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醉翁亭記> 《醉翁亭記》教案模板六篇

《醉翁亭記》教案

《醉翁亭記》教案模板六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醉翁亭記》教案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醉翁亭記》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透過《岳陽樓記》與《醉翁亭記》的對比閱讀,瞭解二者的異同;欣賞二者的立意美、結構美和語言美;背誦這兩篇課文。

  教學重點:

  同“教學目標”前一項。

  教學時數:

  3~4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北宋文學家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和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都是歷代傳誦、膾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而且這兩篇散文都是作者因倡導改革當時弊政而被貶官降職後的作品。這兩篇佳作在立意和藝術技巧等方面既有相近之處,又有迥然不同之點,可以說是異曲同工,各具其妙。今天,我們把這兩篇世人公認的優美散文放在一起來比較閱讀,透過比較來提高我們對文學作品的分析和欣賞能力。

  (二)學生泛讀課文及閱讀提示與全部註釋。

  (三)簡介兩篇散文的作者及.寫作背景。

  (四)學生試讀課文。

  (五)正音正字。

  (六)欣賞兩篇散文的朗讀錄音(或教師範讀)。

  (七)學生分小組討論兩篇散文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方面的異同點。教師巡迴指導和啟發。

  (八)各組代表發言論述本組集體意見或分歧。

  (九)教師.總結討論情況並歸納兩篇散文的異同。

  相同點:兩篇散文都是借觸景生情來抒發自己的抱負和情懷,都表述了自己雖遭貶謫卻仍懷濟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兩篇散文的語言都非常優美,讀起來琅琅上口。

  不同點:1.結構技巧有別。《嶽》文開頭扼要記事,中間生動寫景,借景生情,最後精闢議論,點明主旨。作者把記事、寫景、抒情、議論四者巧妙融合,從而使得文脈結構嚴謹而不板滯、條理清晰而有波瀾,行文變幻跌宕,曲徑通幽,引人入勝。有時明明要酣暢淋漓地描繪一番,卻又戛然而止,另闢蹊徑;有時似乎文章已經寫盡,卻又峰迴路轉,柳暗花明。洋洋灑灑鋪陳的,卻非要旨,但也並非閒筆;鄭重感慨議論的,貌似正確,卻又予以否定,最後才引出正論,精闢入理,一鳴驚人。《醉》文則以“樂”字提挈全篇,環環相扣,構思精巧。開篇用長鏡頭層層推進的寫法,點出“醉翁亭”,以後又從解釋“醉翁”二字引出“山水之樂”,接著連用幾層描寫和敘述來抒寫“山水之樂”。作者還巧妙地運用了照應和伏筆。細品全篇,“醉”字或隱或現,聯前顧後;“樂”字或明或暗,前伏後應。總之,整篇文章以“樂”“醉”來貫通,不蔓不枝,一氣到底,形成了嚴謹而完整的藝術構架。

  2.語言表述有別。《嶽》文在語言上駢句散句結合,抑揚頓挫,參差溢美;四字短語成雙成對,琅琅上口,婉轉有力。文章既整飭嚴密,句麗辭暢,又張弛有度,議論縱橫。且立意深刻,造詞精警。讀之,音調鏗鏘;思之,文情壯美。《醉》文雖也使用駢散結合的句式,但多用長句,且又有創新。僅用對偶句式就別具一格,獨領風騷。有單句成對的,有雙句成對的;還有三句成對的。醉翁用它敘事,則明快簡潔;用它寫景,則物美境幽;用它抒情,則深沉含蓄。特別是二十多個“也”字的運用使得文章層次分明,聲律節奏起伏,音韻和諧悅耳。這些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情的陶冶,思的飛昇。

  3.主題深度有別。《醉》文表述主題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與民同樂”的濟民之情隱含在描寫敘述之中,沒有一語道破,而是在醉中寫樂,在樂中寫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千古名句。而《嶽》文表達主題的方式是直抒胸臆。範公在比較了“遷客騷人”的仕途進退的悲喜之情後,直接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磊落胸懷,並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以天下為己任的高風亮節。這精警之句振聾發聵,令人深省,明人心志,激人奮進。從這一點來說,範公明顯高出醉翁一籌,也是醉翁難以企及的。

