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再別康橋> 關於《再別康橋》教案範文彙總10篇

《再別康橋》教案

關於《再別康橋》教案範文彙總10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再別康橋》教案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再別康橋》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目標:瞭解新文人詩內涵。

  教學重點:新詩的鑑賞。

  教學難點: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方法:誦讀欣賞。

  教具使用:相關錄影。

  課堂教學設計: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生於富商之家。他是中國現代“才華橫溢的一路詩人,新月詩派的代表人物。1931年11月,這個經常“想飛”的詩人坐飛機在山東濟南附近觸山焚化。

  二、《再別康橋》出於他自編的最後詩集《猛虎集》。這首詩當寫於1928年11月6日詩人第三次旅遊歸國途中,中國海上。“康橋”即“Cambuidge”(今譯“劍橋”),詩人關於它的作品較多,1922年,從劍橋進修歸國後,有詩《康橋,再會罷》,1926年,二次旅遊該國後,又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可看出詩人對康橋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康橋充滿了這位浪漫詩人所需的古老、寧靜,充盈夢幻色彩的氛圍,另一方面是康橋是詩人一生“真愉快”時光的所在。

  三、 整體思路全詩共七節。第一節最引逗我們情思的是那三個“輕輕”,使我們體會到,康橋是美麗,而這美的最集中的表現在一個“靜”字。三個“輕輕”是詩人對康橋之美的觀照,即使“作別”一刻還要把這種寧靜之美藏於內心,不忍打破這種寧靜之美的惜愛之情得以展現,併為全詩確定了情感基調。 第二節至第六節則是作者情感,思緒發展變化的一個全過程的典型概括。夕陽中幻成的金柳,是這種寧靜之美的具體體現,而這金柳在詩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盪漾,激動不安的安靜、嬌美的新浪。那新浪美得讓詩人不敢正視,他移開自己的目光。低頭卻見到柔波之下“招搖”自在的“青荇”。那水草輕柔的隨波而搖,像在同詩人炫耀自己的自在。此景之下,有誰不想做一條這樣的水草呢?一泓閃亮現入詩人的眼角,使他不由自主的轉頭觀望――那是拜倫譚,可在夕陽的映照下,是揉碎的彩虹在澱濱自己的夢!本來就充滿夢幻色彩的虹,卻也在尋著自己的夢,這自然使詩人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尋夢的情形。此時詩人像又在尋夢,但現實使詩人已不能放歌:離別在即,不能;靜美於心,不忍。唯有“悄悄”才是詩人所願。而此時的康橋,也沉默,似乎也不願離別。最後一節,與第一節呼應,又有深入,“輕輕”變成了“悄悄”,物我兩眷溢於詩表。詩人以優美的意象,寧靜平和的心態,寫了對康橋深深的眷戀之情。

  四、 欣賞點提示

  ① 全詩節奏舒緩,但詩人的情感是起伏的,這起伏的深情你能體會嗎?

  ② 詩的構思很有特點,你能說出一二嗎?

  ③ 從詩的構思和流淌的情感中,你能體會出詩人的個性特點嗎?

  五、練詞以造 緣像而披詩――釋《再別康橋》之“招搖”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是一首幽婉怡人的好詩。其中,我又獨獨喜歡第三節,原因在於一個“招搖”。勿庸置疑,這個詞是詩人精心錘鍊的結果,它用得如此生動營造了美妙的詩境,與整首詩的情調合諧統一,對抒發詩人的感情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一說“招搖”,現今常含貶義則必常與“過市”相連。其實,它還有“逍遙”一義,而要用“逍遙”來寫水草,則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情態就得以顯現了,即使有誇耀的成份又有何妨,它誇耀的是一種安閒,是一種自在,“自在逍遙”本是寫人之詞,用來寫水草,豈不是生動形象? 再看“招搖”之前的“油油”二字。何謂“油油”?光潤的樣子,水流的樣子,和悅的樣子。用它來修飾“招搖”不但增強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還使我們想見了水草得以“招搖”的河之水:微風輕拂水波輕湧,水質清澈,那像塗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隨微波來回輕擺,自在安閒。這是怎樣一幅美景啊!而這美景全賴詩人的“招搖”。《文心雕龍:情采》說:“情者,文之經。”徐志摩選擇這樣的詞語,創造這樣的境象,全是為情驅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現的那份安閒、自在、正是詩人心嚮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的情緒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其實,《再別康橋》全詩都籠罩籠罩著詩人寧靜、安閒、自在之情、之態,因為旅居康橋的七八年間。康橋,它最吸引詩人,帶給詩人的最大收益也就在於此。 “賴你和悅寧靜的環境和聖潔歡樂的光明,我心我智,方始經爬梳洗滌。靈苗隨春草怒生,沐日月光輝。”初到康橋,它平靜,閒適的環境景物特徵逗起的詩人久尋而不得的逍遙自在的情緒,在其《康橋,再會罷》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劍橋後,詩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中,這種感情表達的更為清晰、鮮明。 “我那時有的是閒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絕對單純的機會。說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辯認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給詩人留下如此印象,使詩人產生如此情緒的康橋,那橋下柔波中的水草怎會不“招搖”?詩人怎會不“甘心做一條水草”(逍遙的)?詩人又怎忍心打破這安閒自在,打破這康橋留給自己最深刻的東西?所以開始的“輕輕”和最後的“悄悄”才是最恰當的抒情之語。 好一個“招搖”,且是“油油的”“招搖”,使《再到康橋》境顯情出。

  六、 作業:

  朗誦、背誦該詩;2.談談你對該詩的獨特體驗。

《再別康橋》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學習詩人用評議的彩筆向讀者展現了康橋秀麗的風光,創造空靈、飄逸意境的寫法;

  (二)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怎樣理解這首詩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

  分析:首先,詩人避開了一般別離詩的告別物件。一般別離詩告別的是人,這首詩告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物件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執手相看淚眼”或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其次,詩人為離別創造了一種特殊的氣氛。一般離別,或執手叮嚀,或牽手頓足,其中總帶點“傷離別”的味道。而這首詩只著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國“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

  第三,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的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藉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

  獨特的構思,來自詩人對個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從一個側面表現了“五四”以來的時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迴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發現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在詩中,他與大自然似乎有一種本能的感應和認同,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與“西天的雲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題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條水草”的體驗等。

  (二)怎樣理解全詩的“畫面美”?

