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再別康橋> 關於再別康橋教案範文錦集七篇

再別康橋教案

關於再別康橋教案範文錦集七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再別康橋教案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再別康橋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深深依戀之情。感受《再別康橋》的情感美、意象美、韻律美。

  2、指導學生鑑賞詩歌的方法,提高審美情趣。

  3、體會徐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體驗在其詩歌中的融合,培養人文情懷。

  【教學過程與教學策略】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1、課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上網搜尋康橋圖片、徐志摩頭像、《再別康橋》詩題、配樂朗讀錄音等與課文相關材料,培養學生搜尋資訊的能力。

  2、學生課堂展示自己收集的資料,並配以畫外音。如:

  “這座橋,風景秀麗,聞名遐邇;這個人,風流倜儻,才華橫溢;這首詩,清新空靈,載譽中華。你想欣賞這座橋,走進這個人,感受這首詩嗎?”

  (讓學生收集資料,展示資料,既培養了學生搜尋資訊的能力,又激發了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同時還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感受學習成功的機會。)

  二、整體感知,瞭解內容

  1、學生自讀課文,完成自讀思考題。

  (1)學生自己介紹徐志摩的生平與創作概況。

  (徐志摩是一個生來就為追尋感動的詩人,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顆耀眼的彗星。康橋是他的知己,是他的“精神依戀之鄉”。詩人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詩人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芽的。”)

  (2)這首詩,讓人感到很美,大致說說你覺得美在哪裡?

  (這首詩美在情感,美在意象,美在韻律。)

  (3)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4)作者再來康橋,再別康橋,來去都有什麼特點?(輕輕地、悄悄地)為什麼要這樣?

  (對它愛得情深意摯,深情款款,如“慈母之於睡兒,緩抱軟吻”,深怕驚醒了它。)

  重回康橋,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

  (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榆蔭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是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星輝斑斕,夏蟲鳴叫。)

  常言“花紅柳綠”,在作者筆下,河畔的柳樹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因在夕陽中。把柳樹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樹比做新娘,既寫出夕陽下泛著金光的柳樹的美麗美好,也表達了對康橋自然之美的喜愛之情。)

  文中還用暗喻的是哪一句?

  (那柳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清泉一般是碧綠的,作者為何將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河身嫵媚不僅有榆樹清水,還有岸邊的綠樹紅花和在此洗滌的腮紅頸白的少女。是—屏繡康河。)

  怎麼理解“悄悄是別離的笙蕭”一語?

  (“笙蕭”是中國傳統的用以抒發感情的樂器之一,此時他生怕打擾驚醒了他心愛的康橋,只能悄悄欣賞,默默作別。)

  詩中哪一句最能表達詩人對康橋的感情?

  (在康橋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條水草!)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感情?怎樣理解?

  (對康橋依依不捨,希望永遠與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離的感情。)

  2、課堂討論,交流自學所得。

  3、教師小結。

  (以上教學環節,引導學生從誦讀中感知課文內容,既讓學生了解詩歌的內容和蘊涵,又提高了學生整體把握詩歌意蘊的能力。)

  三、品味鑑賞,體景悟情

  1、體驗情感美

  (1)這首詩感情真摯,全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播放配樂朗讀錄音,學生自由朗讀。初步領會: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2)詩歌第一節和最後一節在語言上同中有異,請仔細揣摩其中的意味,說說這樣寫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第一節三個“輕輕”一再疊用,給全詩定下了抒情的基調,抒發了詩人對母校的虔誠恭敬,劍橋大學在詩人心目中崇高而偉大,詩人用自己的形象烘托了劍橋大學。最後一節用“悄悄”與“輕輕”遙相呼應,形成迴環復沓之美,進一步表達了詩人對康橋的難捨難分。作者隻身輕輕來到康橋,又獨自悄悄離開,與康橋寧謐的意境相符;他不願驚動心愛的康橋,與他對康橋喜愛眷戀之情相吻合;疊音詞“輕輕”與“悄悄”,迴環復沓,有輕微跳躍的音樂美。)

  2、感悟意象美

  (1)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麼?

