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朱自清> 朱自清的生平事蹟

朱自清的生平事蹟

朱自清的生平事蹟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實秋,後改名自清,字佩弦。原中國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朱自清有極高藝術成就,為培養文學青年和繁榮散文創作提供了寶貴的藝術經驗。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朱自清的生平事蹟,一起來看一下吧。

  朱自清(原名朱自華),1898年出生,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因其祖父與父親定居住於揚州,故他又自稱“揚州人”。

  1917年,20歲的朱自清“感於家庭經濟情況不好,為了惕勵自己不隨流俗合汙,改名自清。

  “自清”兩字出自《楚辭·卜居》:“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潔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

  其字佩弦,朱自清因自感性情遲緩,感於《韓非子》中“董安於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之語,乃字“佩弦”以自警策。

  朱自清幼年在私塾讀書,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1912年進入中學學習;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翌年,升入本科哲學系,於1920年修完課程提前畢業;在北大期間,朱自清積極參加“五四”愛國運動,嗣後又參加北大學生為傳播新思想而組織的平民教育講演團。他大學畢業後,在浙江、江蘇的多所中學任教,繼續參加新文學 運動,成為文學研究會的早期會員。此外,還參與發起新文學史上第一個詩歌團體“中國新詩社”和創辦第一個詩歌雜誌《詩》月刊等工作,支援由青年學生組成的湖畔詩社及晨光文學社的活動,為開拓新詩的道路付出了辛勤的勞動。朱自清於1919年底開始發表詩歌,作為新文學 運動初期的詩人之一,他以清新明快的詩作,在詩壇上顯出自己的特色。

  1922年商務印書館出版文學研究會8位詩人的合集《雪朝》第一集,內收朱自清的詩作19首。

  1923年朱自清發表了近300行的抒情長詩《毀滅》,表明自己對生活的嚴肅思考和“一步步踏在土泥上,打上深深的腳印”,這種進取不懈的人生態度,在當時有較大影響。

  1924年,詩和散文集《蹤跡》出版。他的詩,儘管數量不多,卻在思想和藝術上呈現出一種純正樸實的新鮮作風。其中如《光明》《新年》《煤》《送韓伯畫往俄國》《群羊》《小艙中的現代》等,或熱切地追求光明,憧憬未來,或有力地抨擊黑暗的世界,揭露血淚的人生,洋溢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是初期新詩中難得的作品。

  1925年,朱自清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開始從事文學研究,創作方面則轉以散文為主。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集中所作,均為個人真切的見聞和獨到的感受,並以平淡樸素而又清新秀麗的優美文筆獨樹一幟。

  這一時期,朱自清的散文著力於揭示社會的黑暗、軍閥的暴行和帝國主義的罪惡,對被壓迫者、被損害者充滿了熱愛和同情,表現出他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義思想、愛國主義的熱情、人道主義的精神和正直誠實的性格。朱自清寫得更多、也最為人們稱道的則是寫景抒情的篇什。這一類散文在藝術上呈現出多樣而又統一的風格。記述秦淮河風光的《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抒寫靜夜裡獨自漫步池邊的 《荷塘月色》,是文情並茂、膾炙人口的絕佳名篇。這些滿貯著詩意的散文,於新異獨得的觀察和委婉有致的描寫之中,寄寓著大革命失敗後他在黑暗現實面前悵然若失的寂寥和鬱悶。《背影》則以樸實無華的文字,真摯強烈的感情,描寫了家庭遭到變故,父親到車站送別遠行的兒子這一極富情味的動人場景,“做到了文質並茂,全憑真感受真性情取勝”(葉聖陶《朱自清新選集序》)。朱自清以其散文的嫻熟高超的技巧和縝密細緻的風格,顯示了新文學的藝術生命力,被公認為新文學 運動中成績卓著的優秀散文作家。

  1931年8月,朱自清留學英國,進修語言學和英國文學,後又漫遊歐洲五國。

  1932年7月回國,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自此與聞一多同事論學。

  1934年出版的《歐遊雜記》和1943年出版的《倫敦雜記》,是用印象的筆法寫成的兩部遊記。

  1935年編輯《〈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並撰寫《導言》。翌年出版散文集《你我》,其中,《給亡婦》娓娓追憶亡妻武鍾謙生前種種往事,情意真摯,悽婉動人。這一時期,朱自清散文的情致雖稍遜於早期,但構思的精巧、態度的誠懇仍一如既往,文學的口語化則更為自然、洗練。葉聖陶曾指出:講授中國文學或編寫現代文學史,“論到文體的完美,文字的全寫口語,朱先生該是首先被提及的”(《朱佩弦先生》)。

