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寓言》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式。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寓言》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寓言》教學設計1
一、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1、聯絡舊知。讓學生回憶過去所學的寓言,並說說寓言的特點。(借一個小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
2、揭題釋題。理解寓、則的意思。(寓:寄託,包含;則,篇的意思。)
二、導學《掩耳盜鈴》,揭示學法
(一)初讀課文,理解題意。
1、學生通讀全文後,找出題眼盜。
2、,學生字:掩、盜,理解題目的意思。
3、總結學法:看全文,抓字眼,解題意。
(二)細讀課文,理解內容。
1、根據題意,提出問題。
(1)讀了這個題目,我們應提出哪些疑問?
(2)學生討論,歸納出思考題:a為什麼盜?b怎樣盜?c盜的結果怎樣?
2、邊讀邊想,理解詞句。
(1)齊讀第1自然段,學習生字:鐺、偷,聯絡插圖,瞭解什麼是鈴鐺。
(2)指名讀第2自然段,說說這個自然段共有幾句話。
a齊讀第1句,回答:偷鈴鐺的人明明知道什麼?結合學習生字:碰,理解句式:只要就(只要,提出條件;就,表示必然出現的結果。)
b齊讀第2句,回答:偷鈴鐺的人是怎樣想的?這樣想對嗎?為什麼?結合理解句式:如果就(如果,表示假設;就,表示有了前面的情況就會出現後面的結果。)理解1、2句間的關係。(轉折)
c齊讀第3句,回答:偷鈴鐺的人是怎麼做的?
d齊讀第4句,回答:偷鈴鐺的人結果怎樣?聯絡插圖,結合理解句式:剛就(剛,表示時間短;就,產生的結果。)
3、歸納學法:提問題,抓詞句,理解內容。
(三)再讀課文,揭示寓意。
1、齊讀全文,思考討論:a掩耳盜鈴的人可笑嗎?為什麼可笑?b這則寓言諷刺了什麼樣的人?它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2、歸納學法:讀全文,析因果,揭示寓意。
(四)說話練習:用自己的話將這則寓言講出來。
三、指導學生運用學法,自學《亡羊補牢》
《寓言》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8個生字及新詞,認讀2個字
2、能用“匆匆忙忙”和“毫不示弱”造句。
3、能講述“鄭人買履”的故事,表演《鷸蚌相爭》。
4、知道這兩則寓言所講的故事,懂得不要墨守成規以及互不相讓只能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教學重點:知道這兩則寓言所講的故事。
教學難點:懂得不要墨守成規以及互不相讓只能兩敗俱傷讓別人利的道理。
查閱資料:兩則寓言的原文。
板書設計:
26寓言二則
鄭人買履 鷸蚌相爭
量——尺碼——忘 鷸——啄
| 蚌——夾
取
-寧信尺碼 ,不信腳 被捉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瞭解《鄭人買履 》的故事,理解內容,懂得不要墨
守成規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示課題。
1、齊讀課題 《 寓言二則》
2、我們學過那些寓言?簡單說說內容。“寓言”?“則”?
二、初讀課文。
1、自己讀課文,利用字典或生字表讀準字音。
2、讀一讀(小黑板)集市 鄭人買履 匆匆忙忙 尺碼 寧
問:“鄭人”指哪的人?“履”?“尺碼”指什麼?
3、同桌互讀,檢查讀書正確、流利。
三、細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1、指生朗讀,其他人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2、再讀思考:這則寓言先講了什麼?後講了什麼?(事情發展順序)
3、用自己的話講這則故事?
4、讀寓言故事。
5、鄭人能不能買到鞋?為什麼沒有買到鞋呢?你覺得這個人怎麼樣?從中明白了什麼道理?(小組討論)
四、練習。
1、有感情地朗讀。
2、表演故事,以小組為單位。
五、 課堂小結:學完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感受。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學習寓言《鷸蚌相爭》懂得兩人一味相鬥,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揭示課題。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
2、讀一讀
鷸蚌相爭 毫不示弱 啄 夾
鷸 蚌、啄、夾各是什麼意思?
3、同桌互讀,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三、細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1、指生讀課文,其他人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2、講故事。
3、有感情朗讀。
4、你認為鷸和蚌怎樣做就可以不被漁夫捉去?
5、討論:透過這個故事你明白了什麼道理,如果你是漁夫會怎麼想?被捉後得鷸和蚌又會怎樣想?
四、練習。
1、 朗讀課文。
2、小組表演課本劇《鷸蚌相爭》
五、小結。 學完課文,談談體會。
《寓言》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懂得“狐假虎威”、“鷸蚌相爭”的意思。
重點難點
能結合自己得生活實際理解寓意,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
教學準備
動物面具、多媒體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出示課題:狐假(Jia)虎威(Wei)。
2.寫課題:課題中有三個是生字,你願意來寫哪個?
3.過渡:小朋友,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茂密的大森林,走進動物的王國。
指名分小節朗讀課文。
4.“狐假虎威”不光是這篇課文的題目,還是一個成語呢,你理解嗎?
二、學文。
過渡:今天就讓我們來細細地讀課文,看看狡猾的狐狸是怎樣藉著老虎的威風把百獸嚇跑的。
1.學習第1~5自然段。
(1)自由讀文。要求:說一說:這是一隻怎樣的狐狸,又是一隻怎樣的老虎,為什麼?()的老虎()狐狸
(2)同桌分角色讀文;自由練讀;指名讀。
(3)老虎啊,讓我採訪你一下,當你鬆開爪子的時候,你心裡想的是什麼?過渡:老虎啊,其實你心裡想什麼,狡猾的狐狸早就知道了,為了讓你徹徹底底地相信,它趁你發愣的時候,早就又想好了一個妙計。
2.學習第6~8自然段。
(1)自由讀第6自然段,指名讀(扮演狐狸的學生讀)。
(2)引讀:老虎跟著……(第7、8自然段)
(3)課文中這個情節寫得非常好,老師還想請小朋友來表演呢!
(小黑板出示)
表演前的準備:
①想一想:你對哪個角色最感興趣?
②找一找、讀一讀:劃出描寫你感興趣的那個角色的句子,並仔細讀~讀。
③試一試:試著演一演,你想怎樣演好這個角色呢?
(4)請學生分角色表演。(狐狸、老虎、小動物)請學生評價。
(5)神氣活現的狐狸,半信半疑的老虎,順利逃脫的小動物們,如果我再給你們一次表演的機會,你最想用什麼動作來表達你現在的心情呢?小觀眾們,現在老虎還是摸不著頭腦,你們是觀眾,是旁觀者,請你們來告訴老虎真相,幫它撥開疑團吧!
3.學習第9自然段。
(1)引讀:老虎受騙了。狡猾的狐狸……
(2)學到這裡,“狐假虎威“這個成語你理解了嗎?
三、說一說。
出示圖1(狐狸)、圖2(老虎)、圖3(作者)
小朋友們,你最想對它們中的誰說一句話?
板書設計
狐假虎威
狐狸(借)老虎(威風)嚇跑(野獸)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第一自然段。
1.出示課件圖片(這是一隻河蚌)。
問:被暖暖的太陽照著,河蚌會有怎樣一番感覺呢?
也許它會說什麼?誰來演河蚌?交流。
(可這時,來了只鷸)出示。
問:鷸?河蚌?分別想什麼?指名學生說。
(河蚌急忙把殼兒合上)演:合殼(牢牢地夾住鷸的嘴不放)
問:這時候的河蚌……(速度、力度——心理如何)
2.這是故事的起因,我們再完整地聽一遍錄音。(提醒:注意,聽仔細了)
3.開啟書本,看完這部分內容,先自由讀,要求試著複述。
4.學生試講。(繪聲繪色、活靈活現,大聲點)
評價:提點意見,優點也行。
二、第2、3自然段。
過渡:鷸和蚌之間的這場爭鬥,會如何發展?
請看第2、3兩段中鷸蚌之間的一段對話。
1.自由讀。
2.簡單說說故事如何發展?(互相爭執)
3.這一段寫得非常生動,再請同學讀。提醒:加表情。
(動腦,怎麼讀才有味道)
4.說說此時鷸蚌之間的局勢?
(威脅、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相持、力量相當、互不相讓)
5.在理解的基礎上再來哪個人配合角色朗讀。
(前後、左右搭配都行)配以面部表情。
6.請一對搭檔分角色讀,為了體現故事的完整性,再請一位同學做旁白。
(可喊暫停,提醒:注意語氣,表情,要進入情境)
7.評價。
8.課後也可透過表演,複述故事。
三、第4自然段。
過渡:鷸蚌互相爭持,所導致的後果會是什麼呢?
1.錄音範讀。
2.回答:鷸蚌雙方——筋疲力盡。
板書:漁夫——沒費一點力氣,就把它們一齊捉住了。
3.揭示寓意:這正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四、總結。
1.學了這則寓言,你明白了些什麼?
2.交流
五、發揮想象。
1.鷸和蚌貝漁夫抓住後又會出現怎樣的情形呢?