  意象感情

  雲彩難捨難分

  金柳歡喜、眷戀

  青荇對康河永久的眷戀

  潭水將留戀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長篙、星輝感情達到高潮

  (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對康橋永久的戀情。作者甚至想永久留在這裡,“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全詩透過這些意象構築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痴如醉。)

  (2)聽老師誦讀,想象夏夜星光下,詩人獨自泛舟康橋,默然尋夢的畫面,感悟詩歌的意象美。

  3、品味韻律美

  於誦讀中感悟

  詩節勻稱,詩句整齊

  用韻細蜜精巧

  音樂和諧,節奏感強

  迴環復沓

  (全詩共7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壓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盪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7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說,這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

  4、總體感知詩歌的情感、意象和韻律美。

  (1)學生分組朗讀詩歌。

  (2)教師與學生配合朗讀詩歌。

  (走進《再別康橋》,我們能感受到旖旎迷人的風光,清新如畫的別離,淡淡如煙的哀愁,興奮熱烈的眷戀,夢幻般的惆悵;走出《再別康橋》,我們依然覺得唇齒留香,含蓄雋永。)

  (3)背誦詩歌。

  (徐志摩的新詩以情感美、意象美、韻律美鑄就了其詩歌清新空靈的獨特風格。以上教學環節,著力引導學生從這三方面感悟美、體驗美、品味美,從而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學生的審美鑑賞力和審美創造力。)

  四、比較鑑賞,拓展延伸

  1、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等)

  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相比較,在送別的物件上有什麼不一樣呢?

  (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等物象,告別物件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些物象(雲彩等)寄託著詩人的感情,這種有著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詩人如何選擇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正是我們以上重點賞析的部分。)

  2,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比較賞析。寫一篇不少於五百字的賞析文,並在全班交流。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裡有蜜甜的憂愁——

  沙場娜拉!

再別康橋教案 篇2

  1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瞭解作者,

  1、體味詩中的意象美。

  2、體味詩中的情感美。

  過程與方法::初步掌握鑑賞詩歌的方法。

  1、先粗讀一遍,“粗知大意、得其梗概”即可

  2、細讀全文,直到文章的哪些地方應當特別注意,應該深入揣摩。

  3、再品讀一遍,咀嚼、消化。要深入體會含蓄蘊藉的意思,要透徹理解精微細緻的意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培養健康而成熟心靈的激情。

  2學情分析

  3重點難點

  1、意象的把握。

  2、詩情的領悟。

  4教學過程

  4。1 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匯入】再別康橋

  自古江南多才俊,今天我們再來認識一位性情溫厚才氣橫溢的現代詩人——徐志摩。先請大家談談你所瞭解的徐志摩。

  活動2【講授】再別康橋

  二、背景

  1、關於志摩

  梁啟超說:“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國新詩壇的基礎。”胡適說:“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裡面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合在一個人生裡,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

  2、我所知道的康橋

  “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康河,我敢說是全世界最秀麗的一條水。”

  “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1922年歸國後,徐志摩在現實的中國為了生活苦苦掙扎。1928年當他第三次歐遊,第二次遊歷英國劍橋時,站在曾經夢想飛翔的康橋上,眼前不禁想起了早已不在的自由歡樂。作者感慨萬千,後來在歸國途中寫下了這首感懷的離別詩篇 。

  3、作者其他名詩

  《偶然》

  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毋須歡喜,轉瞬消滅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是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 》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那一聲珍重裡有蜜甜的憂愁,沙揚娜拉!

  三、品讀

  情境營造:《再別康橋》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欣賞配樂朗讀,營造氛圍。

  老師範讀,深入情境。

  學生齊讀,體會感情。

  四、細讀

  1、透過剛才的誦讀,大家感受到詩人在這首詩中表達了什麼樣的感情?怎樣體現的?