  分析:八節詩,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畫面表現之一是,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創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在康河裡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搖的水草,榆陰下的長滿浮藻的青潭等。畫面美表現之二是,詩人透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三、教學過程 設計

  (一)吟誦詩作。

  1.讓學生在吟誦中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

  師生明確:

  這首詩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6.7字(間有八字句),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覆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第一旋律上帶著細微的彈跳性,彷彿是詩人用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2.讓學生在吟誦中體會全詩意境鮮明,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教師可播放藍天浮雲、岸邊垂柳、有水草的混混小溪的錄影或幻燈,伴以輕柔的有歐洲田園風情的樂曲,以感受個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融合,所營造的別具一格的意境。

  (二)整體感知。

  1.瞭解作者及時代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詩作,神秘、膘朧、感傷、頹廢的傾向明顯,但也不乏語言清新、比喻貼切,具有輕柔明麗風格的佳作。選自《猛虎集》的《再別康橋》就以音節和諧、意境優美,備受讀者們的青睞。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濟南號”飛機從南京到北京,在距濟南50裡的黨家莊,忽

  遇大霧,飛機觸山著火,不幸遇難。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再別康橋》中的詩句竟成了他的?語。他真的化作一片“雲彩”,時年僅36歲。

  一般認為此詩是詩人1928年秋第三次歐遊歸途中所作。

  2.瞭解詩中內容大意。

  師生明確:

  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隻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捨的離情,並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

  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裡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著撐一杆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裡”放聲高歌。

  第6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籤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於寂然。

  第7節,跟開頭呼應。“雲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說“不帶走一片雲彩”。這種誇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願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這裡,節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於“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

《再別康橋》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學習詩人用評議的彩筆向讀者展現了康橋秀麗的風光,創造空靈、飄逸意境的寫法; ⑵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

  2、情感與價值:

  激發學生對詩歌的興趣,陶冶學生的性情,接受美的薰陶。

  3、過程與方法:

  朗誦,讓學生透過朗誦深入理解作者當時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怎樣理解這首詩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

  2、怎樣理解全詩的“畫面美”?

  三、課時安排:兩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作者及時代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新月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詩作,神秘、膘朧、感傷、頹廢的傾向明顯,但也不乏語言清新、比喻貼切,具有輕柔明麗風格的佳作。選自《猛虎集》的《再別康橋》就以音節和諧、意境優美,備受讀者們的青睞。

  (二)、吟誦詩作。

  1.讓學生在吟誦中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 師生明確: 這首詩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6.7字(間有八字句),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覆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第一旋律上帶著細微的彈跳性,彷彿是詩人用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2.讓學生在吟誦中體會全詩意境鮮明,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教師可播放藍天浮雲、岸邊垂柳、有水草的混混小溪的錄影或幻燈,伴以輕柔的有歐洲田園風情的樂曲,以感受個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融合,所營造的別具一格的意境。

  (三)、瞭解詩中內容大意。

  1、徐志摩的這首詩,在送別的物件上有什麼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物件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教師板書:離別的物件特別) 繼續啟發:大家看過柳永《雨霖鈴》這首詞嗎?“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種離別的氣氛帶給我們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沉重)就是詞中所說的“多情自古傷離別”,自古以來,離別總是免不了一種沉重愁緒,或執手叮嚀,或牽手頓足,其中總帶點“傷離別”的味道。如柳宗元有《別舍弟宗一》:“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都是兩眼淚汪汪的離情別緒,但徐志摩的這首詩呢?大家讀了有沒有這種沉重之感?這首詩只著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板書:營造的氣氛輕鬆)

  2、設想一下,如果是你們要遠行,面對父母親友,你們眼中所看到會是什麼樣的情景呢? 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的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藉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物,這些物象給我們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營造出的是一種清新之感。“詩人擇用一個適當的意象可以喚起全宇宙的形形色色來”。(朱光潛)(板書:意象的選擇新穎) 第1節,寫久違的學子作別母校時的萬千離愁。

  第二課時

  (一)、接下去二、三、四節,直接描寫了康橋的迷人景色,表現了詩人對康橋的具體感受和留戀。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裡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河畔的金柳”,像夕陽中的新娘,對康橋的愛何等濃烈,又何等溫柔。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在康河的柔波里”,詩人“甘心做一條水草”,對康橋的依戀何等強烈,又何等纏綿。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天上虹”倒映在清泉中,二者交相輝映,康河更加美麗;而美夢“揉碎在浮藻間”,又散發出一縷淡淡的哀傷,大約是回國幾年所見所聞粉碎了他初別康橋時的理想,現在再返康橋,重新尋夢來了。(“夢”給人的感覺一般是輕盈的、飄渺的,然而詩人的康橋之夢居然下了“沉澱”一詞,可見詩人對康橋記憶之深重。)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著撐一杆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裡”放聲高歌。於是詩人緬懷起昔日暢遊康河的情景:“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星輝”,在星空中“放歌”,是回憶,也是憧憬,詩人不能自已,感情達到了沸點……然而畢竟是夢,星輝終究不能長存於天際,離別是註定了的。(從上節的尋夢,回到離別的現實中,一個但字表現出心緒的轉折與起伏,在緩緩的總體情調中又造成一種變化的跌宕感。第四、五、六顧的首段和尾段之間暗用頂真手法,使之詩意上有一次呵成的效果。) 第6節,現實使詩人的歌聲降下了調子,只能吹起笙簫。

  第2節至第6節,描寫詩人在康河裡泛舟尋夢。

  第7節,跟開頭呼應。四、詩歌中的情景交融,意境美: 詩人是以康橋的自然景緻為抒情物件的,詩中寫盡了康橋的秀美,寫透了詩人與康橋難捨難分的依依之請。在康橋的夕陽中、榆蔭下、青草更青處,在康河的波光裡、浮藻間,到處飄灑著詩人的情,到處沉澱著詩人的夢。但康橋並不只是抒情客體,在詩中,在詩人心中,康橋的山山水水已經成為一種化身,一種象徵,詩人的情和意都已融化在康橋的山光水色之中——“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康橋的一草一木都顯現著詩人的性靈。康橋自然景物的人情化,詩人主觀感受的自然化,貼切柔合得就象飄動在康河柔波里的那條水草一樣,已經分不出哪兒是自然景物,哪兒是人情人性了。

  (二)本詩富有繪畫美、音樂美、語言美。

  (三)、補充: 胡適曾言:“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裡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裡,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麼詩人在康河邊的徘徊,不正是這種追尋的一個縮影嗎? 詩人的本領就在見出常人之所不能見,讀詩的用處也就在隨著詩人所指點的方向,見出我們所不能見;這就是說,覺到我們所素認為平凡的實在新鮮有趣。······它在使人到處都可以覺到人生世相新鮮有趣,到處可以吸收維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 詩是培養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賞詩的人們不但對於其他種類文學可有真確的瞭解而且也決不會覺到人生是乾枯的。 沒有花的地方是荒原,是沙漠。人間不能沒有詩,詩歌是人的“生命的花朵。”讓我們因為愛詩而更加地熱愛生活,因為愛詩而更深地審視世界,因為愛詩而更好地規範自己。“讓我們作詩的知己吧!讓無數珍貴的生命的花朵,帶著靈魂的閃光、思想的色澤、感情的汁液,融入我們的生命,使我們的精神世界永不成為沙漠和荒原吧!”

