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讀後感(精選26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讀後感 篇1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那顆硃砂痣”。因為《紅玫瑰與白玫瑰》,這句話成了膾炙人口的名言……
前不久看了張愛玲的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每每讀張愛玲的小說,總會讓人有那種透不過氣來的感覺,喜歡她細膩的文筆,但又有些懼怕她的不近人情的冷清。
故事講述的是在振保的生命裡,就有這樣的兩個女人,他說一個是他的白玫瑰,一個是他的紅玫瑰。一個是聖潔的妻,一個是熱烈的情婦……紅玫瑰太天真任性,風情萬種。白玫瑰是傳統女性的懦弱,紅玫瑰拋棄了家庭,拋棄了她所擁有一切,斷然和老公離婚,妄想這樣安排好就能和振保在一起,但振保聽到後一陣慌亂,所有自私的想法都出來了,剩下的只有辜負了。白玫瑰自覺得很愛振保,因這他是她的老公,所以愛他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傳統的中國女性,其實也蠻委屈的,而且沒有人可以訴說,妻子也許是一件妨礙眼的居家擺設罷了,糊里糊塗嫁了人,結果還是成了犧牲品。
振保因為為了實現自己理想的生活,害了自己和兩個女人,只覺得最值得同情的是白玫瑰,白玫瑰並非不好,只因為他不愛,卻因為“適合做太太”便拿來填充自己的生活,他卻不明白有時候人只靠理智生活不顧忌內心的感受,最終很難朝著自己曾經策劃的,即定的路線行駛,會受到內心的煎熬。每個人都值得別人去愛,都總有一個人為你痴迷,但白玫瑰卻因為振保選擇了她而失去了這種機會。因為不愛,白玫瑰的美在他看來都厭煩,毫不動心,相反潛意識裡還怨忿她。
總希望愛的不一樣,曾經愛的,時間長久了又會覺得很無趣。娶了一個安靜的妻子,又覺得不是自己愛的,但是確實放心的。猛然之間,突然發現,其實並不然,你不曾愛她,她也尋獲著自己想要的……。朋友的妻子,愛著,偷來的快樂。覺得世界上那個時候她給了你所有的新鮮和刺激感覺。當她愛他,那麼勇敢的時候,他卻開始變得懦弱了。退縮,退縮,直至逃走。再遇上時,她已然不是原來的那個她了。當時望著她離去的背影時,他眼神裡面的是後悔麼?也許總要有一個女人,讓男人明白愛情,然後當他明白想付出的時候卻是另一個人了……
我很佩服那個後來在公車上碰到的,已經變老的紅玫瑰,振保問她是否過得好,是否愛她現在的老公,她點頭說:“是從你起,我才學會了,怎麼樣去愛,認真的,愛到底是好的,雖然吃了苦,以後還是要去愛的,所以…”振保又說:”你很快樂”她說:“我不過是在往前走,碰到什麼是什麼。”我想她是一個很勇敢的女人,“雖然吃了苦,以後還是要去愛的”能說出這樣的話的女人,我想不會有太多的。
振保這個人物可以讓我看到白描出的人性,還有平凡生活中普通人的掙扎與悲哀,其中又有瑣屑且易逝的歡喜,最終是無奈,淹沒在時代裡了。
感覺挺唯美的,值得一讀的小說。
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讀後感 篇2
張愛玲在書中一語道破人性———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致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成了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讀到這裡不得不驚豔於她目光的透徹,人性的確如此,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這種悲歡離合太多太多。
而我想,紅玫瑰與白玫瑰的深意不止如此。
人是一種奇怪的生物,他們最大的樂趣便是在安全感裡尋求刺激感,在刺激感之後迴歸安全感。白玫瑰是平淡,是聖潔,是純白。紅玫瑰是刺激,是誘惑,是鮮紅。紅玫瑰固然鮮豔,可是落敗時卻是枯黃,不像白玫瑰那般緘默;白玫瑰固然沉靜,可惜掉落時卻是無聲,不似紅玫瑰那般張揚。蚊子血,顏色豔麗,卻讓人隱約感覺厭惡。明月光,清淡幽遠,是可望而不可及。白飯粒,不覺珍貴,卻是一日三餐不能缺少。硃砂痣,是心頭隱痛,適時令人惘然回首。但張愛玲的用意肯定不止這面上的一層,也許妖冶的紅玫瑰,就象徵著慾望;而嫻靜而呆板的白玫瑰,就象徵著平凡的生活。人生的途中,你面對美麗而野性的慾望和平淡卻無聊的人生,怎樣選擇才能不讓自己沉淪。
張愛玲所想的所寫的無非也是基於愛,基於對生活的愛,對生命的追求,期盼找到一個平衡點,然後讓生活充滿美麗的希望和想象,從而找回那份迷失在人性中的真愛。而如果你找回了自己,明白了紅玫瑰與白玫瑰真正的含義。任何玫瑰將會在這份真愛的灌溉之下綻放,把生命中被命運隱含了的那一部分粘合在自己的靈魂上,讓靈魂完整,讓生命閃光。,白玫瑰也可以嬌豔,紅玫瑰也可以純白,或許,她們會融合變成粉玫瑰也說不定呢?
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讀後感 篇3
對於《紅玫瑰與白玫瑰》一文中的人物,我覺得算得上是求仁得仁了,振保懼怕世俗的流言,擔心自己的事業、形象,拒絕了嬌蕊的告白,最終也是糾纏在了世俗中,他並沒有愛,他只是在懷念沒得到的,哪怕紅玫瑰和白玫瑰他都有了,也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他還會想粉玫瑰的。
煙鸝算是個悲劇色彩的人物,她不像振保和嬌蕊可以選擇自己的人生,煙鸝所處的社會、所受的教育造成了自己的悲劇,這是時代和命運造成的,小人物在洪流下只能渺小又可悲。
嬌蕊是個明白人,看書的時候有點會想到《驢得水》裡面的張一曼,她們同樣的都是釋放自己,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也許為世俗所不恥,但自己並不在意,很幸運,從文中看,她應該是獲得了自己想要的,精神上也是坦然的,不似振保充滿不甘。
無所謂對錯,書,只是呈現一個故事給你,所以讀書才是成本最低的旅行,你坐在那裡,就穿梭了很多種人生。知乎上還有個問題,大意是現在出軌、離婚的這麼多,你還相信愛情嗎?
於我,是相信的,但我覺得愛情是個短暫的東西,可能是幾個月,幾年,但並不足以支撐起這一生,大話西遊裡紫霞死了,廊橋遺夢裡Robert走了,童話裡也沒人寫王子做飯公主刷碗的故事,生活、感情都是需要經營的,我們相愛後,要彼此忍讓、融合,以戀人、朋友、合夥人、親人的身份一起成長,才能走完這一生。
紫霞說,“這不是神經病,是理想”,可有時想想“這不是理想,是神經病”,也蠻有道理的。
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讀後感 篇4
什麼是愛情?愛情與婚姻是並存的嗎?現代人也許早已不再對這樣的問題抱有糾結之心了,在我看來,現代人的愛情觀和婚姻觀就像張愛玲在《紅玫瑰與白玫瑰》一樣存在一定的問題。
《紅玫瑰與白玫瑰》裡有這樣一段最為經典的語錄:“一個男人的一輩子都有這樣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了,紅的變成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而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成了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這在我看就是一句話:對於男人來說,得不到的永遠是的,得到了的永遠不會珍惜。其實這句話對所有人都通用。這也許就是什麼初戀情人是一生中最令人懷念與惦記的。
如果有這麼一個人,他會認真的愛,然而他要的不僅僅是華美的過程,還有那圓滿的結局;如果有這麼一個人,在他的心裡只有硃砂痣而沒有蚊子血,只有“床前明月光”而沒有飯黏子;如果有這麼一個人,他有過紅玫瑰和白玫瑰,但在彼此相守的時光裡,他的心頭裡只盛開著你的那一朵花;如果有這麼一個人,他擁有你後,你就是他生命裡的紅玫瑰與白玫瑰;如果真的有這麼一個人,那該有多好啊!
