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再別康橋> 再別康橋背景簡介

再別康橋背景簡介

再別康橋背景簡介

  背景簡介

  徐志出生於浙江海寧縣一個富商家庭,其父希望他攻讀商科以繼承父業。但是徐志在美國與英國求學期間,卻對文學尤其是詩歌創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25年和1928年,徐志兩次去歐洲漫遊,曾再度到了英國、法國等地。故地重遊,使徐志感慨萬千、浮想聯翩。

  康橋,即英國劍橋大學的所在地劍橋,是徐志“最心愛的”地方。他專門為劍橋寫過三篇詩文。早期的詩《康橋,再會罷》,是作者熱戀時的留別之作。1925年遊歐發表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是闊別後深情地回憶。《再別康橋》則是詩人1928年英國講學歸來後第三次對劍橋傾訴衷腸。

  1928年,胡適、徐志、張君勵等人組織發起的“新月社”所主辦的《新月》雜誌創刊,由徐志任主編。該雜誌主張與現實保持一定的距離而進行“純”文學的創作,曾受到魯迅等人的批評。1931年8月,徐志的第三本詩集《猛虎集》由上海新月書店出版,其中有《再別康橋》、《秋蟲》等41首詩。在該詩集的序言中,徐志曾回顧自己這一時期的生活和心態:“最近幾年,有時候自己想著了都害怕:日子悠悠的過去,內心竟可以一無訊息,不透一點光,不見一點亮,不見紋絲的動。”“最近這幾年生活不僅是極平凡,簡直是到了枯窘的深處,跟著詩的產量也盡‘向瘦小裡耗’。”這正是徐志寫作《再別康橋》時的精神狀態。這種心態與他思想的變化密切相關。在北伐的凱歌聲中,徐志來到上海,曾興奮過一陣。他對蔣介石政權寄以希望,還寫過幾篇非議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的詩文。但很快地,他便對蔣介石的專制統治失望了。他長期以來所主張的“自由、平等、博愛”的'現代啟蒙主義思想、所希冀的英美時的現代民主政治,與他所目睹的軍閥混戰、封建勢力猖、民不聊生的當時中國現狀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徐志的內心苦悶與憂傷幹也由此而起。

  聞一多曾在詩歌理論方面提出過著名的“建築美、音樂美、繪畫美”的美學主張,並在自己的詩歌創作實踐中加以探索與求證。作為聞一多的老朋友,徐志贊同這一主張。他認為,“一首詩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內含的音節的勻整與流動”,以此與聞一多的倡導相呼應。他這種詩歌藝術方面的主張與追求,在《再別康橋》中有突出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