  四、 板書設計:

  再別康橋

  徐志摩

  繪畫美 音樂美 語言美

  抒寫以對母校深深地依戀之

  教學後記:

  《再別康橋》知識點積累

  1、開頭結尾連續使用輕輕、悄悄的作用?【1、反覆修辭,增加了詩歌輕盈、飄逸、灑脫的節奏2、營造了一種寧靜、和諧的氛圍3、反映了詩人對康橋的喜歡,眷戀以及離開時的惆悵4、隻身而來,隻身而去,並不打擾誰,雖為灑脫,內心不捨,無奈惆悵。】

  2、“西天的雲彩”。【康橋的化身。人文與自然景色的融合,生活理想的結合體。】

  3、為什麼柳樹是金色的?【河畔的柳樹沾染了夕陽的顏色。】

  4、如何理解“新娘”?【比喻、擬人。狀柳枝的婀娜,鮮明動人,美麗而甜蜜,從而有力的抒發了詩人內心的喜悅和眷戀,對母校的難分難捨(在心頭盪漾)。】

  5、青荇為什麼是油油的?招搖可以改成“搖動”麼?【1、寫出了青荇的鮮活、明亮,具有生命力2、不可以,擬人修辭,寫出了青荇有情有意,作者賦予青荇人的情感、生命,把植物寫得情意綿綿,活靈活現。3、青荇似乎在向詩人招手致意,體現了一種難分難捨,依依惜別的深情。】

  6、為什麼我甘願做一條水草?【可以永遠和康河相依相偎,永不分離,表達詩人對康河的永久眷戀之情。】 7、“天上虹和彩虹”象徵什麼?為什麼天上虹被揉碎?【1、象徵詩人的理想,美麗卻易碎,美好的事物往往不長久2、暗示詩人的夢想破滅,彩虹又把無形的夢想具體化了。】

  8、為什麼而想放歌?為什麼“向青草更青處漫溯”?【1、為了追尋他人生的夢想;為美麗的母校而放歌2、載著星輝去追尋人生夢想。】

  9、為什麼又不能放歌?【1、即將離別康橋,幻夢迴到了現實;2、尋到的不是理想,是哀愁、沉默。】

  10、詩歌情感線索。【惆悵=眷戀=放歌=哀愁=沉默=離別】【入夢=尋夢=夢破】

  11、“悄悄是別離的笙簫”。【悄悄:離開時的心情,無形;笙簫:奏出哀怨的樂音,把離愁具體化,形象化。】

  12、“不帶走一片雲彩”。【不帶走康橋的一草一木。帶走的是詩人在康橋的美好回憶。】

  13、為什麼詩人只選擇了“金柳、青荇、青草、星輝、清泉”等物象入詩?這與詩人表現的情感有什麼聯絡?【1、康橋是詩人的精神歸宿地,他所留戀與告別的是康橋的人文景觀和與之融合在一起的自然景觀;2、這些物象表現了詩人內心的沉靜、依戀、眷顧。】

《再別康橋》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瞭解徐志摩生平、創作及新詩有關知識;

  過程與方法:分析本詩意象之美和所體現的新律詩的“三美”主張;

  情感態度價值觀:理解徐志摩在詩中表現的特別的思想感情和心緒感受;

  教學重點: 分析品味本詩所體現的“三美”藝術主張和意象之美。

  教學難點:理解徐志摩在詩中表現的特別的思想感情和心緒感受。

  教學方法:三疑三探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新課迄今為止,我們已經學過了不止一篇送別詩作。古人云:黯然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豪邁,也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更有“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傷感,這些都是古人對於離別的理解,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看待離別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板書:再別康橋)

  二、作家作品

  1、閱讀註釋

  ①回答問題:由康橋你想到了什麼?[解釋]:康橋=劍橋,想到了英國的劍橋大學,牛津大學以及美國的哈佛大學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於富商家庭,筆名雲中鶴。曾經在美國、英國留過學,回國後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與胡適等人成立了新月社,為新詩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話說,在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文學期間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這首《再別康橋》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來到康橋後的歸國途中寫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詩人在他35歲時乘飛機從南京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於泰山腳下。

  三、指導朗讀

  1、學生自由朗讀(2分鐘)

  2、指名朗讀

  3、欣賞配樂詩朗誦

  4、體會、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這首詩抒發了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感情,那麼這種感情是濃還是淡呢?(濃)(板書:依依惜別的深情)

  ②全詩的高潮在第幾節?(第五節)因此全詩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節(整齊)

  ④節奏:每節押韻、節節換韻

  ⑤語氣:舒緩、輕柔、低沉(悄悄、輕輕、沉默)

  5、學生默讀、體會感情(2分鐘)

  6、指名朗讀,注意感情與節奏

  四、設疑自探

  1.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2、這些意象的選擇有什麼作用?

  3、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詩人依依惜別的深情外,對於作者所描寫的康橋有什麼印象?

  五、解疑合探

  學生反覆誦讀品味,教師點撥:

  1、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2、A、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隻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捨的離情,並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

  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裡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著撐一杆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裡”放聲高歌。

  第6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籤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於寂然。第7節,跟開頭呼應。“雲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說“不帶走一片雲彩”。這種誇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願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這裡,節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於“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

  B、第一節:借代

  第二節:暗喻

  第三節:擬人

  第四節:移就、誇張

  第五節:照應開頭

  第六節:暗喻

  第七節:擬人、移情

  第八節:重疊復唱

  3、(美麗),可以說是風光如畫。

  蘇軾在評價王維的詩時說:“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如今我們品味著徐志摩的這首《再別康橋》是不是可以稱得上“詩中有畫”。(板書:風光如畫)

  六、質疑再探

  與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較本詩的藝術特色?明確:特點:構思別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別離的詩,告別的是人,而此詩不是,告別的是康橋,作別的是西天的雲彩。

  ②一般別離的詩,告別時會有千言萬語的囑託與叮嚀,或牽手頓足,或肝腸寸斷;而此詩卻從“輕輕、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個只著色不摹聲的寂靜環境,可謂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③獨具特色的意象選取。沒有告別送行的人,以及車水馬龍,有的只是雲彩,金柳,青荇,星輝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種清新感。

  七、運用拓展。

  分析徐志摩詩《偶然》。其詩如下: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 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毋須歡喜, 轉瞬消滅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是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八、課堂小結

  這首詩為我們描繪了康橋如畫的美景,景中又蘊涵了詩人濃濃的深情,情於與景的交融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意象的選取也值得我們學習。鑑賞這樣的詩歌精品,朗讀與理解互相促進,我們便彷彿步入藝術殿堂與作者做心與心的交流這難道不是一種美的享受嗎?九、佈置作業 背誦本詩

  板書設計:

  1、揮手作別雲彩圖2、河畔金柳倒影圖

  3、青草水底招搖圖4、榆陰浮藻清潭圖

  5、撐篙漫溯尋夢圖6、黃昏夏蟲沉默圖

  7、招手惜別雲彩圖

《再別康橋》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瞭解新文人詩內涵。

  2.思想教育目標: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的體驗。

  3.能力培養目標:新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重點:

