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閱讀答案> 《春望》 閱讀答案大全

《春望》 閱讀答案

《春望》 閱讀答案大全

  在學習、工作中,我們有時需要做一些閱讀題,這時最離不開的就是閱讀答案了,藉助閱讀答案我們可以更好地掌握此類題型的解題思路和方法。一份好的閱讀答案都是什麼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春望》 閱讀答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望》 閱讀答案1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4~15題。

  春望寄王涔陽

  劉長卿

  清明別後雨晴時,極浦空顰一望眉。

  湖畔春山煙點點,雲中遠樹墨離離。

  依微水戍聞鉦鼓,掩映沙村見酒旗。

  風暖草長愁自醉,行吟無處寄相思。

  11. 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3分)()

  A. 首句即點題中“春望”,交代了時間和天氣,而“別後”二字暗釦題中“寄”字。

  B. 詩人隱約聽聞鉦鼓之聲,看到沙村裡酒旗時隱時現,頸聯視聽結合,以動襯靜。

  C. 尾聯詩人直抒胸臆,以“愁”字點明情感,以“無處寄相思”表達對友人的思念。

  D. 整首詩融情入景,卒章顯志,透過描寫春天野外淒涼的景色,襯托詩人的孤寂之情。

  12. 本詩第二句“極浦空顰一望眉”極為精妙,請賞析其獨到之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D

  12比喻,用皺起的眉 頭來比吹皺的水紋,表達作者的悵然之情;空,徒然的。詩人遠望,卻什麼也望不到表達失望之情;這一句呼應題目的春望,並且引出頷聯的景

  《春望》 閱讀答案2

  ·閱讀《望春》,完成15—17題。(共15分)

  《望春》

  柯靈?

  ①離開龍山,又是一度月圓。小巷寂靜的生涯,已漸覺相安若素;而且俗務困人,每天被瑣屑的工作纏繞,也不復再有餘閒坐對幽窗,悠然作遐想。只是龍山的望春花,至今還頻來相擾,使人難忘。

  ②龍山山腰的宿舍,有一個小小的庭院,種著兩樹高大的梧桐,三四棵矮小的黃楊,一株望春花。我遷入宿舍的時候,正是風雪連天的寒冬,梧桐早已落葉,望春花也只剩著疏落的空枝;唯有終年常青的黃楊木,還透示著幾分生意。時節推移,漸漸由冬轉春,氣候雖已日漸暖和,大地卻還沉睡未蘇;第一個洩露了春訊的,就是那一樹望春。草未曾茁青,樹沒有抽芽,望春花卻在濯濯的枝頭,開起了滿樹銀白的花蕾。宿舍裡深通世故的女傭,有意無意地說:“望春花開了,春天就快要來了!”

  ③從那時起,不知為什麼,我對這滿樹含苞的望春花發生了好感。然而一天早晨,和朋友在院前小立,朋友的話卻出乎我的意外,他說:“望春真是最難看的花了!枝幹僵禿,有花無葉,讓它零落了也好!”更出我意外的,此後他竟幾次表示對望春的嫌厭。我覺得很不平,有一次對他說了這樣帶著譏刺的話:“放心吧,朋友!望春花不是為你開的,它並不要你賞識啊!”朋友還說:“誰教它開在這裡,讓我看見呢?”我默然無語。

  ④每天午後,柔陽撥逗著春意,蜜蜂翅上馱著薄薄的東風,在黃楊木上紛飛。同居的夥伴們都到山麓去了,我總獨自佇立院前,對望春作許久的顧盼,而且常不免為它擔憂:“望春花開得這樣早,怕等不到春事爛漫,就要零落了吧!”——眼見望春花欣欣地開放,粉妝玉琢,潔白如雪,我的隱憂越發深切了。

  ⑤不幸的預想常常容易實現,在春意盎然的一天早晨,紫槿花紅出牆頭,而望春的殘葩被我發現飄零在院中的草地上了。來時寂寞,去時冷落,我像親自串演了一出人間的悲劇,心頭浸蝕了無名的悵惘。