  由此可見,《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堪稱兩首異彩紛呈的名曲,是散文藝苑中明豔絢麗的奇葩。

  (十)學生反覆朗讀、背誦。

  (十一)檢查朗讀與背誦。

  (十二)完成課文後書面作業。

《醉翁亭記》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品味文美、情美,背讀課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顯志”的手法。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感受作者對醉翁亭周圍美好的自然風光和人物歡樂場景的描繪,體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寫法。

  難點:體會“醉”與“樂”之關係,理解“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課型:賞析課。

  教學步驟:

  一、問題的提出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一篇千古傳誦的名文,古往今來,多少人們對此文百讀不厭,津津樂道,感慨萬千,沉醉於其中。那麼人們為何而醉?本文有何獨特的魅力?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篇美文吧

  板書課題、作者。(醉翁亭記,歐陽修)問:亭名由何而來?太守為何取號為醉翁?

  明確: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給它命名。太守即歐陽修,號醉翁,其特點是易醉。那麼,醉翁的“醉”由何而生?僅僅是酒醉嗎?

  出示兩個問題:1.太守為什麼而醉? 2.我們為什麼而醉?

  二、引導學生探究問題一:太守為什麼而醉?領悟其思想內容。

  1.依據自己預習時讀書的感受,大家談談太守為什麼而醉。(學生自由發言)

  師總結概括:為景而醉,為人而醉,為情而醉。

  2.感悟文中的景美。

  課文中那些句子描繪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時之景?

  (1)指名朗讀描繪的句子,想象畫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變萬化,作者描繪了幾幅畫面?寫景的順序怎樣?指名學生回答。

  (3)教師小結: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間的變幻的手法,移步換景,由遠及近,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山水特寫,可歸納為:群山環繞圖 → 琅琊秀色圖 → 釀泉流水圖 → 溪亭展翅圖。

  第二段,利用時間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點,描繪了對比鮮明的晦明變化圖及四季風光圖:“野芳發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陰”暑氣逼人,“風霜高潔”秋高氣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寫山山水水,花草樹木,都蘊涵著作者深深的情懷,因而作者感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這句話把景與情直接聯絡了起來。

  (4)再讀寫景文字,讀出欣喜、熱愛之情。

  3.領略文中的人歡。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來欣賞。那麼,課文又是如何描寫人們歡樂的場面呢?

  (1)指名朗讀第三小節,思考:人們的歡樂體現在哪裡?你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嗎?太守見到這些,有著怎樣的神態?

  (2)四人小組討論明確:滁人遊,前呼後應,扶老攜幼,自由自在,熱鬧非凡;太守宴,溪深魚肥,泉香酒冽,美味佳餚,應有盡有;眾賓歡,投壺下棋,觥籌交錯,說說笑笑,無拘無束。

  作為太守,見此其樂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麼,我們如何來理解太守的醉呢?學生討論。師總結:太守是太高興了。為何高興呢,因為能與老百姓一起同樂。這是以醉寫出他的快樂呀。板書。(以醉寫樂)找出帶樂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寫樂, 但這樂真的是無憂無慮的樂嗎?明確:也不是的。是樂中含悲呀,為何?因為他當時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內心世界很複雜,只好借酒澆愁呀。所以,他樂中也含悲呀

  (4)學生齊讀第三小節,讀出歡樂的氣氛。

  4.那什麼樣的樂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齊讀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議論語句,說說這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有什麼含義

  明確:“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分析了不同層次的樂,鳥樂是本能享受山水之樂。賓客的樂是隨從太守而樂,境界不高。只有樂其樂——與民同樂才是最高層次的樂。進而點明太守不僅樂於山水。更重要的在於與名同樂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瞭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負,“卒章顯志”這是古人常用的一種寫作手法。

  三.引導學生探究問題二:我們為何而醉?賞析其寫作特色。

  1.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讀,要用心去體會。思考:這些句子或段落為何能讓我們陶醉?(學生四人一小組討論)

  2.師歸納

  (1)描寫形象、精練,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無論繪景還是寫人,都只有寥寥數字,著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徵,生動傳神。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相結合。板書。

  (2)句式靈活,對散結合。有的單句成對,有的雙句成對,有的三句成對,它們工整貼切,形式和諧,節奏明快,易誦易記。加之對散穿插,富有變化,搖曳多姿。板書

  (3)韻律獨特,迴環往復。全文共用了21個“也”字和24個“而”,產生別具一格的藝術魅力,使行文顯得瀟灑自如,增強了語調的節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氣氛,也使作者怡然自樂的情致得以盡情的抒發。總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書

  四、反思閱讀方法:透過本課學習,你認為應如何欣賞一篇散文佳作?