  新詩的鑑賞。

  教學難點:

  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方法:

  誦讀欣賞。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再別康橋

  一、匯入新課:

  1、大家有沒有看過《人間四月天》?能不能介紹一下。(它有哪些內容,徐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在中國,有錢往往意味著為所欲為,意味著揮霍無度,所以中國多的是有錢人但缺少的是貴族。真正貴族出身的人舉止與其他人是不一樣的,更有教養,更親近藝術而遠離金錢。所以中國的社會風氣要想好轉,要想變成受人尊敬的國家,必須有自己的貴族群落,在西方,貴族影響著整個社會風尚。東歐鉅變之後,俄羅斯一度陷入困境,人民生活非常困難,但在和中國接壤的俄羅斯小城,人們看到的卻是井然有序,彬彬有禮,(與中國的搶購風對照)照樣進歌劇院,照樣看書,這,就是文化的作用。

  古人有一句話:溫飽足而知禮儀。馬斯洛有一個需要層次論,滿足口舌之慾是人最起碼的追求,在溫飽與安全感得到滿足後,人還有歸屬的需要,還有尊嚴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只為了追求生理需要,有人稱之為“豬欄的理想”,人還應該有更高層次的追求。有時候,在庸俗與高尚之間,在墮落與追求之間,我們必須有所選擇。所以,我覺得,每一個人都應

  該竭力培養自己的貴族氣質。這種貴族氣質不是傲慢,而是謙遜,不是粗野,而是文明,不是放蕩不羈,而是遵守規則。流氓大亨黃金榮大熱天把衣服從小到下扣得緊緊的,為什麼?他不想做流氓了,想要做紳士。泰坦尼克號上的那些紳士,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依然保持做人的尊嚴,把生機留給老人與婦女,而樂隊也照樣在莊嚴地演奏,這就是紳士。比如我希望陳文思同學以後是以自身的魅力,內在的修養去吸引別人眼球,而不是靠大聲說話引人注意。

  老師補充介紹徐志摩。這個新詩壇的美男子,竟成了北平少女界的“大眾情人”。

  二、講授新課

  (一)朗讀指導

  1、 現在大家先聽一首歌曲。然後自己在下面讀一遍。呆會兒哪個同學給大家讀一遍。

  指導朗誦:徐志摩是屬於新月派的,新月派主張三美,建築美,音樂美,繪畫美。要讀出音樂美,斷句就很重要。自自己讀,然後體會三美。

  一個同學讀,另一個同學評。如此反覆。

  2、第一節應該怎麼來斷句?應該怎樣來讀?

  3、這裡還有一個問題,為什麼詩人一開始說“輕輕的我走了”而不是“我輕輕地走了”,後者更符合語法規範啊。他後面連用了兩個輕輕的,都在“我”之後。

  說明:前面講過調整語序的作用,一個是強調,一個是音韻的需要。這裡主要是強調,而且這樣一寫,音韻上感覺也好一些。詩人以輕輕的告別突出了寧靜的基調,連用三個,突出地表現了自己對康河的愛和依依惜別的情感。康河給詩人留下的最美的印象,就是她的寧靜與和諧,詩人不忍心驚動她的寧靜,打破她這種美。(竹林裡:某某某到此一遊)

  4、詩一共分了七節,是不是每一節語調的處理都一樣?一般高潮的時候我們會讀得重一些飽滿一些,在這首詩裡,你認為哪一節是高潮?為什麼?

  第一段是說我要走了,向你告別。第二至第四節是回憶康橋的美景。因為回憶美景,作者禁

  不住激動起來,要撐一支長篙去尋夢,並且滿載一船星輝,在星夜放聲高歌!但是馬上又回到了現實,我不能放歌,我要走了。主體部分作者的感情經歷了幾次變化?分別是什麼樣的變化?

  彩夢――――尋夢――――夢醒

  關於輕輕的與悄悄的:有一種看法,認為悄悄,可以理解為他不願意把來尋舊夢的這件事嚷出去,尤其是不願意讓人知道自己複雜的處境和複雜的內心。同時,悄悄也有寂寞的含義,這一片感情領地是屬於自己的,一個感情純真的詩人只能選擇這種告別方式。輕輕則突出寧靜,主要是在一開始營造一種氣氛,而當作者內心經歷了一番狂瀾之後,他的心其實是更加寂寞的。

  放朗誦帶,同學們體會。

  (二)內容研討

  問: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離別往往會使許多東西變得非常美好。那麼,作者選取了哪些景物來代表康橋?

  意象分析:

  1、金柳。為什麼不說楊柳,綠柳而要說金柳?既與夕陽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裡可能是金色的,給柳樹披金似乎沒見到過)金又是最富貴的一種顏色。這裡的柳已經不是普通柳樹了,而是代表著整個康橋,作者對康橋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選擇了柳樹最美的時刻來加以描繪,還把柳樹比作新娘,連影子都是燦爛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時刻,由此可見,康橋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2、 青荇。剛才講到了柳,還是一種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國人眼中,柳與離別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西安有個地方叫灞橋,是古代送別的地方,傷心不過灞橋柳。但這裡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過的水草,而且還是在爛泥上,為什麼徐志摩卻願意做這樣的一條水草?

  在這裡,軟泥讓人們聯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也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願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搖一詞表現了水草的快活與輕鬆。這種水草在柔波里招搖的意象,是詩人對自己在康橋幸福生活的隱喻。

  本來很一般的景物為什麼會在詩人的眼裡變得如此美好?因為這些景物上寄予著作者對於康橋的無限留戀。柳草本無情,有情的是詩人,當它們變為詩人筆下的形象時,也就飽含了詩人的情感。這時候,我們就稱作者筆下的這些景物為意象。如果沒有負載這種情感,就只能稱物象了。而這首詩是透過一組意象來表現作者情感的,那麼它所烘托出的那種氣氛,那種藝術境界,我們就稱之為意境。物象――意象――意境

  3、 唐溫如《題龍陽縣青草湖》: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髮多。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其他可能出現的問題:

  第六節:為什麼詩人不能放歌?因為他馬上就要離開康橋了,一想起離別,詩人的心情馬上變得萬分沉痛。所以詩人說“我不能放歌”。離別時候的沉重壓得人發不出任何聲響。

  怎樣理解“悄悄是別離的笙簫”?悄悄無聲,笙簫有聲,這是一對矛盾,但在作者這裡卻達成了統一。詩人內心一定翻滾如大海,但是離別愁緒壓倒了一切,所以痛苦的笙簫離別曲只能在心中迴盪。這是多麼沉重的痛苦啊。(別離的笙簫是悄悄的,看似矛盾,實際上在這裡達成了統一,悄悄有孤寂的意思,離別的笙聲更加劇了作者內心的孤寂)(寂靜區別,無聲音稱為寂,如萬籟俱寂,而靜則有和諧的意思在裡面,還有一種生機。又如貧窮,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第二課時:主題分析及徐志摩其他的詩欣賞