事實上每個女人都渴望愛情,但並不是每一段愛情都會有好的結果。每個女人都渴望經歷一段轟轟烈烈的愛情,但這樣的愛情是可遇不可求的,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遇到。每個女人都希望成為公主,成為男人生命裡的硃砂痣或者是“床前明月光”。然而,這一切一切的前提是我們要學會如何去愛自己,因為我們只有懂得如何自愛才有資格去愛別人。
現在我們動不動就把“累覺不愛”這類詞掛在嘴裡,有時候我覺得我們就像佟振保和王嬌蕊、孟煙鸝一樣,不懂得如何去愛自己和別人,不懂得如何去經營婚姻。有人曾說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遇到對的人,是種幸福!在錯的時間、錯的地點,遇到錯的人,是種荒唐!在對的時間、錯的地點,遇到對的人,是種巧合!在錯的時間、對的地點,遇到錯的人,是種感傷!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遇到錯的人,是種心酸!在錯的時間、錯的地點,遇到對的人,是種遺憾!他們不知道他們對於彼此來說是否在對的時間裡、對的地點遇見對的人,但我們可以從他們之間的結局看到的出他們並沒有在對的時間裡、對的地點遇見彼此,然而令人覺得欣慰的是王嬌蕊在離開佟振保後在對的時間裡、對的地點遇見了她生命裡那個對的人。
其實愛情不是簡單的加減乘除,並不是1+1=2。它不會因為你付出了許多而偏心於你,讓你得到相對應的感情。這一切的前提是彼此相愛,如若那人不喜歡你,你再與他糾纏在一起的話,最後受到傷害最深的只會是自己。
若相愛請深愛,否則請放手。
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讀後感 篇5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一顆硃砂痣”。因為張愛玲的《紅玫瑰與白玫瑰》這句話成了膾炙人口的愛情名言。
在紅玫瑰與白玫瑰中,佟振保這個人物可以讓我們看到白描出的人性,還有平凡生活中普通人的掙扎與悲哀,其中又有瑣屑且易逝的歡喜,最終是無奈,淹沒在時代裡。紅玫瑰是火,白玫瑰是冰。蚊子血,顏色豔麗,卻讓人隱約厭惡。明月光,清淡幽遠,可望而不可及。白飯粒,不覺珍貴,卻不能缺少。硃砂痣,是心頭隱痛,當時惘然。
張愛玲的愛情小說都為經典,《紅玫瑰與白玫瑰》更是如此。距離,或許會給彼此裹上一層柔光加一重幻彩。但那必須是時間加空間的作用,才能人為地創造出這個虛擬的效果。可當兩個人真要衝破時光的沙灘,淌過空間的湍流,不顧一切飛奔向對方的時候,結果往往是事與願違的。相見不如懷念之類的感觸便是要油然而生的,一些過來人口口相傳的老生常談,往往是在你被現實的暗礁碰撞得七零八落的時候,才會幡然領悟的。別人的經驗永遠只是說教,自己那點哪怕是不帶血的教訓,也是銘刻於心,永難釋懷的。就像多年之後,佟振保與王嬌蕊的重逢。那是一種發了福的、略顯憔悴的、沾著脂粉的、俗豔的、蒼老的美麗,還是一如既往地愛打扮要漂亮,但終歸是敗給了歲月,以及生活。卻也就是從這樣的一種面目全非中,振保讀出了嬌蕊的勇氣、淡定、堅硬和擔當。
嬌蕊對振保說,“是從你起,我才學會了,怎樣愛,認真的......愛到底是好的,雖然吃了苦,以後還是要愛的,所以........”她又接著說:“年紀輕,長的好看的時候,碰到的總是男人,可是到後來,除了男人之外還有別的.....”
佟振保,這個一向自詡頑硬的男人,竟猛地湧起了令人詫異莫名的淚水,滾淌著,同時裹雜著難堪的妒忌。一個年輕時撩人的,酥軟的,狐媚的,風騷入骨的,熱的,放蕩的,娶不得的,被他拋棄了的女人,就這樣站在時間的荒野上,安靜地,不動聲色地,默然地看著他的眼淚,那些被期許的,落空的,無奈的,悲憫的淚水,複雜而又充滿悔恨。
佟振保的紅玫瑰,已經被歲月和生活催扯地快要萎謝了。而他為自己預設的完美生活,也在生命的巨大虛無之中,漏洞百出。一份體面的職業,一個完滿的家庭,還有七歲的女兒,娶了一個不喜歡的白玫瑰孟煙鸝,每三個星期嫖一次,對母親無比孝順,對兄弟費心提攜。這就是佟振保精心打造的“對”的世界,一個看似牢固實則卻千瘡百孔的世界。
但生活還是要繼續的,哪怕是漏洞百出,哪怕是千瘡百孔,哪怕是無以為繼。眼淚只是一時的,觸動也只是轉瞬的事情。佟振保在完成了這次意想不到的情感消費之後,再一次整裝待發,重新做回了一個好人。
張愛玲的結局常常是平淡的,卻籍由著這股子緩緩的,不動聲色的平靜,捎帶出陣陣襲人的寒意。所以她的文章是蒼涼的,讀著讀著,就不由地陷了進去。可往往,又不肯自拔出來。是迷戀於這種徹底的覆蓋,還是,生活本身比張愛玲還要蒼涼。於是,就算是蚊子血,也要做最鮮亮的那一抹。
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讀後感 篇6
在那種情形下都管得住自己,現在就管不住了?
