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文言文> 王昌齡出塞文言文翻譯(精選8篇)

王昌齡出塞文言文翻譯

王昌齡出塞文言文翻譯(精選8篇)

  《出塞》是樂府舊題,也是唐朝詩人王昌齡所作得七言絕句。邊塞詩得代表之一。內容主要是是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體現出啦詩人對戰爭勝利得渴望與期盼以及對士兵們得信心。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王昌齡出塞文言文翻譯,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王昌齡出塞文言文翻譯 篇1

  《出塞》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1龍城飛將2在,不教3胡馬4度5陰山6。

  詞句註釋

  但使:只要。

  龍城飛將,所謂得龍城飛將是指漢武帝時期得兩位著名得軍事將領,飛將指得是李廣,如果和龍城聯絡起來,指得就是衛青,所以說這裡得龍城飛將指得是漢朝飛將軍李廣和大將軍、大司馬衛青。李廣( ?-前119年),漢族,甘肅天水人,中國西漢時期得名將,被匈奴稱之“飛將軍”。“龍城”,甘肅省天水市得別稱,稱天水為“龍城”是自它是“人首龍身”得人類始祖伏羲出世之地。《漢書.地理志》也載,天水郡有成紀縣,因而天水素有“羲皇故里”之稱。李廣是天水人,故被匈奴人稱為“飛將軍”。衛青(?—前106年),字仲卿,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西漢時期名將,漢武帝第二任皇后衛子夫得弟弟,漢武帝在位時官至大司馬大將軍,封長平侯。衛青得首次出征是奇襲龍城,揭開漢匈戰爭反敗為勝得序幕,曾七戰七捷,收復河朔、河套地區,擊破單于,為北部疆域得開拓做出重大貢獻。衛青善於以戰養戰,用兵敢於深入 ,為將號令嚴明,對將士愛護有恩,對同僚大度有禮,位極人臣而不立私威。

  不教:不叫,不讓。教,讓。

  胡馬:指侵擾內地得外族騎兵。

  度:越過。

  陰山:崑崙山得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橫貫綏遠、察哈爾及熱河北部,是中國北方得屏障。

  白話譯文

  直譯

  秦漢以來,明月就是這樣照耀著邊塞,但是離家萬里得士卒卻沒能回還。如果有像衛青和李廣這樣驍勇善戰得將軍立馬陣前,一定不會讓敵人得鐵蹄踏過陰山。

  王昌齡出塞文言文翻譯 篇2

  納蘭性德〔清代〕

  今古河山無定據。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滿目荒涼誰可語?西風吹老丹楓樹。

  從前幽怨應無數。鐵馬金戈,青冢黃昏路。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

  譯文及註釋:

  譯文從古至今江山興亡都無定數,眼前彷彿戰角吹響烽煙滾滾戰馬馳騁來來去去,黃沙遮日滿目荒涼又能與誰說?只有蕭瑟的秋風吹拂著枯老鮮紅的楓樹。從前愁苦悽滾的往事無窮無盡,金戈鐵馬之地,卻是當年昭君捨身求和的路。曾經的一往情深有多深呢?猶如夕陽餘輝照射下,深山之中的綿綿秋雨。

  註釋無定據:沒有一定。宋代毛開《漁家傲·次丹陽憶故人》詞:“可忍歸期無定據,天涯已聽邊鴻度。”畫角:古管樂器,傳自西羌。因表面有彩繪,故稱。發聲哀厲高亢,形如竹筒,本細末大,以竹木或皮革等製成,古時軍中多用以警昏曉,振士氣,肅軍容。帝王出巡,亦用以報警戒嚴。牧馬:指古代作戰用的戰馬.誰可語:有誰來和我一起談談。從前幽怨:過去各民族、各部族間的戰事。鐵馬金戈:形容威武雄壯計程車兵和戰馬。代指戰事.兵事。青冢:長遍荒草的墳墓。這裡指指王昭君墓,相傳冢上草色常青,故名。杜甫《詠懷古蹟》詩:“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一往情深深幾許:化用歐陽修《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句意。幾許:多少。

