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醉翁亭記> 鑑賞歐陽修的《醉翁亭記》

鑑賞歐陽修的《醉翁亭記》

鑑賞歐陽修的《醉翁亭記》

  《醉翁亭記》是歐陽修寫於慶曆四年(1045)。文章透過描寫州優美的自然風光,表達了自己寄情自然山水的心情和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同時也對自己在州實行“裕民”政治作了側面的歌頌。

  本文從標題看是寫醉翁亭,可開篇不寫亭,而是描寫亭子四周的美麗景色。文章寫道:

  環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洩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這一段在寫法上,由遠到近,移步換景,多角度加以描寫。“環皆山也。”就是說州的四面都是山,這是遠視所見,是總體風貌。在它的西南面的諸峰上,樹木蔥,而看去深幽秀麗的地方就是琅琊山。繞山行走六七里路,潺潺的釀泉水從兩山之間流出。仰望那“峰迴路轉”處,醉翁亭猶如展翅的飛鳥坐落在泉邊。這寥寥數語,層次清晰,逐步推進,勾畫出濃淡相宜的醉翁亭山水圖。以下幾句,說明了醉翁亭修建者和命名者,而重點落在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上,從而與標題照應,也就是在這裡表現出了“醉翁真正意義”——“醉”在放情山水,醉在與民同樂上。

  接著開一筆,寫道: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這裡作者用生動簡練的筆墨寫了山間朝暮與四季景色。“日出而林霏開”是朝,“雲歸而巖穴暝”是暮,朝暮變化十分明顯。“野芳發而幽香”描寫的是春日,“佳木秀而陰”描寫的是夏日,“風霜高潔”描寫的是秋季,“水落而石出”描寫的是冬季。作者抓住了四季的主要特點,描繪出一年四季美的景色。而作者在這些描寫中,不但傾注了詩人的真情實感,而且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朝暮四季景色變化,多姿多彩,人們遊處其中,自然“樂亦無窮”。這裡再次點出“樂”字,與上段中“山水之樂”相呼應。

  後面緊承上面四季景色,由物到人,引出了眾多的可樂之事。

  首先,作者寫了州人之樂。文章寫道: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提攜,往來而不絕者,人遊也。”

  作者從有的人揹著東西邊行邊歌,有的人在樹下休息,有的人在前邊呼喚,後邊的人應和,彎腰曲背的.老人,被攙扶的孩子,來來往往,絡繹不絕,他們各得其樂。這裡對山中游人活動的描寫,不但表現出州人安詳平靜的生活氛圍,而且也暗示了“醉翁”與州人同樂的思想。

  其次,寫太守和賓客遊宴之樂。文章寫道:

  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餚野,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籌交錯,坐起而喧譁者,眾賓歡也。蒼然白髮,頹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先寫了太守宴,就地取材,席上擺的是溪魚泉酒、山中野味,然後寫賓主投壺弈棋、行令賭酒。客人醉了,高興得起席喧譁;太守醉了,醉態頹然。這裡活畫出了太守“與民同樂”的生動畫面。這是不但是前兩段的自然發展,而且是全文的高潮。

  文章的最後一段,作者寫道: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太守偕同賓客歸去,文章可以至此而結束,但作者又從遊人歸而禽鳥樂中引出了“與民同樂”的主旨:“禽鳥知山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而樂也。直接抒發了作者精神上感覺到卻難以用語言表達的極樂,進一步揭示出作者的“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的奧秘。這裡,不但同前面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幾句相呼應,而且含蓄地表明瞭太守之樂正在於看到人們之樂。最後,“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點明瞭太守之名,緊扣文章開頭的“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首尾照應,遙相呼應,是文章的渾然一體。

  《醉翁亭記》也表現出了獨特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首先,注重簡練敘述

  本文采用了依次續寫的方式,先寫全景,“州皆山也。”進而寫進山途中,由大到小,由遠而近,由外到內,琅琊、釀泉、醉翁亭逐漸進入視野,並一一展現。然後再轉入寫山中早晚、四季的不同景色,再寫州人的生活,寫太守的宴遊。整個過程敘述簡練、簡潔明瞭,圍繞著“樂”字展開,主題鮮明,意蘊深刻。

  其次,把與散結合

  就是指文。文是一種與散文相對的文體。其特點是全篇以雙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聲律。在本文中,歐陽修卻把散結合,使文章具有了音樂美的特點。如,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短短的一段文字,主要由六字句構成,但作者還穿插有八字句、四字句、三字句,有的還形成了對偶句。這樣,使文章在描寫上具有起落有致,加強了文章的節奏,增強文章的音樂性,從而給讀者以審美享受。

  再次,運用多種句式

  《醉翁亭記》的語言不但形象準確,言簡意賅,而且很注重句式和聲調的運用。首先是設問句的運用。在文章中,設問句能迅速引起讀者讀者的興趣,加強了讀者的注意和思考,突出所要表達的內容,使行文有變化、起波瀾。在《醉翁亭》中,開始第一段寫道:“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透過兩個設問句,都是一問一答,層層推進,說明了“醉翁亭”的修建者和命名者。在文章的最後也運用了設問句,不但在結構上與開頭相照應,並回答了開頭留下的問題,而且也具有強調主題的作用。其次是對偶句的運用。在文中,對偶句如,“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陰。”等等。這些對偶句,形式整齊,造成和諧音韻,給人以審美感受。再次就是“者也”句式的運用。在古代漢語中,“者也”或者“者……也”是判斷句的標誌。在《醉翁亭》中,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洩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等等。這樣的判斷句,不但確切地表明瞭遊記中的地點、人物,而且句尾中的“也”字反覆出現,似如韻腳一樣,不但加強了文章語言的關聯性,增強節奏感,而且給讀者以反覆的刺激,強化了讀者的審美感受。

  總之,《醉翁亭記》很好地表現出作者寄情于山水,悠閒自適中感受到與民同樂的情趣,同時,也從“沉醉”於遊山玩水的情趣中,折射出內心的苦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