  明確:1、誦讀感悟內容 2、探究思想背景 3、賞析行文特色

  五、遷移練習:根據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記》中的語句填空。

  1、美國在聯合國大唱人權高調,真是“ ”意在干涉別國內政。(醉翁之意不在酒)

  2、這個案情十分複雜,撲朔迷離,但偵察人員決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個 不可。(水落石出)

  六、學生讀背課文,要求動情、動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濃濃的醉意與樂趣。

  板書設計:

  醉翁亭記

  歐陽修

  醉景:山水、朝暮、四時

  以醉寫樂

  太守醉醉人:滁人遊,眾賓歡

  樂中含悲

  醉情:與民同樂

  醉

  形象精練,融情入景

  文美

  我們醉句式靈活,對散結合

  情美

  韻律獨特,迴環往復

  教後反思:

  本文是一篇文質皆美、膾炙人口的文章,學生不僅要會朗讀課文,還要能評析別人的朗讀。對醉翁亭的秀麗環境和自然風光的描寫,不僅要讓學生能背誦,能用文章原句回答問題,還要能調動學生的想象,想象山、水、亭的色、聲、形,想象醉翁亭的四季景色,想象醉翁亭的外觀和豐姿,從而體會作者被山水美景所陶醉的感情。

《醉翁亭記》教案 篇3

  《醉翁亭記》是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貫徹全文的主線是“樂”字。“醉”和“樂”是統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就是為了寫“樂”。因此在課堂上要牢牢抓住“樂”這條主線,引導學生體會課文是如何圍繞它層層展開記敘的脈絡。抓住了作者感情發展的脈絡,也就能順利理清的結構層次。

  本文采用了敘事與寫景、抒情相結合的寫法。同時要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個人被貶的經歷,體會本文抒發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鬱的複雜感情。

  本文語言有很大的特色。駢散相間,要反覆朗讀,直至背誦全文。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結構,把握中心,掌握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句法,積累名言和議論文素材,熟讀成誦。

  2.學會將寫景、敘事、抒情相結合的寫法;提高語言鑑賞能力。

  3.體會作者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情懷。

  過程與方法

  1、藉助工具書和書下注釋,疏通文意。

  2、抓住“醉”與“樂”的關係,把握主旨。

  3、反覆誦讀,品味語言,體會感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寫景抒情的作用,背誦全文,掌握名句。

  難點:理解本文從“樂”和“醉”所抒發的政治理想。

  教具準備:多媒體

  教學安排: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人新課

  師:同學們,我們剛剛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范仲淹在被貶謫鄧州的第二年,也就是慶曆六年,寫下了《岳陽樓記》,寄託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理想;,歐陽修參與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同一年也被貶在滁州寫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記》。。

  二、簡介作者

  歐陽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他四歲喪父,家境貧困,母親用荻稈畫地教他識字讀書。後來他考取進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參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樣。他支援范仲淹的政治改革,範被罷官,歐陽修不顧個人利害,憤然上書斥責有關的權臣,他因此也遭到貶謫。《醉翁亭記>就是他被貶到滁州(今安徽滁縣)當太守時寫的。

  三、初步感知

  1.教師範讀(或播放課文朗讀錄音)。要求學生:聽清字音,必要時在書上注音。

  2.學生試讀課文。

  3.學生互讀課文。

  方法:二人小組,一人讀一人聽,糾正讀音錯誤;各讀一遍。

  4、請四位學生,每人讀一段。集體糾正讀音。

  (從正音入手,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要讀得流暢,重音、停頓、速度、節奏得當。)

  四、疏通全文大意

  1.通讀全文。

  要求先不看課文註解,把不懂的字、詞、句標出。然後對照註解再讀全文,仍有不懂的就做上記號。還可查古漢語詞典,自己解決問題。

  (教師在巡視中發觀較普遍的問題作篩選,尋求教學的針砷窪。)

  2.集體解決疑難。

  方法:教師對在巡視中發現的較普遍的問題進行點撥或給予解答。

  3.學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課文的意思用白話說一遍,要讀出聲。

  五、再讀課文,分析討論

  要求:各自放聲讀。注意找出表達全文主旨的—個字,畫出來。

  全文是圍繞哪個字展開的?