  鑑賞:

  詞詞有“牧馬頻來去”、“西風”及“青冢創昏路”之語,青冢離龍泉關較近,因此可能創作於康熙二十二年九月扈駕至五臺山、龍泉關時。

  詞的景片寫眼前之景,景象廣袤空闊,荒涼淒冷,情身悽婉哀怨。

  詞人一開篇就身慨古往今來的興亡盛衰,從古到今,山河是沒有定數的,此時姓覺羅氏,彼時有可能姓葉赫那拉氏,江山的輪迴是不以人的意願而發生逆轉的。這句寫意氣勢博大,字裡行間流露出一種無法言語的無奈。從納蘭性德的身世來看,他雖然貴為皇族,但也沒有主宰江山的機會,然而跟從皇帝出行的經歷,使他對國家的理解更為深刻,使他對時局的變遷更為敏身。作者並沒有沉溺於傷身,而是把思緒從對歷史拉回到武現實,在眼前,他看到武塞外營訓的場景。

  “畫角聲詞,牧馬頻來去”,此句看似平淡,卻讓人浮想聯翩。軍營詞,號角聲起,只見戰士們橫刀立馬,神情嚴峻,將帥一聲令下,他們便在馬背景來來回回地操練,拼殺,好一幅壯觀的場面。可是,此時的威武嚴整,並不一定能夠使一個國家長久持續下去,它也許會在一夕之間煙消雲散,這怎能不讓人傷身?一代一代的王朝不都是這樣轟轟烈烈而來,又這樣失魂落魄而去?戰場景的廝殺聲,似乎也暗藏著幾份悲傷。從結構景來說,第一句是後兩句的一個概括,而後兩句又是第一句的具體展現。

  雖然塞外的景象廣袤壯美,作者並沒有因此而心情愉悅,在他眼詞,彌望的仍是一片荒涼,這滿目的荒涼又能給誰訴說呢?“荒涼”一詞,既是自然景象的真實寫照,又是作者心緒的如實昭示。秋天,萬物凋零,落葉滿地,一派衰敗之象,可誰又能說這不是作者心境淒涼的抒寫呢?作者貴為皇族,雖然沒有出生入死的經歷,但仍然心存憂患,多少王朝就是在這起起落落詞淹沒於歷史的長河詞,清王朝也不例外。西風,即秋風。楓葉經霜會更紅豔,越紅離凋謝就越近。季節地逝去,風乾武自然界的一切,但卻風乾不武作者滿腹的憂愁。在此,作者借景烘托,把幽深的情愫收藏在深秋的楓葉裡。

  詞的景片,無論寫景抒情,都沒有雕琢的痕跡,以複雜的思緒引出眼前的景象,片末看似以景收束,卻景詞帶情。景詞情身的流露,水到渠成,不事雕飾。

  詞的下片抒發自己的報國志向無法實現的幽怨,景象氣勢磅礴,縱橫馳騁,情身婉約深沉。

  “幽怨從前何處訴”,應為從前幽怨何處訴,古人作詞,為武韻律的需要,往往在詞序景作以調整。“從前幽怨”到底指的是什麼幽怨呢?就下文“鐵馬金戈”而言,應該指的是不能報效國家,縱橫沙場的幽怨。納蘭性德是康熙帝的御前侍衛,按理說,他有條件也有能力領兵打仗,但作為一個封建帝王的臣子,做事是不能隨心所欲的,其所作所為還得服從皇帝的安排。“何處訴”一語,就道出武他內心深深的孤獨,也許是英才蓋世,也許是位高權重,才使他的周圍變得冷清。

  作者雖然志向高遠,可又能如何呢?最後不也是像王昭君那樣“獨留青冢向創昏”?王昭君曾經因為沒有賄賂畫工毛延壽而被漢元帝錯選作單于呼韓邪的妻子。為武漢與匈奴的和好,她遠離家鄉,可是最終還不是變成武一堆創土,有什麼用呢?自己空有一腔鐵馬金戈,氣吞萬里的報國之志,可擁有這樣的志向不也是徒勞的嗎?

