二、預習交流

  1、指名朗讀課文,要求正確,並強調也,而。

  2、詞義大比拼。兩組學生競賽回答,課件出示。

  三、落實雙基,走進文字,把握主旨

  1、再讀課文,(瀏覽)思考:文章中貫穿全文始終的是哪個字?(樂)

  2、結合本文,說說作者圍繞樂字寫了哪些具體景和事?

  明確:山間朝暮之景,四時之景;滁人遊,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

  3、那課文中那些句子描繪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時之景?

  (1)明確: A. 山水之景: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 水聲潺潺,而洩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B.朝暮之景: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C.四時之景:野芳發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變萬化,作者描繪了幾幅畫面?寫景的順序怎樣?指名學生回答。

  明確:

  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間的變幻的手法,移步換景,由遠及近,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山水特寫,可歸納為:群山環繞圖 → 琅琊秀色圖 → 釀泉流水圖 → 溪亭展翅圖。

  第二段,利用時間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點,描繪了對比鮮明的晦明變化圖及四季風光圖:“野芳發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陰”暑氣逼人,“風霜高潔”秋高氣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寫朝暮圖就是一天時間的縱面展開,寫四季景則是橫向鋪排。寫早晚景色變化,抓住“明“晦”的特點,用“日出”“雲歸”寫出“林開”“巖暝”的變化景象,成為對比鮮明的兩畫面。寫四時景抓住了山間獨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寫出了迥然有異的四幅圖景。

  作者寫山山水水,花草樹木,都蘊涵著作者深深的情懷,因而作者感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這句話把景與情直接聯絡了起來。

  二、領略文中的人歡。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來欣賞。那麼,課文又是如何描寫人們歡樂的場面呢?

  1、 文中怎樣寫出了滁州百姓之樂?

  明確:“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

  2、. 第三段寫什麼:可分為哪幾層?段首的“至於”有什麼作用?

  寫滁人、賓客、太守遊琅琊山的情形。可分為四小層。分別是“滁人遊”“太守宴”“眾賓歡”

  太守醉”。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襯,寫“醉”也是寫“樂”。

  用“至於”一詞表示這一層的內容跟前一層是平列。

  3、.為什麼在寫“太守宴”前要先寫“滁人遊”?

  為了給“太守宴”創設一個歡樂的氛圍,並蘊含著作者與民同樂的旨趣。

  4、.這段的結構有什麼特點?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用三個並列的層次來突出最後一個層次。

  在大小環境和眾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5、滁人歡樂情狀全是從太守眼中看出的。從寫滁州百姓之樂中間,可以體會出什麼內涵

  有沒有太守之樂在裡邊?

  享受“山水之樂”的不僅有太守及其賓客,還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縱情

  水。“滁人遊”寫得有聲有色——有歌聲和呼應聲,有負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

  此興高采烈出遊,是因為生活安定富足,而這又跟太守勵精圖治有關。太守為此而樂,也

  能與民同樂而樂。這是他的政治理想。

  4、太守,眾賓為何而“樂”?

  太守:山水之樂,宴酣之樂,與民同樂。

  眾賓客:從太守遊而樂

  5、那什麼樣的樂才是作者所向往的?如何理解“太守之樂其樂”?

  只有樂其樂——與民同樂才是最高層次的樂。進而點明太守不僅樂於山水。更重要的在於與名同樂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瞭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負,

  “太守之樂其樂”是點睛之筆。作者在這裡含蓄地抒發了自己複雜的感情,既包含娛情山

  排遣鬱悶的歡樂,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績——政通人和後的欣慰。

  “太守之樂其樂”是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三、達標測試

  1.指導背誦,重點在引導學生從內容理解人手,儘量不死背。第一自然段,共ll句話,分作三層來理解背誦。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遠而近寫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這裡寫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號的由來;最後兩句放在

  一起背。其他段也先分一分層,將內容相關聯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於記憶。’

  2.逐段背誦。每段限定背誦時間,以培養強記能力。

  四、拓展延伸:

