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寓言> 來源於寓言故事的成語

來源於寓言故事的成語

來源於寓言故事的成語

  成語跟專名、科學術語、諺語、歇後語、引語和由四個字組成的普通片語,從某些方面看來,也有相似之處。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有六個來源於寓言故事的成語,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歧途亡羊

  楊朱的鄰居丟失了一隻羊,全家都出去尋找,還要請楊朱的僕人幫忙。

  楊朱覺得很好笑,對鄰居說:“你只丟失一隻羊,用得著這許多人去找嗎?”鄰居說:“你不知道,野地裡岔道多,還是人多些好。”楊朱就讓僕人去幫著找,去了半天才回來。

  楊朱問鄰居:“羊找著了沒有呢?”“唉,”鄰居嘆了口氣說,“找不著了。”楊朱又問:“怎麼會找不著的?”鄰居回答說:“岔道之中又有岔道,誰知道羊跑的是哪一條道呢!我們只好回來了。”

  歧途亡羊因岔路太多無法追尋而丟失了羊。

  歧途亡羊:比喻事物複雜多變,沒有正確的方向就會誤入歧途。

  涸澤之蛇

  那年夏季,久旱不雨。嚴重的缺水使莊稼地裂開一道道又寬又深的口子,不少的池沼也乾涸了。原來棲息在水沼中的一些蟲、魚、蟹、蛙,能夠搬遷的都搬走了。最後還剩下兩條花蛇。它們眼看著池沼邊的雜草全部枯槁,也準備另找一處安身之地。

  臨行之前,那小蛇對大蛇說:“你身強力壯走得快。如果你在前面走,我在後面跟,這樣目標太大。人們一看到蛇在行動,肯定會來捕殺。你走在我的前面,必然先遭禍殃。因此,我們應該換一種方式。你最好揹著我走。因為人們從來沒有見過哪一類蛇是這種模樣,也從來沒有看到哪一條蛇像這樣行走,所以一定會起疑心。如果他們把我當成一位神君,對我們敬而遠之,我們不是可以矇混過關,安全抵達目的地了嗎?”

  大蛇覺得小蛇的話有道理,於是背起小蛇穿過大路,揚長而去。見到這兩條蛇上下重疊著蜿蜒遊走的人都很恐懼,誰也不敢靠近它們。這些人回去以後,一個個繪影繪聲地向旁人描述自己所見到的情景,並煞有介事地說:“剛才我看見蛇神了。”

  這則寓言啟迪人們,要善於識別變化多端的詭計,我們看問題不能只看表面現象,而要透過現象去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本質。

  上行下效

  晏子辭世已經17年了。

  有一天,齊景公宴請各位大臣。酒席上,君臣舉杯助興,高談闊論,直到下午才散。酒後,君臣餘興未盡,大家提出一起射箭比武。輪到齊景公,他舉起弓箭,可是一支箭也沒射中靶子,然而大臣們卻在那裡大聲喝彩道:“好箭!好箭!”

  景公聽了,很不高興,他沉下臉來,把手中的弓箭重重摔在地上,深深地嘆了一口氣。

  正巧,弦章從外面回來,見此情景,連忙走到景公身旁。景公傷感地對弦章說:“弦章啊,我真是想念晏子啊。晏子死了已經17年了,從那以後,就再也沒有人願意當面指出我的過失。剛才我射箭,明明沒有射中,可他們卻異口同聲一個勁地喝彩,真讓我難過呀!”

  弦章聽了,深有感觸。他回答景公說:“這就是大臣們的不賢啊。論智慧,他們不能發現您的過失;談勇氣,他們不敢向您提意見,唯恐冒犯了您。不過呢,話又說回來了,我聽說過這麼一句話,就是‘上行下效’。不是嗎?國君喜歡穿什麼衣服,臣子就學著穿什麼衣服;國君喜歡吃什麼東西,臣子也學著吃什麼東西。有一種叫尺蠖(huo)的小蟲子,吃了黃色的東西,它的身體就變成黃色;吃了藍色的東西,它的身體就又變成藍色。剛才您說,17年來沒有人再指出過您的過失,這是否是因為晏子去世後,您就不再喜歡聽人家批評您,而只喜歡聽奉承話所造成的呢?”