2.交流。(或可先同桌討論)
板書設計
鷸蚌相爭
鷸蚌漁翁得利
《寓言》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 認識6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紀昌學射、妻子”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聯絡有關詞句,體會人物的想法,體會到學習要練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漸、不要諱疾忌醫,要善於聽取別人正確意見的道理。
3、練習提出問題和大家討論,勇於發表自己的看法。
4、瞭解寓言的特點,激發閱讀語言的興趣,課後自己讀寓言故事。
教學重點
1、瞭解寓言的特點,激發學習寓言的興趣。
2、整體把握課文內容,聯絡上下文,結合重點詞句,體會人物心理。
3、指導帶著理解,有感情讀課文。
第一課時
一、教師引入:
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在以前的語文課當中,學習過哪些寓言故事?哪篇寓言故事給你的印象最深?你知道寓言有什麼特點嗎?
二、教師隨機引向深入:對呀。寓言故事確實是我們少年兒童非常喜歡的文學形式。有人這樣評價寓言:“寓言是個魔袋,袋子很小,卻能從裡面取出很多東西來,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很多的東西來;寓言是一把鑰匙,用巧妙地比喻做成。這鑰匙可以開啟心靈之門,啟發智慧,讓思想活躍。”
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寓言故事,看看這個魔袋能帶給我們什麼。
三、在預習的基礎上,讀准以下字詞:
出示課件:紀昌學射、妻子、拜見、理睬、腸胃、湯藥、醫治、
蔡桓公、梭子、綁住、蝨子、百發百中
四、學習第一則寓言《紀昌學射》
(一)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兩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們是誰呢?箭法又如何呢?
出示句子:
“飛衛是一名射箭能手。有個叫紀昌的人,想學習射箭,就去向飛衛請教。後來,紀昌成了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
讀句子,說說從句子中,你瞭解到什麼?還想了解什麼?(此處可結合學生課前查詢的資料作簡單介紹)
要想解開心中的疑問,我們就來讀寓言故事《紀昌學射》,我想,你不僅會從故事中找到答案,還會得到有益的啟示。
(二)自己流利地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想想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
1、讀文後,概括:紀昌想拜飛衛學習射箭,飛衛讓他下功夫練習眼力,飛衛照著他的話一一做到,最後成了一名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
2、思考:在初步瞭解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你有什麼問題想跟大家探討?
3、結合學生的主要問題,先弄清飛衛為什麼不教紀昌射箭,而是要他先練習眼力呢?
第一:指讀課文2、3自然段,思考:飛衛讓紀昌練習怎樣的眼力呢?
(一是“眼睛牢牢盯住一個目標,不能眨一眨”;二是“練得能把一件極小的東西,看成一件很大的東西”)
第二:想一想:飛衛為什麼要這樣要求紀昌呢?
(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談,只要有道理,符合客觀實際,不做統一答案要求)
讀到這裡,你有什麼新的感受嗎?
(飛衛是一個非常有經驗的好老師,不愧為名師)
第三:紀昌按老師的要求一一去做,這一練就是好幾年。在這幾年的枯燥的眼力練習中,紀昌又是怎樣做的呢?默讀2、3自然段,劃出紀昌是怎樣練習的?把自己讀後的感受寫在旁邊。
出示句子,有感情地朗讀,說說體會
紀昌回家之後,就開始練習起來。妻子織布的時候,他躺在織布機下面,睜大眼睛,注視著梭子來回穿梭。
紀昌記住了飛衛的話。回到家中裡,又開始練習起來。他用一根長髮,綁住一隻蝨子,把它吊在視窗。然後每天站在蝨子旁邊,聚精會神地盯著它。
小結:看來,對學習來說,好老師的指導與自己的努力都起著很大的作用。
第四:假如紀昌不先練眼力,他會百發百中嗎?
(透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到:紀昌學習時所表現出來的決心、恆心、毅力,與他成為一名射箭高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這一點非常重要!)
第五:重點指導朗讀2、3自然段。讀出寓言誇張地描寫,仔細揣摩人物行為心理,進一步理解體會人物形象。
小結:看來,對學習來說,好老師的指導與自己的努力都起著很大的作用。紀昌學射的故事,告訴我們學任何本領,都要有紮實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領,就要先練眼力。結合生活實際,你能舉例說說嗎?
五、老師總結談話:要我說呀,寓言還是智慧的花,哲理的詩,神奇的魔袋,今天,你能從這隻魔袋裡取走什麼呢?
(引導學生談出這則寓言的收穫,鼓勵學生談出自己的見解。)
第二課時
一、匯入:我們已經認識了射箭能手紀昌,這節課再來認識一位著名人物,他是誰,是做什麼的呢?
(簡單介紹扁鵲的高超醫術及他對我國醫藥界的重要影響。)
看來,扁鵲真不愧是神醫啊。就是這個神醫扁鵲,與蔡桓公之間發生了一個小故事,被人們廣泛傳頌。因為故事雖然簡單,卻給人以深刻的啟示。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篇寓言故事《扁鵲治病》。
二、讀準字音,把課文讀正確。邊讀邊思考:課文講了扁鵲與蔡桓公之間怎樣一個小故事?
三、 默讀課文內容,扁鵲幾次見蔡桓公?都說了什麼?結果怎樣?把相關內容畫在書上。
四、交流體會:
(一)指導朗讀,讀好扁鵲的話和蔡桓公的態度。扁鵲的話和蔡桓公的態度要結合揣摩他們的心理來讀。扁鵲的話要誠懇有耐心。
如:扁鵲第二次來看蔡之前會怎麼想?第三第四次呢?
“蔡聽了很不高興,沒有理睬他”,,他心裡會怎麼想?
“蔡聽了非常不高興”他心裡會想什麼?
“蔡覺得奇怪,派人去問他”蔡會怎麼想怎麼說。
“蔡渾身疼痛,派人去請扁鵲給他治病。”此時的蔡又會怎麼想呢?
(二)蔡桓公怎樣就不會死了呢?本來是皮膚上的小病,怎麼會要人命呢?
(皮膚上的小病---皮肉上的病---腸胃裡的病---骨髓裡的病)
(三)扁鵲是有名的神醫,蔡桓公怎麼會不相信他?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鵲為什麼還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說?扁鵲早知道蔡桓公要來請他,為什麼幾天前就跑到秦國去了?
討論:蔡桓公根本沒有覺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鵲的話。而扁鵲出於醫生的醫德才一次又一次支提醒蔡桓公治病,當他覺得自己無法治療時,跑到秦國,是出於自己安全的考慮。
(四)交流得到的啟示:要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有小問題時及時解,決,否則釀成大禍就無藥可救了。
(五)如果能夠跨越時空,你想對蔡桓公說什麼?用幾句話寫下來,想想蔡聽了你的話,會說什麼?也用一兩句話寫下來。
五、寓言以短小精悍的故事情節,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深深吸引著我們,讓我們樂讀愛讀,並給讀者以深深的啟迪。讓我們課下多來讀讀古今中外的寓言故事吧。
教學反思
在教學時,我充分發揮體裁的特點,一是重點引導學生多讀、多講,讀中感悟,體會故事蘊含的哲理和情感;二是讓學生學會簡要概括故事內容,練習講故事;三是以課文為出發點,把學生目光引到課外閱讀中去,在教學《紀昌學射》時先讓學生讀懂故事內容,將故事分為練不眨眼——練把小東西看大——練射箭,然後要求學生根據以上順序講故事,最後讓學生談自己的感想,並說說自己的體會。
《寓言》教學設計5
【教材分析】
四則寓言有兩則是選自《伊索寓言》,另外兩則選自《韓非子》。前兩則極具諷刺意味,作者已點明寓意:希望和結果的矛盾,是《赫爾墨斯和雕像者》諷刺性之所在;《蚊子和獅子》諷刺了戰勝強大敵人卻撞在蜘蛛網上的蚊子。《智子疑鄰》說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卻因身份不同遭到不同對待。《塞翁失馬》闡述了禍與福的對立統一關係。但本課更在於靈活地分析寓意,允許從不同角度作概括。
【教學目標】
1、用自己的話多角度概括寓意,培養髮散思維能力。
2、分析故事情節,學習改寫、編寫寓言。
3、翻譯《智子疑鄰》、《塞翁失馬》,積累文言詞語。
【課前準備】
學生預習《智子疑鄰》、《塞翁失馬》,結合註釋疏通字句。
老師預備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赫爾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寓言總是很受孩子喜歡,這個學期我們學過寓言嗎?什麼是寓言呢?
讀“課前導語”。
二、朗讀寓言,分析故事情節
1、朗讀《赫爾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讀出人物的語氣。
思考:
⑴ “赫爾墨斯又笑著問道”的“笑”你認為是一種怎樣的笑?表現了他怎樣的心態?
⑵ 赫爾墨斯為什麼先問宙斯、赫拉像的價錢如果首先問自己的雕像的價錢,結果會怎樣?
⑶ 一個銀元是貴還是便宜?
⑷ 如果蚊子不先發表“挑戰宣言”就去進攻獅子,結果仍然是戰勝了獅子,這對故事情節會有怎樣的影響?
