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朱自清> 匆匆朱自清主要內容

匆匆朱自清主要內容

匆匆朱自清主要內容

  談起朱自清《匆匆》,不由使人想起高爾基詠物言志名篇《時鐘》。儘管格調各異,但兩位作家不謀而合,抓住人們日常習見而又易於忽略物象,或寄情述懷,或生髮議論,感嘆韶華易逝,人生短促,亟需珍惜時間,愛惜生命,有所作為。和小編一起來看看下文關於匆匆朱自清主要內容 ,歡迎借鑑!

  《匆匆》寫於1922年3月,時當五四運動落潮之際。朱自清面對令人失望現實,心情苦悶,念舊、低徊、惋惜和惆悵之情不能自己。但朱自清畢竟是一個狷介自守、認真處世、勤奮踏實人,雖感傷而並不頹唐,雖彷徨而並不消沉。他在1922年11月7日致俞平伯信中曾披露自己矛盾思緒:極感到誘惑底力量,頹廢底滋味,與現代懊惱,深感時日匆匆到底可惜,決心丟去玄言,專崇實際,實行剎那主義。俞平伯曾評論朱自清這種意想,是把頹廢主義與實際主義合攏來,形成一種有積極意味剎那主義,這種剎那觀在行為上卻始終是積極,肯定,吶喊著,掙扎著(《讀〈毀滅〉》)。解朱自清寫作《匆匆》時心態,有助於把握作者對光明流駛而觸發獨特審美感受。

  時間,它既看不見,又摸不著,但卻又實實在在地在人們身邊無情而匆匆地流逝。朱自清以他豐富想象力,形象地捕捉住時光逝去蹤跡。文章起首,作者描繪燕子去來,楊柳枯青,桃花謝開畫面,以自然物榮枯現象、時序變遷作渲染,暗示時光流逝痕跡。作者由此想起自己二十四年共八千多個日子像一滴水滴在大海里無影無蹤,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作者再進一步,具體而微地刻繪在日常生活中吃飯、洗手,上床乃至嘆息瞬間,時間就此逃去如飛,自己過去日子猶如被微風吹散輕煙,被初陽蒸融薄霧那樣消逝。作者深感既然來到這世界,就不能白白走這一遭,層次井然地揭示題旨。朱自清珍惜寸陰思想無疑與古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詩句,和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箴言精義暗合,但因朱自清於人們忽略地方,加倍地描寫,使你於平常身歷之境,也會有驚異之感(《山野掇拾》),這一寫法就使空靈而抽象時間概念化為具體物象,給人以真切質感和強烈流動感,彷彿成為人們朝夕與共伴侶,鮮活靈動地呈現於讀者面前。

  引人注意是,在時間悄然流動中,在僅只六百餘字短小篇幅內,朱自清運用多種修辭方式,委曲盡致地展示自己內心世界,讓讀者清晰地把握住他意念流動脈絡。文章開頭,作者以三個排比句來描寫春景,把燕子再來,楊柳再青,桃花再開,跟與之相反日子一去不復返相映襯,使人想起時光流逝,引動思緒,點出題眼,以抒情性設問句式,提出時間是被人偷,還是自己逃走問題,深感時不我待。然後,在第二、三段,緊接著前面設問,引出另外問題,作者把自己過去生命時間流喻作一滴水,把大自然時間流比作大海,以渺小和浩瀚兩相對比,抒發傷時而又惜時感喟。在時光來去匆匆中間,以擬人化手法,賦予時光象徵太陽以生命,說太陽在自己身旁悄聲地挪移,伶俐地跨過,輕盈地飛去,作用為此而感到茫然和惶恐。他借饒有情味太陽之匆匆出沒,寄託奔湧情思,深化題旨。最後在第四段內,作者全用設問句來追尋自己過去生命遊絲樣痕跡,顯示對生命價值嚴肅思考和對生活執著追求,並以我們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作結,與開頭反覆和呼應,表現難以平靜心情。作者一方面發揮奇妙想象力,另一方面充分運用多種修辭方法,特別是用貫穿全篇十一個設問或反問句,作為情緒發展線索,借有限物象,展示無限思緒,並藉助於精巧構思,把磅礴鬱積,在心裡盤旋迴蕩已久感情加以極盡層層疊疊、曲折頓挫之致(《短詩與長詩》)表達,叩人心扉,耐人吟味。

  朱自清憑籍對客觀事物精微觀察和體驗,以流動傳神筆觸,透過融情入景寫法,顯示繪畫美和詩意美。譬如,他筆下太陽,已非通常自然景物,而是作者創造一種藝術形象,是作者將主觀感情和客觀外物融合而成主客觀統一體,形神兼備,情韻獨特。語言具有節奏感和旋律感,在樸素平淡中散發出濃郁抒情氣息,達到富於詩情畫意美學境界。全文以格調、詞藻、情意和風神美,深深吸引著不同時代讀者。

  朱自清以匆匆為題來抒寫時間是難得而易失感受,這題目本身既蘊含有濃冽情味,又潛隱著生活理趣。他是大學哲學系畢業生,往往情不自禁地以哲人眼光觀察和思索社會人生問題,在不少散文中以詩人一般抒情筆調描寫日常生活,蘊理於情,使作品帶有哲理意味,意蘊趨於深厚。在本篇中,作者對時間問題思考,圍繞著人生意義和生命價值進行探索,在其間流露寂寥惆悵而又激情難抑、苦惱彷徨而又切實追求矛盾心情,固然代表五四時期追求進步,一時又找不到出路青年知識分子較為普遍心理狀態,反映時代情緒,但他那種珍惜寸陰、熱愛生活、勵志向上人生態度,更給廣大讀者以啟迪,由此引發聯想,在生活和工作中只有捕捉住現在,才能把握住未來。由於朱自清努力追求生活真趣,萌生新異感受,作品就會富於理趣,警世醒人。

  《匆匆》格調委婉、流暢、輕靈、悠遠。全文篇幅短小,結構較為單純,句式大多簡短,燕子、楊柳、輕煙、微風、薄霧、初陽、蒸融、遊絲等詞語飄忽靈動,意境清雋淡遠,通篇顯得和諧勻稱,融洽得體,而這一切又是與作者為尋覓時光流逝蹤跡,以表現思想情緒微妙流動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