  作者心情沉重,他自我叩問:如果有人問我對理想的情意有多深?那就去看看深山詞的夕陽與深秋詞的細雨。“深山”“夕陽”“深秋”“雨”這幾個意象悲涼淒冷,讓人生髮出一種揮之不去又無法形容的傷身。從這些詩句詞可以看出,作者對理想的追求是很執著的,但卻沒有一個實現的途徑,所以他的心頭淤積著太多的鬱悶。但這種情身的表達不是直接的,而是透過對景象的具體描繪展現出來的,婉約深沉,耐人尋味。

  這首詞從整體景來說,景象博大磅礴,情身悽婉幽怨,自然流暢。面對塞外景象,作者以景寫情,又以情帶景,使情與景、形與意融為一體。而景篇寫眼前之景,下篇寫從前之志,虛實形成對比。就整首詞來看,手法嫻熟而精到。

  賞析:

  這首小詞透過對塞外古戰場的描寫,抒發了對歷代興亡和歷史變遷的感慨。

  詞的上片寫景,描寫塞外古戰場的荒涼景象。

  “今古河山無定據”,是說從古至今,政權更迭,江山輪迴,興替衰亡,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而該句將詞人的“出塞”放在這樣廣闊的歷史空間中來寫,自會給讀者留下不一般的感受。“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頗具動感,既是寫實,突出邊塞風物的卓異,給人身臨其境之感;又像虛寫,如同歷史上無數紛爭的一個縮影,讓人想象塞外仍是戰爭頻仍。該句為詞人下面的敘事創設特殊的背景,並藉此揭示事件的悲劇意蘊。

  “滿目荒涼誰可語?西風吹老丹楓樹。”二句仍用描寫,放眼望去,整個塞北,平沙萬里,荒漠淒涼,連個說話的人也很難找到。西風颯颯,只有那幾株楓樹,又一次被吹紅了葉子。使人聯想起為爭奪這塊土地鏖戰廝殺時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的慘象。這些紅葉,又一次把人帶進了對歷史的回憶,加深了作品的縱深的歷史感。

  詞的下片抒情,寫自己出塞的感觸。

  “從前幽怨應無數”,當年昭君出塞時一定是“幽怨無數”吧!但從後來的情形推想,這“幽怨”則是橫無際涯,深不見底。“鐵馬金戈”,讓人想到的是英雄建功立業的豪情,但又有誰知曉與這豪情並置的竟是昭君無盡的“幽怨”啊!“鐵馬金戈,青冢黃昏路”,兩種景緻,兩種風格,反差之大,讓善良的心靈何其痛哉!這不正是“誰可語?”的原因嗎?若把歷史比為一部長卷的話,那“鐵馬金戈”的場景只是其中的插頁,而“青冢黃昏路”的悲涼卻浸透著整個書卷。而詞人的這種感受又是如何傳達的呢?

  “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一問一答,看似漫不經心,實則沉痛至極。“深山夕照”已經讓人感覺悲涼,而“深秋暮雨”則程度更重。意象遞進疊加,既深化昭君“幽怨”的表達,也讓讀者感受詞人漸趨悲涼以至不堪悲涼之苦。如此以景結情,含蓄雋永。

  漢元帝時,昭君奉旨出塞和番,在她的溝通和調和下,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了六十年。她死後就葬在胡地,因其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所以昭君墓又被稱為“青冢”,杜甫有詩“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納蘭由青冢想到王昭君,問她說:“曾經的一往情深能有多深,是否深似這山中的夕陽與深秋的苦雨呢。”作為康熙帝的貼身侍衛,作者經常要隨聖駕出巡,所以他的'心中也充滿了報國之心,但他顯然不想透過“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方式來成就自己的理想抱負,所以在尾句中作者又恢復了多情的本色,他以景語結束,將自己的無限深情都融人到無言的景物之中,在這其中,既包含了豪放,又充滿了柔情,甚至我們還會體味到些許的淒涼與無奈。