  問:徐志摩為什麼對康橋如此依戀?(有沒有同學能夠試著說一下?《人間四月天》)

  參考:

  1、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橋》裡表達了他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 1920年,由於狄更生先生的勸說與推薦,詩人以特別生的資格在劍橋大學讀書,度過了一年多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康橋是他經常去讀書、散步,划船的地方,就是在這一段時間內,詩人“慢慢地‘發見’了康橋”,對他充滿了感情,“我不曾知道過更大的愉快。”正因為如此,詩人第三次歐遊時,一個人悄悄地來到了康橋。然而“會難別易”,短短的停留後,詩人不得不依依不捨地告別康橋。“黯然而銷魂者,唯別而己!”<江淹《別賦》)幾個月後詩人追憶這一次離別時,字裡行間依然充滿了濃濃的眷戀之情。同學們將來也可以寫一個再別鹽外。

  在詩人筆下,康橋是有靈魂、有感情的,或者說充滿靈性的。詩的開始用了三個“輕輕的”,彷彿母親怕驚醒熟睡的嬰孩一樣,詩人對康橋的那份憐惜,那份依戀躍然紙上。因為眷戀,所以當詩人即將離去時, 尋常的景物在詩人充滿感情的目光中也變得不尋常起來。康橋水光瀲灩,美麗中浸看一層悽迷;油油的水草是康河伸出的—只只小手,像在歡迎,又像在挽留;榆樹下的清潭,沉澱著往昔的康橋生活,那些美好的日子像陳年老窖,發出陣陣醇香??詩人幾乎控制不住自己,想要撐一隻長篙,划向康河深處放歌。然而夢畢竟是夢,詩人不得不面對現實,把對康橋的眷戀之情壓在心底,悄悄地離開,不驚醒這裡的一花一草,整個康橋世界都在為詩人的離去而沉默。全詩快樂與惆悵交織,柔美與傷感並存,優美的景物描寫中寄寓了很深的情意,表現出了詩人對康橋深深的眷戀。

  2、 如果僅僅是對劍橋大學的美好回憶,那為什麼不說我輕輕地揮手,告別劍橋圖書館?康橋的風光是十分優美的,詩人稱康橋為“全世界最美麗的一條水”。在詩人對康橋的眷戀裡,飽含著對大自然的熱愛與嚮往。這種熱愛與嚮往不是—般人的遊山玩水,而是詩人性情與大自然深深的契合。詩人說過:“我是一個生命的信仰者,我信生活決不是我們大多數人僅僅從自身經驗推得的那樣暗慘。我們的病根是‘忘本’。人是自然的產兒,就比枝頭的花與鳥是自然的產兒;但我們不幸是文明人, 入世深似一天,離自然遠似一天。離開了泥土的花草,離開了水的魚,能快活嗎?能生存嗎?從大自然,我們取得我們的生命;從大自然,我們應分取得我們繼續的資養。”

  可見,這裡的康橋世界,已成為大自然的象徵。康橋世界的自然風光滋潤著詩人的心靈,一次次地給詩人帶來欣喜和快樂;同時也一次次地撫平詩人心頭的創傷,盪滌去了詩人的“苦痛,煩悶,拘索,枯燥”。(我去秦嶺中一遊)所以詩人對康橋的描寫並不是完全寫實的,而是擷取了最具典型意義的幾樣景物,(不是標誌性建築)遺其貌而取其神,精心構築了幾幅色彩斑斕,對比柔和的畫面;夕照河柳,碎影披金;柔波漾漾,水草搖搖:潭映彩虹,浮藻如夢:星落清泉,斑斕多姿??這裡看不到車水馬龍,聽不到嘈雜的市聲,完全是一片幽美迷離的自然世界,是大自然最美的幾個片斷。就連詩人也彷彿踮著腳尖走路,來去無聲,但對大自然的一片痴心卻早就融入到這優美的景色之中了。詩人把大自然看成人類的母親,“我們是永遠不能獨立的。有幸福是永遠不離母親撫育的孩子,有健康是永遠接近自然的人們。”難怪詩人在別離之際要感到惆悵了。詩人以至美至純的詩句,表現出了自己對未被世俗沾染的自然之境的嚮往與守護。

  3、徐志摩何以如此迷戀康橋?僅僅是因為在這裡讀過書嗎?顯然不是。是因為康河的風光秀美嗎?不完全是,須知詩人是南方人,好山好水是見過不少的。翻一翻詩人的散文與書信,或許會找到答案。詩人曾說過;“我這一輩子就只那一春,說也可憐,算是不曾虛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雖則碰巧那也是我最感受人生痛苦的時期。)我那時有的是閒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絕對單獨的機會。說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辨認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我能忘記那初春的睥睨嗎?曾經有多少個清晨我獨自冒著冷薄霜鋪地的林子裡閒步??為聽鳥語,為盼朝陽,為尋泥土裡漸次甦醒的花草,為體會最微細最神妙的春信。阿,那是新來的畫眉在那邊凋不盡的青枝上試它的新聲!阿,這是第一朵小雪球花掙出了半凍的地面!阿,這不是新來的潮潤沾上了寂寞的柳條?”(著

《再別康橋》教案 篇6

  一、反覆朗誦,體驗詩中的節奏、韻律,從而體會詩中濃郁的感情。

  二、訓練學生感知和分析詩歌語言,咀嚼品味詩歌意境美。

  三、訓練閱讀,讀出一定的詩味,達到激發學生興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教學設想: 這首詩語言華麗輕盈,章法,音韻柔美和諧,在形式美方面達到很高的水準,如有條件,可播放有關康橋大學的風光片,伴以輕柔的有歐洲田園風情的樂曲,以使學生能夠在詩意的氛圍中充分感受意境。

  課時安排:一課時

  由《人間四月天》將學生帶入徐志摩的話題中,讓學生講述對他的瞭解,適當補充一些內容。如寫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主張等。

  1、 誦讀課文。教師做出提示:這首詩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應讀出委婉細緻的感情。在朗讀時,注意讀出輕盈的節奏。

  2、 教師範讀,學生模仿。

  3、 讓學生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感知詩歌的內容。

  (1)、提問:根據背景資料,你認為這首詩主要抒發了什麼感情?

  明確:對康橋的依依惜別的深情。

  (2)、提問:詩人在離別時,寫了康橋的哪些風光?你能概括出幾幅畫面?

  明確:有岸邊的柳樹、康河的水草、榆樹下的清潭。

  (3)、提問:詩人告別時,作了哪些動作?

