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複習筆記

魚我所欲也複習筆記

魚我所欲也複習筆記

  導語:魚我所欲也的複習筆記包含哪些內容呢?魚我所欲也中,作者孟子闡述捨生取義的主張,成為了創世經典的文學作品。下面是小編分享的魚我所欲也的複習筆記,歡迎閱讀!

  魚我所欲也複習內容:知識要點

  1、“魚”與“熊掌”在文中分別比喻什麼,文章以魚與熊掌設喻的目的是?

  “魚”比喻“生”,“熊掌”比喻“義”.文章以魚與熊掌設喻,其目的是引出捨生取義的中心論點,同時暗含“生”與“義”孰輕孰重的關係.

  2、寫“魚”和“熊掌”“不可得兼”時取“熊掌”的用意是什麼?

  答:說明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需要選擇的事,在兩者不可兼得的情況下,人們會選取價值更高的東西,用此事情來比喻 “捨生取義”的道理.

  3、本段中那句話體現了全文的大意?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4、孟子認為能做到捨生取義的人是 :

  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5、因為“所欲有甚於生者”所以捨生而取義(或“生而有不用也”,或“不為苟得也”,或“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或“患有所不闢也”)

  6、在孟子看來,什麼情況下,即使遇到禍患也會挺身而出的?

  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

  7、結合本段內容說說賢者是怎樣的人?

  是“不失本心”(或“捨生取義”)的人

  8、體現“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9、“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中的“是心”是指“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或在生和義不能兼得的情況下,應該捨生取義.)

  10、“此之謂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識窮乏者得我與”而受“萬鍾”.

  11、作者提“一簞食,一豆羹”的目的是什麼?

  以不食一簞食,一豆羹為事實從正面論述“義重於生”的觀點,同時為下文對比論證(“鄉”與“今”的對比)的正例出現.

  12、“向為身死而不受“的人指的是哪兩種人?

  “行道之人”和“乞人”(或路上的饑民和乞丐)

  13、承上啟下,從人們熟知的生活現象談起的句子是: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14、孟子認為失其本心的行為是: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為宮室之美而受之;為妻妾之奉受之;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15、不辯禮儀的接受萬鍾是為了:

  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

  16、文中與“嗟來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17、文中說“此之謂失其本心”,你認為文中能夠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

  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失窮乏者得我.

  18、在作者看來,面對高官厚祿而不辯禮義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失其本心.

  19、“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作者特意交代這一句的意圖是什麼?

  強調人生本來就有羞恥心,這是一種善心,可以幫助人們在“義”與“不義”之間作出正確的選擇.但有的人卻因經不起利慾的誘惑,喪失了這種善心,幹出見利忘義的事;而那些敢於堅守正義的“賢者”,只不過是能夠自覺保護和發揚這種固有的善心罷了.

  20、第2和3段中,作者用事實論據證明論點,請寫出這兩個事例:

  答:(1)在接受關乎生命的東西時,不能忍受恥辱,要有骨氣. (2)在接受那些優厚俸祿時,也要講“禮儀”.(不能為了優厚俸祿而不講“禮儀”)

  21、本段中作者是如何證明“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的?

  作者用“一簞食,……乞人不屑也”來舉例論證.

  23、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24、文章表現了孟子怎麼樣的人生態度?

  “義”的重要,在“生”、“利”、“義”的抉擇面前,寧願放棄生與利而取義,把義置於“利”、“生”之上的人生態度.

  25、作者在文中讚揚了哪些人?斥責了哪些人?又告誡了人們什麼?

  讚揚了那些重義輕利,捨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苟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應該保有自己的本心.

  26、本文從反面說理的句子有

  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②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27、文章闡述了“義重於生”、“義重於利”的觀點,讀完此文後你有何見解?

  人生無論什麼時候都要辨禮義,要有捨生取義的精神;要保持善良的天性,見利忘義,苟且偷生的行徑是不可取的.

  28、對比以下兩則材料,對照範例,聯絡課文說說它們各自表現出了怎樣的價值取向.

  範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表現了孟子“生為尊嚴”的價值取向.

  材料一: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裴多菲)

  材料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答:材料一表現裴多菲“生為自由”的價值取向,材料二表現文天祥“生為名聲”的價值取向

  29、孟子的觀點讓我們想起了文天祥的那句名言?你還知道與孟子的觀點有關的哪些典故?這些典故對我們的有什麼啟發?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典故:(1)志士不飲盜泉之水(2)廉者不受嗟來之食(3)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

  啟發:人寧可死去也不失去人格和尊嚴,這是做人的原則.

