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寓言> 短篇寓言小故事2017

短篇寓言小故事

短篇寓言小故事2017

  寓言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寓言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盛行。

  獅子和大象

  獅子要打敗每一個對手,以實現它稱王稱霸的夢想。

  他向大象挑戰,要與大象比高低。決戰開始了,獅子被大象用鼻子捲起丟擲老遠,之後又差點被大象用腳踩死。

  從此,獅子再也不敢向大象進攻了。並甘心情願把百獸之王的位置讓給大象:“從此您可以任意獵食我輩、捕殺百獸、作威作福了。”

  大象聽了朗聲大笑:“你我各有其志,雖然我的本領比你高強,但我只是以此防身而已,從沒想稱王稱霸。要說作威作福嗎,那是你的狼子野心。我所追求的只不過是自由平等和博愛而已。至於享福嗎,每天能有草吃、能有水喝我就心滿意足了。”

  對牛操琴

  從前,有個叫公孫儀的人,非常善於彈琴。從他的琴聲中能聽得出泉水涓涓,也能聽得出大海的怒濤,能聽得出秋蟲唧唧的低鳴,也能聽得出小鳥婉轉的歌唱。曲調歡樂的時候,會讓人禁不住眉開眼笑,曲調悲哀的時候,能使人心酸不已,跟著琴聲嗚咽。凡是聽過他彈琴的人,沒有不被他的琴聲打動的。

  一次,公孫儀彈琴的時候,看到有幾頭牛在不遠處吃草,不由得突發奇想:“我的琴聲,聽了的人都說好,牛會不會也覺得好呢?且讓我來試一試。”

  這樣想著,公孫儀就坐到牛旁邊,使出渾身的解數,彈了一首名叫《清角》的拿手曲子。這琴聲果然美妙極了,任何人聽了都會發出“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的感慨。可是那些牛還是靜靜地低著頭吃它們的草,絲毫沒有反應,就好像它們從來不曾聽到過什麼一樣。

  公孫儀想了想,又重新彈起琴來。這一次曲調變了,音不成音、調不成調,聽上去實在糟糕,很像是一群蚊虹扇動翅膀發出的“嗡嗡”聲,中間似乎還間雜有一頭小牛“哞(mou)哞”的叫聲。

  這回牛總算有了反應了,紛紛豎起耳朵、甩著尾巴,邁著細密的小步子走來走去地傾聽著琴聲。

  牛終於聽懂了公孫儀的琴聲,那是因為這聲音接近於它所熟悉的東西。所以我們解決問題的時候要根據不同事物的不同特點,對症下藥地研究解決方法。

  愚人食鹽

  從前,有一個愚不可及的人,到朋友家去做客。主人熱情地款待他,請他吃飯。可是他嚐了幾樣菜餚以後,都覺得味道太淡,不好吃,難以下嚥。

  主人聞過即改,立刻在菜里加上一些鹽,請他再嘗。果然,這些菜加了鹽之後,味道十分鮮美,頓使他的食慾大增。為此,愚人在私下裡暗自琢磨:“這些菜在沒放鹽時,淡而無味;後來只是因為加了一點點鹽,就變得這麼可口耐嚼。如果我能多吃些鹽,那味道不就會更好了嗎?”

  於是,這個愚蠢的.人在回到家裡以後,就什麼東西也不吃,一天到晚總是空著肚子拼命地吃鹽。這樣一來,他不僅沒能吃出鮮美的味道,反而把正常的味口也吃敗壞了。美味的鹽最終竟成了他的禍害。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幹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限度,恰到好處時美妙無比,一旦過頭就會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會給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變成了謬誤。

  鄭人買鞋

  鄭國有一個人,眼看著自己腳上的鞋子從鞋幫到鞋底都已破舊,於是準備到集市上去買一雙新的。

  這個人去集市之前,在家先用一根小繩量好了自己腳的長短尺寸,隨手將小繩放在座位上,起身就出門了。

  一路上,他緊走慢走,走了一二十里地才來到集市。集市上熱鬧極了,人群熙熙攘攘,各種各樣的小商品擺滿了櫃檯。這個鄭國人徑直走到鞋鋪前,裡面有各式各樣的鞋子。鄭國人讓掌櫃的拿了幾雙鞋,他左挑右選,最後選中了一雙自己覺得滿意的鞋子。他正準備掏出小繩,用事先量好的尺碼來比一比新鞋的大小,忽然想起小繩被擱在家裡忘記帶來。於是他放下鞋子趕緊回家去。他急急忙忙地返回家中,拿了小繩又急急忙忙趕往集市。儘管他快跑慢跑,還是花了差不多兩個時辰。等他到了集市,太陽快下山了。集市上的小販都收了攤,大多數店鋪已經關門。他來到鞋鋪,鞋鋪也打烊(yang)了。他鞋沒買成,低頭瞧瞧自己腳上,原先那個鞋窟窿現在更大了。他十分沮喪。

  有幾個人圍過來,知道情況後問他:“買鞋時為什麼不用你的腳去穿一下,試試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說:“那可不成,量的尺碼才可靠,我的腳是不可靠的。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這個人的腦瓜子真像榆木疙瘩一樣死板。而那些不尊重客觀實際,自以為是的人不也像這個揣著鞋尺碼去替自己買鞋的人一樣愚蠢可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