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張九齡> 張九齡感遇二首翻譯

張九齡感遇翻譯

張九齡感遇二首翻譯

  感遇二首是唐朝張九齡所寫的抒情唐詩,下面整理了張九齡感遇二首翻譯,歡迎閱讀。

  其一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翻譯】

  春天裡的幽蘭翠葉紛披,秋天裡的桂花皎潔清新。

  世間的草木勃勃的生機,自然順應了美好的季節。

  誰想到山林隱逸的高人,聞到芬芳因而滿懷喜悅。

  草木散發香氣源於天性,怎麼會求觀賞者攀折呢!

  其二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

  運命惟所遇,迴圈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翻譯】

  江南丹桔葉茂枝繁,經冬不凋四季常青。

  豈止南國地氣和暖,而是具有松柏秉性。

  薦之嘉賓必受稱讚,山重水阻如何進獻?

  命運遭遇往往不一,因果迴圈奧秘難尋。

  只說桃李有果有林,難道丹桔不能成陰?

  其一【注音】

  lán yè chūn wēi ruí ,guì huá qiū jiǎo jié 。

  xīn xīn cǐ shēng yì ,zì ěr wéi jiā jiē 。

  shuí zhī lín qī zhě ,wén fēng zuò xiàng yuè 。

  cǎo mù yǒu běn xīn ,hé qiú měi rén shé 。

  其二【注音】

  jiāng nán yǒu dān jú ,jīng dōng yóu lǜ lín 。

  qǐ yī dì qì nuǎn ,zì yǒu suì hán xīn 。

  kě yǐ jiàn jiā kè ,nài hé zǔ zhòng shēn 。

  yùn mìng wéi suǒ yù ,xún huán bú kě xún 。

  tú yán shù táo lǐ ,cǐ mù qǐ wú yīn 。

  張九齡七歲能文,這既不排除他的天賦成份在內,同時也與當時社會以文開科取仕的整個歷史背景有關。在這一背景下,家家戶戶都在儘可能的條件下,讓自己的男孩很早接受文學方面的啟蒙教育,其中聰悟者脫穎而出,被朝廷錄用。張九齡即為其一,並累官至宰相職位,後因遭到另一宰相李林甫的打擊和排擠,鬱鬱而終。他的《感愚》十二首詩或作於此時,所感者均為物之不平、人之不允、世之不公。《唐詩三百首》所選的是其中的第一首與第七首,分別詠蘭桂與丹橘。

  第一首詩的大意是,蘭葉春來繁茂,桂花秋時皎潔,它們的欣欣向榮盛態,在春秋兩季自然而然地演變為佳節。因為慕其芬芳,有人久坐林中而不去;因為貪其枝美,有人動手橫折,這又豈是蘭桂二木的本心所願?寓世人忘恩負義之意,在欣賞的同時不知體貼蘭杜二物的自然本性。

  第一首詩著重於感,第二首詩則著重於遇。丹橘“經冬”為一遇,依然以綠姿展世,不為嚴冬這種外因所困;“有歲寒心”為二遇,這可能與江南處於比較溫暖的地理位置有關,但是主要是由丹橘本身所擁有的傲骨寒心內因所致;“阻重深”為三遇,可以嘗試著將它的果實運送到北方,陳獻於朝廷官員,卻因為山水阻礙重重而未能成行;“不可尋”為四遇,丹橘一生所遇坎坷命運,不能用萬事萬物迴圈往復的簡單自然規律來解釋;“豈無陰”為五遇,儘管它的'蔭涼不亞於其他樹木,然而世人張口閉口所言者只是載種桃樹、李樹而已,根本沒有將丹橘放在心上。在這裡,詠丹橘歷經苦難而得不到賞識,與中國古人對梅松的偏愛具有相似性。梅只有經過寒冬臘月才能開花,松柏在光禿禿的巖面上經過多少次風吹雨打後才能夠成材,而中華民族一般也是經過無數次戰爭、飢餓、流血與痛苦之後,才會暫得片刻安寧,因此它的人民也習慣了卑微的生活,對突如其來的幸福傍徨、猶豫、不敢接受,深怕在這幸福之後,隱藏著更為重大的災難。這也是張九齡之所以對劫難重重的丹橘情有獨鍾,卻不象世人那樣醉心於桃李二樹的原因,在於表明自己“蘇世獨立、橫而不流”的志向。以個人之一志而排眾人所欲,又豈能為世風所尚?

  以上二首詩既獨立成篇,相互之間又具有一定的聯絡性。第一首詩暗罵忘恩負義,好象一位妻子把妹妹介紹給了丈夫,丈夫反倒喜歡起了妹妹,妻子的感情怎麼樣呢?第二首詩因此嘆息:“可恨呀,可恨,為什麼要忘恩負義?”似乎這位妻子在怨,我象丹橘一樣跟你受了那麼多苦,你卻不喜歡了我的皺紋與白髮,反倒貪戀起我妹妹的美貌與青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