  (1)依依惜別,戀戀不捨,難捨難分等。

  (2)“作別”表明是離別時分。

  詩歌開頭連用三個“輕輕的”;“ 輕輕的走”“ 輕輕的來”“ 輕輕的招手”。寫出了此地此景讓人不忍離去更不忍打擾這份寧靜安詳,心中充滿了無限依戀,可又不得不離去的無奈、感傷。

  2、詩人在離別之時描寫了哪些景物?體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1)岸邊金柳。在中國古典詩歌意象中,“柳”與“留”諧音,傳遞出作者留戀不捨的情懷。夕陽西下,落日餘輝斜照在樹幹樹梢上呈現金色,同時金色比黃色更顯高貴、燦爛、奪目,寫盡了楊柳的富麗嫵媚。作者用柳樹來喻新娘,年輕貌美的女子,柔滑的肌膚,婀娜的體態,一如隨風擺動風情萬種的枝枝柳條,美麗萬分,姿態絕佳。誰能拋開自己貌美的新婚妻子?誰能忍心別離自己摯愛的山水花草?然而離別終究還是近在眼前,那就再駐足停留,多看幾眼,讓它的美永駐我心。

  (2)水底青荇。河水清澈見底,綠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搖,一切都是那麼的愜意。輕柔的水草好像洞察了我的心思,在水中召喚著我,而我此刻也希望自己能化身為水草,永遠沉浸於康河,依偎著康河,長久地生於斯長於斯。

  (3)榆陰潭水。在在康橋求學期間作者常常在康河上白天撐篙,夜裡盪舟。

  拜倫潭倒映著天上的虹,天上的虹是靜的,水中的虹是動的,給天上虹賦予了動態的美。那清泉已然不只是潭水,而是沉澱著彩虹般五彩斑斕的夢境,揉碎了在水波盪漾間遍佈潭中。美好的夢啊,那是作者曾經對學業的進取,對愛情的追求。

  3、離別在即作者做了什麼事?表現了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尋夢。

  再回母校,曾有的對事業,對人生,對愛情的諸多美夢,如這一船的星輝一樣繁多、璀璨。撐篙再去尋覓,水波星光交相輝映,流連其中的詩人似乎又回到過去,忘記了要離開的事實。

  放歌。

  詩人快樂的心情達到極致,似乎只有高歌才能把這種難以言表的喜悅心情表達出來。

  沉默。

  可是詩人最終也沒能唱出心底的喜悅,要離別的事實印在心中,拂散不去。美好的過往已是歷史,詩人無法輕鬆,幻想去尋夢不得已又回到現實,情緒也因此而低落。離別時的沉默是人世間最深的感情,悄悄吹起離別的笙簫,空氣中佈滿惆悵,夏蟲好像也體會到了我此刻的離別之情,在本該喧鬧的時節保持了沉默。今晚的康橋寂然無聲,無聲中又蘊涵了很多無法言表的離情別緒,將作者悵惘的心情推到極致。

  詩人熱愛康橋,依戀康橋,可以同她分享快樂,卻不願、不忍讓自己最心愛的康橋與自己一起共同體驗痛苦、體味傷悲,所以滿懷惜別之情帶著理想幻滅後的感傷選擇悄悄離開,連一片雲彩 都不帶走。我對你千般柔情、萬種情思,你的一點一滴在我心中都是如此神聖美好,因此,我把所有的美都留給你,讓你繼續在美中鮮活地存在,而我打點傷悲獨自離去,這就是我對你的愛。愛不是佔有,是成全。

  五、課堂小結。

再別康橋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l、知識與能力:瞭解新 文人詩內涵,學會新詩的鑑賞方法。

  2、過程與方法:誦讀法,討論鑑賞法。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進而學會從詩歌的形式、 語言和意象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志摩感情方式和個人的體會。

  (二) 教學重點:

  志摩感情方式和個人的體會。

  (三)教學難點:

  新詩的藝術技巧鑑賞。

  (四)課時安排:一課時。

  (五)課堂教學過程:

  一、“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鍾情詩神繆 斯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 ,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被胡適稱為“情聖”和“詩聖” 的詩人志摩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這節課讓我們和志摩一起 《再別康橋》 , 走進詩人追求愛、 自由和美的詩意的內心——

  二、配樂朗誦,激發學生興趣。

  三、志 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 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1918 年赴美留學,1920 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 留學時光。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 1928 年秋 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 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下子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 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 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四、學生朗讀《再別康橋》 ,教師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

  五、深入探究,情感體味 配樂請學生朗誦。

  1、提示:

  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明確: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一絕》 :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 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 :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 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所以說本詩營造的氣氛輕鬆。

  2、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

  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明確: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學生討論這些意象的選擇給我們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明確:詩人告別康橋時, 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 雲彩等自然景物,這就使作者好像一位神仙,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所以說本 詩的意象選擇新穎。

