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曾鞏> 曾鞏《與孫司封書》閱讀訓練及答案

曾鞏《與孫司封書》閱讀訓練及答案

曾鞏《與孫司封書》閱讀訓練及答案

  《與孫司封書》是北宋文學家曾鞏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們為大家帶來曾鞏《與孫司封書》閱讀訓練及答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與孫司封書

  曾鞏

  皇祐三年,司戶孔宗旦策智高必反,以書告其將陳珙。珙不聽,宗旦言不已。珙怒詆之曰:“司戶狂邪?”皇祐四年,智高出橫山,略其寨人,因其倉庫而大賑之。宗旦又告曰:“事急矣,不可以不戒。”珙又不從。凡宗旦又告曰:“事急矣,不可以不戒。”珙又不從。凡宗旦之於珙,以書告者七,以口告者多至不可數。度珙終不可得意,即載其家走桂州,曰:“吾有官守不得去,吾親毋為與死此。”既行之二日,智高果反,城中皆應之。宗旦猶力守南門,為書召鄰兵,欲拒之。城亡,智高得宗旦,喜,欲用之。宗旦怒曰:“賊!汝今立死,吾豈可汙邪!”罵不絕口。智高度終不可下,乃殺之。

  當其初,使宗旦言不廢,則邕之禍必不發;發而吾有以待之,則必無事。使獨有此一善,固不可不旌,況其死節堂堂如是!而其事未白於天下。比見朝廷所寵贈南兵以來伏節死難之臣,宗旦乃獨不與。使宗旦初無一言,但賊至而能死不去,固不可以無賞。蓋先事以為備,全城而保民者,宜責之陳珙,非宗旦事也。今猥令與陳珙同戮,既遺其言,又負其節。為天下者,賞善而罰惡;為君子者,樂道人之善,樂成人之美。豈當如是邪?凡南方之事,卒至於破十餘州,覆軍殺將,喪元元之命,竭山海之財者,非其變發於隱伏,而起於倉卒也。內外上下有職事者,初莫不知,或隱而不言,或忽而不備,苟且偷託,以至於不可御耳。有一人先能言者,又為世所侵蔽,令與罪人同罰,則天下之事,其誰復言耶!

  聞宗旦非獨以書告陳珙,當時為使者於廣西者,宗旦皆歷告之。今彼既不能用,懼重為已累,必不肯復言宗旦嘗告我也。為天下者,使萬事已累,天下已安,猶須力開言者之路,以防未至之患。況天下之事,其可憂者甚眾,而當世之患,莫大於人不能言與不肯言,而甚者或不敢言也。則宗旦之事,豈可不汲汲載之天下視聽,顯揚褒大其人,以驚動當世耶!

  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珙不聽,宗旦言不已 已:過分 B.智高出橫山,略其寨人 略:掠取,掠奪

  C.固不可不旌 旌:表彰 D.以防未至之患 患:禍患

  3.以下各組句子中,分別表明孔宗旦“知而敢言”和“勇於伏節死難”的一組是:(3分)

  A.以書告其將陳珙 即載其家走桂州 B.司戶狂邪 宗旦猶力守南門

  C.事急矣,不可以不戒 吾豈可汙邪 D.智高果反 乃殺之

  4.下列對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在儂智高還沒有造反時,孔宗旦就已經有所察覺,並且多次向上級官吏陳述自己的主張,認為“不可不戒”;但他的觀點始終沒有被接受。

  B.儂智高抓住了孔宗旦,想讓他投降;而孔宗旦大義凜然,罵不絕口,最終以身殉國。但這樣一位高風亮節之人卻沒有得到朝廷的褒賞。

  C.作者認為,當前最大的禍患是人們不能講話、不願講話、不敢講話,褒揚宗旦,可能會讓世人驚訝。

  D.本文語調激昂卻又言辭懇切,作者在為孔宗旦訴冤的同時,陳說了天下治亂得失之理,提出了“賞善罰惡”“力開言者之路”等觀點。

  5.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司戶孔宗旦策智高必反,以書告其將陳珙。(3分)

  (2)或隱而不言,或忽而不備,苟且偷託以至於不可御耳。(3分)

  《與孫司封書》閱讀答案

  2.A(應解釋為“停止”) 3.C(A項,第一句宗旦知智高必反,書面向上司彙報,說明他“知而敢言”;第二句說的是他保全親人所採取的`權宜之計。B項,第一句是陳珙斥責宗旦的話,不能直接反映他“知而敢言”;第二句是指在城中皆響應反賊的形勢下獨立支撐,能表現宗旦“勇於伏節死難”。D項,第一句只能間接說明孔宗旦“知”,但不能說明他“敢言”;第二句是智高所為)

  4.C(前一句概括全面正確,但後一句誤解了“驚動”的意思,文中“驚動世俗,改變風氣”,這正是作者寫文章為宗旦昭雪平反的真正意圖)

  5.(1)司戶孔宗旦推測到儂智高一定會造反,就寫信向州將陳珙報告。(策:策算;書:信)

  (2)他們有的隱瞞不說,有的翫忽職守不作準備,苟且偷安,互相推諉,發展到了無法抵禦的地步。(或:有的;託:推諉;至於:到……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