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岳陽樓記> 《岳陽樓記》一文的詳解

《岳陽樓記》一文的詳解

《岳陽樓記》一文的詳解

  (一) 慶曆四年春,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與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問題:

  1、 解釋下面加點的實詞

  謫 越 具 屬

  2、 譯句子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與其上。

  屬予作文以記之

  3、 本段點明重修岳陽樓背景的句子是(誇讚子京政績):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交代作記緣由的句子是 岳陽樓重修後的變化是什麼?

  4、 括選文的內容

  寫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和作記的緣由。

  5、首段交待了什麼內容?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答:寫子京在逆境中的成績,交待作記緣由,為後文的闊達胸襟做鋪墊。

  6、子京“謫守巴陵郡”,卻仍然“重修岳陽樓”這說明了什麼?

  答:說明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奮發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曠達胸襟。

  (二)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問題:

  7、解釋下面加點的實詞

  夫 勝 涯 暉 觀 備

  8、譯句子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9、“銜遠山,吞長江”一句中能否把“銜”“吞”換為“連”“接”?

  “銜”“吞”用的好,擬人的手法,既巧妙地交待了洞庭湖與遠山、長江之間的位置關係,又將靜物寫活了,活靈活現地寫出了洞庭湖的雄偉氣勢。

  10、括本段的內容

  描寫岳陽樓周圍雄偉景色,引出遷客騷人各不相同的“覽物之情”。引出下文。

  11、“然則”一句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

  引出新的意境,由單純寫景轉到以情景交融的筆法來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

  從而構成全文的主體。

  12、從空間角度描寫岳陽樓雄偉景象的句子是: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

  13、從時間角度描寫岳陽樓景象的句子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14、請從文中找出總寫岳陽樓“大觀”的語句。其中最有氣勢的兩個詞是什麼?

  答: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銜、吞)

  15、第二段中說“前人之述備矣”,照應上文哪句話?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一詩中是怎樣“述”的?

  答: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三)若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山嶽潛形;商旅不行,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 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壁,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問題:

  16、解釋加點的實詞

  霏霏 開 排 薄 去 景 驚 集 鬱郁 或 寵 把 臨

  17、譯句子

  日星隱,山嶽潛形

  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 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

  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壁,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18、背誦與默寫

  (1)寫遷客騷人“悲”、“喜”的句子分別是什麼?答:悲“去國懷鄉,憂讒畏譏;”喜“心曠神怡,寵辱偕忘。”

  (2)描寫微波時水面月光的句子是什麼? 答:浮光躍金。

  (3)描寫無風時水中月影的句子是什麼? 答:靜影沉璧。

  19、括選段的內容

  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

  20、第三、四段作者用虛筆設想了一明一暗兩個場景,為什麼會產生一悲一喜的結果?

  答: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氣的陰晦晴朗會影響人的情緒,天氣惡劣才會“感極而悲”,天氣美好才會“心曠神怡”。

  21、第三、四段與文章主旨有什麼關係?(寫這兩段的目的是什麼?)

  答:從不同方面具體寫出了“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引出後文的議論,推匯出“古仁人之心”與“二者之異”,點明瞭全文的主旨。

  22、詞語欣賞。陰風怒號,濁浪排空。

  答:“怒”以擬人的手法寫出了風勢之大,聲音之響。

  (四)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23、解釋加點的實詞

  求 心 為 是 其 微 歸

  24、譯句子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微斯人,吾誰與歸?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25、背誦與默寫

  (1)表現作者關心國家大事的句子是什麼?(表現進亦憂,退亦憂的句子 是什麼?)

  答: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2)“進”“退”分別照應什麼? 答: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

  (3)突出表達作者曠達胸襟的句子 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4)突出表達作者偉大的政治抱負的.句子 (與現在“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精神相似的句子。)答: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26、括語段內容

  第五段(抒情、議論)抒發作者闊大胸懷和政治抱負。揭示全文中心。

  27、由"四面湖光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這副對聯,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兩句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面對人生中成功的歡樂和失敗的痛苦,我們應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態。(用《岳陽樓記》中原句答)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是什麼? 答:以物喜,以已悲。

  28、第五段中“或異二者之為”中“二者”指的是什麼?這句話在文中有什麼作用?作者對“二者之為”持什麼態度?

  答:遷客騷人的兩種覽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內涵。 否定。

  29、作者讚美古仁人的實際目的是什麼? 答:否定遷客騷人的悲喜觀,勉勵友人。

  30、“遷客騷人”“古仁人”的區別在哪裡?

  答:悲喜觀不同;遷客騷人“以物喜, 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2003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題)

  31、第五段的議論作用是什麼?

  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內涵;抒發了作者的政治抱負;勉勵友人。點明中心。

  32、給本段文字分層,並簡述每層大意。

  (1) 層----退亦憂。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內涵

  (2) 層-------乎。表達“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3) 層--------表達堅定的志向和對友人的慰勉

  33、你怎樣評價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理想。

  范仲淹所強調的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思想在今天仍具有積極的進步意義。但是,他強調的忠君思想是不足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