2、根據情節,歸納寓言寓意。
三、改動寓言情節後讓學生討論寓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學生討論,這樣改動情節後寓意有沒有變化?為什麼?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來到一個雕像者的店裡。他看見宙斯的雕像,問道:“值多少錢?”雕像者說:“一個銀元。”赫耳墨斯又笑著問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錢?”雕像者說:“還要貴一點。”赫耳墨斯聽後,默不作聲,悄然離去。
蚊子和獅子
蚊子徑直朝獅子飛過去,趁獅子沒有準備,張嘴就咬,而且專咬獅子鼻子周圍沒毛的地方。獅子氣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臉都抓破了,也沒抓到蚊子。蚊子戰勝了獅子,就吹著喇叭、唱著凱歌飛走了。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聽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價格後,為什麼一言不發,悄然離去了?他心裡這時是怎麼想的?顯然,原文中諷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變了。改動後的《蚊子和獅子》去掉了蚊子向獅子宣戰和取勝後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網上被蜘蛛吃掉這兩個情節,那麼原文中諷刺蚊子的驕傲之意便不存在了。
所以寓言的寓意,是從故事情節中得來的,如果改動情節,那寓意相應也有變化。並且作者依據現實生活想像創造的,閱讀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節;而創作寓言,更不能忽視對情節的具體想像。
四、聯絡實際,深入探究
1、在現實生活中,你遇到過類似的人嗎?
2、你覺得這兩個故事還適用於哪些人呢?
五、佈置作業
1、自編寓言故事,注意考慮情節是否合理、具體,情節與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種生活道理。參考題目:
⑴ 嘴和眼的對話
⑵ 樹和斧子
2、預習《智子疑鄰》《塞翁失馬》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智子疑鄰》《塞翁失馬》
〖教學過程
一、導語
昨天,我們學的是古希臘的寓言,今天,我們來學習中國古代寓言兩則。中國古代有許多這樣的寓言,它們就像珍珠一樣散佈在古代思想家的作品中,它們作為論據來闡明事理,非常具有說服力。如:《智子疑鄰》選自《韓非子》。《塞翁失馬》選自《淮南子》。
二、疏通課文
1、學生朗讀,自主探究。
2、四人小組相互交流探究。
3、小組提出無法解決的字詞,全班討論。然後教師打出課件,學生解釋加點的字。
聯絡上下文,解釋加點的詞:
宋有富人,天雨牆壞
不築,必將有盜
暮而果大亡其財
其家甚智其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
馬無故亡而人胡
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
居數月
其馬將胡駿馬而歸
家富良馬
其子好騎
墮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
死者十九
此獨以跛之故
這個環節一定要落實,這些加點詞語中有的屬於古今異義,有的屬於一詞多義,有的屬於詞類活用,不需要給學生分類,但一定要求學生結合上下文把意思講對,這也是為了幫助學生積累文言詞語,為以後學習文言文打基礎。
三、複述故事情節
在讀懂的基礎上,讓學生複述,加深理解。
四、多角度歸納寓意
1、先引導學生讀課本204頁錢鍾書伊索寓言新解,鼓勵學生多角度、有創意地發表見解。
⑴ 《智子疑鄰》:
積極方面:聽意見只應聽正確的,而不要看這意見是什麼人提出,對人不能持偏見。
消極方面:要注意自己與聽話者的關係,如果關係疏遠,即便說的意見正確,效果也不見得好。
⑵ 《塞翁失馬》:
這位失馬的塞翁,不以眾人之“吊”為憂,不以眾人之“賀”為喜,在複雜的現實面前,沉著冷靜,方寸不亂,既看到了“禍福同門,利害相鄰”,也看到了“禍福相轉而相生”,充分地體現了道家“淡泊無為,蹈虛守靜”的心態。這種禍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轉而相生”的觀點是符合辯證法的。但這種隨緣自適、隨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及相對主義觀點,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觀標準,是不夠科學的。同時,文末以“丁壯者……死者十九”來反襯塞翁之子以跛獨存,格調也較低。
2、如果學生覺得難,可提些問題進行啟發。同時也指導學生儘可能把話表述得簡潔、準確。如:討論《智子疑鄰》時,可問:對正確的意見應該採取怎樣的態度?如何正確對待別人提出的意見或建議?
學《塞翁失馬》,可以問:好事壞事能轉化嗎?必然轉化嗎?舉例說說好事、壞事在什麼條件下轉化?
福與禍的轉化,需要一定的條件,不能讓學生誤解成福與禍的轉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擊,變故,陷入困境,這是禍,但如果能從容、鎮靜,在困境中拼搏、奮起,那麼,這又不失為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當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喪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氣,那麼,這禍就只能是禍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轉化的點、條件。
五、擴充套件閱讀
課件打出成語:鄭人買履、買櫝還珠、畫蛇添足、守株待兔、濫竽充數等,讓學生講講這些故事及寓意。
六、佈置作業
1、翻譯文言文。
2、課外讀《伊索寓言》《中國古代寓言選》
【教後反思】
1、其實,並不是所有的寓言都適合多角度解讀,如《赫爾墨斯和雕像者》,其明白的寓意已經很難再有想像的餘地,一定要改變故事情節反而生硬。
2、確實很有必要引導學生多閱讀一些簡短深刻的文言寓言,既積累了一些成語,又提高了學生文言閱讀的能力。學生也很感興趣。
《寓言》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生字,能聯絡上下文理解重點詞意思。
3、結合生活實際領悟寓意,懂得“做事不能急於求成、違反事物規律”及“做多餘的事反而不恰當”這兩則語言說明的道理。
教學重點:結合生活實際領悟寓意,懂得“於求成、違反事物規律及“做多餘事反而不恰當”這兩則語言說明的理。
教學難點:能借注註釋及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
教學方法:講解、探究
教學準備:課件蒐集寓言故事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一、談話匯入,揭示課題。
你們知道的寓言故事很多,能給同學們講講嗎?最好能說出語言給你的啟示。
二、朗讀課文——奇文共賞
1、自讀:組織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句讀,讀得通順流利,並標註有疑問的地方。
2、互讀:組織學生協作組內分別輪流朗讀,並互相評讀儘可能解自讀時的疑難問題並標註互讀時產生的新的疑難問題。
3、聽讀:播放兩則語言的錄音朗讀,要求仔細聽讀,尤其注意字音和句讀。
三、疏通文意——合作釋疑。
1、小組合作,自己疏通文意。
2、各小組將不能解決的問題寫在紙上。
3、教師針對學生的問題集體釋疑
4、教師根據實際情況作必要指導
四、理解想象——配音作畫。
透過感知課文,我們對文中的人物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對作品中的故事有了一個感性的理解。那麼,如何能更深入的理解人物更準確的把握股市的內涵呢?
(自選配音或作畫的方式)
第二課時
一、創新設計——提升理解。
續編故事:現在這個農夫懊悔不已,他發誓再也不拔苗了。到了第二年,農夫又種禾苗了。這回,他……請同學們小組合作合編一個新的寓言故事。看誰的故事編的棒。
交流評價。
二、聯絡實際——拓展延伸。
在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故事呢?請大家用生動的語言敘述故事,用簡明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
三、總結全文——揭示寓意。
本節課中你在哪些地方有收穫呢?與同桌交流,並記錄下來。
四、積累內化。
1、背誦兩則語言。
2、認讀生字,指導書寫生字。
五、實踐活動
蒐集寓言故事準備開展一次寓言故事大賽。
板書
14古代寓言二則
揠苗助長畫蛇添足
將苗拔高強求速成畫完蛇能喝到酒不顧客觀實際
結果苗死反而弄糟又為蛇添足沒有喝到酒弄巧成拙
《寓言》教學設計7
【學習目標】
1、理解寓言的含義。
2、正確地把握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
3、感受優美的語言,學習精美的表達。
【學習重點】
感受優美的語言,理解寓言的含義。
【學習難點】
正確地把握人生態度。
【知識連結】
1.題目解讀
《白兔和月亮》一文中,白兔從自己的生活體驗中明白了,擁有月亮,並不能給自己增加幸福,反而徒增苦惱,那就不如沒有。《落難的王子》教人不要畏懼厄運,王子那樣脆弱的人都挺過來了,誰又不能呢,厄運可以使人變得堅強。
2.走近作者
周國平,著名哲學家,1945年7月生於上海。196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78年入學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系;先後獲哲學碩士、博士學位;1981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工作至今。其散文長於用文學的形式談哲學,諸如生命的意義、死亡、自我等,虔誠探索現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視關照心靈的歷程與磨難,寓哲理於常情中,深入淺出,平易之中多見理趣。
3.相關資料
(1)英國作家蕭伯納有句名言“人生中有兩大不幸,一是沒有得到他心愛的東西,二是得到他心愛的東西。”
(2)周國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贏得了無數讀者的青睞,無論花季還是老年,都能從他的文字中收穫智慧和超然。曾流傳一句話:“男生不可不讀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讀周國平。”
(3)介紹寓言
寓言,文學體裁中的一種。以散文或韻詩的形式,講述帶有勸諭或諷刺意味的故事。結構大多短小,主人公多為動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題多是懲惡揚善,多充滿智慧哲理。素材多起源於民間傳說。西方文學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臘的《伊索寓言》等。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莊子》、《淮南子》《韓非子》等著作中。
特徵:運用比喻,以小見大地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
【自主學習】
1.根據拼音寫漢字
險象die()生
各具風yun()
得失之huan()
心曠神yi()
bing( ) 告
e() 運
lu( ) 去
che xiao()( )
2.根據意思寫出相應的詞語。
(1)生怕失去個人利益的憂慮心情。()
(2)心情舒暢,精神愉快。( )
(3)優美的姿態神情。( )
3.“我”在情節的發展中起什麼作用?