  3、齊讀第三段——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 作者為什麼會這樣說?這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體驗? 明確: 《文心雕龍情采》說: “情者,文之經。 ”徐志摩選擇這樣的詞語,創造這樣的境像, 全是為情驅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底所呈現的那份安 閒、自在,正是詩人心向 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的情緒,就 是很自然 的事情了。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迴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發現 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 。在詩中,他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 與那“西天的雲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 “一條水草”的體驗等。以上說明作者嚮往寧靜安詳自由生活。

  六、探討歸納,藝術技巧鑑賞。

  下面我們分別從詩歌的形式、語言、意象三方面來賞析詩歌。

  1、形式方面

  主要指詩歌的建築美,是句子的勻稱和句式的整齊。 《再別康橋》共七節,四 行一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都整齊劃 一,給人以美感。首尾迴環呼應,結構嚴謹,給人以整體之美。 (解說:在詩歌的形式美賞析方面,結合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的詩學主張,所以作這三方面的點撥。)

  2、語言方面

  主要指詩歌的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有節奏感、旋律美、彈跳性,都 是音樂美的表現。

  A.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B.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迴環復沓。首節與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迴環呼應 的結構形式。

  3、意象方面

  主要指詩歌的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雲 彩,金柳,夕陽,波光,豔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 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 全詩共七節, 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 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 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裡搖曳多姿, 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搖 著似乎有話對詩人說作者透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 “盪漾” “ 招搖” “揉碎” “漫溯” “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

  七、小結本文。

  本課我們從詩歌的情感體味和詩 歌的藝術技巧 入手賞析現代詩歌,同學們要學會這兩種鑑 賞新詩的方法。

  八、 識記訓練:

  背誦本詩。

  九,作業

  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作比較賞析,寫一篇賞析文,不少於五百字。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 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 重裡有蜜甜的憂愁。

再別康橋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

  2、引導學生體味詩中的意象美;

  3、當堂背誦全詩。

  教學重難點

  1、詩情的領悟是難點與教學的重點;

  2、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教學過程

  一、 導語

  1. 這座橋,風景秀麗,聞名遐邇;這個人,風流倜儻,才華橫溢;這首詩,清新空靈,載譽中華。你想欣賞這座橋,走進這個人,感受這首詩嗎? 首先讓我們先來認識這位具有浪漫情懷的現代派詩人。

  2、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 西出陽關無故人 的無奈,又有 天下誰人不識君 的豪邁,還有 相見時難別亦難 的苦澀,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麼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

  二、 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三、 簡要情況-康橋情結,由此引出對《再別康橋》的示範朗誦。

  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秋,徐志摩經美國到倫敦,在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學習,1922年上半年由劍橋大學皇家學院特別生轉為正式研究生。過了半年的正式學生生活後,8月中旬回國。1928年8月第三次來到英國,11月16日快要歸國的途中,靈感閃現,揮灑自如地寫下了的傳世經典之作–《再別康橋》。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四、《再別康橋》是詩人1928年第三次漫遊歐洲,再回母校,故地重遊時所作的,所以這個題目中有一個 再 字;那麼,從這個 別 字,我們可以看出這首詩寫的是什麼啊?離別(學生答)對,它是一首離別詩。

  1.正音,正字

  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長蒿(gāo) 漫溯(sù)笙簫(xiāo) 載①zǎi②zài載歌載舞 裝載 登載 斑斕(瀾、闌)

  2.注意詩歌的節奏和重音,朗讀時力求做到抑揚頓挫、身臨其境、聲情並茂,朗讀時語調要柔和、舒緩。

  五、意象的含義和作用

  多情自古傷離別 ,自古以來,離別總是免不了一種沉重、一份哀傷。《再別康橋》的基調是否依然如此呢?它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同學們,讀過這首詩後,你感覺到通常離別詩的那種沉重和壓抑了嗎?如果沒有,它又帶給了你一種怎樣的感覺呢?