  1、填空。

  ①《醉翁亭記》中貫穿全文的主線是( )字,在寫作上的一個顯著特點是( )和( )自然結合。

  ②醉翁亭記極其生動地描寫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變化多姿的自然風光,並勾勒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圖畫,抒發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文章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現在常用它來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詞多義:

  樂:山水之樂( ),太守之樂其樂

  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佳木秀而繁陰( )

  臨: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 ),臨溪而漁( )

  3、解釋下列詞語:

  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 山行六七里:

  雜然而前陳者: 名之者誰:

  環滁皆山也: 臨溪而漁: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 : 傴僂提攜:

  4、根據課文原句填空:

  ①全文的主旨句是:

  ②文中描寫眾賓歡的句子是:

  ③美國在聯合國大唱人權高調,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在干涉別國內政。

  5、至少寫出三個出自本文的成語:

《醉翁亭記》教案 篇5

  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思想和重要虛詞的用法。

  能力目標:1指導學生朗讀,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品讀課文,鑑賞本文的意境美、語言美、結構美,逐步提高鑑賞能力。

  德育目標:理解文中所表現作者的曠達情懷和美好理想,增強社會責任感,樹立胸懷天下的理想。

  教學重點:

  在朗讀中疏通文意,推究文理,品味意境。

  教學難點

  1“醉翁之意”在何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太守之樂”樂什麼?

  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點撥法;品評鑑賞法。

  學習方法:

  品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 導語設計

  同學們,漫步小石潭,體驗了柳宗元“悽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抑鬱憂傷;登岳陽樓,感悟了范仲淹先憂後樂的博大情懷,今天讓我們再次登上醉翁亭,一起去品味歐陽修“醉翁之意“的曠達胸襟。

  二 認讀,感受美

  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認讀課文(注意文中連用的21個“也”字和25個“而”字。)

  1請同學們用以下的句式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

  這是一篇( )的文章。

  2有不理解的地方麼?如果有,請同學們把自己最想問地問題提出來?

  3文中哪一個字貫穿全文,並揭示全文的主旨?

  山水樂—四時樂—宴酣樂—禽鳥樂—人之樂—太守樂—與民

  同樂。

  三 品讀,發現美

  《醉翁亭記》是一篇寫景抒情的美文佳作。那麼究竟它有那些美點。讓我們運用在前面課堂上學習到的方法,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再次品讀,發揮合作探究的能力,表達出自己對文章的領悟,用“《醉翁亭記》之美,美在——”的句式開頭說一段話。

  學生分小組研讀、討論、回答。最後小結。

  美在語言。1語言凝練、含蓄。2駢散結合,相映成趣。3注意運用虛詞,全文用了“也”、“而”把詩一樣的句子斷開,讓它帶上散文的韻味,迴環反覆,一唱三嘆。

  美在意境。它給我們描繪了一幅美麗的山水畫《醉翁亭記》的思想意脈是一個“樂”字,醉中之樂,它像一根綵線連綴各幅畫面。山水相映之美;朝暮變化之美;四季變幻之美;動靜對比之美。從而達到情與景的交融,意與境的相諧。

  四 思考,延伸美

  1我們還學過和這篇散文寫作背景、內容相類似的文章麼?你

  發現他們的共同點了麼?從中你獲得了怎樣的人生啟示?

  學生思考、探究作答。

  類似文:《小石潭記》《岳陽樓記》《記承天寺夜遊》

  共同點:寄情山水,曠達情懷。

  人生啟示:苦難是人生的最好試金石。

  磨難,人生的一種財富。挫折是一把雙刃劍。

  人生要有所得,必須有所失。的確如此,文天祥

  為了丹心報國,甘願把生命放棄。歐陽修官場失意,卻造就了不朽的美文佳作。

  五 總結

  歐陽修、范仲淹、蘇軾、韓愈,他們奉獻給我們的,不只是一種美,不只是具有永久價值的傑出文學作品,而是一種思想和精神,他們是撐起民族精神大廈的一根根擎天的巨柱。真正打動人的是一種照亮世界的精神。