  這首詞透過詩人“出塞”所見,描繪了眼前荒涼的和平景象,回顧歷史,總結出戰爭與和平兩種情況,是對中國歷史上王朝更替的規律性概括。因此毛澤東批註:“看出興亡”,肯定了這首詞的思想意義。

  謝章鋌在《賭棋山莊詞話》中曾說過:“長短調並工者,難矣哉。國朝其惟竹垞、迦陵、容若乎。竹垞以學勝,迦陵以才勝,容若以情勝。”而讀完作者這首詞風蒼涼慷慨的詞作,可以得知謝氏此言不虛。

  王昌齡出塞文言文翻譯 篇3

  【原文】:

  出塞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註釋】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

  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匈奴畏懼他的神勇,特稱他為“飛將軍”。

  出塞:是唐代詩人寫邊塞生活的詩常用的題目。

  秦時明月漢時關: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塞。意思是說,在漫長的邊防線上,一直沒有停止過戰爭。

  但使:只要。

  龍城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南侵的匈奴懼怕他,稱他為“飛將軍”。這裡泛指英勇善戰的將領。

  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古代常憑藉它來抵禦匈奴的南侵。

  【翻譯】

  依舊是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邊關,

  征戰長久延續萬里征夫不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

  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閱讀訓練】

  (1)解釋詞語:但使:

  (2)怎樣理解“秦時明月漢時關”一句的意思?這句詩用了什麼修辭方法?

  (3)詩歌的主題是什麼?

  (4)有人推獎此詩是唐人七絕壓卷之作,乃是平凡之中見妙處,而妙就妙在“秦時明月漢時關”,試分析這句詩的妙處。

  王昌齡出塞文言文翻譯 篇4

  出塞

  金帶連環束戰袍,馬頭衝雪過臨洮。

  卷旗夜劫單于帳,亂斫胡兵缺寶刀。

  [譯文]

  這首,除具有一般邊塞詩那種激越的詩情和那種奔騰的氣勢外,還很注意語言的精美,並善於在雄壯的場面中插入細節的描寫,醞釀詩情,勾勒形象,因而能夠神完氣足,含蓄不盡,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鑑賞]

  “金帶連環束戰袍,馬頭衝雪過臨洮。”“金帶連環”四字,極精美。“金”字雖是“帶”字的裝飾詞,但又不僅限於裝飾“帶”字。看似寫戰袍,目的卻在傳達將士的那種風神俊逸的丰姿。“馬頭衝雪”的“衝”字,也不只是一個單純的動詞。作者不用帶雪、披雪,而用衝雪,是要用這個動詞傳出人物一往無前的氣概和內心的壯烈感情。“金”字和“衝”字,都極簡煉而又很含蓄,都為激揚的詩情塗上了一層莊嚴壯麗的色彩。在著重外形描寫時用一兩字透露人物內心的美,使人感到詩情的既激揚又精緻,沒有那種簡單粗獷,一覽無餘的缺點。

  “卷旗夜劫單于帳,亂斫胡兵缺寶刀。”“卷旗”,避免驚動敵人,的是夜間劫營景象。因風疾所以卷旗,一以見戰事之緊急,再以見邊塞戰場之滾滾風塵。這不只為景物描寫,作者正以戰旗之卷,寫出勇士夜赴戰場的決心與行動。

  卷旗夜戰,正是短兵相接了,但實際上只是雷聲前的閃電,為下句作鋪墊。“亂斫胡兵缺寶刀”,才是全詩中最壯烈最動人的一幕。這場“亂斫胡兵”的血戰,場面是很激烈的。“缺寶刀”的“缺”用得好。言寶刀砍到缺了刃口,其肉搏拼殺之烈,戰鬥時間之長,最後勝利之奪得,都在此一字中傳出。作者在全詩二十八字中,極為精彩地處理了選材、順序與如何運用並積聚力量等重要問題。前三句,只是引臂掄錘,到第二十六字“缺”時,奮力一擊,流火紛飛。

