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閱讀答案> 《早行》的閱讀答案

《早行》的閱讀答案

《早行》的閱讀答案

《早行》的閱讀答案1

  早行·露侵駝褐曉寒輕

  陳與義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

  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1)詩人在第一句詩中是怎樣表現 “早行”的?請舉例作簡要分析。(3分)

  答:第一句訴諸感覺,寫出清早露侵駝褐、寒意襲人的特點,同時也寫出詩人“行”之“早”。詩人穿上露水不易溼透的駝褐出行,可見其上路之早,而“露侵駝褐”,以至於感到“曉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結合詩句,意思對即可)

  2、此詩主要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參考答案]主要用了反襯手法(步驟一)。天未放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鳴”反襯出環境的寂靜(步驟二)。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飄泊引起的孤獨寂寞(步驟三)。

  3、三、四句又是從什麼角度,寫處了早行時環境的什麼特點?

  答:視覺與聽覺並用的角度。早行的環境很清冷,很寂寞。

《早行》的閱讀答案2

  晨起動徵鐸①,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②葉落山路,枳③花照④驛牆。因思杜陵⑤夢,鳧⑥雁滿回塘。

  【注】① 動徵鐸(音奪):震動出行的鈴鐺。徵鐸:車行時懸掛在馬頸上的鈴鐺。鐸:大鈴。

  ② 槲(音弧):一種落葉喬木。

  ③ 枳(音只):也叫“臭橘”,一種落葉灌木。驛牆:驛站的牆壁。驛:古時候遞送公文的人或來往官員暫住、換馬的處所。這句說:枳花鮮豔地開放在驛站牆邊。

  ④照:有的寫作“明”。

  ⑤杜陵:在長安城南,因漢宣帝陵墓所在而得名,這裡指長安。作者此時從長安赴襄陽投友,途經商山。這句說:因而思想起在長安時的夢境。

  ⑥鳧(音符):野鴨。回塘:岸邊彎曲的湖塘。這句寫的就是“杜陵夢”的夢境。

  (1)從體裁看,這是一首 。本詩在寫法上虛實結合,如“人跡板橋霜”一句是眼前之景,為實寫,“ ”一句則為虛寫。(2分)

  (2)這首詩的題目是“商山早行”,從詩中看,“早行”的原因是什麼?詩中最能體現“早”的內容是什麼?(4分)

  參考答案:

  (1)律詩(或五律、近體詩) 鳧雁滿回塘(每空1分,共2分)

  (2)早行的原因是思鄉(或悲鄉),(2分)最能體現“早”的內容是:在雞鳴之時,天上還掛著月亮,行人已經將足跡印在板橋的白霜上。(“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亦可)(2分)

《早行》的閱讀答案3

  癸巳除夕偶成

  黃景仁

  千家笑語漏遲遲,憂患潛從物外知。

  悄立市橋人不識,一星如月看多時。

  早行

  [宋]陳與義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

  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注】①黃景仁(1749-1783):清乾隆年間詩人,科舉屢挫,一生未仕,為生計四方奔

  波,目睹盛世表象下的種種社會瘡痍。此詩為乾隆三十八年(癸巳年)作者自安徽歸家

  後所作。②物外:世俗人情之外。③闌干:縱橫交錯,參差錯落。

  1.郁達夫說黃景仁的詩語語沉痛,字字辛酸,這在《癸巳除夕偶成》的前兩句中有怎樣的體現?請簡要分析。(5分)

  2.兩苜詩都寫到星,這兩處星在詩中各自起到了怎樣的作用?請簡要說明。(6分)

  參考答案

  1.詩句以樂景襯哀情,除夕之夜,萬家燈火,笑語喧騰,詩人內心卻是積鬱難排:漂泊之感、命途之悲,更兼對盛世衰象的敏銳感知。這份深沉的憂患和孤獨的清醒,在千家歡笑舉世沉醉的氛圍襯托下,倍顯沉痛和辛酸。(共5分,寫法2分,分析3分,答對比或反襯也可)

  2.黃詩中,除夜孤星襯托了詩人的孤寂。千家笑語之時,詩人悄然憂思,無人理解,只得把一顆明星當作知音來痴痴凝望。陳詩中,滿天明星襯托了環境的黑暗,顯示黎明尚未到來,以此視覺景象點扣題旨,表現詩人出行之早。(共6分,每處分析3分)(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

