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再別康橋> 再別康橋讀後感3篇

再別康橋讀後感

再別康橋讀後感3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再別康橋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再別康橋讀後感1

  《再別康橋》是一首抒寫自然之美與作者心情的短詩,詩人是崇高、讚美自然的。詩中景物的描寫真實細膩,可見康橋在詩人心中打下了極深的烙印。不僅如此,而且康橋是詩人的理想。他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然而,滿目瘡痍的中國,是非顛倒的年代,艱難的民生,使詩人的 康橋理想逐漸破滅。這首詩寫於一九二八年詩人重返英倫歸國途中。故地重遊,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憶,而離別在即,詩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蕩起陣陣傷感的漣漪!描寫康橋的自然美,表現作者對康橋的不捨眷戀及心底的惆悵,是這首詩的主題。

  徐志摩以其獨抒性靈的詩風靡一時。他的詩,輕靈飄逸,幽婉灑脫,集意境美、建築美、音節美和繪畫美於一身,同時對中外詩藝進行融合,追求一種“純真的詩感”。這些在《再別康橋》可見一斑。

  這首詩意境優美,情感深摯含蓄,詩思精巧別緻。詩人以康橋的自然風光為直接抒情物件,採取間接抒情的方式,寓情於景,人景互化。通讀整首詩,無一處不是在寫景、又無一處不是包含著詩人那淡淡的離別愁緒。詩的第一節:“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輕輕地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行文看似灑脫,實則是無奈與惆悵:詩人知道,康橋的美景是永存的無法帶走的,改變的是人的心境,失落的是曾經的夢想,而帶走的只是那份似淡實濁的眷戀與憂愁。往下,詩人運用比喻,將金柳看成是盪漾自己心頭的新娘,甚至他甘心做康河裡的一條水草,“油油的在水底招搖”。第四節中,是清泉倒映了天上的彩虹,還是天上的彩虹融入了清泉?那種“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意境開闊而悠遠,正如詩人那淡淡的卻又無處不在的愁情。那絢爛如虹的夢早已揉碎、沉澱在其間詩人輕輕地吟哦也許正是對往日康橋理想的一種悼念?情感在每一個意境中不斷昇華至高潮。如果說詩的前四節描寫的是自然之景,而到了第五節則回憶人的活動。詩人彷彿看到往日的自己長蒿漫溯,在康橋尋夢的情景,那時的自己是怎樣的意氣風發啊,現實中的詩人禁不住也要放歌了——但他不能放歌,因為要離別,因為離別時是滿心的不捨與惆悵。唯有沉默才是今晚的康橋,詩人的心境,如一張拉滿弦的弓,箭未離弦,便被人活生生的搶了去,那淡淡的思緒曾有瞬間的高漲,但這高漲又在瞬間消失了,正如他悄悄地來,呼應了開頭。詩作的情緒線索是:淡淡的哀傷——逐漸升華——高漲瞬間——回覆淡淡的哀傷,在這樣的線索中,整首詩情與景渾然一體。而詩人構思之精妙體現於取裁的巧妙。詩的開頭:“輕輕地,我走了”詩的結尾:“悄悄地,我走了”兩個一前一後的“我走了”,說明詩人擷取的是“走”這一瞬間,而並非從來到走這一個較長的過程。這一瞬間已在詩人心中永遠定格,詩人的一系列情感與他所描繪的康橋的一切意境都在瞬間中完成。瞬間便是永恆。也許,這也正是《再別康橋》這首詩在眾多的離別抒情詩中脫潁而出,為世人所喜愛,經久不衰的原因。

  從結構上來看這首詩。全詩共七節,每節四句。每節各描寫一個景物一個意境,而節與節之間是相互聯絡,上承下啟的。以第二、第三節為例。第二節中,前兩句詩人描繪了河畔的金柳,後兩句採用層進深化情感。第三節則承第二節所寫的“波光”來寫“水底的清荇”。可見句子之間、詩節之間的環環相扣。詩人非常重視詩行本身的美感作用。他的詩作很考究詩歌的外形整齊。這樣的整齊偏重於詩的整體排列順序的整齊規劃,至於詩行長短並不做呆板限制。這首詩使用 式的詩形,而詩句有長有短,詩的整體錯落有致而並不單調死板,使人在視覺上產生一種詩的參差錯落的圖案美及嚴謹穩定中內含變化的和諧感。