振保一直都能管得住自己,拒絕玫瑰的時候管住了,初見嬌蕊的時候暫時失控,但最後還是管住了的,煙鸝出軌,又有短暫的墮落,最終還是回到正軌。他從來都能管住自己,即使有短暫的迷失,總是能回到他認為的大眾認為的正確上來的。所以從來都不會擔心振保會一蹶不振,只要他還有能力,便不會任性到底。
可悲又可憐。
沒人知道振保的選擇到底正不正確,自制的人從來都對自己殘忍。就像變形記中的主人公格里高爾,身上揹著重重的責任,一刻都不能停歇,彷彿自己一倒下世界都會毀滅。成為甲蟲的那段時間雖然無奈卻也是輕鬆的吧,上帝收回了他承擔著責任的能力,雖然是被迫,也是解脫。結果世界並沒有傾塌,父母與妹妹都很好地活了下來,他們並沒有因為失去格里高爾的庇佑而悽慘,反而父親重新振作起來,由一個頹廢的老人變得強壯堅強,妹妹不知不覺也成熟,煥發生機。沒有人會沒了誰不行,格里高爾是遺憾而又欣慰的吧,至少他最後得到了解脫。
而振保,他的能力一直都在,他的世界也還牢牢控制在手心,上帝沒有把他變成甲殼蟲,沒有奪走他的能力,他的世界,因此,他註定揹負著這個沉重的包袱到死,他有機會擺脫,但是他的責任心與面子讓他無法放手,他無法擺脫,即使短暫地丟開也遲早會找回來。這是社會上大部分人的狀態,並不說有多不好,只是偶爾會莫名覺得累,且惆悵。到底自己放棄了什麼,值不值得,沒有人能回答這個問題,不到生命的最後誰也不知道。當一個人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悔不恨不留有遺憾,這會是的結局。
可是沒人能夠做到。
如果他振保早知道他最後小心翼翼選擇的,放棄了這麼多最後換來的,卻是和玫瑰與嬌蕊一樣放蕩的女子,甚至連她們還不如,那他還會選擇拋棄那兩朵他至少還曾喜愛過的紅玫瑰嗎?或許吧,但是世上沒有早知道,所以那兩朵紅玫瑰,註定會被他丟棄。
“在那種情形下都管得住自己,現在就管不住了嗎?”是啊,一步錯,步步錯;前面一步好不容易對了,後面怎麼可以出錯。即使在那個袖珍的世界裡,他從來都不是主人。
沒了他,他的袖珍世界只會併入其他世界,卻從不會因他消失。
希望他至死都不要明白這一點。
或許在煙鸝出軌的那一瞬他意識到了,或許如果煙鸝承認了一切,將破罐索性摔得粉碎一點,振保也許便不會有機會再將破碎的世界重新黏補起來,粉飾太平,假裝他還控制著一切。鳳凰浴火重生,浴火雖然疼痛,卻也能燒掉束縛。振保這把火才剛燃起一點,就被他痛呼著撲滅了,因此他再也不能看到世界另一個模樣。
他只能懷揣著那個佈滿裂紋的袖珍世界踽踽獨行。
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讀後感 篇7
“振保的生命裡有兩個女人,他說的,一個是他的白玫瑰,一個是他的紅玫瑰。一個是聖潔的妻,一個是熱烈的情婦——普通人向來是這樣把節烈兩個字分開來講的。”
“玫瑰”本身就是象徵愛情的花朵,女人骨子裡的多愁善感與柔情蜜意,就好似這花間流出的攝人心脾的味道。張愛玲在此以花喻佳人,尤其用代表愛情的浪漫與柔情的花朵比喻女人,總是不會錯的。於是張愛玲為這個故事裡的女人們都賦予了玫瑰的色彩:王嬌蕊是火熱熾烈的紅,孟煙鸝是純淨高貴的白。這兩朵玫瑰都綻放出各自異樣的光彩,也透射出張愛玲內心的情感秘密。
王嬌蕊是嬌豔的紅玫瑰,她漂亮且有著一副與外表相匹配的伶俐。這伶俐足夠她遊刃於幾個情人之間,若即若離。王嬌蕊所代表的紅玫瑰,
似乎是“情人”所指稱的這種關係中最為輕佻的一種。她憑著僅有的一點美貌與伶俐挑釁這寡淡的生活,快意與遊戲情感。但偏偏這遊戲也是一場空,既當不得生計,也謀不到愛情,因此反倒顯出一種惹人可憐的無聊。但是,雖然可憐卻不至於不幸——真正不幸的是她生出了愛情。原本有“愛”的日子無論如何要比清湯寡水的枯坐經得起消磨,可偏偏他們只是彼此的情人——更何況她還是朋友之妻,他們是被排除在倫理寬容之外的“那種”關係。“情人”是一個微妙的字眼。往往擁有情人關係的男女雙方,若是隻講感情的取索,不求名分的滿至,倒也是可以藉著“紅顏”、“藍顏”的稱呼全身而退的。
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讀後感 篇8
她是那朵紅玫瑰,妖嬈、熱烈。
她是那絲真嬌蕊,懂愛、會愛。
一出場,她便是那麼一個隨性的女人,這也許不算是稱讚,但仍別有滋味。“正在洗頭髮,堆著一頭的肥皂沫子,高高砌出雲石塑像似的雪白的波鬈”,在客人面前,這樣一個家常樣子,似乎有些不妥,但這便是嬌蕊。也正是這樣的出場,給人留下深深烙印。我們如是,振保亦如是。濺到振保手背上的那點肥皂沫子,“他不肯擦掉它,由它自己幹了,那一塊皮膚上便有一種緊縮的感覺,像有張嘴輕輕吸著它似的”。她的風情萬種,顯然成了一種誘惑,且不管振保心裡還有其他什麼漣漪,至少他因為她而難以平靜。
這樣一個充滿誘惑力的女人,言語詼諧而曖昧,舉止不拘而略顯放蕩,讓男人們的心蠢蠢欲動,她自然少不了幾個情夫,正如她自己所說的“我的心是一所公寓房子”。一個女人,這般濫情,但又瀟灑得令人羨慕。她說:“一個人,學會了一樣本事,總捨不得放著不用。”是該說她會找藉口呢,還是該感嘆她是那樣的俏皮與豁達?
然而,終歸是個真性情的女人,真了便再也灑脫不起來了。
看到嬌蕊這樣一個善於拿捏,張弛有度的女人,竟那般著了魔似的坐在振保的大衣旁,讓衣服上的香菸味籠罩著她,甚至點起菸灰盤子裡他吸殘的香菸,看著它燒,直到燙著手指,才恍惚驚醒,我不覺蹙起眉頭——她是真真陷入了,縱容著內心的顧影自憐。
或許,她並不是一個“太好的愛匠”,因為她的技巧再怎麼嫻熟,感性終會將她俘獲;她投入了真情,就像是把自己最後的才智丟擲,再遇到什麼,也就只剩下卑微了。畢竟,她是個女人,感情豐富而細膩的女人。
該斥責她的驕傲和自以為是麼?是沒認真看待自己付出的真心,還是沉溺在勝利的喜悅裡而失了判斷力呢?振保的猶豫、遲疑,足以證明他對她的感情弱化了,不管是因為冷靜後的內疚,還是想要恪守道德的良心,他都是那個自私的、不負責任的人。
想來,只覺得心疼。她卑微地在醫院裡照顧他,卑微地安慰他“你別怕”,卑微地告訴他“我都改了”,還有那卑微的乞求“你離了我是不行的”。男人的強硬,在這種時候表現得極為鮮明,為了斷絕,即使她抱著他的腰腿號啕大哭,也毫不妥協;男人的卑鄙,在這種時候也顯得格外可氣,他抓住了她的弱點,拿她對他的愛要她放手。嬌蕊是愛他的,因為愛,她放手了。拾起殘存的自尊和驕傲,她離開了。
可以說,這種傷痛是嬌蕊為她的放蕩付出的代價。但同樣是女人,計較不起她的對與錯,只為她最後真心愛了,真心傷了,我流淚了。
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讀後感 篇9
對於裡面的紅玫瑰與白玫瑰,以及對男性陰暗心理的精闢闡述都是很認同的,但是裡面給我留下最深印象以及讓我停下來思考的人是裡面的男主人翁--振保。
他是一個好人,一個好男人。責任感強,上進,孝順,懂女人,樂於幫助人,理性,長相尚好。一句話一個值得嫁的潛力股好男人。
從文章的開始他就遇到各種不同的女人,以及對遇到的女人的各種內心活動,從中可以看出他就是一個非常理性,用各種道德和人們所說的你應該怎樣怎樣的條條框框來約束自己的一個人,從頭到尾都有兩個小人在拉扯著,偶爾白衣服的小人兒贏了,偶爾黑衣服的小人兒贏了。反覆。生活就這樣繼續著。
一切都很平靜,因為一切都是在自己的掌握之中的,這樣的生活一直到在公車上遇到嬌蕊開始而結束。?心中的紅玫瑰雖敵不過時間起碼是鮮活的,用著心在向前走著。
可是他擁有了別人眼中的完滿的生活。事業,賢淑的妻子,女兒,朋友。可是真正的振保想要什麼咧,他突然覺得這一切都不真實,都不是真正的自己想要的。開始用各種行為來反抗著這些。