  30、本文所強調的“義”與市場經濟下的“利”有無矛盾,由此會引發一點什麼樣的啟示,請簡要談談.

  答:不矛盾,在市場經濟下也要講誠信、講道德,不做違法亂紀的事.

  31、本文主要闡述了“捨生取義”的道理.作為21世紀的中學生,你怎樣理解這個“義”字?

  答:能見義勇為、為正義事業而獻身、做與國與民與人有益的事等.社會上的哥們義氣是與小團體個人私利相關的江湖義氣與本文的“義”不同.

  32、本文中,“所識窮乏者得我歟”一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孟子親民愛民的民本思想,與此同時,在孟子看來,即使是出於用之於民的目的,也不能“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你認為其中的道理是什麼?

  答:因為“義”的價值高於“生”,所以,即使出於用之於民的目的,也不能放棄“義”的前提,用“不辯禮義”之財來讓人苟且求生,更何況是出於讓“貧乏者”“得我”的個人目的.

  33、古今中外有許多捨生取義的英雄人物,試舉出兩位,並用一句話概括其事蹟.

  文天祥寧死不降元,朱自清寧願餓死也不吃美國的救濟糧.

  34、孟子提倡的“捨生取義”曾經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現在的學校教育則強調我們中小學生要“珍愛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就刪掉了“見義勇為,敢於鬥爭”的字樣,對於這些,你是怎樣看待這一問題的?

  答:人的生命是寶貴的,我們應當要珍愛這僅有的一次生命,但並不表示我們不見義勇為,不伸張正義,只是我們在見義勇為時,要量力而行,要在與壞人鬥勇的同時還要鬥智,儘量避免對自己的損害,對生命的威協.

  35、理解性默寫

  ⑴、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⑵、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無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⑶、體現“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⑷、孟子認為能做到捨生取義的人是: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⑸、孟子認為失其本心的行為是: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為宮室之美而受之;為妻妾之奉受之;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⑹、在孟子看來,什麼情況下,即使遇到禍患也會挺身而出的?

  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

  ⑺、不辯禮儀的接受萬鍾是為了: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⑻、文中與“嗟來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⑼、“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中的“是心”指:所欲者有甚於生者,所惡者有甚於死者.

  ⑽、《魚我所欲也》中出現的成語有:捨生取義、嗟來之食;由此我們可聯想到與本文觀點相關的孟子曾說過的三句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6、從論證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舉例論證”外,主要運用了對比論證的論證方法,有力地證明了捨生取義(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這一中心論點.

  37、“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作者交代這一句的意圖是什麼?

  強調人生本來就有羞恥心,這是一種善心,可以幫助人們在“義”與“不義”之間作出正確的選擇.但有的人卻因經不起利慾的誘惑,喪失了這種善心,幹出見利忘義的事;而那些敢於堅守正義的“賢者”,只不過是能夠自覺保護和發揚這種固有的善心罷了.

  38、“此之謂失其本心.”該句中的“此”是指什麼?

  “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而受“萬鍾”.

  39、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貴的東西是指道義,比死亡更可怕的東西是指喪失道義.

  40、人的本心是什麼?

  捨生取義

  41、本文使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試舉例.

  *比喻論證、對比論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

  用“魚”和“熊掌”作比喻論證對生與死的抉擇;用“一簞食,一豆羹”和“萬鍾”的事例論證“義”重於“生”的觀點;用“鄉”與“今”對待“一簞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進行對比論證;用講道理來論證為何要“捨生”.

  42、文章開端沒有直接進入議題,而是先從生活中人們可能遇到的事情寫起,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

  * 給所要論述的問題增加了通俗性,為下文論議正題作好了鋪墊.

  43、文中多次使用對比這種手法,請舉例說明.

  * 魚和熊掌對舉生與死(義)對舉 向與今比較等

  44、寫“魚”和“熊掌”“不可得兼”時?取“熊掌”的用意是什麼?

  *意在說明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需要選擇的事,在兩者不可兼得的情況下,人們會選取價值更高的東西,用此事情來比喻”捨生取義“的道理.

  45、“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中“是心”指什麼?

  *文中指在生和義不能兼得的情況下,應該捨生取義.孟子學說中是指側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等這些善心.(指“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50、文章開頭寫"魚"和"熊掌"有什麼作用?

  *魚和熊掌兩樣東西的價值不同,魚低賤而熊掌珍貴.二者不能同時得到,必然捨棄魚而選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義的價值也不同.正義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必須捨棄生命選取正義.這裡運用了類比推理,提出了“捨生取義”的中心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