《早行》的閱讀答案4

  早行

  黃庭堅

  失枕驚先起,人家半夢中。

  聞雞憑早晏,佔鬥辨西東。

  轡溼知行露,衣單覺曉風。

  秋陽弄光影,忽吐半林紅。

  〔注〕①失枕:失眠。②憑:憑定,斷定。③早晏:早晚。④佔:占候,詩中指觀察天文現象。鬥:北斗星,古人依靠北斗星來指引方向。⑤轡:駕牲口的噘子、韁繩。行露:指路旁的露水。

  (1)這首詩題為早行,詩中是如何體現早行的? (5分)

  ▲

  (2)這首詩在抒情上有何特點?詩中詩人的感情有無變化?請簡要分析 (5分)

  ▲

  10.(1)首聯寫詩人輾轉難眠,迷糊間忽然驚醒,發現人們還在睡夢之中,(2分)頷聯的聞雞佔鬥等詞語的運用,以及頸聯的早露溼轡、曉風覺寒等描寫,都充分體現了旅人行路之早。(3分)

  (2)第一問:這首詩看似單純地在敘事、寫景,其實將情感含蓄地蘊含在事與景中,寓情於事,寓情於景。(1分)

  第二問:詩人的感情有變化。本詩前三聯以詩人於人家半夢中而早起上路,晨雞啼鳴,路徑昏暗難辨,以及溼轡之涼與衣單之寒等描寫寓情於事,寫出了詩人早行的孤寂、清冷與寥落之感,(2分)尾聯則寫秋陽初上,染紅了旅途的叢林,以弄吐字活繪出一幅壯麗的秋景圖,色調由冷轉暖,表現了詩人因愛秋日晨景而心情轉向愉悅。(2分)

  〔前兩句說旅人憂心明朝趕路,輾轉不能入眠。迷糊間卻忽然警醒,起床之後又發現起得太早,人們還在睡夢之中。三四兩句寫清晨起床準備上路的情景:聽雞聲斷定時間的早晚;望著北斗星分辨東西方向。《詩經·召南·行露》:厭浥行露,豈不夙夜。兩句意為路旁的露水,沾溼馬絡頭,衣裳單薄,更感到曉風寒涼〕。

《早行》的閱讀答案5

  此詩主要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襯手法(步驟一)。天未放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 草蟲鳴 反襯出環境的寂靜(步驟二)。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飄泊引起的孤獨寂寞(步驟三)。

  (1)詩人在第一句詩中是怎樣表現 早行 的?請舉例作簡要分析。(3分)

  (2)此詩三、 四句主要用了哪一種表現手法?有何效果?(3分)

  閱讀答案:

  (1)第一句訴諸感覺,寫出清早露侵駝褐、寒意襲人的特點,同時也寫出詩人 行 之 早 。詩人穿上露水不易溼透的駝褐出行,可見其上路之早,而 露侵駝褐 ,以至於感到 曉寒 ,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結合詩句,意思對即可)

  (2)主要用了反襯手法。 草蟲鳴 反襯出環境的寂靜,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和羈旅中的孤獨寂寞之感。(手法1分,效果2分)

  二:

  注:駝褐,獸毛製成的衣服。

  ①首句從什麼角度,表現了什麼內容的?

  答:從觸覺的角度:露水溼衣覺輕寒。突出了一個 早 字。

  ②次句從什麼角度寫的?

  答:從視覺的角度:天上星斗還分明。不僅突出了 早 ,而且已經走了很長的路。

  ③三、四句又是從什麼角度,寫處了早行時環境的什麼特點?

