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寓言> 兒童成語動物寓言故事(精選12則)

兒童成語動物寓言故事

兒童成語動物寓言故事(精選12則)

  寓言故事是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它的結構簡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兒童成語動物寓言故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兒童成語動物寓言故事 篇1

  一個讀書人帶著他的幾名弟子外出,正好遇到天下雨,路滑,很不好走。

  他們看到一輛飯車,正停在高高的山路上歇息著。讀書人用手指著那輛飯車對弟子們說:“你們看,那輛飯車要不了多會兒肯定會翻覆。”弟子們不解地看著那輛車說:“為什麼呢?”讀書人說:“你們看就是了。”說著,他們繼續行路。

  他們剛走了十幾步遠,忽聽到一片喧鬧聲從山路那邊傳來,他們驚奇地回頭看時,那輛飯車果然已經翻了。幾個弟子覺得老師果然料事如神。他們問:“先生,您何以知道那車會翻的呢?”

  讀書人說:“我是從這件事的一種趨勢中判斷出來的。”

  幾個弟子急切地說:“請先生講給我們聽,長長我們的見識。”

  讀書人說:“你們看,天下著雨,道路泥濘難行,唯獨那高高的山路沒有爛泥漿,比較好通行。可是那條山路卻又高又窄,此時天雨,眾人駕著車只好都奔向那裡。而那輛飯車又有些自不量力,上了那條山路卻又走不動,還不顧別人著急,頑固地佔踞在高高的位置上,阻礙著眾人的車進去,它怎麼能不翻覆呢?”

  弟子們點頭稱是,佩服老師的判斷正確。

  讀書人接著又語重心長地說:“世上還有比飯車翻覆更大的禍患,你們都記住飯車的危險作為教訓吧!”

  有些身居顯要地位的人,若不稱職,反而成為妨礙別人進步的絆腳石,那將是危險的。

  兒童成語動物寓言故事 篇2

  戰國時候,魏國國君魏文侯病重,太子擊還在外郡駐守。

  大臣們擔心魏文侯死後會發生內亂,京城人心浮動。文侯自己更是著急,想盡快讓太子回來,但又怕走漏了風聲,對太子不利,他便想了個辦法,讓可靠的心腹大臣臧唐親自給太子送一箱衣服去;並囑咐臧唐一定要在雞鳴以前送到。

  臧唐遵照文侯的吩咐,見到了太子。太子開啟衣箱一看,見箱裡的衣服都是顛倒放著,他弄不明白是什麼意思,正在想著,忽然聽到雞鳴叫起來,他抬頭向窗外一看,天還沒有亮,他忽然若有所悟地對臧唐說:“趕緊備車,我隨你一起回京。”

  臧唐說:“老王並沒有給臣下要你回京的命令啊?”

  太子說:“父王送我衣服,並不是因為我寒冷,不過是要我趕快回去的隱語罷了。《詩經》裡說:‘東方未明,顛倒衣裳。顛之倒之,自公召之。’不正是這個意思嗎?”

  太子立即起程趕回京城,文侯見兒子回來了,知道他猜中了自己的意思,非常高興。不久,魏文侯死去,太子擊當了國君,這就是歷史上的魏武侯。

  顛倒衣裳:形容匆忙而亂了順序。

  兒童成語動物寓言故事 篇3

  從前,洛陽有一個人,總想做官而一輩子都沒遇到做官的機遇。時光如流水,幾十年彈指一揮問。這個人眼看著自己頭髮已白,年紀老了,不禁黯然神傷。一天,他走在路上,不禁痛哭流涕起來。

  有人看見他這般模樣,感到很奇怪,於是走上前問他說:

  “老丈,請問你為何如此傷心呢?”

  這個人回答說:

  “我求官一輩子,卻始終沒有遇到過一次機會。眼看自己已這樣老了,依然是一身布衣,再也不可能有做官的機會,所以我傷心痛哭。”

  問他的人又說:

  “那麼多求官的人都得到了官,你為什麼卻一次機會也沒遇上呢?”