  六 佈置作業

  1我們可愛的家鄉也是風景迷人,請你發現家鄉的美,來表達一種美好的心聲。(不少於300字)

  2真情感悟:以我們拓展延伸的話題為主,寫一篇讀後感言。

  要求:從二個題中任選選一個來作。

  七 教學反思

  本文是寫景美文,根據課標理念,把課文設計為三個層面處理:以課文為範例,感悟意境美,探究語言美,訓練學生閱讀基本方法;把課文作為靶子,誘導探究研討,培養學生研究問題的能力;把課文作為引子,導引學生步入文學殿堂。

《醉翁亭記》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的實詞,瞭解文中“也”、“於”、“之”、“而”等虛詞的用法。

  2.理解本文寫景抒情的特點。掌握全文的脈絡並理解寫景敘事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3.理解文中所表現的作者的曠達情懷和美好理想。認識歐陽修“與民同樂”思想的進步性和侷限性。

  教學重點:

  1.感受作者對美好自然風光和人物歡樂場景的描繪,體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寫法。

  2.抓住“樂”字,基本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1.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

  2.體會“醉”與“樂”之關係,理解“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的是北宋文學家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上次介紹作者時,提到了另外一位大文學家歐陽修。今天我們來學習歐陽修的一篇歷代傳誦、膾炙人口的作品《醉翁亭記》。

  二、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運動的領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他四歲喪父,家境貧困,母親用荻稈畫地教他識字讀書。後來他考取進土,在朝廷做官,位居參知政事(副宰相),歐陽修在歷史上以獎掖後進著稱。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詢、蘇軾、蘇轍、曾鞏,還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門下,得到過他的栽培。

  歐陽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曉暢,委婉多姿,自成風格,在北宋以至後來的文壇上產生過很大的影響。

  歐陽修還是著名的史學家。“二十四史”中有兩部是他編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書》。

  歐陽修稱得上是位飽學之土。他一生對我國的文學、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三、寫作背景:

  范仲淹倡導改革當時弊政,受到權臣誣陷排擠。因為歐陽修支援范仲淹的政治改革,範被罷官,歐陽修不顧個人利害,憤然上書斥責有關的權臣,他因此也遭到貶謫。《醉翁亭記》就是他被貶到滁州(今安徽滁縣)當太守時寫的。寫於作者被貶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當時只有三十九歲,卻自稱為“蒼顏白髮”的“醉翁”,這有點自嘲的意味。

  滁州地處江淮之間,交通不便,民風淳樸。

  四、整體把握:

  1.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範讀,之後訂正字音,然後學生齊讀課文。

  2.翻譯課文,教師講解重點字、詞、句。

  3.文章結構:

  (1)層次:

  第一段:寫醉翁亭的自然環境和命名緣由。

  第二段:寫山間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三段:寫滁人、賓客、太守遊山的情形。

  第四段:寫宴罷歸去並點出作者名姓。

  (2)線索:

  滁州——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

  早晨傍晚的景色——四季景色(樂)

  滁人遊——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百姓安居樂業,與民同樂,)(沉醉)

  五、課後作業:

  1.完成書後習題一。

  2.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內容分析:

  1.第一自然段:

  (1)滁州的.地理特點?

  明確:

  “環滁皆山也。”

  (2)西南諸峰的特點?

  明確:“林壑尤美”。

  (3)琅琊山的特點?

  明確:“蔚然而深秀”。

  (4)亭的位置?

  明確:“臨於泉上”。

  (5)“來飲於此”中“此”指?

  明確:醉翁亭。

  (6)自號醉翁的原因?