  明確:招手、尋夢、放歌、沉默。

  1、 第一節,連用了三個輕輕的,向西天的雲彩告別,給全詩定下了抒情基調。既有難捨難離的真情,又有淡淡的無奈與感傷。

  2、 第二節寫了岸邊的柳樹,金柳是夕陽中的生動色彩的描繪,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它形態的美好,又傳達出詩人的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誰能捨得離開美麗的新婚妻子呢?豔影,盪漾在我的心頭,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3、 第三節,寫了康河的水草,綠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搖,愜意平靜。並有向詩人打招呼之意。我甘心做一條水草,不僅物我合一,而且表達了詩人對康河的永久戀情,願意永遠流在康河,生於斯 ,長於斯。

  4、 第四節,寫榆樹下的清潭,清泉倒映著天上的彩虹,五彩斑瀾,浮藻間好像沉澱著彩虹做的夢境,融情入景,將人帶入夢一般的意境中。

  5、 第五節,詩人的感情達到了高潮,在流連忘返的觀景過程中,詩人似乎已經忘了他即將要離開,撐著長篙去尋找那彩虹似的夢。到晚上歸來時,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詩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樂的情緒達到頂點。

  6、 第六節,物極必反,樂極生悲,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情緒低落下來,於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離別的傷感的笙簫,詩境恢復寂然,連夏蟲好像也體會到離別之情,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充滿了無法化解的離愁別緒,將詩人深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極致。

  7、 第七節,與開頭呼應,詩人是那樣的不捨得離去,卻不帶走一片雲彩,不願驚動心愛的康橋,不捨得讓康橋與我一同傷感。這一節不是對第一節的簡單重複,而是更另覺悟,眷戀,同時也有一種灑脫的意味。

  附:板書設計

  再別康橋

  離別康橋的情景 作別雲彩 分、淡淡的無奈和傷感

  (靜)

  河畔的金柳

  (比喻、移就)

  (戀) 康河的水草

  (樂) 拜倫潭

  (往昔夢想)

  尋夢

  (快樂極點)

  (哀、靜)

《再別康橋》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鑑別關鍵詞、理清思路、整體把握的能力,激發學生朗讀品賞詩詞的興趣。

  2.培養學生鑑賞,評價現代詩詞的能力。

  3.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藝術美和人情美。

  教學重點:

  1.《再別康橋》中的詩意美和人情美。

  2.《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教學過程:

  一、作者簡介:

  徐志摩:(1896----1931)筆名雲中鶴、南湖,浙江海寧人,現代詩人,“新月派”代表詩人,他的詩,散文以及藝術觀,受英國浪漫主義影響較深,注重意境創造與音律和諧。著作有《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等,名作有《再別康橋》。

  他在中國新詩史上是位譭譽不一的詩人。1918年到1928年,他三次旅歐,在英國倫敦劍橋大學研究英國文學時,曾在康橋河裡划船,在康橋上漫步,陶醉在美麗的大自然懷抱中。代表詩作《再別康橋》、《偶然》、《雲遊》等,

  《再別康橋》是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是使詩人獲得巨大聲譽的詩作。

  二、中國現代詩人簡介

  現代詩誕生於五四運動前夕,它不斷接受外來影響並溶化在自己民族風格中,湧現了眾多藝術流派。

  代表作家有郭沫若、聞一多、艾青等。聞一多、臧克家和徐志摩都是我國新詩發展史上的先驅,雖然他們風格迥異,生活道路也各不相同,但都為我國新詩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三、概述詩歌寫作背景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徐志摩留學英國兩年,大部分時間在此度過。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時光。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說得太傷感於事無補,寫得太淡漠未免矯情,還是灑脫一些好。

  三、示範朗讀課文(展示多媒體課件)

  四、同學們齊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五、學生討論:(展示課件)

  ¨一、整體感知《再別康橋》內容和形式

  二、具體分析《再別康橋》的內容(節)

  1、234、5、6、7。

  六、學生討論:《再別康橋》語言形式(展示多媒體課件)

  七、再次朗讀本詩,討論它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展示多媒體課件)

  八、其他作品欣賞

  (展示多媒體課件)擴大學生的視野

  九、志摩影集

  (展示多媒體課件),進一步瞭解徐志摩。

  十、英國劍橋大學掠影

  學生進一步感受文章。

  十一、鞏固練習

  (展示多媒體課件)

  十二、課後作業

《再別康橋》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瞭解徐志摩及詩歌背景;體會詩歌意境,理解詩歌主題;感知詩歌“三美”;學會新詩的鑑賞方法。

  2、過程與方法:在熟讀、欣賞和背誦中,深切體會作者的情感,欣賞詩歌的美。

  3、情感與價值觀:感受作者的離情別緒,體會作者深深的眷戀與惜別之情。

  教學重點

  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體會詩歌的“三美”。

  教學方法

  誦讀吟詠法、欣賞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走近詩人:

  1、徐志摩的人生信仰:

  自由之夢——優裕的家庭、豐富的遊歷、超群的才華——飛翔

  愛之夢——原配:張幼儀、靈魂伴侶:林徽音、夫人:陸小曼——破滅

  美之夢——新月詩派代表詩人:《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蘊積

  2、徐志摩的康橋情結:

  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由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菸與文化》

  康橋秀麗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人文氛圍,還有與林徽因那段甜蜜的歲月,都讓徐志摩念念不忘。這段日子深深地影響了他的一生,喚醒了他的詩魂,成為他的“故鄉”“康橋理想”。

  1、1922年,第一次離開劍橋,寫下長詩《康橋,再會吧》。

  2、1926年,第二次旅遊英國,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的康橋》。

  3、1928年,第三次去劍橋,告別劍橋,留下佳作《再別康橋》。

  二、誦讀詩歌,整體感知

  播放朗讀影片,自由跟讀,體會情感。

  三、品讀意象,領略“三美”

《再別康橋》教案 篇9

  【教學目的】

  1.感悟徐志摩詩歌華麗輕巧的語言,整齊的章法,和諧柔美的音韻所散發出的強烈的藝術感染。

  2.體會徐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的體驗在其詩歌中的融合。

  【教學重點】

  體會詩境之美。

  【教學難點】

  意境的營造。

  【教學方法】

  誦讀入境,欣賞詩意;聯想比較,鑑賞評價。

  【教學道具】

  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在前幾課裡,我們介紹並運用了詩歌的意象和象徵這一鑑賞詩歌的入門方法,這節課我接著運用這種方法,來共同研究、探討現代詩歌史中的明珠——《再別康橋》,體會其意境之美。

  二、閱讀資料

  徐志摩(1897~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名章垿,筆名南湖、雲中鶴等。浙江海寧人。1915年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倫敦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深受西方文化的薰陶和歐美浪漫主義、唯美派詩人的影響。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1922年返國後在報刊上發表大量詩文。1923年,參與發起成立新月社,後加入文學研究會。1924年與胡適、陳西瀅等創辦《現代評論》週刊,任北京大學教授。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時任其翻譯。1925年赴歐洲、遊歷蘇、德、意、法等國。1926年在北京主編《晨報》副刊《詩鐫》,與聞一多、朱湘等人開展新詩格律化運動,影響到新詩藝術的發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教授。1927年參加創辦新月書店。次年《新月》月刊創刊後任主編。並出國遊歷英、美、日、印諸國。1930年任中華文化基金委員會委員,被選為英國詩社社員。同年冬到北京大學與北京女子大學任教。1931年初,與陳夢家、方瑋德創辦《詩刊》季刊,被推選為筆會中國分會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飛機到北平,因遇霧在濟南附近觸山,機墜身亡。著有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散文集《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小說散文集《輪盤》,戲劇《卞昆岡》(與陸小曼合寫),日記《愛眉小札》、《志摩日記》,譯著《曼殊斐爾小說集》等。他的作品已編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並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為新月派的代表詩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亞於詩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飛》、《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閒話》等都是傳世的名篇。