  答:視覺與聽覺並用的角度。早行的環境很清冷,很寂寞。

  賞析:

  這首《早行》是宋代詩人陳與義的作品。此詩寫早行情景,意境高遠。詩人透過感覺、視覺和聽覺的交替與綜合,描繪了一幅獨特的早圖。

  錢鍾書《宋詩選注》: 《南宋群賢小集》第十冊張良臣《雪窗小集》裡有首《曉行》詩,也選入《詩家鼎臠》捲上,跟這首詩大同小異: 千山萬山星斗落,一聲兩聲鍾磐清。路入小橋和夢過,豆花深處草蟲鳴。 韋居安《梅磵詩話》捲上引了李元膺的一首詩,跟這首隻差兩個字: 露 作 霧 , 分 作 野 。

  《梅磵詩話》卷下: 早行詩,前輩多佳作。近世如楊萬里詩: 霧外江山看不真,只憑雞犬認前村。渡關蒲板霜如雪,印我青鞋第一痕。 劉應時詩云: 登輿睡思尚昏昏,斗柄銜山月在門。雞犬未鳴潮半落,草蟲聲在豆花村。 三詩意皆高遠。 所引劉詩與這裡所選的《早行》詩意境也有相仿之處。

  第一句,不說 雞唱 ,不說 晨起 ,不說 開門 ,不說 整車 或 動徵鐸 ,而說主人公已在旅途行進。 行得特別早 ,既不是用 未五更 之類的語言說出,又不是用 流螢 、 棲禽 、 漁燈 、 戍火 、 殘月 之類來烘托,而是透過詩人的感覺準確地表現出來。 駝褐 ,是一種用獸毛(不一定是駝毛)製成的上衣,露水不易溼透;詩人穿上此衣,其上路之早可見。而 露侵駝褐 ,以至於感到 曉寒 ,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

  第二句,詩人不寫 月 而寫 星斗 。 星斗闌干分外明 ,這是頗有特徵性的景象。 闌干 ,縱橫貌。古人往往用 闌干 形容星斗,如 月沒參橫,北斗闌干 之類。月明則星稀, 星斗闌干 ,而且 分外明 ,說明這是陰曆月終(即所謂 晦日 )的夜晚。此其一。露,那是在下半夜晴朗無風的情況下才有的。晴朗無風而沒有月, 星斗 自然就 闌干 、就 明 ,寫景頗為確切、細緻。此其二。更重要的還在於寫 明 是為了寫 暗 。黎明之前,由於地面的景物比以前 分外 暗,所以天上的星斗也就被反襯得 分外 明。

  第三句 寂寞小橋和夢過 ,可以說 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以夢與 寂寞小橋 結合,意象豐滿,令人玩索不盡。趕路而作夢,一般不可能是 徒步 。獨自騎馬,一般也不敢放心地作夢。明乎此,則 寂寞小橋 竟敢 和夢過 ,其人在馬上,而且有人為他牽馬,不言可知。

  第一句不訴諸視覺,寫早行之景;卻訴諸感覺,寫寒意襲人,這是耐人尋味的。聯絡第三句,這 味 也不難尋。過 小橋 還在做夢,說明主人公起得太 早 ,覺未睡醒,一上馬就迷糊過去了。及至感到有點兒 寒 ,才聳聳肩,醒了過來,原來身上溼漉漉的;一摸,露水已侵透了 駝褐 。睜眼一看, 星斗闌干分外明 ,離天亮還遠。於是又合上惺忪睡眼,進入夢鄉。既進入夢鄉,竟知道在過橋,那是因為他騎著馬。馬蹄踏在橋板上發出的響聲驚動了他,意識到在過橋,於是略開睡跟,看見橋是個 小 橋,橋外是 稻 田,又朦朦朧朧,進入半睡眠狀態。

  第一句寫感覺,第二句寫視覺;三四兩句,則視覺、觸覺、聽覺並寫。先聽見蹄聲響亮,才略開睡眼; 小 橋和 稻 田,當然是看見的。而 稻田深處草蟲鳴 ,則是 和夢 過 小橋 時聽見的。正像從響亮的馬蹄聲意識到過 橋 一樣, 草蟲 的鳴聲不在橋邊、而在 稻田深處 ,也是從聽覺判斷出來的。詩人在這裡也用了反襯手法。 寂寞小橋和夢過 ,靜中有動; 稻田深處草蟲鳴 ,寂中有聲。四野無人,一切都在沉睡,只有孤寂的旅人 和夢 過橋,這靜中之動更反襯出深夜的沉靜,只有夢魂伴隨著自己孤零零地過橋,才會感到 寂寞 。 寂寞 所包含的一層意思,就是因身外 無人 而引起的孤獨感。而 無人 ,在這裡又表現天色尚 早 。 寂寞 所包含的又一層意思,就是因四周 無聲 而引起的寂寥感。而 無聲 ,在這裡也表現天色尚 早 ,比齊己《江行曉發》所寫的 鳥亂村林迥,人喧水柵橫 要 早 得多。