  明確:“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

  (7)劃分層次:

  第一層:亭的自然環境。(……醉翁亭也。)

  第二層: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8)描寫角度:

  視覺角度:俯——仰

  空間角度:遠——近;大——小;整體——區域性——個體

  (9)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間的變幻的手法,移步換景,由遠及近,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山水特寫,可歸納為:群山環繞圖→琅琊秀色圖→釀泉流水圖→溪亭展翅圖。

  (10)小結:總寫醉翁亭秀麗的自然環境和它的得名,並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2.第二自然段:

  (1)本段描寫朝暮、四時之景,採用什麼方式?

  明確:本段描寫山;司朝暮之景,採用先分別描寫,後總收說明的方式。分寫,從早到晚,“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瞑”;總收,“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描寫四時之景,也採用這種方式。分寫,由春到冬,“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總收,“山間之四時也”。

  (2)朝暮景色的特點?

  明確:“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

  (3)春夏秋冬景色?

  明確:“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

  (4)作者在寫朝暮圖及四時景時各抓住了什麼特點?

  明確:寫朝暮圖就是一天時間的縱面展開,寫四季景則是橫向鋪排。寫早晚景色變化,抓住“明”“晦”的特點,用“日出”“雲歸”寫出“林開”“巖暝”的變化景象,成為對比鮮明的兩幅畫面。寫四時景抓住了山間獨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寫出了迥然有異的四幅圖景。

  (5)“樂亦無窮”的原因?

  明確:“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

  (6)小結:分別描寫山間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3.第三自然段:

  (1)為什麼在寫“太守宴”前要先寫“滁人遊”?這個內容與上段有何聯絡?

  明確:為了寫“太守宴”創設一個歡樂的氛圍,並蘊含著作者與民同樂的旨趣。上段寫太守觀賞四時不同之景“而樂亦無窮”,寫了太守之樂的一因。這段寫太守見到滁人遊山賞景,來來往往,歡歌笑語,眼前是一幅百姓歡悅和樂的圖景,而此乃太守之樂的另一因。

  (2)描寫“宴酣之樂”的句子?

  明確:“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

  (3)描寫太守形象的句子?

  明確:“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

  (4)我們如何來理解太守的醉呢?

  明確:太守是太高興了。因為能與老百姓一起同樂。以醉寫出他的快樂。但這樂不是無憂無慮的樂,是樂中含悲。因為他當時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內心世界很複雜,只好借酒澆愁。

  (5)劃分層次:

  a.滁人遊山之樂(……遊也。)

  b.眾賓宴飲之樂(……歡也。)

  c.太守宴醉之樂(……醉也。)

  (6)小結:描寫太守與滁人遊山宴飲之樂。

  4.第四自然段:

  (1)描寫傍晚情景的句子?

  明確:“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2)寫醉與樂統一,點明主旨的句子?

  明確:“醉能同其樂”

  (3)理解本段襯托手法的運用:禽鳥之樂——遊人之樂——太守之樂。

  (4)找出文中一議論語句,說說這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有什麼含義?

  明確:“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分析了不同層次的樂,鳥樂是本能享受山水之樂。賓客的樂是隨從太守而樂,境界不高。只有樂其樂——與民同樂才是最高層次的樂。進而點明太守不僅樂於山水。更重要的在於與民同樂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瞭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負,“卒章顯志”這是古人常用的一種寫作手法。

  (5)小結:寫酒宴散,眾人歸的情景。

《醉翁亭記》教案 篇7

  【教學要點】

  1、認識歐陽修“與民同樂”思想的進步性和侷限性。

  2、掌握全文的脈絡並理解寫景敘事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3、學習本文精練優美、流暢自然的語言。

  第一課時(新授課)

  〖教學目的及要求

  1、題解,瞭解本文作者及寫作背景。

  2、學習生字,在理解重點詞的基礎上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3、熟讀課文,注意句中停頓。

  〖教學重點

  1、學習生字,在理解重點詞的基礎上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2、熟讀課文,注意句中停頓。

  〖教學難點

  題解,瞭解本文作者及寫作背景。

  〖教學過程

  一、題解,瞭解本文作者及寫作背景

  1、作者: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運動的領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2、寫作背景:

  寫於作者被貶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當時只有三十九歲,卻自稱為“蒼顏白髮”的“醉翁”,這有點自嘲的意味。滁州地處江淮之間,交通不便,民風淳樸。歐陽修雖壯年被貶,仕途失意,但不悲慼嗟嘆,而是以積極的態度當好他的地方官,為百姓辦事。滁州風光秀麗,歐陽修便寄情山水,以詩酒自娛,與民同樂,把內心的抑鬱掩壓在山水與詩酒之樂之中。

  3、出處:選自《歐陽文忠公集》。文忠是他的諡號。

  二、學習生字,理解重點詞,熟悉課文內容

  1、生字:

  滁(chú) 壑(hè) 釀(niàng) 潺(chán) 琅琊(láng yá)

  輒(zhé) 霏(fēi) 暝(míng) 晦(huì) 傴僂(yǔ lǚ)

  洌(liè) 餚(yáo) 蔌(sù) 酣(hān) 觥籌(gōng chóu)

  弈(yì) 翳(yì)

  2、重點詞:

  ⑴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樹木)茂盛的樣子。

  ⑵ 有亭翼然而臨於泉上者: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⑶ 名之者誰:為……命名

  ⑷ 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⑸ 野芳發而幽香:香花

  ⑹ 佳木秀而繁陰:發榮滋長

  ⑺ 傴僂提攜: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⑻ 宴酣之樂:盡興地喝酒

  ⑼ 觥籌交錯:酒杯;酒籌

  三、朗讀課文,注意句中停頓

  第二課時(閱讀理解課)

  〖教學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點字詞含義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

  〖教學重點及難點

  同上。

  〖教學過程

  一、第一段

  1、朗讀,注意句中停頓。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理解情況:

  ⑴ 滁州的地理特點? “環滁皆山也。”

  ⑵ 西南諸峰的特點? “林壑尤美”

  ⑶ 琅琊山的特點? “蔚然而深秀”

  ⑷ 亭的位置? “臨於泉上”

  ⑸ “來飲於此”中“此”指? 醉翁亭

  ⑹ 自號醉翁的原因? “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

  ⑺ 劃分層次?

  第一層:亭的自然環境。(……醉翁亭也。)

  視覺角度:俯──仰

  空間角度:遠──近;大──小;整體──區域性──個體

  第二層: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5、小結:

  總寫醉翁亭秀麗的自然環境和它的得名,並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二、第二段

  1、朗讀,注意句中停頓。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理解情況:

  ⑴ 朝暮景色的特點?

  “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

  ⑵ 春夏秋冬景色?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

  ⑶ “樂亦無窮”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

  5、小結:分別描寫山間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三、第三段

  1、朗讀,注意句中停頓。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理解情況:

  ⑴ 酒宴上陳列的東西?

  ⑵ 描寫“宴酣之樂”的句子?

  “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

  ⑶ 描寫太守形象的句子? “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

  ⑷ 劃分層次?

  ① 滁人遊山之樂 (……遊也。)

  ② 眾賓宴飲之樂 (……歡也。)

  ③ 太守宴醉之樂 (……醉也。)

  5、小結:描寫太守與滁人遊山宴飲之樂。

  四、第四段

  1、朗讀,注意句中停頓。

  2、學生串譯。

  3、提問檢查理解情況:

  ⑴ 描寫傍晚情景的句子? “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⑵ 理解本段襯托手法的運用:禽鳥之樂──遊人之樂──太守之樂

  ⑶ 寫醉與樂統一,點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樂”