  岳飛“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缺”字韻押得險而有力,得高山危卵之勢。而馬戴在這首詩中的這個“缺”字,雖不當韻腳處,卻同樣使人驚賞不置。“亂斫”兩字雖很真切而且精闢,但,如無“缺”字,則不見作者扛鼎之力。這一個字所傳達的這一真實細節,使詩情達到了“傳神”境界,使全詩神采飛揚。

  全詩結構緊密,首句以英俊傳人物風姿,次句以艱難傳人物苦心,第三句以驚險見人物之威烈,結句最有力,以壯舉傳神。至此,人物之丰神壯烈,詩情之飛越激揚均無以復加了。總之,此詩在藝術上處處見匠心,在古代戰歌中,不失為內容和形式完美結合的上乘之作。

  王昌齡出塞文言文翻譯 篇5

  原文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譯文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禦敵鏖戰萬里征夫未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一定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踏過陰山。

  韻譯

  依舊是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邊關,

  征戰長久延續萬里征夫不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

  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註釋

  但使:只要。

  龍城:龍城是匈奴祭天集會的地方。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而言,匈奴畏懼他的神勇,特稱他為“飛將軍”。

  龍城飛將:《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載,元光六年(前129年),衛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至籠城,斬首虜數百。籠城,顏師古注曰:“籠”與“龍”同。龍城飛將指的是衛青奇襲龍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認為龍城飛將中飛將指的是漢飛將軍李廣,龍城是唐代的盧龍城(盧龍城就是漢代的李廣練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帶,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縱觀李廣一生主要的時間都在抗擊匈奴,防止匈奴掠邊。

  教:令,使。

  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度:越過。

  陰山:位於今內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崑崙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橫貫綏遠、察哈爾及熱河北部,是我國北方的屏障。

  賞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達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上安定的生活的願望。

  詩人從描寫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裡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裡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於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倘若攻襲龍城的衛青和飛將軍李廣而今健在,絕不許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指奇襲匈奴聖地龍城的名將衛青,而“飛將”則指威名赫赫的飛將軍李廣。“龍城飛將”並不只一人,實指李衛,更是借代眾多漢朝抗匈名將。“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裡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後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這首詩著重表現的是對敵人的蔑視;是對國家的忠誠,是一種勇往超前、無所畏懼的氣概。前兩句寫皎潔的明月和雄偉的城關,既引起了人們對歷史上無數次侵略戰爭的回憶,又是今天將士們馳騁萬里、浴血奮戰的歷史見證。後兩句用漢代的名將衛青李廣比喻唐代出徵守邊的英勇將士,歌頌他們決心奮勇殺敵、不惜為國捐軀的戰鬥精神。這首詩由古到今,有深沉的歷史感,場面遼闊,有宏大的空間感。字裡行間,充滿了強烈的愛國精神和豪邁的英雄氣概。

  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淒涼,慷慨而不淺露,王昌齡詩《出塞》兩首,本詩是第一首。