4.“天哪,太可怕了,這件事落在我頭上,我可受不了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有什麼意義?
【合作探究】
5、找出故事情節中的兩次轉折。(把握結構)
6.白兔最終要求諸王之神撤銷決定說明了什麼?
7.這則寓言提到了人類有什麼含義?
8.王子落難前後性格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揭示中心。
9.文章結尾給人怎樣的啟示?
10.只有落難後才能戰勝脆弱,這是一條定律嗎?
【精讀精練】
讀《白兔和月亮》下面語段,回答文後的問題。
白兔仍然夜夜到林中草地賞月。可是,說也奇怪,從前的閒適心情一掃而光了,腦中只繃著一個念頭:“這是我的月亮!”她牢牢盯著月亮,就像財主盯著自己的金窖。烏雲蔽月,她便緊張不安,惟恐寶藏丟失;滿月缺損,她便心痛如割,彷彿遭了搶劫。在她的眼裡,月的陰晴圓缺不再各具風韻,反倒險象迭生,勾起了無窮的得失之患。
和人類不同的是,我們的主人公畢竟慧心未泯,她終於去拜見諸神之王,請求他撤消那個慷慨的決定。
11.這段文字採用哪些方法來寫白兔?表現了白兔的什麼特點?
12.選段第一句中的“仍然”一詞用得好,好在什麼地方?
13她牢牢地盯著月亮,就像財主盯著自己的金窖”這個句子是比喻句嗎?為什麼?
14.選段最後一句中的“和人類不同的是”這幾個詞能刪去嗎?為什麼?
15.文段中說“在她的眼裡,月的陰晴圓缺不再各具風韻,反倒險象迭生……”請你根據具體的情境,展開想象,將白兔所看到的“險象”具體的描述出來。
16.為這段文字添上一句結尾點明寓言的寓意。
【主題閱讀】
小溪
⑴春天到了,屋後的小溪突然活潑起來,整夜聽著她輕快的腳步聲一路跳躍。
⑵初搬到山上時,正值嚴冬,又是風又是雨的。我只好蟄伏在我的小屋裡,透過大大的玻璃窗,看雲天夕陽的變幻,山間晚霧的瀰漫;除此之外,就是這條小溪終日為寂寂深山加添一些生動的音符。我一直沒見過小溪的模樣,但我和她卻是那樣熟識。深沉的夜裡,當我讀累了,寫疲了時,我就放下書,擱下筆,靜靜聆聽小溪以她獨特的“溪語”訴說著大地的心聲。屋外寒風凜冽,冷雨敲毫,小溪的腳步總是遲緩沉重的,是她也耐這冬日的冷寂?她可曾看到我視窗透出的一熒燈火,體會些許我關懷的心意?多少時候,我倆是深相契連的。
⑶天氣漸漸暖和,小溪的步子也開始變得輕快流暢。想來,她一路穿過青山,行過原野,驀然發現溪邊的小花結了苞,小草冒了芽,初生的小蝸牛怯怯地探出了觸角;大地一片青蔥,萬物欣欣向榮,便不由得一陣驚訝,一陣歡喜,忙不迭地要將這好訊息帶給大家。聽聽,這小溪正以愉悅的聲音告訴你一
個亙古彌新的故事:春回大地!
⑷什麼時候,挑個風和日麗的好日子,我也下到小溪,探訪我這位神交已久的老朋友,小溪不知將以怎樣的歡樂迎接我哩!
17、把“屋後的小溪突然活潑起來 ”中的“活潑”換成“活躍”好不好?為什麼?答:
18、“這條小溪終日為寂寂深山加添一些生動的音符”,句中“生動的音符”指的是什麼?答:
19、小溪的腳步“遲緩沉重”是指小溪的什麼狀態?“輕快流暢”又是指小溪的什麼狀態?答:
20、“忙不迭地要將這好資訊帶給大家”中的“好資訊”是指什麼資訊?答:
21、作者在本文裡主要是用了什麼寫作手法把小溪寫得活靈活現的?
答:
【拓展提升】
22.寓言、是文學體裁中的一種。以散文或韻詩的形式,講述帶有意味的故事。主人公多為,也可是人或非生物。篇幅大多,情節較,主題充滿智慧和哲理。大多采用和的表現手法。西方文學中最著名的寓言故事是古希臘的《》。
23.由今天所學內容我們知道應如何面對厄運?我們遭遇厄運的人應怎樣培養堅韌意志?從自己或他人的經歷中舉出例項,說說怎樣面對困難,使自己堅強起
《寓言》教學設計8
一、授課時間:5月12日——13日
二、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9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默讀課文,能在讀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於求成;對意外的收穫不要存有僥倖心理做事要老老實實,成功要靠誠實的勞動。
3、能把故事講給別人聽。
三、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認字、寫字,朗讀課文,感悟寓意。
2、難點:“寓、截”的識記。“費、望、算”的書寫。感悟寓意。
四、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田字格黑板、課件、投影儀
五、教學主要方法:
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朗讀感悟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1、提問:你讀過成語故事嗎?舉例說說。
(像《刻舟求劍》那樣,講一個有趣的小故事,用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啟發,這樣的小故事叫“寓言”。學習“寓”字。
2、本課的兩則寓言,講的是什麼故事?這兩個故事各說明什麼道理?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讀課文。
(二)自學課文,自讀感悟。(學習第一則寓言)
1、讀(邊讀邊標出自然段,圈出生字。)
2、記(想利用多種識字方法識記生字)
3、想(你讀懂了什麼?)
4、問(這則寓言,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
(三)小組合作討論。
1、檢(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2、讀(分自然段讀課文,評一評誰讀得好,為什麼?)
3、議(這則寓言說明的道理)
◎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第1自然段,並回答:那個人為什麼在田邊轉來轉去?你是從哪個詞語中看出來的?他的心情怎樣?
巴望——盼望的意思。
焦急——心裡特別著急。
這個人急切地想讓自己田裡的禾苗長得快些,天天去看。由於心情急切,感到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高。於是他在田邊焦急地轉來轉去想辦法。(這是故事的起因。)
◎指名學生朗讀第2、3自然段,並回答:那個人想了什麼辦法幫助禾苗生長?他自己感覺怎樣?
筋疲力盡——形容非常勞累,沒有一點力氣了。
白費——白白地耗費。本課指白費力氣。
一大截——一大段。
他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裡拔,還認為“力氣總算沒白費,禾苗都長高了一大截。”(這是故事的經過。)
◎指名學生朗讀第4自然段,並回答:拔苗的結果怎樣?
結果禾苗都死了。(這是故事的結果。)
◎指名學生按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簡要複述故事。
(四)揭示寓意
(一)提問:禾苗為什麼都枯死了,這個人錯在哪裡?
1.禾苗只能自己慢慢生長。把禾苗往高裡拔,它的根被拔斷了,所以禾苗死了。
2.這個人急於求成,所以把事情辦壞了。
3.這個人錯就錯在不管禾苗的生長規律,急於求成,拔苗助長,結果事與願違,把事情辦壞了。
(二)自己遇到過哪件事,因為急於求成結果辦壞了?(舉例)
(三)你讀了《揠苗助長》這則寓言,懂得了什麼道理?
辦任何事情如果急於求成,不按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去辦,反而會把事情弄糟。
(五)指導書寫。
1、分析字型及結構。
2、師寫生看。
3、生抄寫生字。
第二課時
(一)複習檢查
1、認讀詞語。
寓言 寓意 焦急 焦慮 喘氣 計算 算盤
一截 攔截 丟失 費力 浪費 盼望 張望 氣喘噓噓
2、看圖講故事。
3、說一說《揠苗助長》這則寓言的寓意。
4、這節課我們將用上節課學習《揠苗助長》的方法來學習另一則寓言。齊讀課題。識記“守”。
(二)自學課文,自讀感悟。
1、讀(邊讀邊標出自然段,圈出生字。)
2、記(運用多種方法識記生字。)
3、想(你讀懂了什麼?)
4、問(這則寓言說明了什麼道理?)
三、小組合作
1、檢(檢查生字識記情況)
2、讀(評一評準讀得好,好在哪裡?)
3、議
(這則寓言說明的道理)
◎《守株待兔》裡的那個種田人是怎樣得到一隻野兔的?以後他是怎麼做的?結果怎樣?
討論第一個問題:
一隻野兔從樹林裡竄出來,一頭撞在田邊的樹樁上死了。種田人急忙跑過去,沒花一點力氣,白撿了一隻又肥又大的野兔。
——誰能回答得簡單一點?