  這個老人回答說:

  “我年輕時學的是文史,當我在這方面學有所成時出來求官,正好遇上君主偏愛任用有經驗的老年人。我等了好多年,一直等到喜好任用老年人的君主去世後又出來求官,誰知繼位的君主卻是個喜愛武士的人,我又一次懷才不遇。於是,我改變主意,棄文學武。等我學武有成時,那個重視武藝的君主也去世了。現在繼位的是一位年輕的君主,他喜歡提拔年輕人做官,而我,如今早已不年輕了。我的幾十年光陰轉瞬即逝,一輩子生不逢時,沒有遇到一次做官的機會,這難道不是十分可悲的事嗎?”說罷,他又哭起來了。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認準了某個遠大目標,並且腳踏實地、始終不渝地去努力拼搏,總是有成功機會的。然而,一個人一受到挫折就改變志向,自然只會一事無成。

  兒童成語動物寓言故事 篇4

  楚國一位舍人得到了主人送的一壺酒,覺得幾個人一起喝嫌少,一個人獨喝又嫌多,於是讓幾個人在地上畫蛇,先畫成的就喝酒。有個人蛇先畫好了,拿起酒壺準備喝,看看其他人還沒畫好,又左手拿壺,右手給蛇畫腳,還沒等他畫好腳,另一人的蛇畫好了,奪過酒壺說:“蛇本來就沒有腳,你怎麼能添上腳呢?”說完把酒喝了。那個畫蛇腳的人,終於沒有喝上酒。

  唐朝大文學家韓愈在其《感春》詩中寫道:“畫蛇著足無處用,兩鬢雪白趨埃塵。”

  畫蛇添足”比喻做了多餘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壞。有時也作“畫蛇著足”。

  兒童成語動物寓言故事 篇5

  春秋時期,吳王壽夢要攻打楚國,並禁止大臣提反對意見,有一個大臣的兒子聽說後,帶上彈弓到王宮花園去打鳥。吳王問他幹什麼,他說在看螳螂捕樹上的蟬,而黃雀在後面等著吃螳螂。吳王覺得自己的處境同螳螂差不多,就只好取消計劃。

  蟬:知了。螳螂捉蟬,不知潛在危險。比喻目光短淺。

  兒童成語動物寓言故事 篇6

  牧羊人:“過來,該給你剪毛了。”

  綿羊:“剪掉了毛,我就是赤身裸體,還有什麼面目活在世上?”

  牧羊人:“你要是不長毛,就該挨宰了。裸上幾個月,換來生存權,還是值得的。過來吧!”

  綿羊:“真是奇恥大辱啊!為了苟活於世上,竟然要被人類扒光衣裳。”

  牧羊人:“大驚小怪!我們人類為了活著,有時候甘願把自己的骨頭獻出來呢!”

  兒童成語動物寓言故事 篇7

  蚯蚓:“閣下早上好!”

  公雞:“不好。肚子正餓呢!”

  蚯蚓:“飽吹餓唱。閣下正好可以引吭高歌呀!”

  公雞:“是啊,我唱完歌了,你成土行孫跑了。我這頓早餐找誰要去?”

  蚯蚓:“閣下真的要吃我嗎?”

  公雞:“也只有如此了。經驗告訴我,在追求的目標到手之前是不能唱歌的!對不住了,兄弟!”

  兒童成語動物寓言故事 篇8

  獅子派豹子去管理一個部落。豹子每天勤勤懇懇,早出晚歸,事無鉅細都要過問,就連一隻山羊每天吃幾斤草都親自審批。由於豹子精力有限,經常顧此失彼,惹得部落裡的動物怨聲載道。

  “你這麼管事怎麼行!”獅子望著憔悴不堪的豹子說。

  獅子決定帶一帶豹子。它找來了老狼、狐狸,當著豹子的面給它們佈置了任務,然後就和豹子下起了棋。

  “大王,”豹子不安地問,“狐狸和老狼能管好部落嗎?”

  “管不好就吃了它們。”獅子微笑著說,“記住,管理無須事必躬親,而應主要靠邏輯和打手。”

  兒童成語動物寓言故事 篇9

  南朝齊國官員張融深受齊太祖蕭道成的器重和寵愛,說他是“不可無一,不可有二。”一次派人給張融送一件舊衣服,說是自己以前穿的,現叫裁縫根據他的身材改做好了,一定會合身的。張融收到後非常感激齊太祖的知遇之恩。

