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雜文> 《湘行散記》小說優秀讀後感

《湘行散記》小說優秀讀後感

《湘行散記》小說優秀讀後感

  《湘行散記》小說優秀讀後感一

  《湘行散記》是一本由沈從文著作,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裝圖書,接下來小編為你帶來湘行散記讀後感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很早就聽說過這本書,一直沒下決心買,看到這樣可愛美麗的新書,這一次,我動心也動手了。

  這本書是沈從文新婚後不久,家鄉傳來母親病重的訊息後,他獨自一人,買舟還鄉的路上,給新婚的妻子張兆和寫信,表達自己的感慨和思念。其中,《湘行散記》和《湘西》記錄了沿途的所見所聞,《湘行書簡》是一組家書。

  那一年是1934年,正是民國所謂的黃金時代,沈從文趕回湘西探母,一路上風山水照舊,但氣氛和人卻不一樣了。那年他揣著一本《史記》和支出的三個月的薪水27塊錢,一路北上去北京求學時,他印象中的家鄉是美麗的,年輕人如猛虎般的活潑,鄉民是自在、淳樸和從容的。而這次,面對凋零的美麗故鄉,他看到了人們的掙扎,人生的絕望:在那裡,有蠻力的水手和拉船人為了微薄的一點點錢,做著賣命的事——天再冷,水再險,照樣往水裡跳,而即使這樣,他們卻從沒有抱怨,沒有因為工錢少,就偷懶,照舊去擔當應有的一份勇敢和努力;而吊腳樓上的那些女人,往往是為家計淪落成,但她們依舊不失去那一份質樸和可愛,以及那一份對生活的純真希望。沈從文的文字中,有悲憫,也有對人生莊嚴的讚歎。

  《湘行散記》文字很美,夢幻純真,例如:

  “我小船停了,停到鴨窠圍。中時候寫信提到的“小阜平岡”應當名為“洞庭溪”。鴨窠圍是個深潭,兩山翠人,恰如我寫到翠翠的家鄉。吊腳步樓尤其使人驚訝,高矗兩岸,真是奇蹟。兩山深翠,惟吊腳樓屋瓦為白色,河中長潭則灣泊木筏廿來個,顏色淺黃。地方有小羊叫,有婦女銳聲喊“二老”,“小牛子”,且聽到遠處有鞭炮聲,與小鑼聲。到這樣地方,使人太感動了。”

  李歐梵說過,《湘行散記》這部作品一半是紀實,另一半是小說。沈從文寫《湘行散記》時,常常承認他在寫作過程中依靠的不是他親眼所看的事情,而是他所想象的事情。這種個人體驗式的文章,開啟了旅遊文學的先聲,而故鄉,在每個遊子的心底,永遠是最純淨的烏托邦。沈從文將記憶中故鄉的聖潔溫暖,撒到字裡行間,願這浪漫的文字,能撫慰每個遊子的鄉愁。

  《湘行散記》小說優秀讀後感三

  我看過電影《湘西剿匪記》中的湘西,也看過沈從文《邊城》裡的湘西,更知道朱鎔基《七律——重訪湘西有感》中的湘西。湘西湖南省西北部,雲貴高原東側的武陵山區,與湖北省、貴州省、重慶市三省市接壤,湘西也是沈從文的家鄉,也真因為如此,讓沈從文的散文有種江南水鄉的細膩。昨日我借朋友的《湘行散記》,看看這本作者家鄉的散文,湘西真的很美。

  今天我就獻醜,從沈從文的'《湘行散記》來談談作者筆下的湘西和這個著名的作者沈從文。如果你有寫過情書的經歷,應該知道這句“我行過很多地方的橋,看過很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如果你有和命運掙扎的經歷,應該知道這句“睜大了眼,什麼事都分明,但自己又何嘗能支使命運”。一本《湘行散記》寫出了真正的沈從文。

  唯美的江南,多是水造就的,湘西也不例外。這本《湘行散記》多的也是水,無論是寫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還是一個愛惜鼻子的朋友,都是必須有水的,再加上一點小雨或者雪,那就更是美得離譜了。“我平日裡想到瀘溪縣時,回憶中就浸透了搖船人催櫓歌聲,且被印象中一點兒小雨,彷彿把心也弄溼了。”回憶中的湘西,這麼的靜美和諧。

  也許從一開始我們在小學學過朱自清的《春》,對朱自清都很欣賞和了解,沈從文對朱自清有“其為人也,溫美如玉,外潤而內貞”的稱讚。但是想到朱自清的話,下一個就應該想到沈從文了吧!民國時期的散文,一個北方、一個南方,兩個風格截然不同的作家。真因為有朱自清,我們也知道了沈從文的江南之美。婉轉的櫓歌聲中,盪漾著生命勃發的生機,沈從文憑藉一顆誠心,一支筆,用最乾淨的文字塑造了純美的湘西世界。

  《湘行散記》最初的母本是因沈母親病危,沈從文匆匆趕回湘西。行前,他與夫人張兆和約定,每天給她寫一封信,報告沿途所見所聞,另外次本書還收錄《廢郵存底》、《雲南看雲》和《偶感懷人》。無論寫什麼,沈從文的散文風景都那麼有人情味,風俗人情都很愜意。

  澄澈純淨的沅水之間,一片明朗樸野的湘西風光,閃耀著桃源般耀眼的餘暉,這就是美麗的湘西風光。我是不是應該去湘西看看,這麼美得地方,但是我又很瞭解湘西,從《湘行散記》中我就已經去了湘西、瞭解了湘西,還有去的必要嗎?風景猶在,故人不存,我確實應該去看看湘西,為了心中的沈從文,也為了《湘行散記》中的湘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