一隻野兔撞在樹樁上,死了。種田人白撿了一隻野兔。
——按問題回答:那個種田人是怎樣得到一隻野兔的?(先說“誰”,再說“怎樣得到”,最後說“一隻什麼樣的野兔”。)
那個種田人白撿了一隻又肥又大的野兔。
那個種田人白撿了一隻撞死在樹樁上的野兔子。
比較兩個句子。思考:他為什麼能撿到?第二個句子說得更明白。
第二個問題。
種田人白撿了一隻野兔以後:
想:要是每天能撿到一隻野兔,那該多好啊。
做:從此他丟下鋤頭,整天坐在樹樁旁邊等著,看有沒有野兔再跑來撞死在樹樁上。
——他的想法能實現嗎?為什麼?
種田人的想法不能實現。因為野兔由於跑得快而撞死在樹樁上,是一件極偶然的事情,不可能天天有野兔撞死在樹樁上。
——你從哪裡知道野兔是由於跑得快而撞死在樹樁上的?
“一隻野兔從樹林裡竄出來”,“竄”是亂跑、亂逃的意思。所以說野兔跑得很快。
“丟下鋤頭”是什麼意思。
“丟下鋤頭”就是不種田了,一心只想等到野兔。
討論第三個問題:
結果:兔子沒等到,莊稼全完了。
(3)指名學生按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簡要複述《守株待兔》這個故事。
四、揭示寓意
(一)樹立形象靠感受。
1.朗讀《守株待兔》,想想那個種田人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2.討論:那個種田人太傻了,野兔不可能總撞死在樹樁上。
(二)分析錯因要思考。
1.提問:那個種田人錯在哪裡?
2.討論。
(1)那個種田人白撿了一隻撞死在樹樁上的兔子,就想每天能撿一隻,那是不可能的。
(2)那個種田人把偶然性當成必然性,不懂得事物是發展變化的,存在僥倖心理,希望還能不勞而獲。
(3)那個種田人丟下鋤頭,守株待兔,兔子沒等到,莊稼也完了。
(4)那個種田人錯就錯在存有不勞而獲的僥倖心理,結果把事情辦糟了。
(三)揭示寓意需提煉。
1.讀了《守株待兔》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麼道理?
《守株待兔》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不能存有不勞而獲的僥倖心理。(寓意)
2.“守株待兔”這個成語就來源於這個故事。成語“守株待兔”是用來比喻不主動努力,而存有萬一僥倖的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穫。
五、指導書寫。
1、分析字型及結構。
2、生試寫“守、肥、樁、比”,評價後再寫。
3、生抄寫生字。
27、寓言兩則
揠苗助長:急——拔苗——苗死
做事不可急於求成
守株待兔:幹活——撿兔——等兔——等不到
莊稼全完
對意外的收穫不要存有僥倖心理。
八、作業佈置。
1、把課文中的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2、課外:閱讀寓言故事
《寓言》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初步把握寓言內容。
2、學會歸納寓意的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內涵。
3、聯絡生活,學會正確對待榮辱、正確選擇人生。
【教學重點】
學習歸納寓意的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內涵。
【課前準備】
預習課文內容,掃清文字障礙。
匯入:透過學生談自己對“什麼是寓言”的理解,老師介紹有關寓言的知識,匯入新課。
【教學過程】
一、學習目標
1、整體感知,初步把握寓言內容。
2、學習歸納寓意的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內涵。
3、聯絡生活,學會正確對待榮辱、正確選擇人生。
二、檢查預習(生字注音解釋)
嬉戲(xī) 稟告(bǐng) 厄運(è)
慧心:佛教用語,指能夠領悟佛理的心。這裡泛指智慧。
慷慨:不吝嗇。
閒適:清閒安逸。
審美:欣賞、領會事物和藝術品的美。
風韻:優美的姿態神情。
得失之患:生怕失去個人利益的憂慮心情。
三、整體感知,概括寓意
引導學生學習《白兔和月亮》,步驟如下:
1、朗讀。(把握文意,揣摩語言。)
2、複述。(朗讀課文,完整複述。)
3、精縮內容。(用一句話概括文章內容。)
4、概括寓意。(根據文章內容,感悟所學道理。)
請學生當一次老師,按照出示的學習步驟總結出寓言《落難的王子》的寓意。
四、研讀賞析,對比閱讀
1、《白兔和月亮》在情節上有兩次轉折,你能找出來嗎?
2、白兔得到月亮前後呈現出兩種不同的心態,你能用文中的四個字的詞語概括嗎?
3、白兔得到月亮後必然會產生得失之患嗎?有無得失之患的關鍵在哪裡?
4、白兔為什麼請求諸神之王撤銷那個“慷慨的決定”?
5、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後來為什麼能夠頑強地面對厄運?
6、落難之後才能戰勝脆弱,這是一條規律嗎?沒有遭遇過厄運的人應該怎樣培養堅韌的意志?
五、體驗反思,拓展與延伸
1、有人認為,《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是與其擁有,不如沒有。對此你是怎樣理解的?
2、學過《落難的王子》後,如果你遭遇了厄運你會怎麼做?
3、展開你豐富的想象,描繪一下白兔請求諸神之王撤銷慷慨決定時的情景及對話。
六、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的《人生寓言》告訴我們:“擁有巨大的利益會勾起無窮的得失之患”“厄運能使脆弱的人變得堅強起來”。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遠離欲壑,健全自己的人格;藐視困難,直麵人生!
七、作業
試著寫一則寓言,題目自擬。
要求:符合寓言的文體特點,500字左右。
【教案點評】
本教案突出了對學生的人文教育和語文素養的培養。教學設計上,運用對比閱讀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的教讀帶動學生的學習,給學生以方法的指導,既體現了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又激發了學生參與學習、探究問題的積極性。
《寓言》教學設計10
第一課時
亡羊補牢
〖教學目標
1、理解亡羊補牢這個成語的意思。
2、理解寓言內容,正確回答課後問題,懂得寓言的寓意。
3、練習用“從此”造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並能聯絡學習、生活實際,發表感想。
〖教學用具
錄象、自制教學幻燈片等 。
〖教學過程
一、複習檢查
1、說出“掩耳盜鈴”的意思。
2、回憶學習“掩耳盜鈴”的方法:
圖文結合 理解內容 反覆朗讀 悟出道理 聯絡分析 加深理解
二、講讀第一則寓言──《亡羊補牢》(出示課題)
1、釋題:亡—丟失,牢—關牲口的圈 。亡羊補牢──羊丟失後修理羊圈。
2、分節讀文,質疑:
糾正讀音:街坊 坊讀輕聲
窟窿 窿讀輕聲
質疑:
3、看錄象,思考問題,理解大意:
那個養羊人丟失第一隻羊後,聽了街坊的勸告是怎樣想的?(用──劃出)結果怎樣?
當養羊人第二次丟失羊後,他是怎樣想的?(用~~~~劃出)結果怎樣?
4、細讀課文,歸納寓意:
幻燈出示:“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幹什麼呢?”
⑴ 把這個反問句換成肯定句: 羊已經丟了,修羊圈沒有用。
⑵ 問:修羊圈有沒有用?為什麼?
(修了羊圈就不會再丟羊了,有用而且一定要修。)
⑶ 比較句子:“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幹什麼呢?”“羊已經丟了,修羊圈沒有用。”(反問句語氣更強,突出了養羊人根本沒有想到後果,執迷不悟。指導朗讀,用毫不在意的語氣讀出。範讀,個別讀,齊讀。)
⑷ 討論如果你是養羊人,你會怎樣做?
過渡:由於養羊人沒有你們正確的想法,所以就出現了又丟了一隻羊的結果了。
出示句子:他很後悔,不該不接受街坊的勸告。
⑴ 理解填空:養羊人現在感到很──,明白了應該──街坊的勸告。
⑵ 比較句子:他很後悔,不該不接受街坊的勸告。
他很後悔,應該接受街坊的勸告。
(前一句兩個“不──不”雙重否定,突出表明了養羊人知錯改錯的決心。)指導學生讀出“後悔、知錯”的語氣。個別讀,範讀,齊讀。
⑶ 從哪些地方看出他真的後悔呢?用“”劃出有關的詞語。(“趕快、結結實實”可看出他的行動上改過了)指導讀出重音。
⑷ 討論:養羊人現在才後悔,現在才動手修羊圈晚了嗎?