  詩人說:“詩歌的美妙不在於它的文字意義,而在於它的不可捉摸的音節裡。”可見,詩人追求的是音節的音律和節奏。在其詩歌裡,音節與內容達到了自然完美的統一。“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兩個“輕輕地”疊用,與其說是意境的渲染,不如說是詩人在有意增強節奏的輕盈。詩人將節奏視為詩內在的生命,他所謂的“內含的音節的均整”,更多的是追求詩行間“頓”的數目大致相等,而非字數的相等。頓,即按句中不同成分來區分音節。如詩的最後一節按意群可作這樣的劃分:“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詩的每一句之間的頓數是大致相等的,使得整首詩富有整體一致的節奏感。在音韻方面,這首詩偶句押韻,同一節二、四句押相同的韻,造成了一種疊蕩起伏的音韻美。在詩人有節奏有韻律的吟唱中,詩中的意境、詩人的愁緒也在變化、擴散開來。

  這首詩採用現代白話形式,繼承了中國古典傳統詩歌的含虛、典雅,又採用了音語中的語法調式,可謂中西合壁。而繪畫的色彩美在詩中也用明顯體現,詩中的雲彩、金柳、青荇、清泉,天上虹,一組組物象的顏色鮮明,寫出了康橋之美 。這樣一幅色彩明豔的畫卷,與詩人的心情並不矛盾,正是因為它的美,才令詩人如此難以割捨!

  讀《再別康橋》,如觀樓如吟歌如賞畫,而感受到的是詩人那淡淡的離別之戀之愁之哀。

再別康橋讀後感2

  徐志摩的抒情詩代表作《再別康橋》自問世以來,受到了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喜愛。這不僅因為此詩具有卓越的藝術美,更因為它具有至真至純的詩情美,是一曲唱給生命極致美的戀歌。人們談到《再別康橋》的思想感情,有人說它具有當時社會的投影,有人說它只不過表達了一種極平常極普通的離情別緒。可我覺得《再別康橋》抒寫了人們一種普遍的生命意識和心理情緒,這就是對生命極致美的追求眷戀和失去它的悲哀與無奈。

  生命的極致是生命的最高境界,就是生命合乎規律的自由發展和充分釋放自身能量,並達到與自然宇宙和諧運轉、融合為一的完美境界。也只有達到了這樣的境界,生命才能放射火一樣的激情,具有無限的青春活力和非凡的創造力,才能充滿包容一切的力量和愛,達到真善美的完美結合。每個人都渴求這樣的生命境界。 年輕的徐志摩在英國康橋度過的一段生活就達到了這種境界。在這裡,他度過了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康橋美麗的自然景色給他留下了難忘的印象,英國19世紀浪漫主義的詩歌和其他西洋文學給予他薰陶.他追求資產階級的政治理想,追求個性解放,追求愛、自由和美的生活理想。而康橋人天妙和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恰好孕育了徐志摩的精魂。他曾為康橋寫下多篇著名詩文。他深情描繪康橋那無盡的`自然美景,熱烈讚美康橋燦爛的人文精神,深切表達對康橋的無限眷戀熱愛之情。他滿懷深情地對康橋說: 你是我難得的知己,賴你和悅寧靜的環境,和聖潔的光陰,我心我智,方始經爬梳洗滌,靈苗隨春草怒生,沐日月光輝,聽自然音樂,哺啜古今不朽。康橋,你的文藝精英們放散出“真善美浩瀚的光華,朗然照出生命的經緯脈絡,血赤金黃”康橋已成為志摩生命的泉源,永久的精神依戀之鄉,因為康橋讓他的生命達於極致美的境界,使他具有了自信樂觀積極進取的精神。離開康橋回國後,他從事各種文學活動,創作了大量具有積極意義的詩歌,提倡個性解放,爭取民主自由,讚揚人道主義。其實這仍是他康橋生命境界的表現。這種境界是生命的極致。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簡簡單單、樸實無華的句子,看似飄逸灑脫,卻是無奈、惆悵,卻是不捨,卻蘊含著淡淡的離別愁緒。讀到開頭的這幾句,就已是三魂六魄被攝走了,就如有一雙輕靈的手在我心絃中撥動著,伴隨著詩人情感的起伏跳躍著,感懷著它給我的清幽的美和傷感的情緒,以及那份空靈、輕快,如徐徐飄來的柳絮。

