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醉翁亭記> 中學生必背古詩文《醉翁亭記》鑑賞(全面賞析)

中學生必背古詩文《醉翁亭記》鑑賞全面賞析

中學生必背古詩文《醉翁亭記》鑑賞(全面賞析)

  醉翁亭記

  環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提攜,往來而不絕者,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賞一

  把自己的心靈沉浸到閒適、恬淡的情境裡,獲得了一種平衡、和諧的感受。這種感受滲透在《醉翁亭記》裡,使文章如田園詩一般,淡雅而自然,婉轉而流暢。

  《醉翁亭記》寫得格調清麗,富有詩情畫意。這篇散文寫了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重點是寫亭;第二部分,重點是寫遊。而貫穿全篇的卻是一個“樂”字。

  文中描寫州山間的朝暮變化和四時景色,以及作者和人的遊樂,表現出他“樂民之樂”的胸懷,充滿了士大夫悠閒自適的情調,並從側面顯示了作者自己治理州的政績。

  賞二

  詩情畫意,秀麗多姿 ——談歐陽修的《醉翁亭記》

  他的《醉翁亭記》是一篇優美的散文。這篇散文饒有詩情畫意,別具清麗格調,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確是不可多得的。

  優美的意境。好的散文應為詩,要創造優美的意境。所謂意境包含著意和境兩個方面的範疇,它是浸潤著作者主觀感情的藝術畫面。優秀的散文就應該有風光綺麗的圖畫美,給讀者獨特的審美感受,以悅目而致賞心。《醉翁亭記》的思想意脈是一個“樂”字,“醉”中之樂,它像一根綵線聯綴各幅畫面。而“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間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這是作者的真意。散文立意猶如設了張本,作者就根據這樣的“意”寫了秀麗的“境”,從而達到情與景的交融,意與境的相諧。作者是從這樣幾方面濡筆,描繪散文境界的。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筆下,醉翁亭的遠近左右是一張山水畫。 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沒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織一體,既各盡其美,又多樣統一。“蔚然而深秀”的琅山,風光秀奇,迤邐連綿,蒼翠欲滴。群山作為背景,一泉環繞而過。林深路曲,泉流彎旋,則“有亭翼然臨於泉上”。這裡賴於壯麗的群山映襯,就益顯出山泉的清朗,而亭臺又偏偏踞臨泉上,則別含另一番風光。這樣,無山,則釀泉不美;無泉,則青山孤峙。無亭,則山泉失色;有泉,則亭臺增趣。山與泉相依,泉與亭相襯,一幅畫中山水亭臺,一應俱全,且輝映生色,構置成詩一般的優美境界。

  其二,朝暮變化之美。作者寫出了醉翁亭早晚變化的優美景色。“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日上東山,陽光奔瀉大地。鬱的樹林本來被薄紗般的霧氣籠罩,經日光一照,霧釋露消,又顯示出清新翠綠的顏色。而到了傍晚,日下西山,暮靄遍地,岩石穴壑一片昏暗。作者傳神地寫出早晚不同的景色。由於早晚不同,則作者運筆的色調、氣氛有別。早晨有寧靜之狀,清新之息,傍晚則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氣。作者對景色變化的觀察既深且細,筆觸如絲,根據不同的景象寫了相異的境界。

  其三,四季變幻之美。作者不僅寫出了早晚的.景色,而且以醉翁亭為中心,把筆墨進一步鋪展開去,描下了四季的景單調,一樣景物,一種筆致,一式情態,又有何意趣?!歐陽修在這篇散文中時時注意事物的動靜變化。先說景物與景物之間的動靜對比。蔚然壯秀的琅山是靜態,潺潺流淌的釀泉水是動態,山色蒼鬱悅目,聲動聽,相映成趣。“樹林陰,鳴聲上下”,樹木之靜對比出百鳥啾之動,相得益彰。再說景物與人物之間的動靜對比。“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殘陽息于山頭是其靜,人影移散,紛紛暮歸是其動。靜的景和動的人彼此映襯。最後,人物與人物之間的動靜對比。“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有唱有憩,有動有靜。“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以眾賓喧譁之動,對比出太守頹然之靜,生趣盎然。由於作者多方面進行對比,使散文的意境繪形繪聲,山光、水色、人情、醉態並於一畫,各具情致。

  賞三

  《醉翁亭記》是歐陽修的名作,是一篇令人不禁喜愛的名作,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精神面貌十分樂觀。寫作時背景是歐陽修由於參加范仲淹的改革,後失敗,歐陽修被株連被貶,此文就是被貶州時作者創作的。貫穿《醉翁亭記》全文的主線是“樂”字。醉和樂是統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正是為了寫樂。文中寫景的成分很重,又多次提到醉字,這是無足怪的。因為既是寫亭,自當寫出亭的景色;又因亭名“醉翁”,自當寫出命名之意,這些全屬必要的烘托。文章開始寫望琅琊,寫“山行”和“聞水聲”都暗寓著一個“樂”字。至破題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後,再補一筆,便借“山水之樂”,明白八道出了全文的主線。下文又承“山水之樂”稍稍展開,寫出中朝暮和四時之景,,並點出“樂亦無窮”使讀者如入佳境。但這種“樂”趣,是人人都體會到的,著還不足為奇。等寫到“人遊”“太守宴·”“眾賓歡”時,“樂”的內涵就加深了,因為享受“山水之樂”的不僅有太守及賓客,還有人—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縱情山水,這就非同尋常了。文中用“太守醉”結束這歡樂場面,也是有深意的,說明“醉翁之意”的基調。以下從兩方面展開;第一,寫亭子四周的自然景色,以“樂亦無窮”表現作者縱情山水之意;第二,寫州官民同樂的情景,極力寫出州人民的這和平生活怡然自樂和眾賓盡歡的情態,並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這幅生動的風習畫從側面顯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本文在語言運用上也很有特色,散相間,節奏富於變化,讀起來聲調鏗鏘,易於成誦,首先本文的語言高度括,含義豐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首創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時代和後來的作家所用。其次“《醉翁亭記》的語言凝練精粹,金熒潤暢。再次《醉翁亭記》的語言抑揚頓挫,鏗鏘悅耳。全文幾乎用“也”結束句尾,又一貫通篇,毫無重複之感,反有靈動之妙,具有一唱三嘆的風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