5、朗讀全文,思考:
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
四人小組討論:個別答,然後老師小結。
小結:這則寓言故事說明了一個人做錯了事,及時改正還不遲,改正得越快,錯誤造成得惡果就越小。現在我們通常用亡羊補牢這個成語比喻發生錯誤後及時糾正,補救還不算晚。
三、指導複述課文,聯絡生活實際談感想
四人小組討論,指名談談。
四、堂上練習
1、指導造句:
從此──
先讀書上得例句,理解詞語意思後,再試說句子。
五、作業
1、熟讀本則寓言,試背。
2、說出“亡羊補牢”成語的意思。
第二課時
南轅北轍
〖教學目標
1、理解句意,讀懂《南轅北轍》的故事內容,體會其中的道理。
2、透過自學質疑、討論解疑、興趣表演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學素養。
〖教學重點
理解《南轅北轍》故事內容,認識其中的道理。
〖教學難點
體會、領悟道理。
〖教學具
大黑板 多媒體課件
〖預習要求
閱讀課文,初步瞭解故事內容。
〖教學過程
一、自學質疑
1、自由閱讀,個人質疑:
⑴ 可質疑詞句意以及個人想了解的問題。
⑵ 個別指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閱讀。
2、學生說問題,教師歸納問題:
詞義:盤纏 硬要。
問題:“南轅北轍”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南轅北轍》中那個做車人是怎麼想的?他的朋友又是怎麼想的?誰的想法對?為什麼?
3、組織閱讀課文:
⑴ 齊讀;
⑵ 自由讀;
⑶ 個別指導。
二、討論解疑
1、隨機閱讀,結合課文,聯絡實際理解詞義。
盤纏(路費) 硬要(一定要)
2、通讀課文,進一步認知課文。(讀中思考問題)
3、學習小組組織討論:
⑴ 組長負責結合組員。
⑵ 針對問題討論,組長歸納小組意見。
⑶ 選代表作答。(可以把這個機會讓給膽小的同學,讓他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三、小組彙報、講讀課文
1、組員彙報形式(自由選):
讀文作答 口頭說答 自由表演
2、評點講析:
⑴ 動畫演示故事梗概。(結合演示評析學生作答內容,加深對課文的瞭解。)
⑵ 自由閱讀、分角色閱讀,理解問題。
① 角色:坐車人;
② 角色:朋友
⑶ 結合課件動畫、生活實際,認知“坐車人”和“朋友”誰對誰錯。
課件片段說明(動畫展示) 北▲
結果:離楚國越來越遠
南▼ (楚國)
3、引申闡發道理:
⑴ 總結故事內容 ,複述故事。
⑵ 講說道理,理解南轅北轍詞義。
本來要往南而車子卻向北走,比喻行動和目的相反。
⑶ 結合實際、課件演示深刻理解故事。
告訴我們做事要明確方向,如果方向錯了,無論條件多好,也不能到達目的。
四、興趣表演、加深理解
1、自由閱讀,指名複述。
2、小組結合,導演故事:
⑴ 分擔角色;
⑵ 人物語言、動作、表情。
3、總結小評,啟發教育:
做事要明確方向不能背道而馳。 聽取別人善意的意見。
五、作業佈置
1、把《南轅北轍》故事講給別人聽。
2、根據自己學文體會,寫讀後感。
3、蒐集古代寓言故事:
以羊替牛、濫竽充數、狐假虎威、高山流水、曾參殺人、畫蛇添足、後來居上、井底之蛙、驚弓之鳥、庖丁解牛、買櫝還珠、拔苗助長、疑鄰偷斧、愚公移山、曾子殺豬、打草蛇驚、紙上談兵。
《寓言》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讀課文,學講、表演寓言故事。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
情感目標:透過寓言故事受到教育:應該學會正確對待自己的過失,懂得掩蓋過失會有不良的後果,懂得看問題,做事情要多換角度去想一想,做一做。
內容分析
教學重點:在對寓言故事的情感體驗和生活體驗中感受寓意、明白道理。
教學難點:在對寓言故事的情感體驗和生活體驗中感受寓意、明白道理。
教學準備
圖片
教學流程
一、談話匯入,揭示課題
1. 師:同學們喜歡看寓言故事嗎?說說你自己曾經看過哪些寓意故事呢?
2. 揭示課題:今天老師將介紹新的寓言故事給你們。(板書:寓言兩則讓學生齊讀)
3. 解釋課題:什麼叫“寓言”?(寓言:就是用有趣的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則”就是“篇、個”的意思,兩則就是告訴咱們這課共有兩個故事。
第一則:《掩蓋過失的貓》
二、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
1.請學生自由讀課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注意讀準字音。
2.思考:“掩蓋過失”是什麼意思?讀了課文你想到了什麼?
3.練讀課文,互評互議。(注意聽辯“捕瘦蚤嗆”的發音),達到讀熟。
4.說一說,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三、精讀課文,理解內容
教師出示:有一隻貓,總愛吹噓自己,對自己的過失卻百般掩蓋。
引導學生體會這隻貓的弱點,“愛吹噓”正是“掩蓋過失”的原因。
自由讀文,想一想文中的貓有幾次“過失”?他是怎樣“百般掩蓋”的?
1.學生自讀課文後小組交流。
2.討論:貓為什麼要“百般掩蓋”自己的“過失”呢?(愛虛榮,要面子)
3.有感情朗讀,抓住“吹噓、百般掩蓋”等關鍵詞表現貓的虛榮、自欺欺人。
4.引讀:有一隻貓,總愛吹噓自己,對自己的過失卻百般掩蓋.......“他卻說.......”“他卻笑著說......”“他卻對夥伴們說.......”
四、理解寓意:這隻貓,為了吹噓自己,掩蓋過失險些喪命,不知道這隻被救上來的貓是否會從中得到教訓。同學們想想該對他說些什麼?才能讓他以後正視自己的過失。
學生自己練說,在小組說,全班展示。培養學生表達的自信心,認識掩蓋過失的危害和後果。
第二則:躲雨
一、讀一讀寓言
1.練讀《躲雨》。學生自讀課文,同桌互評互讀,做到讀正確,讀流利。
注意聽辯“嚷跨刮否咂”的發音
2.說說這則寓言講了一件什麼事?
提示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3.學生自由練讀,然後小組講故事,指名上臺將給同學們聽,看誰能把故事講得完整、具體。
抓住“喜出望外失望垂頭喪氣嚷”等關鍵詞,進入故事情境。
二、演一演故事
1.讓學生分角色表演,將故事情節透過語言、動作、表情等表達出來。
2.引導學生評議,重點落實到是否能透過讀文中的關鍵詞句,將故事的發展過程表現出來。
三、說一說寓言
透過剛才的學習,你有什麼遺憾?(要是.......)是的,如果他們去試一試,那事情的結果就會不一樣了。看來我們遇到事情一定要親自去做一做,試一試,這樣才會不會留下遺憾了。
《寓言》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8個,積累詞語8個。理解“自相矛盾、掩耳盜鈴”兩個詞語的意思。積累句子若干。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能落落大方地把成語故事講給大家聽。
4、使學生明白做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誇大其詞,更不應該自欺欺人。
教學重點:
讀文理解“自相矛盾、掩耳盜鈴”兩個成語的寓意。
教學難點:
透過理解“矛盾是什麼意思”、“那個盜鈴人的想法錯在哪裡”等問題來體會寓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課文錄音、寫有句子的幻燈片
教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揭示課題
1、啟發談話:小朋友,我們學過哪些寓言故事?還記得它所告訴我們的道理嗎?
2、板書課題,齊讀24 寓言二則
3、寓言故事篇幅短小精悍,常常透過一個來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二、自學生字,練習讀《自相矛盾》
1、自己讀讀課文,要求:字字音準,文通句順
2、自學
3、小組交流檢查
4、檢查
(1)讀詞語:矛盾銳利戳穿誇口堅固自相矛盾啞口無言
(2)理解詞義
(3)交流讀文
三、理解寓意,熟讀課文
1、讀了課文後,你認為“矛”和“盾”是指什麼?矛盾又是什麼意思?
2、找找有關句子讀讀
3、這個寓言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做事要實事求是,不能誇大其詞)
4、再讀課文
四、用上述方法來學《掩耳盜鈴》
1、讀詞語:鈴鐺掩耳盜鈴(掩耳盜鈴中“掩耳”是什麼意思?“盜鈴”呢?)
2、讀文,找出那個偷鈴時是怎麼想的?結果呢?
3、你覺得這個想法錯在哪兒?
4、揭示寓意:這個寓言告訴我們做事不要自欺欺人(自己欺騙自己)。
5、讀這則寓言
五、擴充套件閱讀
1、你還知道哪些成語故事?
2、介紹《伊索寓言》
《寓言》教學設計13
教學要求
1、知識與技能
(1)學會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能借助註釋理解課文,初步領悟課文所講的道理。
2、過程與方法
(1)透過查詢各種工具書或藉助註釋來理解課文。
(2)透過分析重點詞句來初步領悟課文所講的道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讀寓言,理解寓意,領悟道理。
重難點、關鍵
能借助釋文理解古文,初步領悟審議所講的道理。
課時劃分:
兩課時。
教具準備:
課件(出示重點句子)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情匯入
1、同學們,你們記得的學過的寓言故事有哪些?請你們選擇一兩個講給同學們聽。(學生髮言)讀過這些寓言故事之後,你明白了一些什麼樣的道理?
2、寓言就是蘊涵著一個深刻的道理的短小的故事。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寓言《刻舟求劍》,相信你們一定能從中明白更多的道理。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老師範讀,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學生髮言)
2、學生自讀,畫出並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詞。
3、師生評價,正字正音。
4、熟讀課文,對照譯文了解課文內容。
5、提出不懂的問題。
三、深入理解內容,瞭解寓意
1、以小組為單位解決疑難問題。
2、在班上討論,研究小組內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
思考:
(1)你用什麼辦法找到《刻舟求劍》中楚人丟失的那把劍?