  康橋的美景是永存的,那河畔的金柳、波光裡的豔影、軟泥上的青荇、倒映清泉的彩虹,無不是一幅色彩斑斕流動的畫面,宛若一曲優雅動聽的輕音樂,節奏輕柔委婉,和諧自然。那撐一支長篙與愛人林徽因共駛一葉輕舟於康河的柔波里,是夢!那對劍橋大學的愛,康橋所賦予的一切,是戀!如今重返故地,康橋還是原來的康橋,康河的水依舊緩緩地、一無聲息的流動著,康橋所有的一切依舊,往日的情杯依舊,但卻已物是人非事事休了。獨自走近康橋,那份無奈的惆悵與傷感奔湧在心頭,對往昔的生活、理想、夢,對在劍橋大學讀書時的印象,卻是揮之不去,縈縈於心,此情此景也許就只有康河才能證明、才能詮釋,才能表達!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康橋的美,康橋的夢,以及康橋所賦予的一切,是永存在於此無法帶走,帶走的只有離愁,只有永存於心中的那份愛,那永不會變的情懷。此刻只能沉默,沉默如痛入心肺,沉默如無可奈何,沉默如今晚的康橋。那輕輕的招手、輕輕的揮一揮衣袖,那淡淡的離愁卻是濃濃的情,濃濃的不捨,濃濃的無奈!那個中的滋味怎能就一個“輕輕的”了得?!在文學的長河中,我們可以發現許多偉大的靈魂都以不同的形式表達過對生命極致美的追求和眷戀。含冤放逐的屈原“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高冠長佩,只為了“苟餘情其信芳,昭質其猶未虧”。“仰頭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大詩人李白被權貴排擠出京,他把對生命自由壯美的渴求演化成了一場夢遊天姥,地動山崩,日月同輝的仙人盛會。蘇東坡在黃州赤壁對人生極致的“多情”化作了驚濤拍案的滾滾長江,幻作了雄姿英發的一代英豪周郎。晚年的陸游仍深情回顧著“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的英雄氣概 。孫犁筆下著力刻畫的那“伴著春雨宿露啼叫,伴著朝霞彩虹飛翔”的黃鸝正是生命極致美的象徵。同樣的,徐志摩筆下康橋的夕陽,金柳、青荇、清泉、彩虹似的夢,都是融合了他的青春,他的夢想他的愛和美的精魂的景物,詩人愛他們就如同熱愛自己的青春與生命。在康河的柔波里他“甘心作一條水草”,與自然融合為一,對生命極致的追求讚美和眷戀已經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這唱給生命極致美的戀歌多麼動人心魂。然而,歲月的滄桑,社會的變遷,人生的變幻,無情的改變了許多人和許多事,尋求那彩虹似的舊夢的詩人已無法迴歸從前的自我,已無法體味曾經的生命,他只有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多少悲傷,多少無奈,盡在不言之中。但他不願損傷那個曾經的好夢,他把它當作一個無法重得的珍寶完美的保護在自己心底,所以他說,“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無奈而又深情地餘音令人蕩氣迴腸。

再別康橋讀後感3

  徐志摩先生(1896-1931),浙江海寧人。1920年曾留學英國。1923年加入新月社,成為新月社詩派的代表詩人。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資產階級紳士詩人,徐志摩先生可以說是新詩的詩魂,人稱詩哲、詩聖並不過分。老一輩的文學家中,早逝的徐志摩尤其受青年朋友的喜愛。特別是他的著名詩作《再別康橋》,使得他簡直就是浪漫的化身。但在我看來,《再別康橋》除了“那美麗動聽的音節和詩人飄逸,灑脫的翩翩風度”之外,一個“再”字或許更能讓我們有所瞭解。