  一席話說得齊景公心裡亮堂了,他不好意思地點點頭說:“太好了,今天這一番話,教我豁然開朗。這是你做了先生,我做了學生了。”

  看來,只有真心願意接受批評,才會經常聽到別人對你的批評、建議;如果總是聽到別人恭維自己,那恐怕原因就在自己身上。弦章的話是有道理的。

  開誠佈公

  三國時,蜀漢的丞相諸葛亮是一個既有能力又有衷心的賢臣,得到皇帝劉備的重用。

  劉備臨終前,曾將自己的兒子劉禪託付給他,讓他幫助劉禪治理天下。劉備甚至誠懇地留下遺言:如果劉禪不好好聽你的話,做出危害國家的事,你就取而代之,自己做皇帝。諸葛亮非常感動,表示要好好地效忠少主劉禪。

  劉備死後,諸葛亮竭盡全力幫助劉禪治理國家。有人勸他自封為王,但他嚴厲地拒絕了。他對身邊的人說:“我已經受先帝委託,擔任了這麼高的官職。如今討伐曹魏又沒什麼成效,你們卻要我加官晉爵,這是不忠不義的事情啊!”

  諸葛亮為人處世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馬謖(sù)是他非常器重的一位將軍,在攻打曹魏時,因為大意輕敵,失守街亭這個地方。諸葛亮因為馬謖已經立下軍令狀,所以忍痛殺了馬謖。馬謖臨刑前上書諸葛亮,說自己雖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沒有怨恨。諸葛亮自己也為失守街亭主動承擔責任,請求後主批准他由丞相降為右將軍。他還特地下令,要下屬坦率地批評他的缺點和錯誤,這在當時是十分罕見的。所以,後人在寫史書時,就用“開誠心,布公道”來形容這位賢臣。

  開誠佈公:比喻對人態度誠懇,坦白無私。

  夜郎自大

  秦漢時代,我國西南地區居住著許多部落。漢初,由於朝廷忙著平定內亂和對付北方匈奴的侵犯,沒有餘力顧及到遙遠的西南地區,而西南的這些部落也從不知道外面的世界。

  西南地區的這些部落都很小,他們散住在山中、林問。其中有一支名為“夜郎”的部落,就算是很大的了。

  夜朗部落有個首領名叫多同。在他眼裡,夜郎就是天底下最大的國家了。一天,他騎馬帶著隨從出外巡遊,他們來到一片平坦的土地上,多同揚鞭指著前方說:“你們看!這一望無邊的疆土,都是我的,有哪一國能比它大呢?”

  跟隨一旁的僕從連忙獻媚說:“大王您說的很對,天下還有哪一國比夜郎更大呢!”多同心裡沾沾自喜。

  他們又來到一大片高山前,多同仰起頭,看著巍峨的高山說:“天下還找得到比這更高的山嗎?”

  隨從連忙應和說:“當然找不到,天下哪有比夜郎的山更高的山呢!”

  後來,他們來到一條江邊,多同跳下馬來,指著滔滔江水說:“你們看,這條江又寬又長,這是世界上最長最大的河了。”

  隨從們沒有一個不同意的,都齊聲說:“那是肯定的。我們夜郎是天下最大的國家。”

  這次出遊以後,夜郎國的人更加自大起來。

  漢武帝時候,武帝派使者出使印度,經過夜郎國。

  夜郎的首領多同從沒去過中原,根本不知道中原是怎麼回事。於是他派人將漢朝使者請進部落帳中。多同問漢朝使者說:“漢和夜郎相比,哪個大些?”