可是生活要繼續,於是有一天他決定從明天起繼續做一個好人。於是我就突然悲哀了。
可是也覺得這是必然,理想的人是不會毀掉他經營了半輩子的事業和家庭的,因為這些其他人都還豔羨著咧。
我們又何嘗沒有振保的影子咧。
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讀後感 篇10
一鼓作氣讀完了張愛玲的紅玫瑰與白玫瑰,閱讀的體驗彷彿是在大腦裡放映了一場唯美的愛情電影,筆觸之下一個個鮮活生命撲面而來。
天真率性的玫瑰,美豔動人的嬌蕊,人淡如菊的孟煙鸝。還有最合理想的中國近代人物振保,集“事業成功,為人周到,坐懷不亂”所有符合當時社會價值觀對男人的一切標準。但這個男人外表紳士內心迂腐,他是把女人分了類別的,正經人和壞女人。這架駐在內心的天平終究讓他毅然決然的放棄了愛情。
嬌蕊雖然吸引他,第一次見面從嬌蕊頭髮上飄下來的肥皂泡就像嘴一樣的吸允他的手,嬌蕊散在地上的頭髮被他撿起來放在袋裡像傳電的細鋼絲讓他渾身燥熱,但他頭上的緊箍咒念起經來卻讓他羞愧不已。最悲劇的愛情莫過於我愛你卻無法名正言順的跟你在一起,振保覺得與情婦相廝守的快樂是可恥的。當時社會認可的婚姻價值觀卻讓他在人群中指定了煙鸝而不是嬌蕊。他和煙鸝沒有真正的愛情,親密關係更談不上。美麗嫻靜是她的優點但亦是缺點,恬靜的過分了就是乏味。剛結婚不久,妻子身上僅有的一點吸引力也失去了。於是他冷落忽視太太,直到後來發現了太太與一個其貌不揚的裁縫有了私情,他憤怒消極,一發不可收拾。
人們總愛說性格決定命運。嬌蕊的不幸彷彿是她不知檢點,煙鸝的不幸彷彿是她不夠獨立,振保的不幸彷彿是他不夠自我。但換種性格未必就會幸福。人是社會里的動物,有時我們不得不向他俯首稱臣。
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讀後感 篇11
“也許每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成了牆上的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的一顆硃砂痣”。還清楚的記得,從前不知道張愛玲,不知道紅玫瑰與白玫瑰的故事,只單單這句話就一發不可收拾的想要了解這個特立獨行的女人,想看看到底是怎樣的女子能這麼一針見血,辛辣又讓人憐惜。
漸漸地看過三毛,看過蕭紅,也讀過林徽因,可就是好喜歡好喜歡這個不強求別人喜歡的女人,張愛玲。不記得是不是初中最開始接觸她,總之就是毫無緣由的愛了這麼久。於我看過的篇目而言,三毛太過灑脫恣意,似乎所有的生活所有的文字裡裝滿的都是她自己,自己的愛情,自己的經歷,自己倔強不一樣的生命。蕭紅嘗過太多悽苦,苦到最後似乎忘了最初的驕傲。林徽因太過完滿,完滿的隔著一層圓滑的紗總覺得太不真切。唯有她,那張睥睨一切的照片我竟然覺得有點小姑娘的倔強,愛即是愛了,傷也被傷了,可我還是我自己,為一個人低到塵埃裡也是我願意,但倘若不是那個人,也許清冷的筆尖倒真如玫瑰的刺。一直覺得張愛玲是看得透的,所以才覺得她生命裡的每一次選擇都那麼那麼不一樣。
回到文章裡,除了最著名的信條紅玫瑰與白玫瑰,她的很多文字都太過精闢。殷寶灩送花樓會里張愛玲講到的男孩子沒有的婦科病症簡直不能再贊同,所以世上有這麼多陰差陽錯,這麼多相互折磨,這麼多錯過。那句話真好,一個女子的臉紅勝過一大段對白,沒有勇氣到頭來碰到的所有人都變成了不如意。
一向不喜歡在書上塗塗畫畫的我也忍不住劃了兩條線,怕忘了最初的驚豔。總之,你的一生過的並不好,可,你很好。
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讀後感 篇12
初識張愛玲,已是很多年前的事了,一向不忍讀她的作品,因為她用浪漫的名稱做幌子,用的筆調闡釋了她對男性的嘲諷。張愛玲關於男人心中紅玫瑰和白玫瑰的比喻雖然有些老調,卻如一柄鋒利的手術刀,輕輕地劃一下,便把創口挑破給你看。她說:“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一顆硃砂痣。”男人聽罷,面上雖然不動聲色,卻是暗底擊節,短短三句兩言,便扎穿了自我心窩裡那見不得光的隱晦念想。女人聽畢之後,悵然若失的同時,也是會在心底默默盤算,到底自我是要做男人的蚊子血還是硃砂痣?距離,或許會給彼此裹上一層柔光加一重幻彩,但務必是時光加空間的作用,才能人為地創造出這虛擬的效果。可當兩個人真要衝破時光的沙灘,淌過空間的湍流,不顧一切飛奔向對方的時候,結果往往事與願違。相見不如懷念之類的感觸油然而生,一些過來人口口相傳的老生常談,往往是在你被現實的暗礁碰撞得七零八落的時候,才會幡然領悟。別人的經驗永遠只是說教,自我那點哪怕是不帶血的教訓,也會銘刻於心、永難釋懷。
就像多年之後,佟振保與王嬌蕊的重逢。那是一種俗豔、蒼老的美麗,還是一如既往地愛打扮要漂亮,但終歸是敗給了歲月。但生活還是要繼續,哪怕是漏洞百出,哪怕是千瘡百孔,哪怕是無以為繼。眼淚終究只是一時,觸動也只是轉瞬的事情。佟振保在完成了這次意想不到的情感消費之後,再一次整裝待發,重新做回了一個好人。而嬌蕊把所有的期望都寄託在一個絲毫沒有準備負職責的男人身上後,幸福也隨之坍塌。誓言中的他許給的水晶宮殿但是是一間歪歪斜斜的土房子,就連倒掉時趁勢而起的灰塵都能讓她迷眼流淚不止,悲哀和痛苦都只能是自我一個人的,他永遠都看不見,就連最後你委曲求全說要給他自由的時候,他也只是看到了解脫的快樂而無視你流血不止的一顆心。愛不能挽留的時候,只有把最後的尊嚴留給了自我。華麗的轉過身來,給他自由讓他走。在感情的遊戲裡,女人一向都扮演著陀螺一樣的主角。迷醉在剛戀愛時的浪漫中,寧願一向這樣長睡不醒,暈暈乎乎的忘記了現實的存在。男人對感情的憧憬大多是以慾望開始並以佔有而告終的,他會被一個個性的女子所吸引,他會禁不住誘惑,總想用征服來證明自我,當女人轉過頭來認真應對的時候,他卻心慌了,因為他從沒有說過要你的真心,一切但是是玩玩而已,他們最怕的就是對感情太認真太執著的女人,這會打亂他們安靜的生活和既定的方針,愛過你,卻不能在一齊,他說他有太多的職責要揹負,他還有很長的路要一個人去走,這是的理由也是最濫的藉口,不負職責是的解釋。可能他轉過身的時候也會心痛過,只是因為少了一個愛他的女人。
如果有那麼一個人,他能夠認真的愛,他要的不僅僅是華美的過程,還有圓滿的結局;如果有那麼一個人,在他的心裡只有硃砂痣而沒有蚊子血,只有床前明月光而沒有飯黏子;如果有那麼一個人,他也有過白玫瑰和紅玫瑰,但在彼此共同相守的時光裡,他的心頭卻只盛開著你的那一朵;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個人,該有多好。
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讀後感 篇13
振保的生命裡有兩個女人,他說的一個是他的白玫瑰,一個是他的紅玫瑰。一個是聖潔的妻,一個是熱烈的情婦。
他是正途出身,出洋得了學位,並在工廠實習過,非但是真才實學,而且是半工半讀赤手空拳打下來的天下,而就是這樣一個人,毀了兩個女人和他自己。紅玫瑰天真任性,風情萬種,她是一個追求自由、相信愛情的女子,為了和她心愛的人在一起,她寧願放棄已擁有的一切,斷然和丈夫離婚,然而振保聽到後一陣慌亂,他擔心別人的看法,他害怕社會的歧視,所有自私的念頭都冒了出來,剩下的只有辜負。多年後他們在公車上相遇,她蒼老了許多,已成為別人的太太,她說:“是從你起,我才學會了,怎樣愛,認真愛到底是好的,雖然吃了苦,以後還是要愛的。”她雖然受了傷,可是對愛情依舊執著,不進讓人佩服她的堅強。