  康橋:

  即“劍橋”(Cambridge),英國著名的學術、文化中心,風景勝地。是徐志摩曾經學習生活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

  1920年秋,徐志摩經美國到倫敦,在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學習,1922年上半年由劍橋大學皇家學院特別生轉為正式研究生。過了半年的正式學生生活後,8月中旬回國。1923年3月在《時事新報》上發表了第一首記憶康橋的詩——《康橋在會吧》,但藝術上鬆散冗長,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訪問倫敦,1926年1月寫下了為人熟知的現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橋》;1928年8月第三次來到英國,11月16日快要歸國的途中,靈感閃現,揮灑自如地寫下了的'傳世經典之作——《再別康橋》。

  三、誦讀欣賞,整體感知

  1.誦讀欣賞,範讀正音:

  青荇(xìng)長篙(gāo)漫溯(sù)笙(shēng)簫。

  2.《再別康橋》在你的心裡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朗讀課文,並結合《我所知道的康橋》(《語文讀本》P118)和剛才介紹的相關資料,發揮自己的想象,口頭作文:《徐志摩在康橋》。

  提示:《再別康橋》是20世紀中國最出色的一首別離詩,猶如一首輕柔優美的小夜曲,詩人的自由天性、瀟灑飄逸的風格與康橋寧靜優美的自然風景融會成了別具一格詩境之美。

  四、分析鑑賞

  第一節“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這一節寫久違的學子作別母校時的萬千離愁,詩人以“輕輕的”告別突出了“寧靜”的基調。短短的四句詩映照出了一個非常寧靜的夕陽晚照的黃昏,做出了一個非常寧靜的做別姿態。詩人曾說:“那四五月間最漸緩最豔麗的黃昏,那才真是寸寸黃金。在康河邊上過一個黃昏是一服靈魂的補劑啊!”詩的開頭有意連用的三個“輕輕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現了自己對康河的愛和依依惜別的情感,使我們彷彿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輕輕的來,輕輕的走,又輕輕的告別,即使那揮手的招呼,也沒有一點點喧譁,來打破康河的寧靜之美,給人一種寧靜和諧的意境。這也正是康河給詩人最美麗的印象。

  第2節至第6節,透過詩人在康河裡泛舟尋夢,集中描寫了康河的美麗與寧靜,抒發了自己對康河的依戀和柔情。

  第二~四節“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盪漾。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條水草。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彩虹似的夢。”

  披著夕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一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溫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後,竟變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忘,直覺得“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並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更是詩人無拘無束的生命追求與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徵。

  “招搖”:常含貶義,常與“過市”連用;另有“逍遙”一義。用“逍遙”寫水草,顯現出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情態。這種“自在逍遙”的安閒,本是寫人之詞,用來寫水草,又更顯生動、形象。

  “油油的”“招搖”:“油油”是光潤的樣子,水流的樣子,和悅的樣子。用它修飾“招搖”,不但增強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還使我們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搖”的河水:微風輕拂,水波輕湧,水質清澈,那些像塗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隨微波來回輕擺,自在安閒。這是怎樣一幅美景啊!而這美景全賴詩人的“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據此,我們就可以理解作者後面所說的這句詩深刻的含義和詩人強烈的情感體驗。

  《文心雕龍情采》說:“情者,文之經。”徐志摩選擇這樣的詞語,創造這樣的意境,全是為情驅使。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迴歸自然,融合自然。初到倫敦,康橋平靜、閒適的環境景物特徵逗起的詩人久尋而不得的逍遙自在的情緒,他發現“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這在徐志摩《康橋,再會罷》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劍橋後,詩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中,這種感情表達的更為清晰、鮮明——“我那時有的是閒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絕對單純的機會。說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辯認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現的那份安閒、自在,正是詩人心嚮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在這首詩中,他與大自然似乎有一種本能的感應和認同,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與“西天的雲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條水草”的體驗等。

  “金柳”:柳樹是中國傳統詩詞中離別的象徵。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斯,雨雪霏霏。”《詩經小雅》。

  第五~六節“尋夢,撐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爛裡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第5、6節,詩人接著夢的出現,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抒寫夢的追尋與離別的靜默。借用“沉澱著彩虹似的夢。尋夢,撐一隻長篙”,“在星輝斑斕裡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三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康橋的美景挑逗起詩人想在康河裡“尋夢”“放歌”的強烈衝動,但在青草更青處,詩人想“在星輝斑斕裡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因為康河太美麗了,夜色、星光、水草、金柳、深潭裡的清泉、彩虹揉成的夢……寧靜而和諧。詩人彷彿在悉心呵護一個情人的睡夢,生怕這個夢境有絲毫的殘損,輕柔的嘆息般的旋律與依依別情離緒完美地統一在了一起。而此時此刻的靜默與無言,正是一曲深情的別離歌,是對康橋最美的告別。“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詩人用欲放即斂的方法,採用警句或新穎漂亮的比喻或樸實無華的直接抒情,突現了全詩讚頌的“寧靜美”,並由景的寧靜轉為情的寧靜,使詩人至深至愛的別離情懷,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得到了更為充分的表現,濃縮成了古詩中獨特的“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意境,給人一種瀟灑與深沉相結合的美。

  第七節“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詩歌的結尾,為了強化“再別”的感情色彩,詩人又回到了開頭的告別。與第一節詩相比,其他的詩句都沒有任何的改動,只是更換了最後的一句,但這種復踏已不是簡單的民歌體的復踏,它傳達出了更深的情感意義——“不帶走一片雲彩”是詩人在經歷了康河的漫溯後產生的靈性,使其對康橋的愛和眷戀化成的一個灑脫的意象,一個極富動態感的姿態,給全詩平添了幾分詩意,增強了幾分飄逸與瀟灑,並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詩人獨特的個性美。全詩也由此完成了一個美麗的圓形抒情結構。

  五、整合小結

  中國詩詞中寫離別的詩作不勝列舉,下面我們就隨便舉幾個例子,拿來與《再別康橋》比較一下,大家看看《再別康橋》有什麼特別新穎之處?