  明確:樂。

  1.全文寫了哪幾方面的樂?

  明確:山水之樂、宴酣之樂、滁人之樂。

  2.請同學們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一下這幾種樂趣。

  3.這幾種樂中有沒有太守之樂在裡邊?

  明確:享受“山水之樂”的不僅有太守及其賓客,還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縱情山水。“滁人遊”寫得有聲有色——有歌聲和呼應聲,有負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興高采烈出遊,是因為生活安定富足,而這又跟太守勵精圖治有關。太守為此而樂,也為能與民同樂而樂。這是他的政治理想。

  六、課內小結。

  文中描寫滁州山間的美景以及他和老百姓一起遊樂的情景,展現了一幅“與民同樂”的圖畫。

  板書設計:

  醉翁亭記

  歐陽修

  山水之樂 引出

  景

  脈絡 樂

  事

  歸結 “醉能同其樂”(主旨)

《醉翁亭記》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知識教學點

  l.正確理解文中的難詞、難句,瞭解文意,醉翁亭記 教案示例。

  2.進一步體會文言虛詞“也”“而”的作用。

  3.鞏固對“駢散結合”句式特點的理解。

  (二)能力訓練點

  1.引時學生反覆誦讀、感受優美的語言,力求熟讀成誦。

  2.扣住“文眼”認真思考,理解文章主旨。

  3.引導學生髮揮想像,再現美文的意境,由此體會文章所構造的優美意境。

  (三)德育滲透點

  讓學生懂得並學會在受到挫折不幸時,應持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具有曠達的情懷。

  (四)美育滲透點

  引導學生感受本文流暢婉轉,抑揚錯落的語言風格,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語音。

  二、學法引導

  本文的語言代美,適於反覆誦讀,在誦讀中體會語氣、語調,再現文章所構造的優美意境。主旨的理解,要透過找關鍵句,分析作者情感脈絡來完成。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l.正確理解文章意思,體會本文婉轉化美的語言特點,欣賞作者構造的優美意境,這一學習重點,主要在反覆誦讀中感悟。

  2.理解作者在文中,寫“醉”是表象,寫“樂”是實質,以“醉”寫“樂”的用意,是學習的難點,教師作適當分析後領會。

  3.歐陽修的“山水之樂”,為什麼不是他消沉墮落的表現,而是他曠達情懷,積極的“與民同樂”的思想的體現?這一疑點需要教師聯絡作者寫作背景,作此補充介紹,分析來解決。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錄音機,投影儀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學生利用工具書,書下注釋,自學文章,讀懂文意。

  2.教師介紹“而”“也”在文中的作用,它們在表達語氣,情感方面的幾種情形,指導誦讀,體會意境。

  3.教師設計思考題,幫助學生理解“難點”消除“疑點”。

  七、教學步驟

  (-)明確目標

  瞭解文章,感受精美的語言,感悟優美的意境,理解文章主旨

  (二)整體感知

  歐陽修早年曾協助范仲淹(北宋仁宗時任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革新政治,觸動了保守派大官僚們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貶滁州,初中三年級語文教案《醉翁亭記 教案示例》。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時寫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難伸,於是寄情于山水,與民同樂。他雖被貶滴,卻不消沉,他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樂。他自號“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字,其實“醉”是表象,“樂”是實質。他的志趣,不只是在山水之間,更是在一州人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樂而樂。他始終是清醒而自豪的。