振保的妻子是另一個悲劇,她溫柔恬靜,性情溫和,振保只覺得她是一個適合做太太的人,便娶了她,她覺得自己是愛振保的,只因她是他的妻子,於是兩個毫無感情的人湊到了一塊,久而久之,妻子的傳統女性的美在振保眼中變得乏味和無趣,傳統中國的女性也很悲慘,沒有人可以訴說,稀裡糊塗的嫁了人,最後成為礙眼的擺設。後來振保公開地,妻子也出了軌。每個人都值得別人去愛,都總有一個人為你痴迷,但白玫瑰卻因為被振保選擇而永遠失去了這種機會,成為一件悲哀的犧牲品。
振保本身也是一個悲劇人物,他和朋友的妻子相愛,她十分愛他,準備拋棄一切和他廝守,然而他一再退縮,最終逃跑,再遇上她,她已然不是原來的那個她,當時望著她離去的背影時,眼神裡面是後悔麼?他選擇了一個適合做太太而並不相愛的人,折磨的也是自己,只得與妻子陷入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紅玫瑰是一個頑強勇敢的女子,儘管受過傷害,也從沒停止過追求真愛的腳步,就算是當代新女性,也很少有這樣打勇氣的。白玫瑰是典型的中國女性,溫柔明理,但是卻很懦弱,就算丈夫出軌也不聞不問,忍氣吞聲,最後自己也做出同種行為葬送了一生。振保渴望愛情卻由於懦弱不敢追求,由於害怕社會輿論的壓力拒絕了一個深愛他的女人,跟一個毫無感情的人共度一生,他是舊時代普通人物的代表,他有著自己的無奈和悲哀,最終淹沒在時代長河裡。
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讀後感 篇14
也許每一個男人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粒硃砂痣。
張愛玲是一個不會再現的神話。她曾親口對胡蘭成說過“沒有我形容不出的事物,任何事再難描繪,想一想之後也就可以描述出來”,這一句並非原文,是我記憶印象,然保有原意。
讀她的文章你確實會贊同她的說法,再隱秘的人類心理與情結甚至一個時代的特性,一門藝術的發展過程,她都能準確地描繪帶你看到實質,文字又如此的乾淨才氣盎然,妙喻蓋世,她那一句自評甚至是謙虛了。
閱讀這本書,是因為喜歡上張愛玲寫的這段話,這不僅是對愛情的一種詮釋,更是對人生的一種剖析。《紅玫瑰與白玫瑰》中的開篇名句,時至今日還是那樣一針見血。品完它,感慨萬分,感嘆人真的是永遠不會知足的動物,愛情和理想就像魚和熊掌,往往是不可兼得的,捨得捨得,我們要有舍,才有得,但有人永遠認為也許得不到的,永遠都是最好的!
紅玫瑰與白玫瑰就是她的小說中我很喜歡的一部,冬振保這個人物可以讓我看到白描出的人性,還有平凡生活中普通人的掙扎與悲哀,其中又有瑣屑且易逝的歡喜,最終是無奈,淹沒在時代裡。
小說的男主角佟振保生命中有兩個女人,一個是聖潔的妻,一個是熱烈的情婦,無論和那一個一起的時候,他都感覺另一個好。這正好印證了人們常說的那句話“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正是這種心態,使他的生活一直在擁有,但又一直在失去。這種患得患失感覺的纏繞足夠讓他折磨下半生。
對張愛玲我是徹底佩服了,為什麼她可以將人性的弱點透過一箇中篇小說剖析得如此淋漓盡致?這就像將一個人的衣服剝光,把他赤裸裸地拋棄到荒野。即使經過幾百萬年的進化,接受了幾十年文明教育的人類也只不過和野獸一樣張牙舞爪著。不需要太久,人類本質的一面就會凸顯而出。——說白了,人類也不過是披上衣服的野獸!我們饕餮、貪婪、懶惰、淫慾、傲慢、嫉妒和暴怒,難怪西方談起人類起源時有“原罪說”這種說法。
張愛玲的小說就是有這樣的威力,它可以將人們一層一層的包衣扯開,將人們一張一張的面具撕破,將人還原成最本真的一個人!所以看張愛玲小說的時候我們會害怕,會戰慄,因為我們看到一個最真實的自己,一直以來被形容為“文明”、“高階”、“先進”的我們;一直戴著“德智體全面發展”、“思想端正”、“優秀個人”高帽的我們,突然窺視到鏡中的自己是如此的青面獠牙、猙獰恐怖,那種高尚與卑賤的落差真的使人不能承受。
張愛玲的小說是一面鏡子,可以照出一個清晰的你,清晰的我,清晰的他,儘管鏡子裡的你我他都不是那麼的完美。
我們不可以斬斷人類的許多劣根,但我們可以使我們理智,用我們的理性去戰勝我們的。
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讀後感 篇15
談起張愛玲,在書店就找到了她的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細細品味了一番,感覺頗有幾分味道。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一顆硃砂痣。
這是《紅玫瑰與白玫瑰》裡面一段膾炙人口的話,看似簡單,但細細想過,不由敬佩愛玲來,短短一句話便把塵世間情感的微妙表現得相當精準,從她的字裡行間,你能感受到、領悟到某種難以言喻的情愫!
《紅玫瑰與白玫瑰》是關於振保和他的世界的故事,他是一個極為普通的男人,他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在振保看來,紅玫瑰是不可以娶的,他不可能把紅玫瑰變成一抹影子血,白玫瑰不能成為床前明月光,只能當永遠的白玫瑰,直到成為飯黏子,所以他捨棄了讓他的生活充滿激情、充滿歡樂的嬌蕊,選擇了他那身家清白、面目姣好、性情溫和、從不出來交際的鸝。然而,在振保試圖構建他自己認為對的世界的過程中,嬌蕊的再次找到幸福、妻子的紅杏出牆,讓他發現:原來玫瑰是可以忽紅忽白的!自己一直認為對的東西,開始變得不對起來,他崩潰了,他明目張膽地玩女子,不再賺錢養家,瘋了似的砸東西……
或許振保壓抑自己太久了,為了他自己認為對的東西,他活得並不真實中,不自在!而相反地,嬌蕊、王世洪、朱先生他們是這樣一種人,他們對待愛,完全看自己的心,他們活得真實,愛是一切的主宰!嬌蕊嫁給朱先生後,遇見振保時振保問她愛不愛她先生時,她的回答“愛,認真的……愛到底是好的,雖然吃了苦,以後還是要愛的……”,這讓我看到了嬌蕊在愛面前的無所畏懼,更讓我覺得振保的懦弱和自私!
振保是矛盾的,懦弱的!他和嬌蕊在一起時,他認為一切都極其明白,他們彼此相愛,而且應當愛下去;然而當他們不在一起時,他想到的時嬌蕊是朋友的老婆,和她在一起會受到巨大的社會非議,會毀掉自己的前途!因此,最終為了他自己認為對的東西,他無情地拋棄了嬌蕊,更是為了“白玫瑰適合當太太”的緣故,他雖然並不愛鸝,他卻把她娶回家!振保為了自己的理想生活,無疑害了嬌蕊與鸝,但更值得可憐的是鸝。在鸝的生活裡,沒有丈夫的愛,甚至於跟丈夫沒有隻言片語的正常交流;在丈夫坦然去找的時候,她還要可憐地幫著丈夫找藉口,她無疑是可憐的!小說中有這麼一段描寫:
振保上樓去擦臉,鸝在樓底下開無線電聽新聞報告,振保認為這是有益的,也是現代主婦教育的一種,學兩句普通話也好,他不知道,鸝聽無線電,不過是願意聽見人的聲音。
佩服愛玲的寫作功力,短短一段話就將鸝的痛苦生活展露無遺,這也無怪鸝喜歡一見人就嘮叨個不停了,但讓我敬佩的是,這樣的老公,鸝也能在人前稱讚個不停!生活在這樣一個環境中,鸝後來由振保的白玫瑰變成裁縫的終其一生紅玫瑰也是可以被理解。但是世間的男人或許都如振保一般,他們能為自己一次又一次的犯錯找藉口,卻容不下女人一個錯誤,即使這個錯誤是由自己直接或間接造成的!知道鸝出軌後,振保的第一反應是責備,卻完全沒有想過那也有他自己的責任,因為他自始至終都沒有盡到丈夫的責任!
