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張愛玲> 讀張愛玲的《對照記》

讀張愛玲的《對照記》

讀張愛玲的《對照記》

  考完試的心情就是不一樣。早先幾個禮拜裡,偶爾與提高分數無關的書,總有點偷偷摸摸的感覺,就像揹著老婆去找情人一樣,興奮勁兒當然是有的,不過也緊張。即便是經過思想鬥爭說服自己接受了新鮮誘惑,可是眼看著老婆一天天近了產期,荊釵黃臉也罷,粗服亂頭也好,哪怕她自己不吭聲,你也過意不去不是?

  交上了卷子,如同領回了離婚證。早知道是過不了的,也得把最後一絲幻想用2B鉛筆塗黑才行。人事盡到,天命知足,後面的傷心和前面的耽心總歸是不一樣的。誰說生活中沒個目標就有不能承受的輕……松?放縱不用學,還得控制。昨晚看完莎朗·斯通介紹《蟻哥正傳》,本來該睡了,又覺得有必要對前些天的精心和規矩反動一下,隨手抓到張愛玲的《對照記》,一百頁出頭的小冊子,不留神就完了。

  張愛玲在大陸又紅起來的那陣子,老光還勉強算是年輕,為著討好一個姑娘,買了一套海南出版社(?)的《張愛玲文集》。自己留下最後一本考證紅樓的,其他都打了水漂。先是還記得姑娘,後來連張愛玲也忘了。大約是去年,譚子自掏腰包推薦花城新版的《傾城之戀》。其實也是一套裡一本。隨後也就陸續又買了《第一爐香》和《張看》。不願意一套都買回來的原因,一是心疼錢,想到沒買的還有機會碰到些特價打折之類;一是心疼書,總覺得自己那幾個紙箱就像是深宮,鎖了進去,只有蟑螂還苦心惦記著。

  這本《對照記》是今年七月份買的,回來隨手就扔下了。現在拉來看算是早的。說是《對照記》,其中還收了《羅闌觀感》、《被窩》、《關於〈傾城之戀〉的老實話》、《“?”?》、《草爐餅》、《笑紋》等六篇文章,大致五分之一的篇幅。

  最近這種“對照”的形式非常流行。據我的記憶,好象是源於山東畫報出版社《老照片》的熱銷。現在坊間架上“鏡頭”、“照片”滿眼都是,大有方興未艾的勁頭。我買的《老照片》就已經出到了第七輯,一印就有六萬冊,看來銷路確實不錯。

  前些年劉心武曾經在《收穫》上開了一個“私人照相簿”的專欄。印象很好,但當時影響似乎並不太大,也許主要是“私人”的緣故。就是幾張合影、單人照,又面生,恐怕一般也提不起十足的興趣。不象現在,私人公眾當朝在野一起撲面而來,擺出“總有一款適合你”的陣勢,躲都躲不及。另一個方向上,“私人”也就“私”得徹底,別人的“私事”你無所謂,“私語”呢?“隱私”?或者“非常隱私”?可見劉心武開了好頭,卻不會發揚,難怪暢銷不了。都說現在小說難寫,其實也有小說家自己的問題。人家柯雲路及時改了行,賣些絕傳秘方什麼的,也混得挺好啊。五十多歲的人了,為萬民的生計四處奔波,精神得跟李向南似的。

  “對照”的形式,劉心武的專欄當然不是首創,張愛玲的集子也未必就是最早。這一節我不太清楚,不過單從時間來看,也真是算不得很早。裡面的最後一張照片是1968年的,但書中有“1984年我在洛杉磯”如何如何的句子,想來也應該是比較晚的了。

  在引子裡,張愛玲寫道:“‘三搬當一燒’,我搬家的次數太多,平時也就‘丟三落四’的,一累了精神渙散,越是怕丟的東西越是要丟。倖存的老照片就都收入全集內,藉此儲存。”收入的共有五十四張,大約有三分之一是親戚家人的,對照的文章也有很大篇幅是祖輩的,她說:“祖父母的`姻緣色彩鮮明,給了我很大的滿足”。相反,父母的關係卻不好,後來竟至離婚,繼母女間也不融洽,父親還是個煙鬼。從家裡出來,張愛玲用了“逃”字。

  張愛玲不漂亮,身材瘦長,臉型窄長,五官有向外的趨勢,特別是眼睛,有點突出來。在中國人裡,張的側面像是比較有型的。但她的下巴比較尖,該算缺陷。在我看來,張愛玲最好的兩張照片都不是正面的。一是圖四十三,她在旗袍外披了一件碎花浴衣,側身,頭輕轉回來,低眉順眼,嘴邊滲出微笑,頭髮半長、蓬鬆,漫不經心地稍微遮住了臉,人顯得有點含羞。這張照片,花城版的整套作品集都用了作封面,很好看。

  另一張是圖四十九,張愛玲穿高領短袖大襟衫,衣服好象是緞子作的,閃著亮,人也半昂著頭,眼睛朝側上方看,短髮,朝後,整個人利落,很精神。當時是54年,她從上海到了香港。對照的文字有:“1984年我在洛杉磯搬家理行李,看到這張照片上蘭心照相館的署名與日期,剛巧整三十年,不禁自題‘悵望卅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這裡的感慨自然露出晚年淒涼的感受,但就是在當時,也未必不會有“一灑淚”的衝動。看看照片就知道,張愛玲的神情,無論如何是有些落寞在裡面的。

  對照的另一半是文字。張愛玲的文字不用多說了。看這本書時,我倒有一個感覺,彷彿她的語氣,總是“呵,出名要趁早呀!”那個年紀的,不論她老到什麼時候,也不見得會更羅。或者更沉靜穩重。她極有把握,會在寫得過於順暢流利,神采飛揚時,流露一點怯怯的表情。

  張愛玲的小說49年後在大陸的遭遇有些黑色幽默的味道。阿城在新出的《閒話閒說》裡提到:“記得是八四年底,忽然有一天上海的《收穫》雜誌,見到《傾城之戀》,讀後納悶了好幾天,心想上海真是藏龍臥虎之地,這‘張愛玲’不知是躲在哪個里弄工廠的高手,偶然投的一篇就如此驚人。心下慚愧自己當年剛發了一篇,這張愛玲不知如何冷笑呢。”阿城對語言的敏感有他自己的小說為證,相投的是文字的底蘊。而漢語文學史則在這冷笑中顯得有些尷尬。

  據說張愛玲晚年在美國,鄰居都不知道這個瘦瘦的東方老太太的來歷。這是很無可奈何的事情。她的英文也好,但畢竟母語才是風格所在。希望不懂漢語的人瞭解愛惜張愛玲的文字,也真是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