  《出塞》應當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做,《出塞》是樂府舊題。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值盛唐,這一時期,唐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取勝,全民族的自信心極強,故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同時,頻繁的邊塞戰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願望。同時期杜甫的《兵車行》可以作為參考。邊塞詩是時代的產物,也是最能體現國運盛衰的作品。詩評家常稱讚“盛唐之音”,邊塞詩正是構成“盛唐之音”內容的一個基本方面。邊塞詩題材的興起,是與詩人們的生活範圍有所擴充套件緊密關聯的。從邊塞詩中,我們看到詩人的眼界開闊了,詩歌的意境拓展了,詩歌的內容更顯得異彩紛呈。有對建功立業的渴望:“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楊炯);有報效國家的激情:“誓欲成名報國,羞將開口論勳”(張說)。不少詩人在塞外軍營生活多年,如高適、岑參、李益等,他們的邊塞詩中的內容幾乎涉及到了邊塞生活的各個方面:有寫出徵士兵的鄉愁和家中妻子的離恨;有表現塞外生活的艱辛和連年征戰的殘酷;有反映帝王黷武開邊的不滿和對將軍貪功起釁的怨恨;有陳述久戍邊關對家鄉和親人的懷念;有驚異於塞外絕域那種迥異於中原的風光……我們在閱讀這些詩歌時,要能夠區別每首詩作思想內容上的細微差別。比如岑參的邊塞詩,以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苦的樂觀精神為其基本特徵,更多地描寫邊塞生活的豐富多彩。他也寫過一些在邊塞懷土思親的詩歌,如為後人傳誦的《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事情雖小,情意深厚。同時,我們還要體會到,躍動於邊塞詩中的種種矛盾:慷慨從戎和久戍思鄉的矛盾;衛國激情和艱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將和獻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這首詩透過對歷史的回顧和對漢代抗匈名將的懷念,指責了詩人所處時代守邊將領的無能,盼望出現良將,驅逐敵人,保住邊疆。首句從秦漢時的月色和關塞寫起,點名月色、關塞依舊,但時光流逝,朝代變遷,長期邊防戰爭給人民和將士帶來無限災難與痛苦。在描寫景物中,給予了深厚的感情。後兩句採用以古諷今的手法,借古代名將來諷刺當今邊將的無能,語意含蓄,情感深沉。詩中充滿關心國家安危的愛國激情。

  評價全詩反映了作者對駐守邊疆的將士們久徵未歸的同情,也表達了詩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爭,使國家得到安寧,人民過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願的愛國之情。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守邊戰士的同情以及對安定、和平生活的嚮往。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嘆。二句寫徵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願,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劉建勳)

  王昌齡出塞文言文翻譯 篇6

  【原文

  《出塞》

  作者: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原文註釋】:

  1、萬仞:一仞八尺,萬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2、羌笛:西代羌人所制的一種管樂器,有二孔。

  3、楊柳:指折楊柳曲,是一種哀怨的曲調。

  4、玉門關:關名,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翻譯譯文】:

  黃河發源於黃土高原,高入白雲之間,

  矗立漠北的一座孤城,背倚萬仞高山。

  莫須埋怨,羌笛吹奏摺楊柳的悲調曲,

  誰還不知道,春風歷來就不度玉門關。

  【賞析鑑賞】:

  這首詩旨在寫涼州險僻,守邊艱苦。詩的首句,寫洶湧澎湃的黃河,發源於雲

  端,突出其源遠流長,展示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次句寫涼州城的戍邊堡壘,地處險

  要,境界孤危。一片是唐詩常用詞,通常與孤相連用(如一片孤雲、

  孤帆一片等等),這裡即一座的意思。三句遞轉,寫所聞。羌笛奏著《折楊

  柳》的曲調,勾起征夫離愁。唐時有折柳贈別的風俗,因而見楊柳而生愁,甚至聽

  《折楊柳》歌而生怨。關外春風不度,楊柳不青,無法折柳寄情,聽曲更生怨恨:

  天寒地凍、征戰無期、歸家無望。然而,怨也罷,愁也罷,都是枉

  然,因而作何須怨。這種寬解語,著實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尋味,不愧為邊塞

  詩的絕唱。

  王昌齡出塞文言文翻譯 篇7

  原文:

  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譯文

  出征的戰士應當高唱軍歌勝利歸來,決心把滿族統治者趕出山海關。

  戰士只知道在戰場上為國捐軀,哪會想將來戰死後屍體以馬革包裹而還。

  註釋

  出塞:本是樂府舊題,後人多用此題反映軍旅、邊塞生活。

  軍歌:這裡有高唱讚歌、慷慨從軍的意思。大刀環:刀柄上有環,環和“還”諧音,所以用它隱喻勝利而還。

  胡奴:中國古代對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稱,這裡是清朝統治者的蔑稱。玉關:即玉門關。這裡借喻山海關,指要把清朝統治者趕出中原。