  ⑥我曾經決定,要為這素馨的花樹寫一篇童話:假定望春花是一個追求光明的少女,春天就是她理想的王國。蕭殺的嚴冬使她發愁,料峭的風寒使她戰慄,她決定獨自出發,向天涯海角尋覓春天。跋涉了無數山水,飽嘗了無限苦辛,當她聽見南國的燕 子送來第一聲呢喃,冬眠 的蜇蟲打了第一個呵欠,她知道自己的願望快要達到,激動得發狂,立刻在寂寞的大地上,展開慘白的笑靨,報告了春天的訊息。於是風暖了,草綠了,花開了。但春天剛來,自己卻已經憔悴,在春陽溫暖的懷中,作了個含淚的微笑,悄悄地離開了人間。這樣一個動人的故事,我立下心願要為望春抒寫。但只限自己才分太淺,幾回鋪箋,幾番擱筆,我終於沒有寫成。

  ⑦人事倥傯①,如今我已離開了龍山,望春花的故事卻依然頻來相擾,甚至夢見她化為白衣的少女,婉轉輕愁,促請我對她踐約。幾日以前,因事偶上龍山,便中去看看院前的望春,現在已經是綠葉成陰,遠非往日的丰姿了。我想,望春有知,對那過去的舊夢,怕也早如隔世,淡然忘卻了吧?果然,那麼我的心願,這樣也就算償了!

  ——(選自《中國百年精品散文》,原文有刪改)

  [注]①倥傯,(事情)急 迫匆忙。

  15.文章寫出了作者對望春花的情感變化及其原因。閱讀②-⑤段,填寫 表格。(4分)

  對望春花的情感變化

  情感變化的原因

  發生好感

  ①

  ②

  朋友幾次表示出對望春的嫌厭

  ③

  ④

  憐惜

  望春的殘葩飄零在草地上

  16.結合上下文,分析第⑤段作者寫“紫槿花紅出牆頭”的作用。(4分)?

  17.閱讀第⑥段,說說“動人的故事”中,“動人”之處有哪些,再從中選擇一處,聯絡生活實際談談它帶給你的人生啟示。(不超過150字)(7分)?

  答:

  參考答案:

  15.答案示例:

  ①第一個洩露春訊,最早開滿枝頭;

  ②為它不平;

  ③擔憂(隱憂);

  ④怕望春等不到春事爛漫就要零落

  評分說明:共4分。每空1分。

  16. 答案要點:

  ①突出春意盎然的景象,

  ②與下文“望春殘葩飄零”(內容)

  ③形成對比(手法)

  ④突出瞭望春花飄零時冷落、淒涼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望春的憐惜之情(作用)

  評分說明:共4分。每個要點1分,④要點只答情感不給分。

  17. 答案示例:動人之處:

  ①追求光明、懷揣理想獨自出發;

  ②不畏艱辛苦苦尋覓;

  ③當願望實現的時候,微笑著悄然離開。

  啟示:圍繞著“追求光明、追求理想”“不畏艱辛”“甘於奉獻”來談。

  評分說明:共7分。第一問3分,每個要點1分;第二問4分,談啟示2分,聯絡生活實際1分,語言順暢、表達清晰1分。

  《春望》 閱讀答案3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1. 杜甫是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後世尊稱為( )。

  A. 詩聖

  B.詩仙

  C.詩鬼

  2.杜甫和( )齊名,世稱“李杜”。

  A. 李賀

  B.李白

  C.李商隱

  3.這首詩的主題是( )

  A. 春日觀景,熱愛自然。

  B.胸懷大志,報效國家。

  C.傷感國事,懷念家人。

  D.老有所為,奉獻餘熱。

  4.對詩句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

  A. 首句寫望中所見,“草木深”寫出了景色的秀美,令人賞心悅目。

  B.三、四兩句寫詩人觸景生情,見了花、鳥反而墜淚驚心。

  C.五、六兩句寫因戰火不斷,與家人隔絕,表達了詩人盼望音信的迫切心情。

  D.七、八兩句用一個細節寫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心情。

  參考答案:

  1.A

  2.B

  3.C

  4.A

  《春望》 閱讀答案4

  春 望

  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感傷國事面對繁花,難禁涕淚四濺,親人離散鳥鳴驚心,反覺增加離恨。

  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立春以來戰火頻連,已經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訊難得,一信抵值萬金。

  白頭搔更短, 渾欲不勝簪。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髮越搔越短,頭髮脫落既短又少,簡直不能插簪。

  主旨:這首詩抒發了詩人面對國都淪陷,山河破碎的沉痛和憂傷。

  背景:這首詩是詩人天寶十四載十一月遭遇安史之亂時逃離長安前一個月寫的,它集中地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念親的感情,感人至深。

  【題解】:這是杜甫“安史之亂”期間在長安所作的。“安”,指安祿山;“史”指史思明。唐肅宗至德元年八月,杜甫前往靈武投奔肅宗,途中為叛軍所俘,後困居長安。該詩作於次年三月。全篇憂國,傷時,念家,悲己,顯示了詩人一貫心繫天下、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這正是本詩沉鬱悲壯、動慨千古的內在原因。

  全文

  讀上面的詩,請簡要說說作者是透過寫怎樣的.景來表達內心世界的?

  作者透過長安城內的破敗之景來表達自己憂國思家的心境。抒發了對山河依舊,世事全非的沉痛心情。

  詩的前四句都統領在一個“望 ”字中,詩人的視野由遠及近,由大到小,由 山河 到 草木花鳥 。本詩觸景生情,表達詩人憂國思家、眷戀家人的感情。

  此詩將眼前景胸中情融為一體,談談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這首詩集中地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已的感情。(感時憂國、思家念親)

  《春望》緊扣一個“望”字,感情細膩感人。“望”的內容是: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望”中所想的句子是: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

  《春望》一詩主題是傷感國事,懷念家人;表達了作者感傷心情的句子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從“國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這首詩與唐代哪一重大歷史事件有關?安史之亂

  結合全詩內容,體會詩題中的“望”字包含哪兩層意思?

  一方面是看到了“國破山河在”的慘景,另一方面是對於親人團聚的守望和期盼。

  全詩從結構看,首聯總寫望中所見,頷聯分寫,透過花和鳥兩種事物寫春天。頸聯透過一封家書表達了詩人對家人的懸想,尾聯總寫 憂國思家的感情。

  詩中用擬人手法寫出詩人睹物傷情的句子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用一個細節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

  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歷來為人們所稱道,請你從結構和對比手法兩方面談談你的感受。

  結構:對仗工整

  對比:“國破”的衰敗與“城春”的生機作對比,突出了山河破敗的景象,更抒發了作者內心的憂慮。

  首聯中“破”、“深”字煉得極好,試分析其表達作用。

  答案:“破”字寫出觸目驚心之景色。“深”字寫出令人滿目悽然之景。

  “國破山河在”中“破”給人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景象?

  “破”字寫出國都長安淪陷,城池殘破,處處是斷壁殘垣、破磚碎瓦的破敗景象,使人觸目驚心。

  詩中“草木深”表面上寫的是山河依舊,草木蔓生的情景 ,實際上是寫草茂人稀,荒涼蕭條,物是人非的社會狀況;一個“深”字,表現了因戰亂而荒蕪的景象。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是寫望中所見:國都在淪陷後已經變得殘破不堪,然而山、河依舊是原來那個樣子;春天降臨到長安城,然而眼前卻是亂草叢生。如此強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驚心呢!這一聯雖是寫景,卻也痛切地傳達了詩人憂國傷時的感情。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談談你對“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理解。