(2)《刻舟求劍》的故事為什麼要詳寫“刻記號”這一節?(楚國人刻舟時把握十足的'神態和“求劍”時茫然沒有結果的無奈相映成趣,這一細節生動地刻畫了這個愚蠢、不知變通的傢伙的心理狀態。想像“刻舟”時的神態和“求劍”時的茫然。)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要讀出同船人催楚國人時著急、懷疑的語氣和楚國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語氣。)
4、楚國人錯在哪裡?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1)小組內交流。
(2)全班交流。
四、複述故事內容
1、同桌互相講一講。
2、指名班上覆述。
第二課時
一、談話匯入
1、同學們,你們聽說過“鞋穿著舒服不舒服只有自己的腳知道”這樣一句話嗎?你能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嗎?(學生髮言)
2、在春秋時期的鄭國有一個買鞋的人就跟你們想的不一樣。(板書課題:鄭人買履)
3、看到題目你想知道什麼?(學生質疑)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老師範讀課文,學生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2、學生自讀,畫出並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詞。
3、師生評價,正字正音。
4、熟讀課文,對照譯文了解課文內容。
5、提出不懂的問題。
三、檢查學生學習情況
1、字音:自度持度寧信度
(指名讀,糾正加點字的讀音。)
2、出示四句含有“之”字的句子的投影。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而忘操之。
(3)反歸取之。
(4)何不試之以足?
四、深入理解內容,瞭解寓意
1、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理解課文。
2、班上討論小組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感悟寓意。
(1)出示投影:生活中我們把這種不知變通、墨守成規、不講實際叫做教條。結合生活實際,談一談有沒有這種現象。我們現代人應該如何去處理呢?
(2)出示投影:生活中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要多動腦筋,不能完全照抄責成的經驗,避免出現鄭人買履這樣的錯誤。
五、練習複述並背誦課文
1、同桌互相講一講。
2、指名班上覆述。
3、練習背誦課文。
《寓言》教學設計14
學習目標
1.認識6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紀昌學射、妻子、百發百中、扁鵲治病、拜見、理睬、腸胃、湯藥、醫治、無能為力”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聯絡有關詞句,體會人物的想法,體會到“學習要練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漸、聽取別人正確意見”的道理。
3.練習提出問題和大家討論,發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課前準備
1.查閱有關扁鵲的資料。
2.多媒體課件。
A 案
第 一 課 時
匯入新課,激發讀書興趣
我們讀過《驚弓之鳥》的故事,還記得故事中的更贏嗎?他不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判斷能力。今天,我們再去認識兩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們是誰呢?箭法又如何呢?
多媒體出示句子:
飛衛是一名射箭能手。有個叫紀昌的人,想學習射箭,就去向飛衛請教。
後來,紀昌成了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
讀句子:說說從句子中,你瞭解到了什麼?還想了解什麼?(學生可能說:知道飛衛和紀昌都是射箭能手,知道紀昌是飛衛的徒弟,並且他能百發百中。可能提出這樣的疑問:飛衛是怎樣教紀昌的,使他成了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
要想解開心中的疑問,我們就來讀寓言故事《紀昌學射》,我想,你不僅會從故事中找到答案,還會得到有益的啟示。
自讀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讀準字音,把課文讀正確。
2.想想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為心中的疑問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麼問題想跟大家探討?你得到了什麼啟示?
交流討論,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指名讀課文,注意指導學生讀正確字詞句。
2.彙報紀昌怎樣學射的,指導學生說文章的主要內容。
紀昌想學習射箭,向飛衛請教。飛衛讓他練眼力,先練眼睛盯著一個目標,一眨不眨,後練把極小的東西,看成一件很大的東西,紀昌都照做了後,飛衛才開始教他開弓、放箭。後來,紀昌成了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
3.討論疑問和交流啟示。
學生可能提出以下疑問:飛衛為什麼先讓紀昌練眼力,而不先教他開弓放箭?根據學生的交流,教師可適時引導,讓學生從多角度體會故事的寓意。
a.假如紀昌不先練眼力,他會百發百中嗎?
小結:紀昌學射的故事,告訴我們學任何本領,都要有紮實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領,就要先練眼力。要想掌握騎車本領,就要……;要想掌握滑冰本領,就要……;要想掌握操作電腦本領,就要……;要想掌握……,就要……。你能舉例說一說嗎?
b.假如紀昌沒跟飛衛學射,而跟一個普通箭手學射,會成為射箭能手嗎?
c.出示句子,讓學生有感情朗讀,並說說有什麼體會。
紀昌回家之後,就開始練習起來。妻子織布的時候,他躺在織布機下面,睜大眼睛,注視著梭子來回穿梭。
紀昌記住了飛衛的話。回到家裡,又開始練習起來。他用一根長頭髮,綁住一隻蝨子,把它吊在視窗。然後每天站在蝨子旁邊,聚精會神地盯著它。
小結:看來,對學習來說,好老師的指導和自己的努力都起著很大的作用。
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重點指導讀課文的二、三自然段。
一是讀好老師飛衛的話,要讀得清楚明白。
二是要讀好紀昌的做法,透過“躺”“睜大”“注視”“每天”“聚精會神”“盯”等詞語,讀出他的認真和虛心。
三是要讀出紀昌練習眼裡取得的非凡成績──就是有人用針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會眨一下;那隻小蝨子,在紀昌的眼裡一天天大起來,練到後來,大得竟然像車輪一樣。要讀出誇張的描寫。
識字、寫字、寫詞
1.識字:妻、蝨。
2.寫字、寫詞。指導重點:“昌”不能寫成“冒”。“妻”把上半部分“”與下半部分“女”連起來。“刺”左半部是“”不是“束”。
第 二 課 時
匯入新課
我們已經認識了射箭能手紀昌, 這節課再來認識一位著名人物, 他是誰,又是從事什麼職業的呢?
多媒體慢慢播放故事或教師介紹扁鵲其人。(略)
師:看來,扁鵲真不愧是神醫啊。就是這個神醫扁鵲,與蔡桓公之間發生了一個小故事,被人們廣泛傳頌。因為故事雖然簡單,卻給人以深刻的啟示。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篇寓言故事《扁鵲治病》。
自讀自悟,完成以下自學要求
1.讀準字音,把課文讀正確。
2.邊讀邊思考:扁鵲幾次見蔡桓公?都說了什麼?結果怎麼樣?練習簡要地講述課文內容。
3.提出自己的疑問或寫下自己所得到的啟示,準備與大家交流。
交流討論,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指名讀課文,注意指導讀好“蔡桓公、敷燙、骨髓”等詞和第六自然段中扁鵲說的話:“皮膚病用熱水敷……”。
2.指名講述課文的主要內容。
3.交流討論。
a.交流學生的疑問。
學生可能產生這樣的疑問:扁鵲是有名的神醫,蔡桓公怎麼會不相信他?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鵲為什麼還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說?扁鵲早知道蔡桓公要來請他,為什麼幾天前就跑到秦國去了?
結合學生的疑問,結合討論,體會蔡桓公根本沒有覺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鵲的話;而扁鵲出於醫生的醫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當他覺得自己無法治療時,跑到秦國,是出於自己安全的考慮。
指導學生讀好扁鵲的話和蔡桓公的態度。扁鵲的話和蔡桓公的態度要結合揣摩他們的心理讀來讀。扁鵲的話要誠懇耐心。
如:扁鵲第二次來看蔡桓公之前是怎麼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聽了很不高興,沒有理睬他”。他心裡會怎麼想?
“蔡桓公聽了非常不高興。”他心裡會想什麼?
“蔡桓公覺得奇怪,派人去問他。”蔡桓公會怎麼想,怎麼說?
“蔡桓公渾身疼痛,派人去請扁鵲給他治病。”此時渾身疼痛的他,又會怎麼想呢?
b.交流受到的啟示。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可適時點撥:蔡桓公怎樣才不會死呢?本來是皮膚上的小病,怎麼會要人命呢?使學生體會到防微杜漸,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不能固執己見等道理。
c.如果能夠跨越時空,你想對蔡桓公說什麼?用幾句話寫下來,想想蔡桓公聽了你的話會說什麼?也用一兩句話寫下來。題目可用《跨越時空的對話》。
例文:
跨越時空的對話
我:蔡桓公,我讀了你的故事,雖然你是國君,你又快死了,我還是忍不住要說你兩句:扁鵲是那樣著名的醫生,你怎麼把他當庸醫一樣看呢?怎麼懷疑他想顯示自己的高明呢?他幾次提醒你,你怎麼就那麼固執地認為自己沒病呢?小病終於因沒有及時治療成了不治之症,這都怪你自己啊!我想你一定也在後悔吧!
蔡桓公:唉,你批評得沒錯。我快死了,沒別的願望,只希望大家從我的事中吸取教訓吧!那個詞叫什麼?對,叫“防微杜漸”吧!