  抗日戰爭爆發後,朱自清隨清華大學南下長沙,1938年3月到昆明,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合併的西南聯合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並當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在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裡,他不顧生活清貧,以認真嚴謹的態度從事教學和文學研究,曾與葉聖陶合著《國文教學》等書。

  愛國演講勵後人

  抗戰時期,西南聯大在敘永縣城設有西南聯大敘永分校,分校校本部在敘永城內文廟,女生宿舍在帝王宮,男生宿舍兼教室在南華宮和春秋祠,其他教室、實驗室、圖書閱覽室、食堂等都分佈在天上宮、城隍廟等各大廟宇中。課程設有國文、英文、中國通史、普通化學、微積分等。分校主任是“五四”時期就蜚聲文壇的楊振聲教授,著名教授吳晗、李廣田等也在此執教。

  在敘永,朱自清遇見了任教西南聯大敘永分校的多年不見的好友李廣田,他們多次交談,主要是討論抗戰文藝,特別是抗戰的詩。同時,朱自清還抽時間為西南聯大敘永分校中文系的學生講課。後來,李廣田寫道:“相隔十年,朱先生完全變了,穿短服,顯得有些消瘦,大約已患胃病,特別引起我注意的是他的灰白頭髮和長眉毛,我很少見過別人有這麼長眉毛的,當時還以為這是一種長壽的徵象。”

  朱自清早就是我國著名學者了,但他在敘永的那段日子裡,仍是按時作息,孜孜不倦地治學。隨身帶的行李中,這箱是書,那箱也是書。午夜,人們都已呼呼入睡,而他仍俯首案前,在昏暗的煤油燈下不停地翻書查資料,筆耕不停。

  朱自清非常熱愛和關心青年一代,曾先後應敘永縣立初級中學、私立培根小學的邀請,給學生作學術演講和抗日演講。特別是朱自清當年在敘永縣立初級中學的一次抗日演講,至今仍是敘永人激勵後生的最好教材。朱自清還鼓勵“學生要努力學好各門功課,就如同拿起槍炮上前線殺日本鬼子一樣。”朱自清的抗日演講曾喚起了眾多的有志青年,許多學生受其進步思想的薰陶和影響,初中畢業就奔赴抗日前線。

  詩詞歌賦贈友人

  據袁耀祖回憶,1941年,正處抗日戰爭中,西南聯大設立敘永分校。借敘永春秋祠後院以作教室。朱自清先生來永小住,其時本人只有幾歲,因在李鐵夫先生家與其共居一樓,有所接觸。知先生學識淵博,常請教先生問題,先生和藹可親,耐心回答,從不以白眼相待。迄今已60多年,憶及往事,尚銘刻於心。

  另據李鐵夫的侄子李其津回憶,朱自清先生是我三伯父李鐵夫志趣相投的朋友。1941年10月,先生赴昆明西南聯大,途經敘永,曾住我三伯父家多日,相聚甚歡,臨別贈詩二首,伯父珍惜,藏之多年。

  朱自清在離開敘永前往昆明途中,寫了一首《發敘永,車中寄鐵夫》詩寄贈熱情好客的好友李鐵夫。詩云:“堂廡恢廓盤餐美,十日棲遲不憶家。忽報飆輪迎戶外,遂教袱被去天涯。整裝眾手爭俄頃,握別常言乘一譁。如此匆匆奈何許,登車回首屢長嗟。”詩中表達了朱自清對李鐵夫家居住環境和飲食的讚美,並且因為友誼深厚產生了“不憶家”的感覺。當時雖然是戰亂時期,但敘永的'友人們給了朱自清家一般的溫暖。

  歲月如梭,光陰似箭,朱自清離開古城敘永已經60多年了。彈指一揮間,舊貌換新顏。古城敘永已被列為四川省級歷史文化名城,西南聯大敘永分校舊址春秋祠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倘若朱自清先生能像當年那樣漫步古城敘永,佇立揚武坊大橋觀賞夜色,先生筆下的敘永景色一定會更加多姿多彩。

  【拓展】人物經歷

  1、1898年11月22日,出生於江蘇省東海縣(今連雲港市東海縣平明鎮)。六歲隨家人遷居揚州。在那裡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他自幼繼承父輩的家學淵源,受到士大夫家庭的影響,逐漸養成“整飭而溫和、莊重而矜持”的文人氣質。