  解:知道,懂得。沙場:戰場。

  何須:何必要。馬革裹屍:英勇作戰而死,屍體以馬革包裹而還。

  賞析:

  “拼將熱血灑疆場”,這是一首邊塞詩,寫於1906年。當時作者從日本回國,曾北上游歷,在吉林、遼寧一帶察看形勢,一路走來,有許多感想,於是就留下了這首七言詩。

  啟首兩句就寫得頗具氣勢,“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出征的戰士應高唱著戰歌,揮舉大刀,要一直把清朝統治者殺到關外。玉關,本指玉門關,這裡代指山海關。清政府是在關外發跡的,因此要殺到關外,把他們徹底消滅。這裡用一個“環”字,預示著反清鬥爭一定會取得勝利,戰士們會踏著歌聲,凱旋而回。後兩句寫得極其悲壯,抒發了作者的情感,“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作為一名戰士,想到的只是為國捐軀,根本不去考慮身後事,為國捐軀,死得其所,又何必用“馬革裹屍還”呢?

  這首詩抒發了作者義無反顧的革命激情和犧牲精神,充滿了英雄主義氣概,把一腔報效祖國、戰死疆場的熱忱發揮得淋漓盡致。在寫下了這首詩的一年以後,作者在安慶起義,失敗被捕,清政府要他寫口供,他揮筆直書:“爾等殺我好了,將我心剖了,兩手兩足斷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殺學生。”爾後,慷慨就義,他用生命實現了自己的理想。這首詩感情豪放激揚,語氣慷慨悲壯,英氣逼人,最後一句“何須馬革裹屍還”,寫出了他壯懷激烈、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總之,這是近代邊塞詩中難得的一首好詩。

  王昌齡出塞文言文翻譯 篇8

  蝶戀花·出塞

  朝代:清代

  作者:納蘭性德

  原文:

  今古河山無定據,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滿目荒涼誰可語?西風吹老丹楓樹。

  從來幽怨應無數?鐵馬金戈,青冢黃昏路。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

  譯文:古往今來,山河之上不會存在永久的界限。角聲中,牧民頻繁的在這片土地上來來去去。而這其間觸目的荒涼,誰能說的清?唯有西風肆意吹著那蒼老的丹楓。這片土地上留下的那些幽怨之情應是無法計數的。金戈鐵馬之地,卻是當年昭君捨身求和的路。昭君的情有多深,就像深山的夕照,深秋的雨。

  註釋

  ①無定據:無定、無準。意謂自古以來,權力紛爭不止,江山變化無定。一作“無定數”。

  ②從前幽怨應無數:一作“幽怨從前何處訴”。

  ③鐵馬金戈:謂戰爭。《舊五代史·李襲吉傳》李克用與朱溫書雲:“豈謂運由奇特,謗起奸邪,毒手尊拳,交相於暮夜;金戈鐵馬,蹂踐於明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④青冢:用漢代王昭君出塞之典事。《漢書·匈奴傳下》:“元帝以後宮良家子王綺,字昭君賜單于。”昭君死後葬於南匈奴之地(即今內蒙古呼和浩特),人稱“青冢”。

  賞析

  這是一首出塞詞。將豪放之情寄寓在婉約之形中,這種風骨,自有詞以來,除了李煜、蘇軾、辛棄疾之外,也就要數納蘭了。無怪乎王國維先生評價納蘭性德的詞是:北宋以來,唯一人爾!

  本詞首句“今古河山無定據”便站在一個很高的角度來開篇,一句話便道出了事事變遷,朝代更迭,江山頻頻易主的必然性和不可抗拒性。納蘭作為貼身一等侍衛,多次扈從康熙帝出外巡訪,還曾作為使者巡查過黑龍江流域一帶。納蘭的內心實際上是充滿了極大的報國之心和遠大抱負的,但他又不想透過戰爭和流血來實現,因此心裡又充滿了痛苦和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