  漢使者聽了多同的問話,不禁哈哈大笑起來,他回答說:“夜郎和漢是完全不能相比的。漢朝的州郡就有好幾十個,而夜郎的全部地盤還抵不上漢朝一個郡的地盤。你看,哪一個大呢?”

  多同一聽,不禁目瞪口呆,滿臉羞愧。

  生活中也是這樣,見識越廣的人越懂得謙虛,而見識愈短淺的人反而愈盲目自大。

  引狼入室

  有個牧羊人在山谷裡放羊。他看見遠遠地有隻狼跟著,就時刻提防著。幾個月過去了,狼只是遠遠地跟著,並沒有靠近羊群,更沒有傷害一隻羊。牧羊人漸漸地對狼放鬆了戒心。後來,牧羊人覺得狼跟在羊群后面有好處,不用再提防別的野獸了。再後來,他索性把狼當成了牧羊狗,叫它看管羊群。牧羊人見狼把羊管得很好,心裡想,人們都說狼最壞,我看不見得……

  有一天,牧羊人有事要進城去,就把羊群託狼看管,狼答應了。狼估計牧羊人已經進城了,就衝著山林中大聲嚎叫了幾聲。它的嚎叫聲引來了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狼。那群羊全被狼吃掉了。

  牧羊人不瞭解狼的本性,才被狼的偽善欺騙了。成語“引狼入室”比喻把壞人引進內部。

  寓言故事成語:狼狽為奸

  傳說從前有一隻狼和一隻狽一起來到牧民的羊圈外面準備偷羊吃,羊圈很高,它們跳不過去,於是想出一個辦法,由狼站在狽的脖子上,狼用前腳去抓羊。這樣狼伸出前爪狠狠地抓住一隻羊拖出羊圈與狽一起享用美餐一頓。

  寓言故事成語:狼子野心

  春秋時期,楚國若敖家族子文、子良兄弟均做了官。司馬子良生了一個很兇猛的兒子鬥越椒,令尹子文不喜歡這個侄子,認為他有狼子野心。後來鬥越椒做了司馬,他殺死堂兄子揚,繼任令尹,暗中擴軍反叛,被楚王打敗,滅了若敖全族。

  《南橘北枳》

  晏子將要出使楚國。楚王得知這個訊息後,對左右的大臣說:"晏嬰是齊國能言善辯的人,如今到來我國,我想羞辱他一番,大家看用什麼辦法好?"

  有個大臣獻計說:"他來了以後,請綁一個人從大王面前走過。大王問:'他是哪裡的人?'回答說:'是楚國人。'大王再問:'他犯了什麼罪?'回答說:'他犯了盜竊的罪。'"楚王覺得這個主意不錯。

  晏嬰來到楚國,楚王用酒招待他。賓主正喝到興頭上,兩名小吏捆著一個人來到楚王面前。

  楚王故意問:"這捆著的是個什麼人?"

  小吏回答:"是個齊國人。因為盜竊犯了罪。"

  楚王轉過頭來望著晏嬰說:"齊國人生來就喜歡偷盜嗎?"

  晏子離開座位,走到楚王面前,回答說:"我聽說,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就結橘子,如果生長在淮河以北,就會結出枳子。橘子和枳子,葉子差不多,但果實的味道卻不一樣。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水土不同啊。現在捉到的這個人,生活在齊國的時候,並沒有盜竊的行為,來到楚國以後卻偷盜起來,難道是因為楚國的水土容易使人變成小偷嗎?"