  答:意思是感傷時勢,見到開放的鮮花,也禁不住悲傷流淚;為別所恨,聽到鳥兒的叫聲,也禁不住魂悸心驚。感時表現了詩人憂國的情感,恨別表現了詩人思家的情感,抒發了詩人面對國都淪陷,山河破碎而產生的沉痛和憂傷之情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鳥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賞心悅耳,但詩人此刻面對殘破的都城,不知官軍何時才能平定叛亂,不知妻兒在兵荒馬亂中如何度日……種種念頭困擾著他,他怎能不見花而落淚,聞鳥而驚心呢?這自然是詩人移情於物的結果。這兩種解釋實質上並無區別,都表達了感時傷世的感情。本聯以“感時”一語承上,以“恨別”一語啟下,章法分明。

  《春望》一詩中,運用擬人手法表現詩人對國事的憂傷、對家人思念感情的兩句詩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

  頸聯除寫戰火愈燒愈熾,百姓慘遭殺戮外,作者用抵萬金來形容家書的珍貴,表達了他對妻子兒女的強烈思念。

  賞析千古名句“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

  戰火連續不斷,多麼盼望家中親人的訊息,寫出了訊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引人共鳴。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意思是自開春以來戰火愈燒愈熾,因而跟家人難通音信。他用“抵萬金”來形容家書的珍貴,表達了他對妻子兒女的強烈思念。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請你從形式和內容上對這兩句詩作簡要評析。

  用對偶的手法寫出了安史之亂的戰火連綿不斷,詩人跟家人難通音信,此時的一封家信顯得極其珍貴,可以勝過萬金,表達了詩人眷念家人的深切感情。尤其是“家書抵萬金”寫出了訊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的急迫心情,這是人人心中都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產生共鳴。

  白頭搔更短, 渾欲不勝簪。

  《春望》 閱讀答案5

  《春望》閱讀題

  杜甫《春 望》鑑賞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1.詩的前四句都統領在一個“ __________”字中,詩人的視野由遠及近,由大到小,由__________到 __________。

  2.請展開想像,描述“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所展現的畫面,並揭示詩句的含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詩中“草木深”表面上寫的是_____ ,實際上是寫_____

  4.本詩將眼前景、胸中情融為一體。通讀全詩,談談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5你認為“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個字用得好?請作簡要賞析。(2分)

  6“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一句中“抵萬金”的含義是什麼?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春望》閱讀題答案

  1.望 山河草木 花鳥

  2.參考示例:面對淪陷的山河,一位滿頭白髮的老人因焦慮憂愁不停地撓頭嘆息。老人昔日那長長的頭髮如今紛紛斷落,已經短得無法梳髻插簪。詩句所描寫的這一細節,含蓄而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憂國思家的情懷。(畫面描寫、揭示含義,意同即可)

  3.表面上寫的是山河依舊、草木蔓生的情景,實際上是寫草茂人稀,荒涼蕭條,物是人非的社會狀況(寫出“荒涼蕭條、物是人非”意思的可記分)

  4.抒發了感時憂國、思家念親的情感。

  5.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個“破”字,寫出了國都淪陷,城池殘破的景象,使人觸目驚心。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一個“深”字,寫出了亂草遍地,林木蒼蒼的景象,令人滿目悽然(2分)

  6.家書的珍貴;表達了他對妻子兒女的強烈思念之情。(每問1分,共2分)

  《春望》 閱讀答案6

  杜甫《春望》的閱讀理解題:

  1.詩的前四句都統領在一個“ ______”字中,詩人的視野由遠及近,由大到小,由______到______。(2分)

  2.請展開想像,描述“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所展現的畫面,並揭示詩句的含義。 (2分)

  (以下為08年大慶中考題)

  3.這首詩抒發了詩人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4.“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歷來為人們所稱道,請你說說了在哪裡?

  5.(07年瀋陽)對該詩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A.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含蓄蘊藉,耐人尋味。

  B.這首詩的首聯表面描寫都城破敗、人煙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涼景象,實際深藏詩人的無限感慨。

  C.這首詩的頷聯借對花鳥的感覺,將詩人抑制不住的感傷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D.這首詩的頸聯、尾聯極力渲染詩人在戰火連綿時期收到家書時的無比喜悅之情。 (以下是03年咸陽中考題)

  6.讀上面的詩,請簡要說說作者是怎樣透過寫景來表達內心世界的。

  7.“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請你從形式和內容上對這兩句詩作簡要評析。

  8.“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一聯中,詩人用“抵萬金”來形容什麼?