  (三)教學過程

  1.由對成語“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介語,引入課文。

  2.學生自學課文,利用工具書,書下注釋,瞭解文章大意。疑難字、詞、句提出來,同學討論,明確。

  3.指導誦讀

  (l)聽朗讀錄音,學生輕聲跟讀。

  (2)教師介紹“也”“而”在文中的用法,在此基礎上,學生反覆朗讀,體會本文的語言美、意境美。

  先引導學生完成課後練習一的朗讀訓練,提高對文言虛詞“也”、“而”的認識,接著朗讀全文,要求邊讀邊揣摩語氣。

  本文共用21個“也”字,語氣不盡相同,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1)陳述(用於描述景物)

  (2)肯定(用於介紹人名)(3)感嘆(用於直抒胸臆)。若將本文細加揣摩,描述景物之

  “也”,應有陶醉語氣,介紹人名之“也”,應是得意語氣。《朱子語類》卷三十九載,歐文公多是修改到妙處,頃有人買得他《醉翁亭記》原稿,初說,“滁州四面有山”凡數十字,末後改定,只曰:“環滁皆山也”五字而已。原說是陳述句,改句則陳述中有感嘆,有陶醉山水間之意。又如“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其實是暗示命名的深意,也表達了作者得意的心情,若將它改為“作亭者山之僧智仙,名之者太守”上述的意味則消失殆盡了。

  本文還用了25個“而”字,讀時要分辨輕重,凡表示轉折或遞進意味的,都要重讀。凡連線詞語而有調整節奏作用的,則可輕讀。

  朗讀時還要注意駢散結合的特點,注意節奏的緩急,語調的高低。

  4.思考下列問題(投影),理想文章主旨。

  本文以“醉”“樂”二字提摯全篇。“醉”是事物的現象;“樂”是事物的本質。“醉”“樂”二字都是借“醉翁亭”說出,全文脈絡十分清楚,試根據你的理解填空:

  (1)開頭一段介紹了醉翁亭,它包含兩個銜接得十分自然的層次;前一層介紹 ;後一層介紹 ,其中跟文章脈絡關係最為密切的是“ ”這句話。

  (答案:(l)開頭一句話含兩個層次:前一層次介紹醉翁亭的環境美;後一層次介紹醉翁亭的得名,其中跟文章脈絡關係最為密切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中間兩段描寫醉翁亭的景色,也可以分兩層;第一層寫 ,先用“ ”一詞領起,後用“ ”總收一筆。第二層寫,先用“ ”一詞表示這一層的內容跟前一層是並列的,然後依次寫了 、 、 和 四項內容。這四項內容是為結尾“ ”三個字作鋪墊,又以“太守醉”一句照應第一段“ ”這句話。

  (答案:(2)中間兩段描寫醉翁亭的遊樂,也可以分為兩層:第一層寫山間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之樂,先用“若夫”一詞領起,後用:“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總收一筆。第二層寫太守眾賓、遊人之樂,先用“至於”一詞表示這一層的內容路前一層是並列的,然後依次寫了滁人遊、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四項內容。這四項內容是為結尾“太守醉”三個字作鋪墊,又以“太守醉”一句照應第一段“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這句話。)

  (3)結尾部分也可以分為兩層,第一層寫 ,第二層寫 ,這兩層中間用“ ”一詞表示語意的轉換。結尾部分用“ ”這句話,把“醉”和“樂”統一起來,點明瞭全文的主旨。

  (答案:(3)結尾部分也可分為兩層:第一層寫宴會散、賓客歸、禽鳥樂的情景:第二層寫人“不知太守之樂其樂”,這兩層中間用“然而”一詞表示語意的轉換。結尾部分用“

《醉翁亭記》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2、學習本文由敘事、寫景、抒情議論有機結合的寫法;

  3、理解、評價作者“與同同樂”的政治主張和道德觀念;

  【教學重點】

  1、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2、體會作者寬廣的胸襟和偉大的政治抱負;

  【教學難點】

  理解、評價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主張和道德觀念。

  【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介紹作者

  1、歐陽修,北宋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歐陽修在同一次考試中發現並挖掘出“三蘇”的故事;

  3、歐陽修“六一居士”的來歷;

  4、歐陽修被貶滁州的背景。

  二、文章誦讀

  1、教師範讀,提醒學生注意字音,並體會“也”在文章表達語氣上的作用;

  2、學生自由誦讀;

  3、抽查部分學生朗讀文章。

  三、文意理解

  1、學生結合課下注釋理解文章大意。

  2、學生質疑,教師點拔。

  3、重點詞語積累:

  成語:醉翁之意不在酒 水落石出

  …然:……的樣子(蔚然、翼然、頹然)

  活用詞:山(沿著山路)、釀泉(用釀泉的水)

  重點詞:意、臨、開、絲竹、籌、傴僂提攜、芳、秀

  判斷句式:……者……也

  四、自由誦讀

  五、作業

  按要求背誦語句:

  寫山間早晨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山間傍晚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山間夏季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山間春季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山間秋冬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滁人出遊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太守宴請賓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眾賓客歡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太守醉酒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課時

  一、按要求誦讀

  二、總結各層意思

  1、醉翁亭的環境、地理位置及名稱來歷。

  2、山間早晚、四季景色不同樂亦無窮。

  ……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山間之四時也。

  3、太守及滁州人出遊、歡飲:

  ……滁人遊也;

  ……太守宴也;

  ……眾賓歡也;

  ……太守醉也。

  4、層層揭示出文章主旨。

  三、把握文章的主旨

  1、先找出關鍵句(把醉與樂聯絡起來的句子)

  2、提示:

  醉翁之意不在意,在乎山水之間也。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也無窮也。

  ……眾賓歡也。

  ……太守醉也。

  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之從太守遊而樂,卻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醉能同其樂。

  3、完成板書:

  山水之樂

  醉能同其樂 宴酣之樂 與民同樂

  樂人之樂

  四、小結

  《醉翁亭記》是一篇文辭優美的山水遊記,但它不僅僅是記山記水,而是融入了作者的許多感情,表現了作者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

  五、作業

  1、積累寫景的名句。

  2、比較《小石潭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三篇“記”中作者各自不同的情感。

  【課後小結】

  文章寫景中自然融入了個人的情感,但怎樣理解作者的'情感是本文的難點,在小結時把該文與前兩篇記中作者的情感及各自的寫作背景進行了對比,進而讓學生體會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及歐陽修的“與民同樂”的思想。

《醉翁亭記》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的實詞,瞭解文中“也”、“於”、“之”、“而”等虛詞的用法。

  2.理解本文寫景抒情的特點。掌握全文的脈絡並理解寫景敘事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3.理解文中所表現的作者的曠達情懷和美好理想。認識歐陽修“與民同樂”思想的進步性和侷限性。

  教學重點:

  1.感受作者對美好自然風光和人物歡樂場景的描繪,體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寫法。

  2.抓住“樂”字,基本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1.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

  2.體會“醉”與“樂”之關係,理解“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的是北宋文學家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上次介紹作者時,提到了另外一位大文學家歐陽修。今天我們來學習歐陽修的一篇歷代傳誦、膾炙人口的作品《醉翁亭記》。

  二、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運動的領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他四歲喪父,家境貧困,母親用荻稈畫地教他識字讀書。後來他考取進土,在朝廷做官,位居參知政事(副宰相),歐陽修在歷史上以獎掖後進著稱。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詢、蘇軾、蘇轍、曾鞏,還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門下,得到過他的栽培。

  歐陽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曉暢,委婉多姿,自成風格,在北宋以至後來的文壇上產生過很大的影響。

  歐陽修還是著名的史學家。“二十四史”中有兩部是他編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書》。

  歐陽修稱得上是位飽學之土。他一生對我國的文學、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三、寫作背景:

  范仲淹倡導改革當時弊政,受到權臣誣陷排擠。因為歐陽修支援范仲淹的政治改革,範被罷官,歐陽修不顧個人利害,憤然上書斥責有關的權臣,他因此也遭到貶謫。《醉翁亭記》就是他被貶到滁州(今安徽滁縣)當太守時寫的。寫於作者被貶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當時只有三十九歲,卻自稱為“蒼顏白髮”的“醉翁”,這有點自嘲的意味。

  滁州地處江淮之間,交通不便,民風淳樸。

  四、整體把握:

  1.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範讀,之後訂正字音,然後學生齊讀課文。

  2.翻譯課文,教師講解重點字、詞、句。

  3.文章結構:

  (1)層次:

  第一段:寫醉翁亭的自然環境和命名緣由。

  第二段:寫山間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三段:寫滁人、賓客、太守遊山的情形。

  第四段:寫宴罷歸去並點出作者名姓。

  (2)線索:

  滁州——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

  早晨傍晚的景色——四季景色(樂)

  滁人遊——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百姓安居樂業,與民同樂,)(沉醉)

  五、課後作業:

  1.完成書後習題一。

  2.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內容分析:

  1.第一自然段:

  (1)滁州的地理特點?