振保想道:“我待她不錯呀!我不愛她,可是我沒有什麼對不起她的土方。我待她不算壞了。東西,大約她知道自己太不行,必須找個比她再的,來安慰她自己。可是我待她這麼好,這麼好——”
《紅玫瑰與白玫瑰》這一出出悲劇,歸根到底是由於振保的懦弱,他不敢勇敢選擇他自己想追求的東西,不敢選擇自己的愛,他凡事想到的都是社會的輿論,自己的前途!他想得到全社會的認同,“事奉母親,誰都沒有他那麼周到;提拔兄弟,誰都沒有他那麼經心;辦公,誰都沒有他那麼火爆認真;待朋友,誰都沒有他那麼熱心,那麼義氣、克已。”他做的這些門面功夫,只是為了得到社會的認可,並不出自於真心!如果振保能真正勇敢地去面對自己的內心,勇敢作出自己的選擇,許多悲劇就能避免了!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勇敢面對內心的獨白,在選擇的過程,勇敢作出自己的選擇,選擇自己所愛的,愛自己選擇的,唯有這樣,我們才能活得真實、自然!
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讀後感 篇16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紅玫瑰與白玫瑰》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少兩個。娶了紅致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 這是張愛玲書裡那段對男人最寫實精闢的描寫,我很佩服她可以將男人的心理描寫的如此透徹! 男人初始時,大多是喜歡淡雅清麗的白玫瑰,皎潔的清香,象是冰涼的高山之雪,值得付出一生的代價,求得在這冰涼水流中的沉淪。
然而,在度過如醉如痴欣喜若狂之後,男人漸漸變的不滿足。他開始想要一個快樂的豔麗夢幻,紅的濃豔,搖曳在月的黃昏。紅色的玫瑰,芳香彌散,辛辣魅惑。 其實,女人的美,從來蘊涵著千個面目,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看到它。在一個足夠聰明的男子面前,它會展露給你世上最微妙的色彩。彼刻,純白豔紅,呈現另番甜美的面貌。那樣曼妙的花朵,需要刻骨的愛憐,聰慧的溫情,才可以灌溉。 每一個女子的靈魂中都同時存在紅玫瑰與白玫瑰,但只有懂得愛的男子,才會令他愛的女子越來越美,即便是星光一樣寒冷的白色花朵,也同時可以嬌媚地盛放風情。
可惜世間,懂得愛的男子實在是太少!在男人心裡真正完美的女人,總是隨著時間,閱歷的變化,不斷地變化著!你永遠達不到的。所以,不管是紅玫瑰,還是白玫瑰,都永遠有不能讓人滿足的遺憾和欠缺,所以男人總是永遠地渴望別的玫瑰媚惑的來臨。
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讀後感 篇17
記得初中時也曾試著看過這兩本書,但當時實在不能理解故事中男女的矯情做作,只覺乏味,如今再讀,不覺被她驚豔了一把,張愛玲總是能把男女這些細微的情愫看的透亮明白,再引一針線細細勾勒出來,讓人著迷。她筆下的女人骨子裡總有一種勾人的嫵媚,她們有著小性子,讓人捉摸不透,一旦愛了就不顧一切,她們在愛情的博弈中,總是輸家,因為她們的愛總是如夜裡燃著的野火,灼熱、刺眼,但一失去了,就把自己丟進灰燼裡,不再去憧憬,眼裡只有絕望。
我贊同書裡有位讀者說的,未來沒有婚姻的說法,婚姻本是為了讓社會穩定的產物,並不是為了幸福而生,人們總以為一紙婚書就能拉長愛情的保質期,但很多人只不過是想給自己下半輩子找一個靠譜的保障罷了,雖說世界有人萬千,但真正找到一個願意去理解並愛著的你的人確實很難,有些人一輩子不長不短地過去了也沒用那麼幸運遇上,要麼兀自老去,要麼跟著世俗湊合,有些人有幸遇到過,但現世中有太多紛繁雜亂讓他分辨不出來,只等歲月匆匆把兩個人衝到不同的河道上,細沙慢慢沉澱下來,才想起那張珍貴的臉,卻發現已恍如隔世,懊悔不已。
如果有那麼一個靈魂出現,希望你別遲疑吧,若是沒有,持著這份獨而傲的靈魂,雅緻而隨心一世,又有何不可呢?
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讀後感 篇18
《紅玫瑰與白玫瑰》中那句經典的話已經被用的爛俗了,故事我倒是第一次讀,就一渣男的養成唄。
一次不忠百次不用,那個年代女人還是窩囊了些,不知張愛玲若生在現今“女權”當道的社會,又會怎樣寫?振保可能依舊是孤寂悲哀的,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嘛。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在振保可不是這樣的。他是有始有終,有條有理的,他整個地是這樣一個最合理想的中國現代人物,縱然他遇到的事不是盡合理想的,給他心問口,口問心,幾下子一調理,也就變得彷彿理想化了,萬物各得其所。
喜歡這本合集的第二部分《傾城之戀》
白流蘇與範柳原。張愛玲一定是偏愛他倆的,你看,這名字光是一起讀出來就是足夠一齣戲了。二人心中雖有愛意,但還是多虧了香港這座城的“覆滅”才成就了結局。
還是期待那種兜兜轉轉的愛情,從彼此試探到託付終身,誤會的發生與消珥,只要最後是你就好。
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讀後感 篇19
本篇小說的作者是張愛玲,她是我喜歡的女作家之一。她的文字如同她本人一樣細膩。《紅玫瑰與白玫瑰》算是她的代表作之一,每次讀來都有不同的體會。
最經典的莫過於文章的開頭“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一顆硃砂痣”。無論是激情如火的紅玫瑰還是平淡如水的白玫瑰,都各自有她的魅力,不能說哪個更好。張愛玲筆鋒犀利,也許人都這樣,喜新厭舊。時間久了就會感覺自己手裡的紅玫瑰或白玫瑰不似從前,反而另外那一個卻是美好的。正是應了那句話:得不到的總是好的。其實這就是人的貪念,總想著魚和熊掌兼得。其實殊不知自己手裡的才是好的,因為也是經過斟酌思忖所選擇的,既然是自己的選擇就要好好珍惜。
張愛玲的小說總是有個令人遺憾的結尾,總是以悲劇而收場,也許是因為自己的感情不如意,也不想給文章的男女人物一個好的結尾吧。但是不管怎樣,張愛玲的小說文筆細膩,情感豐富,有著淡淡的傷感,複雜的情緒,總的來說是值得一讀的。
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讀後感 篇20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娶了紅致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
俗話說:“距離產生美。”看到一個令自己心動的人,偶爾的接觸,就興奮不已,那種若即若離的神秘感使人不自覺地嚮往和喜愛;若是常常接觸了,美感消失了,他的醜他的缺憾你也能常常見到,那麼相處在一起還能撞出什麼火花呢?反倒是疏遠的人更使自己牽掛。
得不到的總是最好的。在享受紅玫瑰熱烈的同時,心裡卻想著白玫瑰那聖潔的芳香;在與白玫瑰過著輕寡無慾的生活時,又期盼著紅玫瑰的激情。這正印證了一句俗話:吃著碗裡的,瞧著鍋裡的。
《紅玫瑰與白玫瑰》中,那段對男人內心的剖析被人們認為是張愛玲創作風格最淋漓盡致地體現。她曾親口對胡蘭成說過“沒有我形容不出的事物,任何事再難描繪,想一想之後也就可以描述出來”。
讀了《紅玫瑰與白玫瑰》後你確實會贊同她的說法。再隱秘的人類心理與情結甚至一個時代的特性,她都能用寥寥數筆,準確地描繪帶你看到實質。這就是我喜愛張愛玲的原因——文字言簡意賅,字裡行間透露出淡淡的幽怨,讓人無比愛憐,又讓人產生無限遐想。 張愛玲是一個不會再現的神話。