  9.對“國玻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兩句的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這兩句詩寫春望所見。一個“破”字,視野從城到山河,觸目驚心;一個“深”字,視野從滿城到花鳥,滿目悽然。詩人的感情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

  B.這兩句詩對仗工巧,圓熟自然,詩意變化。“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國破”的殘垣斷壁同富有生機的“城春”對舉,對照強烈。

  C.詩意變化的又一例為“國破”與“山河在”。前寫國都淪陷,城池殘破,後寫山河依舊,意思相反;“城春”與“草木深”前寫明媚春景,後敘荒蕪之狀,前後相悖,這種詩意的變化,突出了山河破敗的景象。

  D.這兩句詩以寫景為主。句中的“國”、“山河”、“城”、“草木”都是詩人親眼所見的景物。 杜甫《春望》的閱讀理解題答案:

  1.望(1分)山河 草木花鳥(1分,每空0.5分)

  2.參考示例:面對淪陷的山河,一位滿頭白髮的老人因焦慮憂愁不停地撓頭嘆息。老人昔日那長長的頭髮如今紛紛斷落,已經短得無法梳髻插簪。詩句所描寫的這一細節,含蓄而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憂國思家的情懷。(2分,畫面描寫、揭示含義各1分,意同即可)

  3.憂中思家

  4.示例:①詩人觸景生情,原本能愉悅心情的花鳥,但因感時恨別,詩人見了反而落淚驚心,更烘托了自己“感時”、“惜別”之悲。

  ②詩人移情於景,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也驚心,其實是詩人自己內心感情的寫照,形象動人。

  5.D

  6.描寫破敗的春城,草木蔓生,花也落淚,鳥也驚心,感時憂國,思家念親,借景抒情,深沉真摯。

  7.用對偶的手法寫出了安史之亂的戰火連綿不斷,詩人跟家人難通音信,此時的一封這家信顯得極其珍貴,可以勝過萬金,表達了詩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尤其是“家書抵萬金”寫出了訊息隔絕、久盼音信不至的急迫心情,使人產生共鳴。

  8.形容家書的珍貴,表達了對妻子兒女強烈的思念之情。

  9.D

  《春望》 閱讀答案7

  【20xx年河南省 】

  春 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4、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5、你認為“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個字用得好?請作簡要賞析。(2分)

  6、“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一句中“抵萬金”的含義是什麼?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4、答案:憂圍傷時、念家悲己(意思對即可,2分)

  5、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個“破”字,寫出了國都淪陷,城池殘破的景象,使人觸目驚心。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一個“深”字,寫出了亂草遍地,林木蒼蒼的景象,令人滿目悽然。(2分)

  6、家書的珍貴;表達了他對妻子兒女的強烈思念之情。(每問1分,共2分)

  《春望》 閱讀答案8

  閱讀下面的宋詩.完成14-15題。

  曲江春望懷江南故人趙嘏

  杜若洲邊人未歸,水寒煙暖想柴扉。

  故園何處風吹柳,新雁南來雪滿衣。

  目極思隨原草遍,浪高書到海門稀。

  此時愁望情多少,萬里春流繞釣磯。

  [注]

  ①趙嘏,字承佑,楚州山陽(今江蘇淮安)人,唐代詩人。

  ②杜若,香草名。

  ③海門,河流入海之處。

  ④釣磯,釣魚時坐的岩石。

  14、下列對詩歌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當的一項是(3分)

  A.作者首聯寫“人未歸”“想柴扉”,緊承題目“懷”字,足見其雖身處曲江之畔,但思念江南故鄉的心情。

  B.“水寒、煙暖”等意象點明早春時節,寫出作者眼中所望之春景,為後三聯表達感情烘托了氣氛。

  C.頸聯作者極目遠望,思念之情隨離離原草而更顯渺遠,風浪阻隔使投遞之信也愈顯稀少。

  D.尾聯詩人發問“愁情不知多少”,轉而以萬里春江”的宏闊氣勢消解愁苦,以此收尾提升了詩歌的格調。

  15、後人讀此詩領聯,言有“楊柳依依,雨雪霏霏”之感。請就此賞析頷聯的描寫角度。(6分)