  明確:

  “環滁皆山也。”

  (2)西南諸峰的特點?

  明確:“林壑尤美”。

  (3)琅琊山的特點?

  明確:“蔚然而深秀”。

  (4)亭的位置?

  明確:“臨於泉上”。

  (5)“來飲於此”中“此”指?

  明確:醉翁亭。

  (6)自號醉翁的原因?

  明確:“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

  (7)劃分層次:

  第一層:亭的自然環境。(……醉翁亭也。)

  第二層: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8)描寫角度:

  視覺角度:俯——仰

  空間角度:遠——近;大——小;整體——區域性——個體

  (9)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間的變幻的手法,移步換景,由遠及近,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山水特寫,可歸納為:群山環繞圖→琅琊秀色圖→釀泉流水圖→溪亭展翅圖。

  (10)小結:總寫醉翁亭秀麗的自然環境和它的得名,並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2.第二自然段:

  (1)本段描寫朝暮、四時之景,採用什麼方式?

  明確:本段描寫山;司朝暮之景,採用先分別描寫,後總收說明的方式。分寫,從早到晚,“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瞑”;總收,“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描寫四時之景,也採用這種方式。分寫,由春到冬,“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總收,“山間之四時也”。

  (2)朝暮景色的特點?

  明確:“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

  (3)春夏秋冬景色?

  明確:“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

  (4)作者在寫朝暮圖及四時景時各抓住了什麼特點?

  明確:寫朝暮圖就是一天時間的縱面展開,寫四季景則是橫向鋪排。寫早晚景色變化,抓住“明”“晦”的特點,用“日出”“雲歸”寫出“林開”“巖暝”的變化景象,成為對比鮮明的兩幅畫面。寫四時景抓住了山間獨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寫出了迥然有異的四幅圖景。

  (5)“樂亦無窮”的原因?

  明確:“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

  (6)小結:分別描寫山間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3.第三自然段:

  (1)為什麼在寫“太守宴”前要先寫“滁人遊”?這個內容與上段有何聯絡?

  明確:為了寫“太守宴”創設一個歡樂的氛圍,並蘊含著作者與民同樂的旨趣。上段寫太守觀賞四時不同之景“而樂亦無窮”,寫了太守之樂的一因。這段寫太守見到滁人遊山賞景,來來往往,歡歌笑語,眼前是一幅百姓歡悅和樂的圖景,而此乃太守之樂的另一因。

  (2)描寫“宴酣之樂”的句子?

  明確:“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

  (3)描寫太守形象的句子?

  明確:“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

  (4)我們如何來理解太守的醉呢?

  明確:太守是太高興了。因為能與老百姓一起同樂。以醉寫出他的快樂。但這樂不是無憂無慮的樂,是樂中含悲。因為他當時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內心世界很複雜,只好借酒澆愁。

  (5)劃分層次:

  a.滁人遊山之樂(……遊也。)

  b.眾賓宴飲之樂(……歡也。)

  c.太守宴醉之樂(……醉也。)

  (6)小結:描寫太守與滁人遊山宴飲之樂。

  4.第四自然段:

  (1)描寫傍晚情景的句子?

  明確:“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2)寫醉與樂統一,點明主旨的句子?

  明確:“醉能同其樂”

  (3)理解本段襯托手法的運用:禽鳥之樂——遊人之樂——太守之樂。

  (4)找出文中一議論語句,說說這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有什麼含義?

  明確:“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分析了不同層次的樂,鳥樂是本能享受山水之樂。賓客的樂是隨從太守而樂,境界不高。只有樂其樂——與民同樂才是最高層次的樂。進而點明太守不僅樂於山水。更重要的在於與民同樂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瞭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負,“卒章顯志”這是古人常用的一種寫作手法。

  (5)小結:寫酒宴散,眾人歸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