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讀後感 篇21
書中的描述,振保是一個這樣的人——“他是正途出身,出洋得了學位,並在工廠實習過,非但是真才實學,而且是半工半讀赤手空拳打下來的天下。他在一家老牌子的外商染織公司做到很高的位置。他太太是大學畢業的,身家清白、面目姣好、性情溫和、從不出來交際。一個女兒才九歲,大學的教育費已經給籌備下了。事奉母親,誰都沒有他那麼周到;提拔兄弟,誰都沒有他那麼經心;辦公,誰都沒有他那麼火爆認真;待朋友,誰都沒有他那麼熱心,那麼義氣、克己。他做人做得十分興頭;他是不相信有來生的.,不然他化了名也要重新來一趟。──一般富貴閒人與文藝青年前進青年雖然笑他俗,卻都不嫌他,因為他的俗氣是外國式的俗氣。他個子不高,但是身手矯捷。晦暗的醬黃臉,戴著黑邊眼鏡,眉眼五官的詳情也看不出所以然來。但那模樣是屹然;說話,如果不是笑話的時候,也是斷然。爽快到極點,彷彿他這人完全可以一目瞭然的,即使沒有看準他的眼睛是誠懇的,就連他的眼鏡也可以作為信物。”
但是公交車上遇到嬌蕊,卻有了這樣的一幕——“振保看著她,自己當時並不知道他心頭的感覺是難堪的妒忌。嬌蕊道:"你呢?你好麼?"振保想把他的完滿幸福的生活歸納在兩句簡單的話裡,正在斟酌字句,抬起頭,在公共汽車司機人座右突出的小鏡子裡看見他自己的臉,很平靜,但是因為車身的搖動,鏡子裡的臉也跟著顫抖不定,非常奇異的一種心平氣和的顫抖,像有人在他臉上輕輕推拿似的。忽然,他的臉真的抖了起來,在鏡子裡,他看見他的眼淚滔滔流下來,為什麼,他也不知道。在這一類的會晤裡,如果必須有人哭泣,那應當是她。這完全不對,然而他竟不能止住自己。應當是她哭,由他來安慰她的。”
振保在社會上已經歷練的非常老練、極通世故,應付這一切都極其嫻熟,但是在公車上遇到嬌蕊,他卻不合時宜的哭了。他為什麼會抑制不住而哭呢?事奉母親,提拔兄弟,辦公和交朋友,這些都不是他主觀上想做的,而是這個社會逼他必須去這麼做才有活路。唯有嬌蕊,是他真心愛過的,也是真心愛過他的,但是為了這些所謂的“事奉母親,提拔兄弟,辦公和交朋友”的虛榮和名譽,他毅然決然、毫不留情地殺死了他的愛情。再次看到嬌蕊,對這個女人,他絕對已經沒有半點愛戀之意,他哭是因為他覺得自己活得委屈,活得勞累,為了家庭,為了榮譽,他連自己最愛的東西都不能要,他覺得活得壓抑,所以當他懷疑她妻子有出軌的跡象之後,他開始公開地嫖,因為在他的所有中,唯有愛情不夠美滿,他唯有愛情沒有得到。
突然之間對這個小說有感悟,是因為想到自己。那麼喜歡率性而為,那麼喜歡自由自在,那麼喜歡即興做事,那麼喜歡玩世不恭,那麼地不喜歡充斥著這個社會的虛情假意,矯揉造作,圓滑世故,但是依舊朝九晚五地上著班,幾乎都沒敢跟領導說過一個“不”字,小心翼翼、規規矩矩的活著。當有一天,自己已經完全被這個社會同化,完全沒有憤青的激情,人生銳氣已經完全被消磨盡,那時候再想起來原來的自己,應該也會抑制不住地淚流滿面吧,應該也會覺得為了生存失去了最珍惜的東西吧,應該也會悵然若失吧。
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讀後感 篇22
匆匆忙忙地看完了《紅玫瑰與白玫瑰》,一開始卻是沒多大感覺的,但慢慢回憶著文章的內容,莫名地卻想笑。
其實在這之前並沒有接觸過張愛玲的書,但她筆下的男主角振保卻讓我感到熟悉,他在各類愛情小說中出現了太多次。這一類人的結局跟振保的倒是不一樣的,張愛玲還是筆下留情了。紅玫瑰與白玫瑰,男人一生之中都會擁有至少兩個這樣不同型別的女人,這樣不同的兩類女人很好地詮釋了“得不到的永遠是的”這一道理,因為最終留在男人身邊的都會變得一文不值。很可笑的是,振保卻認為他是不一樣的。男人嘛,終歸還是一樣的啊!除非他的白玫瑰與紅玫瑰是一體的??在英國是認識的初戀玫瑰是振保心中的懷念,他對嬌蕊的愛的其中一部分也是承襲了對玫瑰的留戀。他因嬌蕊與玫瑰有幾分相似而不自覺喜歡上嬌蕊,喜歡上與她私會的感覺,喜歡這種不見得光的刺激,但在嬌蕊跟王士洪坦白之後果斷選擇逃避。相比之下,煙鸝更是無辜與可憐。我的確無法忽略她自身性格上的“那一層膜”也導致了他人不喜與她來往,但是與振保的這段婚姻,卻像是把她困住了。舊式的禮教讓她無法得到振保的歡心,但也還是盡力承擔著自己的責任,傻傻地為振保作各種辯護,一次引起振保的“重視”居然是因為自己的出軌??即便最後振保改過自新,也只是因為“舊日善良的空氣一點點靠近”,而不是為了她。男人啊!——來自看完書之後的感嘆。
男人和女人都叫囂著要追求自由的時代,不同的是,男人想著的是要到外國去見識一番在回來,而女人想的是理所當然的讓男人伺候。是因為女性的地位一直都是低下的吧!否則怎麼會只是男人心中的紅玫瑰與白玫瑰,而沒有女人心中的花瓶與花盆呢?振保的人生到底如何我不知要如何評價,但是,嬌蕊和煙鸝的呢?她們都是在匆忙的婚姻之後才遇到了自己動心的男人,併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價。她們就不能在遇到良人之後才出出嫁麼?不能。社會是不會允許的,是社會的落後與舊式觀念束 縛了她們的人生,斷了她們的後路。即便國門已開,即便她們可以到國外讀書,可以得到年輕男士的伺候,但那一切終究是為了日後找個好人家。可見,重要的不是誰才是振保心中的女人,重要的是女人可以跟自己心中屬意的人在一起而不受外界的干涉,不管紅玫瑰與白玫瑰都能找到與只最為相配的花瓶。是世人的偏見才會導致玫瑰身上多了一根根尖利的刺,世人的眼光一日不改變,玫瑰還是會變為牆上的一抹蚊子血或者衣服上的一粒白飯粒,沒有了便沒有了?所以,女人最應該的不是找到教會自己何為愛的人,而是提高自己的地位,重新奪回去愛的權力。女人啊!——來自看完書之後的嘆息。
果然,即便是要寫感想,還是覺得“呵呵”二字更為貼切了。
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讀後感 篇23
言有盡而意無窮。
書中主要寫了振保這個男人,鮮少提及他的姓氏,一生與女人的糾葛,讓我們看到了他的一面,同時也是那些女人的一面。
從巴黎女子的放蕩,到之後的不敢耽擱,情迷意亂後的後悔,無法承擔的逃避,面對生活的平淡,厭惡的同時卻也從來無法掙脫。
大抵每個人生命中都有那一枝紅玫瑰,最終卻都棲息於白月光。紅玫瑰,被認為無法承受,太過熱烈而超出了生命的負擔。事實上不過是自己的懦弱,不敢面對現實的慘淡。
渴望熱烈的感情,渴望一時衝動,卻沒有辦法承受那樣炙熱的感情,那種動心後的付出。不過是綢緞上留下的大片大片的淚漬,最終的最終,都遺忘在了時間的長河裡。
剩下的只是一句你好,只是一個簡短的問候,貌似對於往事的依戀。哪有人真的會懷念往事,懷念的不過只是自己的一種缺憾,一種抱歉。如果曾經有那麼一段時間,耽誤了別人的人生,最後想起來的不過是對於逃避後的慶幸與遺忘。
生活的本身就是平淡,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這種平淡。起初的我們,不過以為自己是對於現實的妥協,對於世俗的依戀。
百般掙脫後才能夠發現這本來就是我們最初的狀態,無論我們是有多麼討厭這麼一個自己。我們終其一生,不過是做了一個別人口中的好人,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所謂家庭的幸福,沒有那麼多宏偉的追求,只是平淡。
掙脫的過程,其實也是一種自我尋找,一種自我追尋。發現掙脫後的生活那麼沒有意義,和自己當時的企盼背道而馳,剩下的,不過就是日復一日的進行。如果說讓我去做一個選擇,我可能會更傾向於追求一種轟轟烈烈的感情,畢竟心之所往。日子平淡到無味可以接受,可是如果不是和自己真心喜愛的人共度一生,掙脫後的恢復又何嘗不是暴風雨來臨前平靜的前夕?
