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朱自清>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設計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設計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設計

  第一課時

  一、匯入:“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是我們在初中時學過的《愛蓮說》,作者是?周敦頤。

  蓮就是荷花。周敦頤筆下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今天我們再學習一篇跟荷花有關文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看看朱自清筆下的荷花、荷塘又是如何的。

  二、推進新課:

  朱自清的作品我們讀過哪些呢?《春》、《背影》。大家能不能談談自己的體會,他的文章有什麼特點?有什麼地方打動你?

  文章的語言樸實、清新、淡雅,充滿詩意,感情真摯、動人。

  我們來看看他的《荷塘月色》是不是也是這樣的。

  三、整體把握:

  1、默讀全文,請一位同學表達作者的行蹤——從家裡出來,沿著一條小煤屑路,到了清華園的荷塘,又回到了家裡。重點放在哪裡?荷塘。

  2、從題目我們可以知道這篇文章屬於寫景散文,描寫的重點是“荷塘”和“月色”,課文哪些段落是描寫這兩種景物的呢?4、5、6三段。這三段分別寫什麼?第4段寫月色下的荷塘,第5段寫月色下的荷塘,第6段寫荷塘四周的景色。

  四、合作探究:

  1、下面我們就重點來賞一下“荷塘”和“月色”的美景。請大家齊聲朗讀第4段、第5段,朗讀語速要放慢一些,讀出抒情的語調來。

  2、我們先來欣賞月下的荷塘,看看第4段,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寫荷塘的美景的?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四個方面。

  給大家3分鐘時間,找出你認為最好的句子來加以品味,體會它的妙處。

  (1)“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作者用比喻寫荷葉的風姿。作者由“出水很高”聯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這兩者是相似的,所以可以用比喻。而用了這個比喻,使荷葉有了動態美。我們可以想象出:微風吹拂下,荷葉輕輕搖動,就像美麗的舞女在翩翩起舞,她們不停地轉動著身子,她們的裙子在水上畫出無數的圓圈。

  (2)作者又是怎麼寫“荷花”的呢?作者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來寫荷花?——擬人、比喻。“嫋娜”:形容女子姿態柔美,這裡寫出荷花的飽滿盛開,溫柔的樣子。“羞澀”:本來是寫女子的神情,現在用來寫荷花含苞待放,賦予荷花生命力和感情。接著用了三個比喻。

  連用三個比喻,構成什麼?博喻。三個或三個以上比喻連用或套用,用來描繪同一事物或用來說清同一事理,就是博喻。運用博喻,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使深奧複雜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可以將原來平淡的內容,寫得色彩絢麗,儀態紛呈。

  那麼這三個比喻,把荷花比喻成什麼?“一粒粒的明珠”、“碧天裡的星星”、“剛出浴的美人”。“一粒粒的明珠”描繪出淡月輝映下荷花晶瑩剔透的閃光,“碧天裡的星星”描繪出綠葉襯托下忽明忽暗的閃光,“剛出浴的美人”描繪出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這三個比喻可以說寫出了荷花的神韻。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對荷花傾注了滿腔的喜愛之情,同時也激發了我們的想象,真是絕妙佳句。

  (3)“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荷花的香氣很清很淡,若有若無,而“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也是時斷時續,若有若無,二者有很多相似之處,而且這樣寫既體現出荷香的清淡縹緲、沁人心脾,又烘托出氣氛的優雅、寧靜。

  這種比喻由嗅覺向聽覺轉移,顯得新穎而精巧,又叫“通感”。

  文中還有類似的句子,請把它找出來。

  “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和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這是從什麼感覺向什麼感覺轉移——視覺向聽覺的轉移。

  請大家用這種修辭,寫一個句子。

  (4)作者已經把荷葉、荷花、荷香描繪得十分優美生動,那接下來作者是如何描寫“荷波”的呢?

  “葉子本來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以擬人的手法寫荷葉富有生氣的'丰姿。“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脈脈”本來是指含情相望的樣子,像“含情脈脈”、“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而這裡用來寫池塘裡的流水。茂密的荷葉下的流水是看不見的,作者卻由葉子的“風韻”想象到那葉子下的水“脈脈”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

  (5)這是“月色下的荷塘”。寫荷的還有南宋詩人楊萬里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一詩句跟朱自清筆下的景色有何不同呢?——楊萬里寫的是夏天紅日升起時的荷花,他的畫面是萬綠叢中幾點紅,色彩比較豔麗,比較明豔。而朱自清是描繪月下的荷花,色調是淡雅的,有種朦朧美。而這也正是朱自清散文的特點:清新、淡雅、充滿詩意。

  3、接著我們來欣賞荷塘上的月色,看看第5段。月色本來是難寫的景色,作者是借哪些景物來寫月色?寫出月色的什麼特點?——透過葉子、荷花、樹,寫出了月色朦朧縹緲的特點。作者是透過這些看得見並且摸得著的景物,來描繪這些摸不著的景物。

  假如請你來畫一幅畫,題目是《風》,你要怎麼畫?能不能借鑑朱自清的這種手法?你可以透過什麼景物來描繪風?——可以透過高高捲起的海浪、被吹得搖擺不定的樹、飛得很高的風箏來描繪風。

  (1)那我們再看看第5段,月色本來是難狀之景,作者用了哪些傳神的動詞,描繪了月光的形象?