  2、年輕時的朱自清1912年進入江蘇省立第八中學(今揚州中學)學習。

  3、1916年中學畢業併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7年升入本科哲學系。在北大期間,朱自清積極參加五四愛國運動,嗣後又參加北大學生為傳播新思想而組織的平民教育講演團。並與武仲謙結婚。[14]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報考北京大學時改用的,典出《楚辭 ·卜居》“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潔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朱自清選“自清”作為自己的名字,其意是勉勵自己在困境中不喪志,不同流合汙,保持清白。他同時還取字“佩弦”。“佩弦”出自《韓非子·觀行》“董安於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意為弓弦常緊張,性緩者佩弦以自警。

  4、1919年開始發表詩歌,作為新文學運動初期的詩人之一,他以清新明快的詩作,在詩壇上顯出自己的特色。1919年2月出版他的處女作詩集《睡吧,小小的人》。

  5、1920年修完課程,北京大學哲學系提前畢業。畢業後,先在杭州第一師範,後回到母校江蘇省立第八中學(今揚州中學)教授國文、哲學,並任教學主任。繼續參加新文學運動,成為文學研究會的早期會員。還參與發起新文學史上第一個詩歌團體“中國新詩社”和創辦第一個詩歌雜誌《詩》月刊等工作,支援由青年學生組成的湖畔詩社及晨光文學社的活動,為開拓新詩的道路付出了辛勤的勞動。

  6、1921年參加文學研究會,是“五四”時期重要的作家之一。

  7、1922年,他隻身一人來到浙江台州第六師範學校任教,與俞平伯等人創辦《詩》月刊,積極參加新文學運動。1925年8月到清華大學任教,開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創作則以散文為主。

  8、朱自清1923年朱自清發表了近300行的抒情長詩《毀滅》,表明自己對生活的嚴肅思考和“一步步踏在土泥上,打上深深的腳印”,這種進取不懈的人生態度,在當時有較大影響。

  9、1924年,詩文集《蹤跡》出版。1925年,朱自清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開始從事文學研究,創作方面則轉為以散文為主。

  10、1927年大革命失敗,中國的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四·一二”政變給朱自清思想帶來極大的震撼,其思想和創作發生很大轉折。他的作品不再限於日常生活的抒情小品,轉向抨擊現實醜惡的雜文。

  11、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集中所作,均為個人真切的見聞和獨到的感受,並以平淡樸素而又清新秀麗的優美文筆獨樹一幟。

  12、1931年8月,朱自清留學英國,進修語言學和英國文學;後又漫遊歐洲五國;1932年7月回國,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與聞一多同事一起論學。

  13、1932年8月20日,朱自清攜陳竹隱回揚州省親。朱自清和他的妻子在上海舉辦婚禮。1932年8月底,朱自清赴歐洲遊學。

  14、1934年,出版《歐遊雜記》和《倫敦雜記》,是用印象的筆法寫成的兩部遊記。

  15、1935年編輯《〈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並撰寫《導言》。翌年出版散文集《你我》,其中,《給亡婦》娓娓追憶亡妻武鍾謙生前種種往事,情意真摯,悽婉動人。這一時期,朱自清散文的情致雖稍遜於早期,但構思的精巧、態度的誠懇仍一如既往,文學的口語化則更為自然、洗練。

  16、朱自清抗日戰爭爆發後,朱自清隨清華大學南下長沙,1938年3月到昆明,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合併的西南聯合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並當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裡,他以認真嚴謹的態度從事教學和文學研究,曾與葉聖陶合著《國文教學》等書。

  17、1940年,朱自清在成都目睹饑民哄搶米倉,憤然寫下《論吃飯》一文,犀利地指責當權者無視人民溫飽,支援人們為維護自己的天賦人權而鬥爭。

  18、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發動內戰,鎮壓民主運動。特別是1946年7月,朱自清的好友李公樸、聞一多的先後遇害,都使他震動和悲憤。於是他出席成都各界舉行的李、聞慘案追悼大會,並報告聞一多生平事蹟。

  19、1946年10月,他從四川回到北平,於11月擔任“整理聞一多先生遺著委員會”召集人。

  20、1946年10月,經過漫長曲折的道路,在黑暗現實的教育和愛國民主運動的推動下,他成為革命民主主義戰士。在反飢餓、反內戰的實際鬥爭中,他身患重病,1948年6月18日,簽名於《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取美援麵粉宣言》,並囑告家人不買配售麵粉,始終保持著一個正直的愛國知識分子的氣節和情操。

  21、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患嚴重的胃病(嚴重的胃潰瘍導致的胃穿孔)逝世,享年5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