  這首詩的最突出的藝術特色,就表現在詩人透過觸覺、視覺和聽覺的交替與綜合,描繪了一幅獨特的 早行 (甚至可以說是 夜行 )圖。讀者透過 通感 與想象,主人公在馬上搖晃,時醒時睡,時而睜眼看地,時而仰首看天,以及涼露溼衣、蟲聲入夢等一系列微妙的神態變化,都宛然在目;天上地下或明或暗、或喧或寂、或動或靜的一切景物特徵,也一一展現眼前。

《早行》的閱讀答案6

  商山早行

  溫庭筠

  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注]

  ①鐸(du):系在馬車上的鈴。②杜陵:在長安城南,漢宣帝陵墓所在地,這裡指故鄉長安。

  閱讀練習及答案

  1、前人評論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一聯為意象具足,始為難得。請結合全詩對此加以分析。

  答案:①這兩句詩用十個名詞構成,每字一個物象,合起來有無窮意蘊。②這十個名詞所表現的都是具有特徵性景物,都表現出早行之早;寫早行的情景,繪聲繪色,如在目前。(雞聲茅店月,寫旅人在茅店中聞雞鳴而起身看天色,看見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裝出門趕路;人跡板橋霜,原以為自己早行,誰知板橋上所積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跡更有早行人)

  2、說說這首詩的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體會期中的羈旅鄉情

  答案:目前之景:雞聲茅店,殘月當空,人跡板橋,微霜初度,斛葉山路,枳花驛牆

  言外之意:道路辛苦,羈旅愁思。

  3、枳花明驛牆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請說出妙在何處。

  答案:明原為形容詞,這裡用作動詞,為照亮之意。枳樹白花照亮驛牆,襯托出拂曉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4、尾聯在全詩的內容和結構上的作用是什麼?

  答案:內容:思鄉之情,反映了詩人留戀故鄉的真摯感情,才離開家鄉不久,便在夜裡夢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鳧雁來回遊動,自得其樂,而自己卻在離家遠行的路上。

  結構:與首聯中的客行悲故鄉照應。

  5詩中除了晨起、雞聲表現了早行之外,還有什麼詞語也表現了早行?此詩頷聯上下句除對仗外,其構成形式還有什麼特點?

  6鳧雁滿回塘表現了怎樣的意境?聯絡首聯解說作者這樣寫的意圖。

  參考答案:

  5①還有月板橋霜,月尚未落,板橋結霜,可見其早。②由名詞連綴成句,一字一景,收到了蒙太奇的效果。

  6、鳧雁滿回塘表現了春回故鄉、野鴨滿塘的溫暖意境。透過這個溫暖的鄉夢反襯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對家鄉深切的思念。

  7頷聯是被人傳誦的佳句,你認為它好在哪裡?(2分)

  答:只用幾筆淡墨的線條,就勾勒出富有畫意的山村霜月早行圖;每句有三個名片語成,形象地勾畫出一幅早春圖;透過景物,含蓄地表示道理辛苦,羈愁旅思。(任一點即可)

  8鳧雁滿回塘表現了怎樣的意境?作者這樣寫的意圖是什麼?(4分)

  答:作者透過想象寫成群的鳧雁在水中嬉戲,表現歡樂的氣氛,從而反襯旅居在外的遊子思鄉之悲。

  9枳花明驛牆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請說出妙在何處。

  答案:明原為形容詞,這裡用作動詞,為照亮之意。枳樹白花照亮驛牆,襯托出拂曉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意對即可)

  溫庭筠《送人東歸》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更漏子 溫庭筠 閱讀答案附賞析處士盧岵山居 閱讀答案附賞析送人東遊(溫庭筠)利州南渡(溫庭筠)蘇武廟(溫庭筠)瑤瑟怨(溫庭筠)過分水嶺(溫庭筠) 閱讀答案附賞析贈少年 (唐)溫庭筠 閱讀答案(詩歌賞析)