  例1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駱賓王《於易水送人一絕》)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山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明確:離別的物件特別。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是“西天的雲彩”,告別物件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例2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柳永《雨霖鈴》)

  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柳宗元《別舍弟宗一》)

  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色輕輕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故關衰草遍,離別正堪悲。路出寒雲外,人歸暮雪時。少孤為客早,多難識君遲。掩泣空相向,風塵何所期。(《送李端》盧綸)

  明確:營造的氣氛輕鬆。“多情自古傷離別。”自古以來,離別總是免不了一種沉重愁緒,但這首詩只著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

  例3設想一下,如果是你們要遠行,面對父母親友,你們眼中所看到會是什麼樣的情景呢?結合你們自己的經驗,設身處地地為徐志摩設想一下。

  明確:意象的選擇新穎。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的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藉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物,這些物象給我們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營造出的是一種清新之感。

  六、總結:從思想內容上來說,這首詩只表達了一種微波輕煙似的情緒,社會投影很模糊,表現不出五四時代的時代精神。但從詩歌藝術的角度來講,這首詩卻地位崇高,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1)意境悠婉怡人。徐志摩筆下的康橋具有生命、靈性,帶有詩人柔和飄逸的風度,與詩人的感情融為一體。而詩人的情懷也不是直白的顯露,它是熱烈而有分寸;淡淡起頭,又淡淡結尾,卻包含了許多複雜情緒,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和回味。《再別康橋》既繼承了古典詩歌的傳統,又在別離詩中,注入了現代人對自己生長的母校深情厚愛,並超越了一般離別眷戀人情感嘆,更具有了現代知識分子崇尚自我的個性色彩和追求自由的談談的象徵意蘊。

  (2)詩人很懂得主觀情緒和客觀景物的和諧融合,很好的處理了情與景的關係。全詩淡化了離別詩對離別之情的宣洩,著重於對康橋美麗的自然景色的描繪,並將自己的愛和眷戀與對自然景色米的歌詠熔於一爐,景中含情,融情於景,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中,使詩人的離別之情,表現得更深、更美、更為渾厚和瀟灑,樸實自然,如一個圓潤髮亮的的珍珠,給你的不是零星的閃光和魅力,而是一種人與自然、情與美的和諧統一的完整。

  (3)形式結構,四句一行,錯落有致,迴環呼應。

  (4)語言清新,富於音樂美。這首詩的語言有著突出的淺白流暢的特點,但又深得錘鍊,不露雕琢痕跡。詩中各個比喻,新鮮準確,形象生動,宛如流水一樣自然淌出,毫無當時新詩歐化的傾向。同時,作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同意聞一多關於新詩的“三美”主張(建築美、繪畫美、音樂美)。而在詩的音樂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獨創性。除了節奏整齊,押韻和諧之外,他又強調音節的波動性,注意完整的音樂旋律。《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盪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音節抑揚合度,聲調回環反覆,全詩構成一闋完整的樂曲,帶來了音樂美與造型美統一的品格。

  七、遷移應用

  1.音樂朗誦

  2.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比較賞析: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裡有蜜甜的憂愁——

  沙場娜拉!

《再別康橋》教案 篇10

  【教學目的】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會新詩的鑑賞方法。

  3、學會朗讀。

  【教學重點】

  1、詩人情感的把握。

  2、學會朗讀。

  【教學方法】

  誦讀吟詠法,比較法,自我感悟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自古寫離別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如: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物件上有什麼不一樣呢?

  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物件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也是徐志摩這首詩的亮點。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二、朗誦《再別康橋》

  1、先叫一名學生朗讀,點出生字生詞:

  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長蒿(gāo) 漫溯(sù) 笙簫(xiāo)

  載: zǎi 一年半載

  zài 載歌載舞 裝載 登載

  斑斕(瀾、闌)

  2、老師配樂朗讀。

  3、學生自由讀。

  4、全班齊讀。

  三、介紹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志摩的詩》《猛虎集》《雲遊集》等。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四、教師分章節賞析詩歌

  方式:學生自己找出最喜歡的一句或一節詩歌,賞析,老師點撥並進行朗讀指導。

  第一節:

  三個“輕輕地”:難捨難分,奠定全文基調,輕柔纏綿。

  第二節:

  新娘:對康橋的無限喜愛與眷戀。

  豔影:不僅盪漾在水中,也盪漾在詩人心中。

  第三節:

  招搖:康橋對詩人的歡迎。

  板書:

  康橋 互相依戀

  甘心:詩人對康橋的依戀詩人。

  第四節:

  潭:拜倫潭。在康橋的上游,相傳拜倫曾在那遊玩。榆樹濃陰覆蓋著的清泉倒映著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斕,富有詩意。

  第五節:

  詩人似乎已經忘記他要離別了,情不自禁泛舟去尋“彩虹般的夢”,遊玩到很晚才歸來, 李清照也曾有詩句“興盡晚回舟”,可見詩人非常快樂。歸途中看見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詩人情不自禁放歌,可見詩人快樂到極點。

  第六節:

  想到要和康橋離別,詩人情緒低落下來,只能悄悄吹奏”別離的笙蕭”,在沉默中體會離別的滋味。連康橋的夏蟲也似乎感受到了離別的不捨,也為詩人的離去而沉默了。此時無聲勝有聲。

  板書:

  沉默 康橋

  第七節:

  “悄悄地”表明詩人不願也不捨破壞心愛的康橋的氛圍和情境。

  “不帶走一片雲彩”:詩人既不願破壞康橋的完整,也寫出了詩人的瀟灑。

  美麗康橋,讓詩人情不自禁喜歡上它,也恰恰由於詩人心中充滿愛意,康橋才在詩人眼裡顯得更加秀麗。以至詩人說出:“康河,我敢說,是世界上最秀麗的一條水。”(《我所知道的康橋》)

  但儘管詩人非常喜歡康橋,他還是“不帶走一片雲彩”地走了,走得是既纏綿又瀟灑。

  板書:

  再別康橋──纏綿而瀟灑

  五、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詩歌離不開“意象”,那麼什麼叫“意象”呢?(以粉筆、板擦等為例)

  意象=物+情(寫入作品中的物與情的結合而形成意象)

  1、作品中的“物”都是帶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切景語皆情語。”(清·王國維)

  2、我們鑑賞詩歌,就可以從詩中的“景”、“物”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即“旨”。物→情→旨。

  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這些物象(雲彩等)寄託著詩人的感情,這種有著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我們重點鑑賞“柳”這個意象。

  “柳”不是一般的意象,古代的離別詩中經常出現“柳”這一意象,因“柳”與“留”諧音,來表達惜別之情。可見,以“柳”為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舉例: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

  六、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繪畫美,音樂美,建築美。

  七、感受音樂美

  (先放配樂朗誦學生感悟,再分男女誦讀,然後叫一個學生誦讀)

  八、結語

  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首歌,不,歌太鏗鏘了;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顆鑽石,不,鑽石太璀璨了;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條彩虹,不,彩虹太斑斕了;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個夢,不,夢太縹緲了。那麼,《再別康橋》像什麼呢?我只能說它美得讓我無法形容,怎麼讀也把玩不夠,欣賞不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