  明確:這首詩歌沒有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的悲痛壓抑,給我們帶來的是清新飄逸、空靈自然的感覺。

  這首詩之所以給我們帶來這樣的感覺,不得不歸功於詩人所選擇的抒情物件。我們都知道,詩歌是以形象來反映世界的,準確地說,詩歌是以意象來反映詩人眼中和心中的世界的。所以說,有詩歌的地方就一定有意象,詩歌是離不開 意象 的,那麼,什麼叫意象呢?一支蠟燭,它是一個物質存在,它是一個意象嗎?(學生答)不是,但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中的蠟燭卻可以稱之為意象,為什麼?因為 蠟炬成灰淚始幹 中的蠟燭寄託了詩人的感情,這裡的蠟燭已經不是純粹的客觀物象了。古人常說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於海 (《文心雕龍 神思》),因此,所謂意象就是寫入作品中的物和情的結合而形成的意境,意境=物+情,意象是客觀物象和主觀情理的融合。清代的王國維曾經說過 一切景語皆情語 ,也就是說,作品中的 物 都是帶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所以,我們在鑑賞詩歌的時候就可以從詩中的 景 、 物 入手,從意象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即旨。

  同學們,《再別康橋》中有那些意象呢?這些意象又蘊涵了詩人怎樣的情思呢?下面就請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來誦讀全詩。

  同學們,讀過這首詩後,大家覺得這首詩歌的意象有哪些呢?

  雲彩,金柳,青荇,水草,清潭,星輝

  這短短的一首詩中就有這麼多意象,這些意象都浸染了詩人怎樣的情思呢?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的分析一下這首詩歌。

  六、探究欣賞–欣賞

  三美

  這首詩,讓人感到很美,大致說說你覺得美在哪裡?

  整齊交錯–建築美 爽口悅耳–音樂美 秀麗迷人–繪畫美

  (一)音樂美

  詩歌的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有節奏感、旋律美、彈跳性,都是音樂美的表現。 A.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B.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輕輕 悄悄 等疊字的彷彿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第一節旋律上帶著細微的彈跳性,彷彿是詩人用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C.迴環復沓。首節與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迴環呼應的結構形式。這樣,通篇章節錯落有致,誦讀時,自然會有 一種旋律感。

  (二)建築美

  透過誦讀,我們從聽覺上已深深感受到了本詩音韻之諧和,節奏之明晰,感到了音樂的美感,那麼我們再看看詩的外形,談談詩行的排列有何特點?

  四行一節 錯落排列 字數相近 迴環呼應

  共七節,四行一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每句字數6-8字,與參差變化中見整齊,首尾迴環呼應、結構嚴謹,給人以整體之美。美學家說,音樂是流動的建築,建築則是凝固的音樂。讀著本詩,一種流動的建築美和凝固的音樂美,令你心境搖搖,美不勝受。

  (三)繪畫美

  1. 讀了很多遍課文 ,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詩人依依惜別的深情外,對於作者所描寫的康橋有什麼印象?

  美麗,可以說是風光如畫。蘇軾在評價王維的詩時說: 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 如今我們品味著徐志摩的這首《再別康橋》是不是可以稱得上 詩中有畫 。

  2. 這首詩是透過一組意象來表現作者情感的,那麼它所烘托出的那種氣氛,那種藝術境界,我們就稱之為意境。這首詩中出現了哪些意象?你最喜歡其中的哪個意象?

  (雲彩,金柳,豔影,青荇,潭水,長篙,星輝)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們都已超越了它們的自然屬性,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戀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意的意象。

  七、比較閱讀

  1.迄今為止,我們已經學過了不止一篇送別詩作。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古人云:黯然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 西出陽關無故人 的豪邁,也有 相見時難別亦難 的苦澀,更有 楊柳岸,曉風殘月 的傷感,這些都是古人對於離別的理解。

  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一絕》: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王維《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2.思考:《再》這首詩跟古代的離別詩詞,在離別的物件、氛圍、意象的選擇上有什麼不一樣?特點:構思別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別離的詩,告別的是人,而此詩不是,告別的是康橋,作別的是西天的雲彩,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②一般別離的詩,告別時會有千言萬語的囑託與叮嚀,或牽手頓足,或肝腸寸斷;而此詩卻從 輕輕、悄悄、沉默 渲染出了一個只著色不摹聲的寂靜環境,可謂是 此時無聲勝有聲 !