  在《再別康橋》之前,徐志摩曾寫過多篇關於康橋的詩作及散文。在1922年,他第一次離開康橋時曾寫下了長詩《康橋再會吧》,後又曾寫過《康橋西野暮色》,《康橋晚照即景》等詩,及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康橋給志摩的印象及影響都是很深刻的。他是要從羅素才到英國的,用他的話講是“想跟這位二十世紀的福祿泰爾認真念一點書去。”他的“書”沒念成,因為羅素叫康橋給除名了,但他卻留在了倫敦,後又到了康橋。徐志摩在康橋最初的日子應該說是有些寂寞的,同居幾間小屋的張幼儀業已成為他的前妻,而且他“他在康橋還只是個陌生人,誰都不認識。”在《我所知道的康橋》中,徐志摩曾這樣寫到“單獨是一個耐尋味的現象,我有時想它是任何發現的第一條件。”他發現了什麼?他發現了康橋。他又曾這樣表述“說實話,我連我的本鄉都沒有什麼瞭解,康橋,我要算是相當有交情的。”康橋對徐的印象如此之深,更何況又是一位在“單獨”時一起相處的朋友。這便難怪他不止一次的寫到康橋,再一點,康橋對於他人生的成長的幫助也是巨大的。他一再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得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可見,康橋對他的影響是很大的,這便是他前幾次寫康橋的感情由來:對康橋的留戀,對往昔的懷念是主要的感情。

  然而,《再別康橋》卻不是完全相同的背景或單純的感情。《再別康橋》是徐在1925年故地重遊的歸國途中,於11月6日在輪船上寫成的,在徐志摩的書信捲上看到致陸小曼的信(1928年10月4日在船上寫)曾提到過要去印度的“為還幾年來的一個心願,在老頭昇天之前再見他(指泰戈爾)一次”,然後回滬。如若當時徐真的先去了印度,後回的國,則《再別康橋》應該是在從印度回上海的途中在輪船上所作。在這封信中,徐還曾寫到“乘眉,我想你極了,一離馬賽,就覺得歸心似箭,恨不能一腳就往回趕。”由於思念,他是非常想念陸,並急切地想回國的,那麼他又怎麼會寫出《再別康橋》這樣深情難抑,灑脫而又纏綿的佳作呢?其實也不是難以理解的,正是對康橋留戀,懷念和對眉的思念這些矛盾的心裡,使得徐對康橋的“告別”深情又不至纏綿,留戀又不失灑脫。像是一滴若即若離瓊漿,想告別卻粘著你的心。於是,才會有“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他的這一次重遊不似往昔那般地沉醉,留連,於是便有幾分輕鬆與灑脫。可是,畢竟如前面所講,康橋給徐的記憶是最深刻的。於是想要告別,往事就會如陳酒香氣迴腸,激盪心扉。徐便是如此,往日康橋的一幕幕情景再現眼前:金柳,青荇,潭水,三個意象表現了作者對康橋的眷戀。對這份眷戀的加重昇華,應該說是從第五節“尋夢──”開始,而正是那潭水中“沉澱著彩虹似的夢”勾起了他對當年的舊夢,那些纏綿的“宿願”和“理想”的記憶。景色依舊,人事全非,詩人想再尋舊歡,註定是不可能的事。於是“不能放歌”“只好沉默”。此時此刻“沉默”的不是“今晚的康橋”,是作者自己。詩人已完全陷入對往昔生活的甜蜜回憶之中。當作者醒來,再次明白他是在告別,使得詩的結尾便帶上幾分苦澀,悵惘和難言的情懷。於是,這最後的“揮袖”便帶了幾分無奈進去,詩人不願帶走一片雲彩,那雲彩想來便是那些夢,詩人可能只是想把它永遠地珍藏在心中(也許包括那些和泰戈爾一起的日子)。

  這首詩的美,當然不只在詩人那份細膩的感情上,在藝術形式上,音樂的美和建築的美皆融其中,這大約是好多人喜歡的原因吧。

  《再別康橋》音節抑揚合度,聲調回環反覆,全詩構成一闋完整的樂曲,在藝術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

  茅盾說:“他既是中國的布林喬亞的“開山”詩人又是“末代詩人”,他以後的繼起者未見有能與之並駕齊驅的。他的新詩可堪千古絕唱,他的行為與品格也同樣受到同人、朋友、學生的讚賞與愛戴,他對愛情的執著追求雖為文壇風流佳話,亦留有諸多遺憾,但他那天真無邪,崇尚自由、平等、博愛的人道主義情懷,追求人生真諦的精神是驚天地、泣鬼神的。”

  冰心也曾經這樣評價徐志摩先生:“志摩是蝴蝶,而不是蜜蜂,女人好處就得不著,女人的壞處就使他犧牲了。”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再別康橋》中的詩句竟成了他的?語。他真的化作一片“雲彩”,走了。別了康橋,別了徐志摩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