認讀生字,抄寫字詞
對比記憶:“腸、燙、湯”的字形,寫正確。睬:右半部撇下不要寫成“米”。蔡:“祭”的第五筆是“フ”第六筆是捺。
B 案
第 一 課 時
板書課題《紀昌學射》
1.讀課題,懂得課題是什麼意思嗎?你想從課文中知道什麼?(學生可能提出:紀昌跟誰學射箭?紀昌怎樣學射箭?結果學得怎樣?)
2.請帶著你要了解的問題讀課文。
自讀課文,完成自學要求
1.讀熟課文,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認讀生字。
2.根據對課文內容的瞭解,請補充好題目:紀昌學射;紀昌學射。
彙報交流,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指名讀課文,講述課文的主要內容。
學生講述主要內容時,如果有困難,教師應給予提示:紀昌跟誰學射箭?紀昌怎樣學射箭?結果學得怎樣?
2.交流對課題的補充情況,並請學生在文中找出表現所填詞語的意思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讀。
學生可能填寫:“紀昌認真學射、紀昌刻苦學射、紀昌學射很用功、紀昌學射很有毅力和恆心、紀昌學射不怕辛苦”等,結合這些詞語,說說從哪看出來的,重點指導讀好第二、三自然段。
體會寓意
1.談一談,讀了這個故事,你有什麼體會或想法?
2.總結:紀昌學射這個故事,真的是像同學們說的一樣,給了我們很多啟示。最重要的是,它讓我們知道了,學習本領,絕不是簡單的事,不僅要練好基本功,還要有認真學習的態度、堅持不懈的毅力。
學習生字,書寫生詞
第 二 課 時
交流關於扁鵲的資料
板書課題,引導閱讀
1.透過交流,我們知道扁鵲是著名的神醫,今天我們就來讀一個扁鵲的故事──板書課題《扁鵲治病》。能猜猜他治病的結果嗎?
2.那麼,扁鵲為誰治病,結果是否如你們所料呢?
自讀課文,瞭解主要內容
1.檢查讀課文,彙報主要內容。學生彙報主要內容時,做以下板書:
蔡桓公神醫扁鵲
全身疼痛──死了無能為力──跑了
2.細讀課文,請寫出這個有違常理的結果的原因,能寫幾條寫幾條。
交流討論,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先在小組內交流原因,形成小組意見;再以小組為單位全班交流。根據學生交流,梳理出主要原因,小結:小病是覺察不出來的,覺察出來已經晚了;小病不治終將釀成大病,即使是神醫也救不了命;聽到醫生說自己有病,就不高興;不接受別人正確的意見,對自己是十分不利的。
2.根據學生的交流,引導學生讀好課文,尤其是扁鵲和蔡桓公四次相見的段落。
3.如果有其他疑問,可以提出來討論。
學習生字,書寫練習
總結拓展
紀昌學射和扁鵲治病這兩則寓言,使我們明白了學習、做事、做人的道理。這樣優秀的寓言故事還有很多,請同學們課餘時間讀一讀“鄭人買履”“買櫝還珠”“自相矛盾”等寓言故事,相信你一定能得到更多有益的啟示。
《寓言》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懂得這兩則寓言的寓意。
2、學會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勸告等詞語的意思。
3、能用自己的話將這兩則寓言講出來。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入題
1、上學期我們學過一則寓言叫做《刻舟求劍》,講了個什麼故事,誰能說說!
2、這位刻舟求劍的人在上岸後能不能找到他丟失的劍?這個故事諷刺了──
3、像這樣用一個短小的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或是諷刺一些人,說是寓言。
4、今天我們要一起來研究第九課《寓言兩則》
二、題意
1、寓就是寄託、包含的意思。言則是講道理。
2、則的意思是?(篇)
3、這兩則寓言又將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或是諷刺了哪種人。先來研究第一篇,跟著我一起寫課題──亡羊補牢。
三、初讀課文
1、讓我們先來看看這篇故事講了什麼?請大家自由講課文,瞭解故事。
2、誰能不看書,用自己的話將故事講給大家聽聽?
3、聽了同學講的故事,課題中的亡是什麼意思?能從課中文找出一個詞來解釋牢嗎?
4、牢的願意是指關性口的圈,而課文中指的是羊圈!
5、瞭解了課意,再去讀課文,用一句話完整的句來概括課題的意思。
四、精讀課文
1、亡羊就是丟失了羊,故事中,這位養羊人,共丟了幾頭羊,都是怎麼丟的,從課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讀一讀。
第一次:一天早上,他去放羊,發現少了一隻。
⑴ 這羊少的原因是什麼?
⑵ 窟窿:注意窿讀輕聲;記字寫字;理解字義──洞。
⑶ 因為__________所以養羊的人少了一隻羊。
第二次: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發現羊又少了一隻。
⑴ 這回丟的原因是什麼?
⑵ 依然是那個窟窿惹的禍。你想對養羊人說些什麼?
2、街坊也像你們一樣的熱心,當他在第一次丟羊的時候,就在勸他了,找出來讀讀。
3、對著街坊(解釋:鄰居)的好言相勸,養羊人卻是那麼地怎樣?(說出他的不在意,無所謂)
4、第二次丟羊後,養羊人心情大不一樣,他非常地──後悔!此時,他又想些什麼,做些什麼?
5、是啊,從圖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用你的話來說說看吧。
6、以後,羊圈裡的羊再也不丟了!
五、體會寓意
1、試想,當然勸過他的街坊正在好路過這兒,他會說些什麼?
2、丟了兩次羊了,如果再不修羊圈的話,後果會?
3、由此可見,像養羊人這樣的錯誤,只要( ),就( )。
4、所以在亡羊補牢後面還有一句話,就是──未為遲也(為時不晚)。
5、在生活學習中,我們一定也有類似的現象,聯絡生活的實際,四人一小組說說看。(環境汙染、防眼近視)
六、認讀生字
1、本文還有幾個需要識字的生字:
寓、街坊、窟窿
2、書寫提醒。
〖板書設計
亡羊補牢
第一次 第二次
丟 丟
不補 趕快堵
又少 再沒丟
未為遲也
第二課時
南轅北轍
一、複習匯入
1、上節課,我們一起了解了寓言《亡羊補牢》的寓意,知道只要( ),就( )。
2、本節課,我們將一起研究另一則寓言,板書:南轅北轍
3、有知道這個故事的嗎?來說說看(師適量補充)
二、瞭解故事
1、聽了故事,你想說什麼?
2、這位要去楚國去的人,能到到他的目的地嗎?
3、轅是車槓;轍是車輪在路上留下的痕跡。這個寓言告訴我們什麼呢?(轅向南轍向北,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結果離目標越來越遠。)
三、精讀故事
1、楚國在南邊,這個人卻要往北走,我們都知道這是不可能實現的,他的朋友也在苦苦地相勸。找出他與朋友的對話,同學一起來讀讀。
2、分角色讀。點評(讀出了朋友的不解、誠懇,讀出了他的固執)
3、用上雖然但這個名式來解釋一下,這個人到不了楚國的原因。
(雖然他的馬跑得很快,但離楚國越來越遠)
4、朋友一連串的問題也沒有讓這位固執的人方向,只能看著他越走越遠,讀課文的最後一段。
5、看著越走越遠的車伕,你想對他說些什麼?
四、課外延伸
1、這個成語來源於《戰國策·魏策四》,是發生在戰國後期的一個故事。想聽聽嗎?
戰國後期,一度稱雄天下的魏國國力漸衰,可是國君魏安釐王仍想出兵攻伐趙國。謀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鄰邦,聽到這個訊息,立刻半途折回,風塵僕僕趕來求見安釐王,勸阻伐趙。季梁對安釐王說:今天我在太行道上,遇見一個人坐車朝北而行,但他告訴我要到楚國去。楚國在南方,我問他為什麼去南方反而朝北走?那人說:不要緊,我的馬好,跑得快。我提醒他,馬好也不頂用,朝北不是到楚國該走的方向。那人指著車上的大口袋說:不要緊,我的路費多著呢。我又給他指明,路費多也不濟事,這樣到不了楚國。那人還是說:不要緊,我的馬伕最會趕車。這人真是糊塗到家了,他的方向不對,即使馬跑得特別快,路費帶得特別多,馬伕特別會趕車,這些條件越好,也只能使他離開目的地越遠。說到這兒,季梁把話頭引上本題:而今,大王要成就霸業,一舉一動都要取信於天下,方能樹立權威,眾望所歸;如果仗著自已國家大、兵力強,動不動進攻人家,這就不能建立威信,恰恰就像那個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一樣,只能離成就霸業的目標越來越遠!魏安釐王聽了這一席話,深感季梁給他點明瞭重要的道理,便決心停止伐趙。
2、古人還用文字記錄下這個故事:
出示:今者臣來,見人於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
3、讀這篇古文,感知古文的不同。幾千年前的故事,你來品味品味,看能不能理解。
五、寓言故事
1、說說你收集到的寓言,看看大家能不能領會你所說的故事說,含著一個怎樣的道理。
2、聽了這麼多的故事,的確讓我們受益非淺。在生活中,這些道理將讓我們變得更加的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