  楚王聽了,尷尬地笑著說:"聖賢的人是不可戲弄呀!我反而是自討沒趣了。"

  寓意:環境對人的影響很大。良好的環境可以讓人學好,不好的環境可以使人變壞。

  原文:晏子將使楚,楚王聞之,謂左右曰:"晏嬰,齊之習辭者也。今方來,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對曰:"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王曰:'何為者也?'對曰:'齊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盜'。"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王。王曰:"縛者曷為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王笑曰:"聖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鷸蚌相爭

  趙國將要討伐燕國,蘇代(戰國時策士,縱橫家蘇秦的弟弟)替燕國遊說趙惠文王,講了如下的寓言故事:“我來的時候經過易水,恰好看到蚌出來曬太陽。鷸趁機啄蚌的肉,蚌把兩扇介殼一閉就夾住了鷸的喙。

  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蚌也針鋒相對地說:‘今天不出,明天不出(夾住不放),就有死鷸。’兩者誰也不肯罷休,這時過來一個漁父把兩者一起拎走了。”燕趙相對抗,都搞得很疲勞,我恐怕強大的.秦國正在扮演漁父的角色,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慮。惠文王贊同蘇代的意見,停止對燕國用兵。

  量體裁衣

  南朝齊國官員張融深受齊太祖蕭道成的器重和寵愛,說他是“不可無一,不可有二。”一次派人給張融送一件舊衣服,說是自己以前穿的,現叫裁縫根據他的身材改做好了,一定會合身的。

  張融收到後非常感激齊太祖的知遇之恩。

  掩耳盜鈴

  春秋時侯,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範氏。有人趁機跑到範氏家裡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裡吊著一口大鐘。鍾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裡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鐘揹回自已家去。可是鍾又大又重,怎麼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鐘敲碎,然後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大錘,拼命朝鐘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種聲不就等於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裡偷鍾嗎?他心裡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鐘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鐘聲,可鐘聲又怎麼捂得住呢!鐘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鐘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聽不進鐘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鐘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鍾來,一下一下,鐘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鐘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專心致志

  從前有一個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藝非常高超.

  秋有兩個學生,一起跟他學習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集中精力跟老師學習.另一個卻不這樣,他認為學下棋很容易,用不著認真.老師講解的時候,他雖然坐在那裡,眼睛也好像在看著棋子可心裡卻想著:“要是現在到野外射下一隻鴻雁,美餐一頓該多好.”因為他總是胡思亂想心不在焉,老師的講解一點也沒聽進去.

  結果,雖然兩個學生同是一個名師傳授,但是,一個進步很快,成了棋藝高強的名手,另一個卻沒學到一點本事.

  寓言故事的成語和道理:醜婦效顰

  春秋時代,越國有一位美女名叫西施。她的美貌簡直到了傾國傾城的程度。無論是她的舉手、投足,還是她的音容笑貌,樣樣都惹人喜愛。西施略用淡妝,衣著樸素,走到哪裡,哪裡就有很多人向她行"注目禮",沒有人不驚歎她的美貌。

  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只見她手捂胸口,雙眉皺起,流露出一種嬌媚柔弱的女性美。當她從鄉間走過的時候,鄉里人無不睜大眼睛注視。

  鄉下有一個醜女子,不僅相貌難看,而且沒有修養。她平時動作粗俗,說話大聲大氣,卻一天到晚做著當美女的夢。今天穿這樣的衣服,明天梳那樣的髮式,卻仍然沒有一個人說她漂亮。

  這一天,她看到西施捂著胸口、皺著雙眉的樣子竟博得這麼多人的青睞,因此回去以後,她也學著西施的樣子,手捂胸口、緊皺眉頭,在村裡走來走去。哪知這醜女的矯揉造作使她原本就醜陋的樣子更難看了。其結果,鄉間的富人看見醜女的怪模樣,馬上把門緊緊關上;鄉間的窮人看見醜女走過來,馬上拉著妻、帶著孩子遠遠地躲開。人們見了這個怪模怪樣模仿西施心口疼在村裡走來走去的醜女人簡直像見了瘟神一般。

  寓言啟示:這個醜女人只知道西施皺眉的樣子很美,卻不知道她為什麼很美,而去簡單模她的樣子,結果反被人譏笑。看來,盲目模仿別人的做法是愚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