  閱讀答案:

  14、D(3分)[答案解析]以“萬里春江的宏闊氣勢消解愁苦,……提升了詩歌的格調”錯。詩歌所表達的是愁苦如萬里春江,繞磯遠逝,使得思鄉之情更加綿長濃郁,而非消解。再者以景結語擴大意境,並未提升格調。

  15、虛實結合,今昔對比;(1分)上句想象:身在異鄉春風乍起,想故園何處風吹柳拂,但回憶當年“楊柳依依”之往事(2分);下句寫實:遠離故人,忽見南來大雁盡著風雪,實感嘆已身“雨雪霏霏”之風霜;(2分)兩句虛實結合,今昔對比,表達了對故人與故鄉的思念之情(1分)。

  [答案解析] (6分)此題分析詩歌寫作角度。寫作角度在領聯的表現看似明顯,實則需要細節描摩,分析意象。

  《春望》 閱讀答案9

  漢壽城春望①

  劉禹錫

  漢壽城邊野草春,荒祠古墓對荊榛。

  田中牧豎燒芻狗②,陌上行人看石麟。

  華表半空經霹靂,碑文才見滿埃塵。

  不知何日東瀛變③,此地還成要路津。

  【注】

  ①這首詩是作者貶任朗州司馬時所作。

  ②芻狗:古代用茅草紮成的狗作祭品,祭後就被拋棄。

  ③東瀛:東海。東瀛變,指滄海桑田的變化。

  8、古人認為“此春望詩,最奇”,請指出這首詩“奇”在哪裡,並簡要賞析。(5分)

  9、全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請簡要分析。(6分)

  8、(5分)

  ①內容奇特。此詩雖題為“春望”,但所“望”之景卻是野草荊榛,荒祠古墓、頹垣敗碑等荒涼衰敗的景象。(2分)

  ②構思新奇。這首詩首聯、頷聯、頸聯渾然一體,極力鋪陳漢壽城遺址的破敗和荒涼,為尾聯的富有哲理性的議論作準備,構成了全詩的整體層歡。(3分)(意思對即可)

  9、(6分)

  ①透過寫登臨古城所望見的破敗荒涼景象,寄託著詩人遭貶謫後的淒涼之感:

  ②借荒臺頹垣、荒祠敗碑,抒發了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

  ③在興和廢的轉化之中,表現了詩人不自甘沉淪的樂觀主進取精神。(每答出一點給2分。意思對即可)

  《春望》 閱讀答案10

  鳴雁療療北向頻,淥波何處是通津。

  風塵海內憐雙鬢,涕淚天涯慘一身。

  故里音書應望絕,異鄉景物又更新。

  便拋印綬從歸隱,吳渚香蓴②漫吐春。

  【注】

  ①顧況:中唐著名詩人,蘇州(古屬吳地)人。

  ②香蓴:蓴菜。《世說新語》記載,晉人張翰在秋季西風起時,想到家鄉蓴菜羹和鱸魚膾的美味,便立即辭官歸鄉。

  14.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聯起興,以聲聲鳴B4、頻繁北返的大雁反襯宦遊難歸、充滿苦悶的自己。

  B.頷聯第一句“風塵”喻指戰亂,因天下處處動盪不安,詩人兩鬢斑白,顧影生憐。

  C.頷聯第二句直抒胸臆,詩人涕淚交流,為淪落天涯、孤孑一身而深感悽楚、哀痛。

  D.頸聯上句寫對“故里音書”已絕望,下句白描春日他鄉之景,以哀景襯哀情。

  15.請簡要賞析本詩的尾聯。(6分)

  答

  14.(3分)D【解析】“以哀景襯哀情”錯,應為樂景哀情。

  15.(6分)