  ③獨具特色的意象選取。沒有告別送行的人,以及車水馬龍,有的只是雲彩,金柳,青荇,星輝等自然景物,給人迴歸自然,融合自然的感覺。

  3.與其他送別詩相比較,本詩情感上有何不同? 大家看過柳永《雨霖鈴》這首詞嗎?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這種離別的.氣氛帶給我們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沉重)就是詞中所說的 多情自古傷離別 ,自古以來,離別總是免不了一種沉重愁緒,如柳宗元有《別舍弟宗一》: 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 都是兩眼淚汪汪的離情別緒,但徐志摩的這首詩呢?大家讀了有沒有這種沉重之感?我們可以看到這首詩以 輕輕的 悄悄的 沉默 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所以說本詩營造的氣氛輕鬆。

再別康橋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

  2、引導學生體味詩中的意象美;

  3、當堂背誦全詩。

  二、教學重難點

  1、詩情的領悟是難點與教學的重點;

  2、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三、教學設想

  以誦讀為主,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為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

  四、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 導語 (1-2分)

  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麼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

  (解釋:康橋=劍橋=Gambriage)

  然後問學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學生會說出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播放大學圖片。讓學生指出劍橋大學,引出對徐志摩的介紹。

  二、 徐志摩個人資料(課件介紹)(5分)

  (簡要情況-康橋情結),由此引出對《再別康橋》的示範朗誦。

  三、 欣賞配樂朗讀<再別康橋>,先讓學生讀,再用範讀,學生能找出差距(5分)

  四、 朗讀直至背誦全詩(配樂)(10分)

  五、 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16分)

  先引導學生把握詩中的意象(提問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讓他們說出這是為什麼有詩人的情感融入;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進而由教師總結出意象的含義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

  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的戀情。他甚至想永遠留在這裡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全詩透過這些意象構築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痴如醉。

  (配合板書)

  六、 課後小結(1分)

  作詩本乎情景,孤不自成,兩不相背。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以數言而統萬形,元氣渾成,其浩無涯矣。

  (謝榛《四溟詩話》)

  七、 課後作業 (1分)

  1、 每人寫一首小詩,借景物抒發某種感情;2、 選學徐的其它詩歌。

  八、 結束語。

再別康橋教案 篇6

  一、透過自我介紹的方式匯入新課

  1、再回廣州;2、葉的事業

  二、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志摩的詩》《猛虎集》《雲遊集》等。

  1918年赴美國留學;1920年赴英國留學,讀博士;1928年秋重到英國,寫下此詩;1931年因飛機失事去世。

  徐志摩的詩具有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三、充分熟悉教學材料,獲得感性認識。

  1、學生閱讀課文,解決生字生詞。

  2、指定學生朗讀課文,檢查自讀情況。

  正音正字,投影:

  河畔(pàn)青荇(xìng)長蒿(gāo)漫溯(sù)

  笙簫(xiāo)載①zǎi②zài載歌載舞裝載登載斑斕(瀾、闌)

  3、教師範讀。

  4、學生齊讀。

  四、解釋意象

  詩歌離不開意象,那麼什麼叫意象呢?(以粉筆、板擦等為例)。

  意象=物+情(寫入作品中的物與情的結合而形成意境)

  ①作品中的物都是帶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切景語皆情語。(清王國維)

  ②我們鑑賞詩歌,就可以從詩中的景、物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即旨。

  物→情→旨

  五、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及寫作方法。

  1、①輕輕的(走)(來)(招手):不想驚動別人,更不想驚動這裡的美景。憂愁。②西天的雲彩換成東方的朝陽如何?傍晚適合表達依依惜別之情,正如秋雨中寫離別能瀉染出這特定的意境一樣,同時作者是別西(方)而東去,因此別西天的雲彩準確。

  2、(金)柳→新娘→盪漾:喜愛這美景。(比喻)

  柳不是一般的意象,古代的離別詩中經常出現柳這一意象,因柳與留諧音,來表達惜別之情。可見,以柳為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舉例: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

  渭城朝雨(氵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

  3、青荇→招搖,做水草:感情深化,不想走了。留戀。(擬人)

  4、清泉→虹→夢:再深化,回答了為什麼留戀這個問題①景美②更重要的是這裡曾有自己的夢想。(為什麼)