走一遭的我們,沒有必要去固定自己的形狀,可以在意世俗,但永遠不要流於世俗。
可以接受別人的指責,如果是自己堅定地生長,那就不要把這種指責放在心上。可以在意別人的感受,如果我們不會過分地委曲求全。追求屬於自己的紅玫瑰,如果可以,也讓她變成你的白月光。
夜夜皎潔,相伴相隨。彼此是紅玫瑰,也是白月光。長在心上挖不去,陪在身邊難相棄。大概這也是愛情最好的模樣。擁有轟轟烈烈的青春,也有細水長流的過往。願我們都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玫瑰與月光。
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讀後感 篇24
在這個故事裡我看到很多人的書評還是把故事核心著眼在男權社會下的女性命運,其實這個故事裡我覺得和男女權結構對人命運的影響不是很重,這裡面的幾個主人翁:玫瑰,嬌蕊,振保,還有煙鸝,包括世洪都是不幸的。這個故事雖然寫於1944年,但放在現代社會里仍然覺得這些人如在你身邊。
我竟然有些喜歡嬌蕊,漂亮熱情、天真大方,敢愛也敢離開,雖然從道德上講她不是好人,她的命運屬於咎由自取,但對於她和振保的情生情滅我還是很同情的。振保是個有責任心的人,他的悲劇也在於他太有責任心,他出過樣留過學,在“外企”上班,經歷讓他思想比較開放,喜歡有聲有色的女人,但從小貧困的家庭環境時刻在提醒他成功後的各種責任,他嚮往外國人的自由奔放,又自願把自己隋於中國式的道德與責任框架中。
兩種思想在體內的衝撞,讓他在最終選擇的平淡無味的婚姻生活中糾結、撕扯、痛苦,又最終歸於平靜得過且過。即便現在是21世紀了,我們身邊還有多少人和他一樣的一邊嚮往著自由、激情的生活,一邊又麻木著自己和平庸和解、共處,張愛玲的書,對人性的豐富剖析得實在是深刻。
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讀後感 篇25
幾日前,聽到一首悅耳的曲子——《白月光與硃砂痣》。張愛玲在文中的原話是:“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
“振保的生命裡有兩個女人”,一個是白玫瑰,“聖潔的妻”;一個是紅玫瑰,“熱烈的情婦”。“白玫瑰”名叫孟煙鸝,本是佟振保的妻子,育有一女,中間出軌裁縫。“紅玫瑰”名叫王嬌蕊,原是他的朋友王士洪的妻子,後嫁給朱姓男子,育有一子。
得不到的彌足珍貴,這是對“白月光”最好的詮釋。因為得不到,不知道其人的缺陷,所以她總是聖潔的。已得到的心安理得,這是對“飯粘子”的闡釋。因為已得到,瞭解了其人其事,所以神秘感缺失,就墜入了凡塵。
我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句話:你棄之如敝履的東西可能是別人可望而不可即的;你動輒打罵的人也可能別人一直愛慕的那個人。雖然,大多數男性可能會有那個“紅玫瑰”,但只是精神領域的影子。畢竟,我們要相信愛情,要尊重婚姻,更要遵守《婚姻法》。
夢想之所以是夢想,就是因為那是一個幾乎不可能達到的高度,有可能的只是理想。不得不說張女士道出了男性的陰暗面,也讓我們對“白玫瑰”有了同情的感慨。
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讀後感 篇26
愛玲的小說裡有真實醜陋的世間百態。男男女女情情愛愛紛紛擾擾。
你能強烈的感覺到她的愛憎分明,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她不加贅述。她寫故事不添油加醋,故事裡也有人生百態世間疾苦,她只是平靜的把一切敘述出來,不驚擾一潭死水一樣的醜惡與美麗攪在一起的世道,她無心去粉飾太平。她的故事都是悲劇,她筆下的女子都是風華絕代的,美好的女子卻因為諸多原因攪和始終得不到幸福,那些女子如圭如璋,愛玲偏不給她們一個好的結局,生生要把她們的一生寫成悲劇。我不怪她心狠,我理解她,大時代背景決定發展的趨勢。舊時代的女子註定是犧牲品。我們說愛玲筆下的女子結局悲慘,我們不忍,那麼那個時代真實發生在女子身上的不幸,我想比小說更加殘酷和現實,悲慘更甚,無數真正生在舊時代成為犧牲品的女子,她們呢,她們又何其無辜!所以我贊成愛玲的做法。出於同情和不忍心而給那個時代的女子安排一個好結局,於那個時代的女子毫無意義,不過是在幫那個舊時代開脫罷了。不如尊重事實,把一切照實寫出來,在故事裡真實的呈現那個時代的縮影。
把美好的事物撕碎了給人看,更加震撼人心。張愛玲的耿直與瀟灑我歎為觀止!她說:“生命是件華美的袍子,上面爬滿了蝨子。”她揭穿了人性的醜陋,但要是我,我情願苟延殘喘我也驚懼於去一把掀起命運的遮羞布。說到底,人性深處如此複雜荒唐,我是真的害怕,情願能拖一日是一日。但愛玲呢,她幾乎是毫不猶豫的,一把掀起了人的遮羞布,去直面赤裸裸的人性。她如此黑白分明,我讀她的小說,沒有特別讀透,但我彷彿理解了她,這個民國奇女子,我從小說的字裡行間讀出了她的勇敢執拗堅持與抗爭。同是女子,我理解了點她。自知成為不了她,我敬佩她!愛玲沒有替小說裡的女子粉飾太平,因為悲劇就是悲劇,不如從容的講出來,何必多虛偽的一舉呢,反而褻瀆了那些女子。
那些女子是歷史長流裡的過客,愛玲只是勤勤懇懇的做了個船伕把她們載到了我們眼前。她們的一顰一笑都是那個時代裡的音容笑貌,未曾改過。而我們作為後世人,唏噓感嘆前人的故事,只是因為我們同為女子的緣分。而愛玲故事裡諷刺的那些男人們和那個時代的扭曲的社會風氣才是造成故事結局的始作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