  ①尾聯用典。詩人以張翰因思念家鄉蒓菜美、鱸魚膾,從而棄官歸隱的故事,表達作者也要效法前賢,棄官不做,歸隱於故鄉。

  ②虛寫(想象)詩人想象故鄉小洲邊蒓菜茁壯生長,散發出陣陣清香的情景,從而表達了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③以景結情。以想象之景結束抒情,表達了強烈的思鄉歸隱之念。(每點2分)

  《春望》 閱讀答案11

  天津橋春望

  雍陶①

  津橋春水浸紅霞,煙柳風絲拂岸斜。

  翠輦不來金殿閉,宮鶯銜出上陽②花。

  注:①雍陶,晚唐詩人。此時,唐王朝國勢衰敗,社會危機日益嚴重。②上陽:上陽宮,武

  則天曾將其修葺得豪華富麗,作為寢宮。

  (1)詩的前兩句描繪了怎樣的景象?請作簡要分析。(4分)

  (2)這首懷古詩主要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請結合詩句進行分析。(3分)

  參考答案:

  10.本題考查賞析作品思想內容、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能力層級D.

  (1)天津橋下,春水溶溶,絢爛的雲霞倒映在水中(1分);天津橋畔,翠柳如煙,縷縷柳絲隨風飄蕩,斜拂岸邊(1分)。描繪了一幅明媚綺麗(1分)的津橋春日圖(1分)。

  (2)運用了對比的手法(1分)。先描繪天津橋邊明媚、綺麗的春光,後轉寫金殿閉鎖,宮苑寂寥之景(1分)。人們從這種強烈的對比中,很自然的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歲歲重來,而大唐盛世卻一去不復返了(1分)。

  或:運用了以樂景襯衷情的手法(1分)。詩的一、二兩句,繪出一幅津橋春日圖,明媚綺麗,引人人勝;三、四句寫金殿閉鎖、宮苑寂寥。前後映襯,對照鮮明(1分),烘托出上陽宮淒涼泠落的景象,從而表達了詩人對唐王朝國運衰微、今非昔比的傷感和哀嘆(1分)。

  《春望》 閱讀答案12

  二、閱讀(共44分)(一)(共4分)

  閱讀下面古詩,完成9-10題。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9.下列各項中對本首詩歌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A.首聯寫望中所見,國都在淪陷後已變得殘破不堪,然而山河依舊是原來的樣子;春天降臨長安城,然而眼前卻是亂草叢生。雖是寫景,卻也痛切地表達了詩人念家悲己的感情。

  B.頷聯將人的情感賦予花和鳥。生動形象地表現出詩人面對國都破敗的無奈感慨和綿綿愁緒。

  C.頷聯“三月”表明喪亂之久,“抵萬金”形容家書珍貴,表達了詩人對妻兒的強烈思念。

  D.全詩所寫意象甚多,從“遠景”的山河城郭,到“中景”的荒草殘木。再到“近景”的春花飛鳥。一直到“自身”的白髮,步步推進,“鏡頭”越來越小,將宏大的家國之悲,漸漸滲透凝縮在詩人自己身上。

  10.詩的尾聯“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刻畫了詩人怎樣的形象?

  【分析】

  《春望》是唐朝詩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的前四句寫春日長安悽慘破敗的景象,飽含著興衰感慨;後四句寫詩人掛念親人、心繫國事的情懷,充溢著悽苦哀思。

  【解答】

  (1)本題考查對詩歌內容和寫法的賞析。結合詩歌內容,逐項研讀選項,找出理解有誤的一項即可。

  A.有誤,首聯抒發了詩人憂國、傷時的情感,不是家悲己的感情。

  BCD.正確。

  故選:A

  (2)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詩歌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詩歌在尾聯中“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對詩人的形象有一個具體的刻畫。“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連月,家信不至,國愁家憂齊上心頭,內憂外患糾纏難解。眼前一片慘慼景象,內心焦慮至極,不覺於極無聊賴之時刻,搔首徘徊,意志躊躇,青絲變成白髮。自離家以來一直在戰亂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於長安數月,頭髮更為稀疏,用手搔發,白髮又稀疏到不勝簪的地步,可見其蒼老之態,他因憂國傷時而過早衰老,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憂愁蒼老的詩人形象。

