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記公開課教案
教材的根本目的是幫助學生學所以在依據文字體式確定教學內容基礎上, 應根據學生學情選擇教學內容。因此,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醉翁亭記》教學設計及說明,希望大家可以多多閱讀。
教學設計:
一、背景資料
《醉翁亭記》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字單元所選課文,以寫景記遊的古代散文為主學習本單元,旨在讓學生在藉助提示、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的基礎上,透過閱讀這些歷來被傳誦的感事抒懷、借景言情的名篇,體會遊記散文借景抒情的特點,並能結合親身體驗加深對古詩文名句思想感情的理解
二、學情分析與教學對策
《醉翁亭記》是歐陽修的一篇遊記,寫於其被貶滁州的第二年全文不過
四百多字,以極其凝鍊的語言,駢散結合的句式,清晰的脈絡,運用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描繪了山水之美和宴飲之樂,表現了作者隨遇而安、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創造了一個人與自然、人與人、官與民高度和諧的理想化的境界
八年級的學生經過一年的文言學習,已積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識,掌握並明
確了文言閱讀和學習的一般方法、要求,因此結合註釋及工具書疏通文章應該不成問題學生容易從反覆朗讀中主動進入到語言品析、感情理解等文學鑑賞的學
習活動中來但學生的認知水平、閱讀視野有限,而且多線形思維,因此如何引導學生透過多種閱讀方法品悟文字的精妙和把握作者亦醉亦醒的心態就成為教學本篇文章的重難點
情感是透過語言表達的因此,本文教學首先就應透過反覆且多種方式的誦讀去品味語言同時又要透過比較閱讀,想象、思考以及恰當的補白引導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心態和情懷
三、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1、藉助提示、註釋和工具書,初步感知內容大意;
2、透過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疏通疑難字詞;
3、透過默讀、細讀的方式,結合下發的《資料簡介》,在《預習提綱》上寫下閱讀初感並就文章理解和寫法等方面提出問題
二、教學準備
課前印發《醉翁亭記》《資料簡介》《預習提綱》
三、教學過程
(一)講述本事,匯入課題
“歐陽公記成,遠近爭傳,疲於摹打山僧雲:寺庫有氈,打碑用盡,至取僧室臥氈給用凡商賈來,亦多求其本,所遇關征,以贈官,可以免稅
——《滁州志》
設計說明:從本事匯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期待,快速進入課題
(二)自主學習,感知大意
1、初讀文字,藉助註釋和工具書,明確語音
2、再讀文字,藉助提示、註釋和工具書,初步感知內容大意,並圈畫出疑難字詞
3.生生合作,師生合作,解決疑難字詞
4.第三次朗讀課文,鞏固疑難字詞,再次整體感知
設計說明:文言文教學必須重視字詞積累透過反覆朗讀和藉助提示、註釋和工具書,提高學生獨立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並透過生生合作和師生合作,充分調動學生之間文言閱讀的積累來解決問題,老師適時點撥指導
(三)自主品析,質疑問難
反覆默讀、細讀課文,寫下自己的閱讀初感,並且就文章理解和寫法提出自己的問題
設計說明:默讀和細讀有助於學生更好地沉浸於文字中,獲得自己的`閱讀體驗,並提出自己的閱讀困惑這也為第二課時的“以學定教”,即教學起點的明確和教學內容的選擇提供真實的第一手的備課資料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比較品讀關鍵詞句,體會作品的語言特色, 感受其樂觀曠達和與民同樂的情懷;
2、補白作者相關資料,把握作者亦醉亦醒的心態
二、教學過程
(一)呈現學生問題,明確教學內容
1、課前對學生在第一課時寫下的閱讀初感和提出的問題進行梳理整合和選擇在此基礎上,呈現一個主問題,明確本課時的教學內容
2、初步探討交流主問題,形成學路
設計說明:有效的課堂教學首先應基於對學情的瞭解和把握其次,形成學路的過程也是啟發學生主動思考的過程這些都是實現“以學定教”“以生為本”的基礎
(二)誦讀品析想象,感悟醉翁之樂
1、讓學生根據關於醉翁的句子,簡要談談對醉翁的第一印象
2、呈現學生相關的閱讀初感,反覆誦讀品析語言,欣賞山水之美
(1)自由地誦讀山水文字,說一說你從中感受到了什麼?
(2)用感受到的情感再一次朗讀文字,思考作者是怎樣寫出這些感受的呢?
3、補白背景,生活聯想,感受山水之樂
(1)我想採訪一下這位醉翁,你是慕滁州山水的盛名而來到滁州的嗎?那麼,你走進山水是為了什麼?
(2)同學們在生活中也有類似的體驗吧?
所以,醉翁在走進山水的過程中,山水也走進了醉翁的心裡也就是前文的“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請帶著這樣的感悟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設計說明:以學生的閱讀初感為基點引領學生透過反覆朗讀體會文章中凝練的語言、駢散交錯的句式以及虛詞的巧妙運用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同時,透過巧妙地補白背景和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感悟醉翁的“得之心而寓之酒”的山水之樂
(三)誦讀探究品析,感悟太守之醉1、關於太守,同學們在自學的時候讀懂了哪些?
2、讀關於太守的相關文字,想一想有沒有讀懂的嗎?猜一猜老師會提哪兩個問題(①二、三自然段的稱呼能不能互換?②第三自然段的四句話能不能調換位置)?
3、組織學生透過多種朗讀、思考、合作學習和交流對學生或老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探究
設計說明:讓學生交流自學成果是後面教師提問的基點讓學生提出尚有疑惑的問題並讓想一想老師可能會提什麼問題, 實際上也是在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 進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習慣,從而實現“以生為本”“以學為本”探究的形式主要依據課堂提問來具體選擇和組織
(三)誦讀補白品析,品悟歐陽修之醒
1、找到關於歐陽修的句子,透過比較朗讀體會其中的自得之情
2、聯絡上文,是什麼讓歐陽修如此自得呢?
此環節需要補充曾鞏《醒心亭記》的相關文字,幫助學生理解
設計說明:這一環節主要透過補白相關資料進行互文對讀,引領學生進一步深入文字,與作者對話在老師的啟發點撥下,能夠獲得對文字相對一致的理解,這應該是學生學習經典文字的基本收穫
(四)有感情地朗讀全文,回味醉翁的樂,太守的醉,歐陽修的醒
(五)課後拓展研讀 《歐陽修傳》(王水照 崔銘著)《清醒的醉翁》(康震著)
設計說明:學生對文字有了最基本的理解後,做適當的延讀能夠幫助學生實現語文從課堂向課外的延伸,實現語文知識向語文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