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鄉愁是人類永恆的主題
兩岸思鄉曲 詩翁故里情
“非常感動。”2012年12月20日,余光中儷專程回鄉觀看交響詩劇《鄉愁》演出的,他看後有點激動地說,非常感謝家鄉人民精心創排了這部交響詩劇。
一首詩歌,一部詩劇,共同演繹了兩岸同胞的思鄉共鳴曲,也譜寫了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文化鄉愁。《鄉愁》是余光中1971年在臺北思念故土時創作的,據說他當年創作這首詩僅用了20分鐘。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他確認了此事,說:“自己思念家鄉、懷念祖國的情感已經在心裡沉積了20年,靈感瞬間找到了‘出海口’,就一氣呵成地書寫了自己的鄉愁。”
“鄉愁是人類普遍的情感,和愛情一樣是永恆的主題。”余光中說,文學作品是溝通人類心靈的,可以跨越年齡、性別和民族。“好的文學作品可以打動人心,就像我們沒有做過強盜,但喜歡《水滸傳》,不是賈寶玉,但深愛《紅樓夢》。”
調頭一去是風吹烏髮,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2003年,時隔半個多世紀,老詩人終於踏上了回鄉的路,回到永春故居圓滿地完成了“尋根之旅”;2004年,他又專程回到泉州,欣然擔任泉州參評“中國最佳魅力城市”的推薦人,向海內外賓客介紹自己美麗的家鄉;2011年回鄉時,他的詩心被深深地觸動了,為家鄉留下了新的詩篇——《洛陽橋》,該詩在《泉州晚報》首發後,引起了廣泛共鳴。
右手寫詩 左手寫文
余光中馳騁文壇已逾半個世紀,被譽為當今文壇蘇東坡。梁實秋生前曾盛讚余光中是“右手寫詩,左手寫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
提起余光中,有許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那首《鄉愁》。對此,余光中希望廣大讀者看到《鄉愁》,不要是第一首,也是最後一首。他說:“我做詩千餘首,散文至少也有一兩百篇,不僅是在訴說鄉愁。最近十幾年,我又在寫關於環保主題的詩,希望廣大同胞珍愛自己腳下這片土地。”
“詩與文各有用處,抒情時宜用詩,記事時多用文。”余光中說,作為一個成熟的詩人或作家,不僅要熟悉各類題材的文學作品,還要能運用各種體裁進行創作。
用母語寫出“真情實味”作品
“中華文化是一個奇大無比的圓,圓周無處可尋,圓心無所不在,這個半徑是什麼,半徑就是中文。我希望我能做的就是把這個半徑拉得更長一點,這個圓就可以畫得更大。”余光中坦承,自己的文學生命能保持常青,得益於對中文的熱愛。他說,中文是中華數千年文明最重要的載體,中國傳統文學是自己文學生命最重要的源泉。
余光中希望青年詩歌創作者要從古典詩詞汲取養分,也要吸收“五四”以來新詩的成果。同時,還要深入體驗生活,把生活的經歷變成藝術的經歷,就能夠創作出動人的'詩篇。他說,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的“鄉音”,例如魯迅的紹興話、沈從文的湖南話,老舍的京腔。文學創作除運用好中文外,還應用好地方方言、俚語和童謠等,這些也是母語的組成部分,用好母語才能寫出更具“真情實味”的文學作品。
余光中稱自己是茱的孩子,因為他在九月初九那天出生。為此,他對重陽、端午、中秋等傳統佳節特別重視,他認為這些是中華傳統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應該弘揚這些傳統節日,凝聚全球華人的心。
【作者簡介】
余光中,著名詩人、散文家。祖籍永春,1928年生於江蘇南京,因創作《鄉愁》等詩飲譽海內外。他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譯,稱是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2011年,獲首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貢獻獎。
“而未來/鄉愁是一條長長的橋樑/你去那頭/我來這頭……”兩年前,余光中回泉州時又即興續寫了《鄉愁》的第五段,這是八旬詩翁時隔四十多年後為《鄉愁》書寫的續篇。他說,這是兩岸同胞共同書寫的詩篇,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當時創作《鄉愁》時並沒有寫明兩岸發展未來,而是留下空間。
近年來,余光中頻頻跨越海峽回大陸開展文化交流活動,去年他兩度回泉,這不僅讓老詩人看到了家鄉日新月異的發展,也真切地感受到兩岸同胞渴望和平的深情,新增的這一段也恰好表達了廣大同胞對海峽兩岸未來發展的美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