  10、 賞析雞鳴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的表達效果。

  答:這句話羅列了很多早晨所特有的景物,從視覺、聽覺兩個角度形神兼備的渲染了一幅清幽淡遠的.晨景圖。

  11、客行悲故鄉一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詩中與之相照應的句子是那一句

  答:思念故鄉;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12、槲葉落山路,枳花照驛牆中的照字,很多版本寫作明字,你覺得哪個更好些?為什麼?說說你的理由。

  答:照字比較好,既暗示了在早晨枳花顏色的雪白,也富有動感的傳達了這種白色的枳花將在晨光中還顯得黑暗的驛牆都照亮了。

  13.本詩首聯描繪了怎樣的早行情景?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4分)

  答:本詩描繪了羈旅之人清晨起床,旅店裡外已經叮叮噹噹,響起了車馬的鈴鐸聲,旅客們套馬、駕車的情景。字裡行間流露出遊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濃濃的思鄉之意。

  14.人言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兩句絕佳,其寫景有何特點?試作簡要賞析。(4分)

  答:這兩句詩寫景,純用名詞(或運用列錦的手法),連綴成一個意象組合體。在這個意象組合體中,有聲音,有形體;有人物,有動物;有仰望之景,有俯視之景。描繪出生動的視覺形象,營造出悽清冷寂的意境。

  賞析

  這首詩之所以為人們所傳誦,是因為它透過鮮明的藝術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會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現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強。清晨起床,旅店裡外已經響起了車馬的鈴鐸聲,旅客們套馬、駕車之類的許多活動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講自己,但也適用於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時難。在封建社會里,一般人由於交通困難、人情淡薄等許多原因,往往安土重遷,怯於遠行。客行悲故鄉這句詩,很能夠引起讀者情感上的共鳴。

  三、四兩句,歷來膾炙人口。宋代梅堯臣曾經對歐陽修說:最好的詩,應該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歐陽修請他舉例說明,他便舉出這兩句和賈島的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並反問道:道路辛苦,羈旅愁思,豈不見於言外乎?(《六一詩話》)明代李東陽進一步分析說:二句中不用一二閒字,止提掇出緊關物色字樣,而音韻鏗鏘,意象具足,始為難得。音韻鏗鏘,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詩的必備條件。李東陽把這兩點作為不用一二閒字,止提掇緊關物色字樣的從屬條件提出,很可以說明這兩句詩的藝術特色。所謂閒字,指的是名詞以外的各種詞;所謂提掇緊關物色字樣,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詞的選擇和組合。這兩句詩可分解為代表十種景物的十個名詞: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雖然在詩句裡,雞聲、茅店、人跡、板橋都結合為定語加中心詞的偏正片語,但由於作定語的都是名詞,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詞的具體感。例如雞聲一詞,雞和聲結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喚起引頸長鳴的視覺形象。茅店、人跡、板橋,也與此相類似。

  古時旅客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詩人既然寫的是早行,那麼雞聲和月是必然要體現的。而茅店又是山區有特徵性的景物。雞聲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裡,聽見雞聲就爬起來看天色,看見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裝,起身趕路的特徵都有聲有色地表現了出來。

  同樣,對於早行者來說,板橋、霜和霜上的人跡也都是有特徵性的景物。作者於雄雞報曉、殘月未落之時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經是人跡板橋霜,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這兩句純用名片語成的詩句,寫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確實稱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葉落山路,枳花照驛牆兩句,寫的是剛上路的景色。商縣、洛南一帶,枳樹、槲樹很多。槲樹的葉片很大,冬天雖乾枯,卻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樹枝將發嫩芽的時候,才紛紛脫落。而這時候,枳樹的白花已在開放。因為天還沒有大亮,驛牆旁邊的白色枳花,就比較顯眼,所以用了個照字。可以看出,詩人始終沒有忘記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詩人想起了昨夜在夢中出現的故鄉景色:鳧雁滿回塘。春天來了,故鄉杜陵,回塘水暖,鳧雁自得其樂;而自己,卻離家日遠,在茅店裡歇腳,在山路上奔波。杜陵夢,補出了夜間在茅店裡思家的心情,與客行悲故鄉首尾照應;而夢中的故鄉景色與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鮮明的對照。眼裡看的是槲葉落山路,心裡想的是鳧雁滿回塘。早行之景與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