  5、因此:尋夢,引起美好的回憶。撇開美景,沉浸在美好的回憶之中。(陶醉)6、沉默回到現實(別離),獲得了短暫的陶醉之後,不得不面對現實。傷感。7、照應開頭,不帶走一片雲彩,飄逸、灑脫。

  小結:

  ①這首詩每小節的感情不同且具有一個美麗的圓形結構:

  美景(意象)

  輕輕的(憂愁)回憶(想象)

  悄悄的(灑脫)

  現實(傷感)

  ②徐志摩的藝術風格(投影):

  字句清新,韻律和諧,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個性。

  六、學生反覆朗讀、仔細體會。

  七、知識遷移(投影)

  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

  徐志摩評說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仔細的觀察,抓住最有代表的一瞬。)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新奇而準確的比喻。)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直抒胸臆。)

  那一聲珍重裡有蜜甜的憂愁(複雜的情感。)

  沙揚娜拉!(照應題目,無奈分別,珍重,珍重。)

  八、作業

  有表情地朗讀,以至背誦這首詩。

再別康橋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學習詩人用評議的彩筆向讀者展現了康橋秀麗的風光,創造空靈、飄逸意境的寫法。

  2、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

  【難點、重點分析】

  1、怎樣理解這首詩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

  分析:首先,詩人避開了一般別離詩的告別物件。一般別離詩告別的是人,這首詩告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物件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執手相看淚眼”或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其次,詩人為離別創造了一種特殊的氣氛。一般離別,或執手叮嚀,或牽手頓足,其中總帶點“傷離別”的味道。而這首詩只著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國“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

  第三,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的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藉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

  獨特的構思,來自詩人對個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從一個側面表現了“五四”以來的時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迴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發現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在詩中,他與大自然似乎有一種本能的感應和認同,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與“西天的雲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題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條水草”的體驗等。

  2、怎樣理解全詩的“畫面美”?

  分析:八節詩,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畫面表現之一是,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創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在康河裡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搖的水草,榆陰下的長滿浮藻的青潭等。畫面美表現之二是,詩人透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教學過程】

  一、吟誦詩作

  1、讓學生在吟誦中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

  師生明確:

  這首詩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6、7字(間有八字句),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覆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第一旋律上帶著細微的彈跳性,彷彿是詩人用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2、讓學生在吟誦中體會全詩意境鮮明,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教師可播放藍天浮雲、岸邊垂柳、有水草的混混小溪的錄影或幻燈,伴以輕柔的有歐洲田園風情的樂曲,以感受個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融合,所營造的別具一格的意境。)

  二、整體感知

  1、瞭解作者及時代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詩作,神秘、膘朧、感傷、頹廢的傾向明顯,但也不乏語言清新、比喻貼切,具有輕柔明麗風格的佳作。選自《猛虎集》的《再別康橋》就以音節和諧、意境優美,備受讀者們的青睞。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濟南號”飛機從南京到北京,在距濟南50裡的黨家莊,忽

  遇大霧,飛機觸山著火,不幸遇難。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再別康橋》中的詩句竟成了他的讖語。他真的化作一片“雲彩”,時年僅36歲。

  一般認為此詩是詩人1928年秋第三次歐遊歸途中所作。

  2、瞭解詩中內容大意:

  師生明確:

  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隻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捨的離情,並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

  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裡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著撐一杆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裡”放聲高歌。

  第6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籤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於寂然。

  第7節,跟開頭呼應。“雲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說“不帶走一片雲彩”。這種誇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願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這裡,節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於“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

  三、課後練習

  1、完成練習。

  2、談談你對徐志摩詩的認識,將所獲寫成三四百字的小文章。

  【板書設計】

  再別康橋

  緩步飄然離 戀戀不捨

  金柳

  水草

  清潭

  泛舟

  沉默中惆悵 不得不離去

  【小資料】

  為詩句燃斷想象長鬚的徐志摩

  徐志摩寫作的態度是嚴肅的,他在《輪盤》自序裡說:“我敢說我確是有願心想把文章當文章寫的一個。”在《猛虎集》的自序裡他又說:“但為了一些破爛的句子,就我也不知曾經燃斷了多少根想象的長鬚。”所以一些極普通的字眼,一經從他筆下流出就標出了自己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