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余光中> 余光中鄉愁教學反思

余光中鄉愁教學反思

余光中鄉愁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一】

  執教完本課,我有以下感受,也可以說是本課的獨特體驗吧。現總結如下:

  一、用音樂創設情境,可將聽課者的情感因素,融入對詩歌的理解體會。

  開課前,感情深沉,震撼人心的思鄉歌曲,將聽課者帶入思鄉情境之中。指導朗讀時,悽婉幽怨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誘發了學生內心的情感,學生的朗讀深情投入,為體會詩中深刻的蘊涵作好了情感上的鋪墊。

  二、講解要深情投入,聯絡實際,使聽課者與作品,與講課老師產生心靈的共鳴。

  我講課時深情投入,無論是詩歌匯入,指導朗讀,教學語言,都恰倒好處。當談到遊子的鄉愁之深時,我聯絡實際,以一個遊子的身份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讓學生體會身在他鄉,連親人最後一面也見不上的遊子心情。真正體會詩中所寫“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的情景。動情之處,然淚下,打動了所有的聽課者。真情的流露使所有的人與詩歌產生了共鳴,受到了心靈上的感染與薰陶。

  三、教法設計要大膽創新,充分調動學生的創造積極性,體現青年教師的創新精神。

  在介紹寫作背景時,我隨機應變,讓評委朱校長來介紹70年代初臺灣與大陸的有關情況,這一舉動,令所有的人深感意外。但很快,所有的人都放鬆了剛開課時的緊張情緒,[包括評委,學生以及執教老師],一下子拉近評委與同學們的距離。然後教研室郭主任的介紹有關情況,本課的教學在大家都全情關注的情況下自然輕鬆開始了。[當然這並不是每節課都要這樣]

  在學完詩歌后,我安排了對比閱讀,賞另一首《鄉愁》。之後,讓本詩的作者----初二、十班的王錦同學談自己的創作思路。這一舉動,又使得全場為之震驚!如此寓意深刻而又意境悠遠的詩歌,作者竟是身邊的同學!每個同學都在欣賞與羨慕的.心境中聽完了王錦同學的介紹。對《鄉愁》一詩的主題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進一步理解了臺灣詩人那種對家鄉對祖國刻骨銘心的思念之情。[同時安排詩人其他有代表性的詩歌,進行拓展閱讀,可以加深對詩歌內涵的理解]

  在賞詩歌時,我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詩歌的朗讀體會,對詩歌內涵的把握,學完詩歌的感受,讓學生各抒己見,互相討論,這樣學生參與的熱情高漲。但限於本詩的感情基調是深沉幽怨的,因此可能不會出現非常活躍的課堂氣氛,但一定要讓學生體會到詩歌的感情蘊涵。

  四、板書設計富有創意,會增添課堂的藝術魅力,使學生加深印象。

  我的板書設計猶如一幅優美的山水畫,重點突出,意境幽雅,對學生背誦,理解詩歌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創造性的板書,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使每一位聽課者對本課的教學印象深刻。

  【教學反思二】

  這一節課並沒有達到我所預期的效果,雖然每個教學環節都能落實,但上完後總感覺少了什麼,原來缺少的是一種感染力。主要表現在:

  1、學生的朗讀缺乏情感。余光中說:“如果鄉愁只有純粹的距離而沒有滄桑,這種鄉愁是單薄的。”確實,我們的學生才十幾歲,對這些離愁別緒並沒有一種痛入心肺的感受。在課堂上我又沒能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情感引導,因此學生在朗讀時並不能很好地把握深情哀傷的情感基調。

  2、不必要的緊張使這節課上得很拘謹。站在講臺上整整15年了,可站在丹中多媒體教室卻是第一次。情緒緊張使課堂少了些許靈動的東西,缺乏教學的機智,更少了一種教學的激情。由於這種緊張情緒的干擾,使課堂出現兩處明顯的失誤,一是產生錯覺,提前下課。二是收束本節課的配樂朗誦,本來是由老師朗誦的,因口誤,多說了一句“讓我們一起朗誦”,學生便一起朗誦了。學生參與朗誦,情感的表達未能恰到好處,使配樂朗誦缺乏感染力。

  總之,這節課有得有失。我相信,在今後的日子,在丹中這個大家庭裡,我的“得”會越來越多,我的“失”會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