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曾鞏> 曾鞏《唐論》閱讀練習及答案

曾鞏《唐論》閱讀練習及答案

曾鞏《唐論》閱讀練習及答案

  成、康①歿而民生不見先王之治,日入於亂,以至於秦,盡除前聖數千載之法。天下既攻秦而亡之,以歸於漢。漢之為漢,更二十四君,東西再有天下,垂四百年。然大抵多用秦法,其改更秦事,亦多附己意,非放先王之法,而有天下之志也。有天下之志者,文帝而已。然而天下之材不足,故仁聞雖美矣,而當世之法度,亦不能放於三代。漢之亡,而強者遂分天下之地。晉與隋雖能合天下於一,然而合之未久而已亡,其為不足議也。

  代隋者唐,更十八君,垂三百年,而其治莫盛於太宗。太宗之為君也,詘己從諫,仁心愛人,可謂有天下之志。以租庸②任民,以府衛任兵,以職事任官,以材能任職,以興義任俗,以尊本任眾。賦役有定製,兵農有定業,官無虛名,職無廢事,人習於善行,離於末作。使之操於上者,要而不煩;取於下者,寡而易供。民有農之實,而兵之備存;有兵之名,而農之利在。事之分有歸,而祿之出不浮;材之品不遺,而治之體相承。其廉恥日以篤,其田野日以闢。以其法修則安且治,廢則危且亂,可謂有天下之材。行之幾歲粟米之賤鬥至數錢居者有餘蓄行者有餘資人人自厚幾致刑措可謂有治天下之效。夫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然而不得與先王並者,法度之行,擬之先王未備也;禮樂之具,田疇之制,庠序之教,擬之先王未備也。躬親行陣之間,戰必勝,攻必克,天下莫不以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四夷萬里,古所未及以政者,莫不服從,天下莫不以為盛,而非先王之所務也。太宗之為政於天下,得失如此。

  由唐、虞之治,五百餘年而有湯之治;由湯之治,五百餘年而有文、武之治;由文、武之治,千有餘年而始有太宗之為君。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然而又以其未備也,不得與先王並而稱極治之時。是則人生於文、武之前者,率五百餘年而遇治世;生於文、武之後者,千有餘年而未遇極治之時也。非獨民之生於是時者之不幸也。士之生於文、武之後,千有餘年,雖孔子之聖、孟軻之賢而不遇。雖太宗之為君,而未可以必得志於其時也。是亦士之生於時者之不幸也。故述其是非得失之跡,非獨為人君者可以考焉,士之有志於道,而欲仕於上者,可以鑑矣。【注】①成、康:指周成王和周康王。其統治之時被後人認為周之盛世。②租庸:即租庸調,唐代賦役制度。

  1、對下列句子加粗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盡除前聖數千載之法——除:廢除

  B、其廉恥日以篤,其田野日以闢——篤:深厚

  C、庠序之教,擬之先王未備也——庠:學校

  D、其未備也,不得與先王並而稱極治之時——備;準備

  2、下列各組句子中,分別論述唐太宗施政“得”與“失”的一組是( )

  A、詘己從諫,仁心愛人其改更秦事,亦多附己意

  B、有兵之名,而農之利在材之品不遺,而治之體相承

  C、以材能任職,以興義任俗躬親行陣之間

  D、戰必勝,攻必克古所未及以政者,莫不服從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論述唐太宗為政之得失,先褒後貶,得出了唐太宗雖有治天下之志和治天下之才,又有治天下之效,但仍然“不得與先王並”的結論。

  B、作者認為,唐太宗時期法度的施行、禮樂的設施、田畝的制度、學校的教育等方面還存在種種不足,所以唐太宗不能和前代聖王相提並論。

  C、生於周文王、周武王之後,不僅是一般百姓的不幸,也是士人的不幸,因為在那個時代,即使像孔子、孟軻這樣的人,也會得不到君主的賞識。

  D、作者在文章中論述了漢文帝雖然有治理天下的志向,但漢文帝治天下之才和治天下之效都不足,這樣安排的目的`是透過對比突出唐太宗。

  4、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然而天下之材不足,故仁聞雖美矣,而當世之法度,亦不能效於三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躬親行陣之間,戰必勝,攻必克,天下莫不以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士之有志於道,而欲仕於上者,可以鑑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C

  3、D

  4、(1)但文帝治理天下的才能不足,所以,儘管有仁愛的美名,而他在位時的法度,也不能與夏、商、週三代相仿。

  (2)他親臨作戰陣地,戰必勝、攻必克,天下沒有人不認為他是勇武的,但這並不是前代聖王所崇尚的行為。

  (3)士人中有志於先王之道,而又想為朝廷服務的人,也可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