  譯文: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裡草木茂密。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

  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半年多,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髮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

  《春望》 閱讀答案13

  古詩詞閱讀(5分)

  【甲】春望(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乙】雁門太守行(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13.兩首詩都反映了戰爭的內容,但表達的主旨不同,【甲】詩表達了,【乙】詩表達了。(2分)

  14.對《雁門太守行》中“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這兩句詩加以賞析。(3分)

  答案:

  13.(2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感情

  詩人忘身報國之情(或立志報國或奮勇殺敵、精忠報國的願望)

  14.①“壓”字,寫出了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兇猛,敵我雙方力量懸殊巨大的情狀,(1分)反映了守城將士處境艱難,(1分)也表現了將士們要浴血奮戰、誓死抗敵的決心。(1分)

  ②從雲縫李透射出的日光照在將士們的甲衣上,金光閃閃,要人眼目,(1分)說明他們正披堅執銳,嚴陣以待,(1分)借日光來顯示守軍的陣營和士氣。(1分)(任答一點即可)

  《春望》 閱讀答案14

  7、對下面兩首詩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甲】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乙】

  前出塞(其六)

  杜甫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①自有疆。苟能制侵陵②,豈在多殺傷?

  【注】

  ①列國:各國。

  ②侵陵:侵略。

  A、甲詩中“搔更短”“不勝簪”以特寫鏡頭將憂國、傷時、思家之情濃縮在詩人蒼老的形象中。

  B、乙詩以“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指明作戰取勝的關鍵。並用比喻說明凡事擊中要害就容易成功的道理。

  C、兩首詩都寫到戰爭,甲詩寫出了在連綿的戰火中,久盼家書而不至的急迫心情;乙詩用反問強調了以強兵制止侵略的思想。

  D、兩首詩都表達了杜甫愛國憂民的情懷,甲詩融情於景,乙詩在記敘中抒情。

  【答案】D

  【解析】

  【分析】

  【詳解】D。乙詩以議論取勝,前四句寫戰鬥的關鍵,要擁有強大的軍隊,制敵有方,智勇兼施,才能克敵制勝。後四句,詩人提出觀點,擁有強大的軍隊是為了守衛邊疆,而不是為了征伐。無論是為制敵而“射馬”還是“擒王”,都要以“制侵陵”為限。所以D選項“乙詩在記敘中抒情”說法錯誤。故選D。

  《春望》 閱讀答案15

  (二)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19-20題。(8分)

  樂遊原 【唐】李商隱

  萬樹鳴蟬隔岸虹,樂遊原上有西風。

  羲和①自趁虞泉②宿,不放斜陽更向東。

  曲江春望 【唐】唐彥謙

  杏豔桃光奪晚霞,樂遊無廟有年華。

  漢朝冠蓋皆陵墓,十里宜春③漢苑花。

  【注】

  ①羲和:中國古代神話中駕馭太陽的神。

  ②虞泉: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日落處。

  ③宜春:漢代皇家園林,位於長安東南,唐時更名為“曲江池”,與樂遊原相鄰。

  19.這兩首詩歌,都寫了一天中 時刻的景色,都寫到了長安城外的遊覽勝地—— 。(2分)

  20.這兩首詩歌分別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傳達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6分)

  答案:

  19.黃昏/傍晚; 樂遊原

  20.李商隱的《樂遊原》主要運用了擬人/用典的手法,羲和駕馭太陽奔跑,於黃昏時、日落處停步休息,不肯讓夕陽掉頭向東方升起,表現出對時光的留戀,傳達作者因時光流逝而帶來的遲暮之悲、無奈之感。

  唐彥謙的《曲江春望》主要運用對比手法,將已化為陵墓的漢朝冠蓋,與生命持久的杏桃形成鮮明對比,傳達出作者對繁華已逝、歷史滄桑、物是人非的慨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