  4、小結:寫酒宴散,眾人歸的情景。

《醉翁亭記》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知識教學點

  l.正確理解文中的難詞、難句,瞭解文意,醉翁亭記 教案示例。

  2.進一步體會文言虛詞“也”“而”的作用。

  3.鞏固對“駢散結合”句式特點的理解。

  (二)能力訓練點

  1.引時學生反覆誦讀、感受優美的語言,力求熟讀成誦。

  2.扣住“文眼”認真思考,理解文章主旨。

  3.引導學生髮揮想像,再現美文的意境,由此體會文章所構造的優美意境。

  (三)德育滲透點

  讓學生懂得並學會在受到挫折不幸時,應持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具有曠達的情懷。

  (四)美育滲透點

  引導學生感受本文流暢婉轉,抑揚錯落的語言風格,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語音。

  二、學法引導

  本文的語言代美,適於反覆誦讀,在誦讀中體會語氣、語調,再現文章所構造的優美意境。主旨的理解,要透過找關鍵句,分析作者情感脈絡來完成。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l.正確理解文章意思,體會本文婉轉化美的語言特點,欣賞作者構造的優美意境,這一學習重點,主要在反覆誦讀中感悟。

  2.理解作者在文中,寫“醉”是表象,寫“樂”是實質,以“醉”寫“樂”的用意,是學習的難點,教師作適當分析後領會。

  3.歐陽修的“山水之樂”,為什麼不是他消沉墮落的表現,而是他曠達情懷,積極的“與民同樂”的思想的體現?這一疑點需要教師聯絡作者寫作背景,作此補充介紹,分析來解決。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錄音機,投影儀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學生利用工具書,書下注釋,自學文章,讀懂文意。

  2.教師介紹“而”“也”在文中的作用,它們在表達語氣,情感方面的幾種情形,指導誦讀,體會意境。

  3.教師設計思考題,幫助學生理解“難點”消除“疑點”。

  七、教學步驟

  (-)明確目標

  瞭解文章,感受精美的語言,感悟優美的意境,理解文章主旨

  (二)整體感知

  歐陽修早年曾協助范仲淹(北宋仁宗時任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革新政治,觸動了保守派大官僚們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貶滁州,初中三年級語文教案《醉翁亭記 教案示例》。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時寫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難伸,於是寄情于山水,與民同樂。他雖被貶滴,卻不消沉,他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樂。他自號“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字,其實“醉”是表象,“樂”是實質。他的志趣,不只是在山水之間,更是在一州人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樂而樂。他始終是清醒而自豪的。

  (三)教學過程

  1.由對成語“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介語,引入課文。

  2.學生自學課文,利用工具書,書下注釋,瞭解文章大意。疑難字、詞、句提出來,同學討論,明確。

  3.指導誦讀

  (l)聽朗讀錄音,學生輕聲跟讀。

  (2)教師介紹“也”“而”在文中的用法,在此基礎上,學生反覆朗讀,體會本文的語言美、意境美。

  先引導學生完成課後練習一的朗讀訓練,提高對文言虛詞“也”、“而”的認識,接著朗讀全文,要求邊讀邊揣摩語氣。

  本文共用21個“也”字,語氣不盡相同,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1)陳述(用於描述景物)

  (2)肯定(用於介紹人名)(3)感嘆(用於直抒胸臆)。若將本文細加揣摩,描述景物之

  “也”,應有陶醉語氣,介紹人名之“也”,應是得意語氣。《朱子語類》卷三十九載,歐文公多是修改到妙處,頃有人買得他《醉翁亭記》原稿,初說,“滁州四面有山”凡數十字,末後改定,只曰:“環滁皆山也”五字而已。原說是陳述句,改句則陳述中有感嘆,有陶醉山水間之意。又如“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其實是暗示命名的深意,也表達了作者得意的心情,若將它改為“作亭者山之僧智仙,名之者太守”上述的意味則消失殆盡了。

  本文還用了25個“而”字,讀時要分辨輕重,凡表示轉折或遞進意味的,都要重讀。凡連線詞語而有調整節奏作用的,則可輕讀。

  朗讀時還要注意駢散結合的特點,注意節奏的緩急,語調的高低。

  4.思考下列問題(投影),理想文章主旨。

  本文以“醉”“樂”二字提摯全篇。“醉”是事物的現象;“樂”是事物的本質。“醉”“樂”二字都是借“醉翁亭”說出,全文脈絡十分清楚,試根據你的理解填空:

  (1)開頭一段介紹了醉翁亭,它包含兩個銜接得十分自然的層次;前一層介紹 ;後一層介紹 ,其中跟文章脈絡關係最為密切的是“ ”這句話。

  (答案:(l)開頭一句話含兩個層次:前一層次介紹醉翁亭的環境美;後一層次介紹醉翁亭的得名,其中跟文章脈絡關係最為密切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中間兩段描寫醉翁亭的景色,也可以分兩層;第一層寫 ,先用“ ”一詞領起,後用“ ”總收一筆。第二層寫,先用“ ”一詞表示這一層的內容跟前一層是並列的,然後依次寫了 、 、 和 四項內容。這四項內容是為結尾“ ”三個字作鋪墊,又以“太守醉”一句照應第一段“ ”這句話。

  (答案:(2)中間兩段描寫醉翁亭的遊樂,也可以分為兩層:第一層寫山間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之樂,先用“若夫”一詞領起,後用:“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總收一筆。第二層寫太守眾賓、遊人之樂,先用“至於”一詞表示這一層的內容路前一層是並列的,然後依次寫了滁人遊、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四項內容。這四項內容是為結尾“太守醉”三個字作鋪墊,又以“太守醉”一句照應第一段“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這句話。)

  (3)結尾部分也可以分為兩層,第一層寫 ,第二層寫 ,這兩層中間用“ ”一詞表示語意的轉換。結尾部分用“ ”這句話,把“醉”和“樂”統一起來,點明瞭全文的主旨。

  (答案:(3)結尾部分也可分為兩層:第一層寫宴會散、賓客歸、禽鳥樂的情景:第二層寫人“不知太守之樂其樂”,這兩層中間用“然而”一詞表示語意的轉換。結尾部分用“

《醉翁亭記》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 把握文章結構,學習本文寫景與抒情自然結合的方法,理解景物描寫作用。

  2、 理解作者遊覽山水的樂趣及其與民同樂的情懷。

  3、 學習掌握文章中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句法。

  教材分析:

  這篇著名的遊記,是歐陽修任滁州太守時所作。貫穿全文的主線是“樂”字。“醉”和“樂”是統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就是為了寫“樂”。因此在課堂上要牢牢抓住“樂”這條主線,引導學生體會課文是如何圍繞它層層展開記敘的脈絡。抓住了作者感情發展的脈絡,也就能順利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這樣的學習也幫助學生理解了“醉”與“樂”之間的關係這個難點。

  本文采用了敘事與寫景、抒情相結合的寫法。要引導學生理解景物描寫中蘊含的情感,領會本文情景交融的藝術魅力。對於作者情感的理解,可以說是學習的難點所在,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要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個人被貶的經歷,體會本文抒發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鬱的複雜感情。

  本文語言有很大的特色。駢散相間,多為散句,但也間有駢句,韻味濃郁,流暢優美,從容婉轉。本文還有一些千古傳誦的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等等。因此誦讀、背誦是教學的重點之一,在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積累重點的實詞、虛詞及名句。

  教學設想:

  《醉翁亭記》是一篇美文,應注重語言的品味與誦讀,積累文言詞句,透過示範朗誦、自讀和齊讀等環節,掌握“也”和“而”字的語氣,瞭解本文語言駢散相融,節奏富於變化的寫法。

  本課設計在教學過程中循序漸進,先讀懂課文,解決文言知識的問題,再理解鑑賞文章內容,兩者彼此關照,相輔相成,以誦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以“醉”字為切入點,理解“樂”的情懷。化繁為簡,抓住貫穿全文的主線——“樂”字,並採取知人論世的教學方法,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個人被貶的經歷,幫助學生體會“樂”的情感,體會作者文中蘊含著的“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教學課時:

  兩課時。第一課時要求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以誦讀為主要的教學方式,結合註釋,疏通全文大意。師生共同總結本文的重點實詞、虛詞和重點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