  “洩”——用得傳神。它緊緊扣住前面月光如水的比喻,寫出月光由上而下,一瀉無餘的動態美。並且用“靜靜”兩個字加以修飾,生動地描寫出月光如水的情形。

  “浮”——把水氣和月色交織在一起,把霧的輕柔以及水氣由下而上的慢慢擴散,瀰漫整個荷塘的樣子,準確地表達出來。以動靜寫靜景,非常巧妙。

  “洗”——寫出葉子和花在月光的輝映下,呈現出一種乳白色而鮮豔欲滴的狀態,同時又側面借月下的葉子和花寫出月光的柔和。

  “籠”——非常形象地寫出了月光下的荷花朦朧縹緲的姿態。

  “畫”——樹影原本是偶然地印在荷葉上的,一個“畫”字就把偶然變成了“人為”的動作,彷彿用無形的手在展現描繪“倩影”。寫出了投在荷葉上的月影的真和美。

  (2)小結:這一段雖著意寫月色,但又處處不忘荷塘,用了幾個傳神的動詞,從不同的角度寫出淡月輝映下的荷塘裡霧光葉色,水氣交相雜而成的朦朧景象,使這難狀之景如在眼前。

  葉聖陶先生說,讀書要從“文字看出一幅畫來,不在文字念上做遊戲”,我們今天確實做到了。

  (3)關於月色的描寫,古詩中有不少名句。

  李白就《靜夜思》中有一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字寫出秋夜月光的皎潔、白、亮、晶瑩、冷,襯托出詩人遠離故鄉的悽苦心境,也透過淡淡的月光寫出詩人心中的思鄉的憂愁。

  杜牧《泊秦淮》中有一句:“煙籠寒水月籠沙。”寒冷的江面上瀰漫著水霧,月光不明朗,雜著水氣,照在沙灘上。這一句寫出了一個清冷季節裡的一個迷濛的景象。這一句讓人聯想到國家前途的黯淡、社會的衰敗,引起了人們對國家前途的擔憂,表達出作者無限的感慨。

  4、可見,情可以託物而抒,景也可以由情而繪。著名的文學評論家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是不無道理的。朱自清的這一切活動,都是由“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引起的,這是“文眼”。這跟文章的寫作背景是分不開的。

  ①簡介寫作背景:

  《荷塘月色》最初是發表於1927年7月,當時作者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教授,住清華園西院。文中描寫的荷塘就是清華。當時正值蔣介石叛變革命,大革命失敗。在白色恐怖的年代裡,朱自清處於苦悶彷徨中,由一直在吶喊、鬥爭的“大時代的一名小卒”轉而一頭鑽進古典文學中。但他畢竟是愛國者,周圍的黑暗又使他不能安於這種“超然”。

  ②所以,作者夜遊荷塘是為了擺脫心裡的“不平靜”,追求剎那間的安靜。在作者眼中,荷塘景象“恰到了好處”,不濃不淡可,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樣的調和、適中、安逸。追求剎那間的安寧正是因為“不寧靜”。這樣,《荷塘月色》也正是作者想“超然”而又想“掙扎”的心跡的真實描繪和生動的寫照。

  5、還要補充的一點,文中用了不少疊音詞,像“漸漸”、“迷迷糊糊”、“悄悄”、“鬱郁”、“陰森森”、“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層層”、“縷縷”、“密密”、“脈脈”、“靜靜”、“薄薄”、“淡淡”、“峭”、“彎彎”、“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隱隱約約”、“陰陰”。這些疊音詞有什麼作用呢?——讀起來很順口,聽起來很順耳。朱自清的散文除了具有繪畫美、意境美之外,還具有聲韻美。

  五、佈置作業:

  選出你最喜歡的一段加以朗讀,用心體味。

  第二課時

  一、匯入:上節課,我們欣賞了朱自清朦朧而優美,寂寞而靜謐的荷塘月色。相信大家已經陶醉其中,樂而忘返了。郁達夫說:“朱自清雖則是個詩人,他的散文也滿貯詩意。”而《荷塘月色》既是一首抒情詩,又是一首優美的小夜曲。上節課給大家留作業,請大家挑選出最喜愛的一段進行朗讀。

  選讀第4段。

  二、合作探究:大家再回頭認真閱讀文章,找出表現作者感情的語段。——課文的第一句話。第三段的“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得是個自由人”和“我且享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1、作者的心境發生了什麼變化?——從開頭的“頗不寧靜”轉變為“暫時寧靜”。

  從中可以想象出作者所說的“平時的自己”是什麼樣的自己。——一個身不由己的自己;一個“身在曹營心在漢”的自己;一個做著“要做的事”,說著“要說的話”的自己。

  2、結合上節課學習的寫作背景,可以知道,在現實生活當中,作者是沒有“自我”和“自由”的。這正是作者“心裡頗不寧靜”的原因。現在,一旦把現世忘記,“自由了的自我”就帶著作者全身心地去“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了。

  3、那麼作者最終由沒有得到超脫呢?——沒有。作者在4——6段裡的寧靜是暫時的,從“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可以看出作者剛獲得的自由和寧靜又在一片蛙聲中失去了,內心的憂愁並沒有解除。

  4、作者筆下的自然是如此和諧,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為什麼作者“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呢?僅僅是因為看到了“荷塘”而自然聯想起來嗎?——不是。這是作者對人世間美好感情的嚮往。作者的心路軌跡是:“不靜——尋靜——得靜——出靜”。所以我們應該能夠理解作者筆下的荷塘月色為何那樣素淡、那樣靜謐、那樣朦朧了。這就是國學大師王國維所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言”,也即是我們常說的“情景交融”了。

  5、小結:《荷塘月色》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作者透過對月下荷塘和荷塘裡的月色的描寫,抒發了自己內心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

  學習這篇散文要披文入情,即透過解讀語言文字來感知作品的形象,進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揣分優美的語言和藝術手法。

  三、佈置作業:完成課後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