  量體裁衣:按照身材裁剪衣服。比喻按照實際情況辦事。

  兒童成語動物寓言故事 篇10

  有一年夏天,汲縣(漢時縣名)縣令應郴召見主簿(辦理文書事務的`官員)杜宣,並在縣衙的議事廳設酒款待他。

  當時議事廳的北牆壁上懸掛著一張弓,陽光照在弓上,影子投在酒杯中。杜宣看了,以為是一條蛇在酒杯中蠕動,頓時嚇得直冒冷汗。但縣令是他的上司,上司賜酒,他又不敢不飲,所以硬著頭皮喝了幾口。僕人再斟時,他藉故推卻,起身告辭走了。回到家裡,杜宣越來越疑心剛才飲下的是有蛇的酒,又感到隨酒入口的蛇在肚中蠕動,覺得胸腹部疼痛異常,難以忍受,吃飯、喝水都非常困難。

  家裡人趕緊請大夫來診治。但他服了許多藥,病情還是不見好轉。

  過了幾天,應郴有事到杜宣家中,問他怎麼會鬧病的,杜宣便講了那天飲酒時酒杯中有蛇的事。應郴安慰他幾句,就回家了。他坐在廳堂裡反覆回憶和思考,弄不明白杜宣酒杯裡怎麼會有蛇的。

  突然,北牆上的那張紅色的弓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立即坐在那天杜宣坐的位置上,取來一杯酒,也放在原來的位置上。結果發現,酒杯中有弓的影子,不細細觀看,確實像是一條蛇在蠕動。應郴馬上命人用馬車把杜宣接來,讓他坐在原位上,叫他仔細觀看酒杯裡的影子,並說:“你說的杯中的蛇,不過是牆上那張弓的倒影罷了,沒有其他什麼怪東西。現在你可以放心了!”

  杜宣弄清原委後,疑慮立即消失,病也很快痊癒了。

  兒童成語動物寓言故事 篇11

  戰國時代的思想家韓非子,闡述君王治理人民要合時宜,來建立適當的政策與設施。不可一味地遵循古法,認為古代聖人的政策就是好的,而不管適不適合當前社會。他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道理:宋國有個農夫,有天在耕作時,看見一隻兔子跑過來。那隻兔子可能太驚慌了,沒注意前方,就撞上一棵樹,把脖子撞斷死了,農夫便不勞而獲地得到那隻兔子。

  他想以後如果都可以這樣得到兔子,就不需要用再辛苦耕作了。於是扔掉手中的耕具,天天守在樹旁等兔子送上門來。結果從此以後再也沒得到任何一隻兔子,反而讓自己成為全宋國的笑柄。

  所以,用舊法來治理國家,就像這個守兔之人一樣,根本會徒勞無功。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守株待兔」,用來比喻拘泥守成,也用來比喻妄想不勞而獲,或等著目標自己送上門來。

  兒童成語動物寓言故事 篇12

  唐朝有一個人名叫王魯,他在當塗做縣令。這個王魯愛財如命,經常掠奪老百姓的錢物。王魯手下的那些大小官吏也變著法子貪汙受賄,巧立名目搜刮民財。因此,當塗縣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個個從心裡恨透了這批官,總希望能有個機會好好懲治他們,出出心中的怨氣。

  有一次,適逢朝廷派官員下來巡察地方情況,當塗縣老百姓一看機會來了,於是大家聯名寫了狀子,控告縣衙裡的主簿等人營私舞弊的種種不法行為。狀子首先遞送到了縣令王魯手上。

  巧的是,狀子上所列舉的罪行,和王魯平時的違法行為幾乎一模一樣。這可把王魯嚇壞了,冷汗不停地往下滴,他一邊看著手中的狀紙,一邊發著抖,心裡想:怎麼會這樣,這……這不是在說我嗎?

  王魯想著想著,驚恐的心怎麼也安靜不下來,他用顫抖的手拿筆在狀紙上寫下了他此刻內心的真實感受:“汝雖打草,吾已驚蛇。”意思是你控告主簿,雖然目的就像是為了打地上的草,但是我就像那條躲在草裡的蛇,被大大地嚇了一跳了!寫罷,他手一鬆,癱坐在椅子上,筆也掉到地上去了。

  後來,人們從這個故事引申出“打草驚蛇”這一成語,用來比喻一方面給予甲懲罰,另一方面乙也受到了警戒。現在人們多用這一成語比喻做事不夠機密,往往由於一些不必要的舉動,導致對方察覺到了自己秘密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