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閱讀答案> 網路暴力閱讀理解及答案

網路暴力閱讀理解及答案

網路暴力閱讀理解及答案

  網路暴力是一種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直接侵害他人生命權、身體權的新型的暴力行為。就形態而言,它多侷限於輿論範圍,主要以言語攻擊、形象惡搞、隱私披露等形式呈現,並具有以下特徵:(1)主體的不確定性。基於網路的開放性、匿名性,網路空間往往聚集著非組織化、陌生化的群體,因此,在多主體參與的網路暴力事件中,一般很難確定具體行為主體。(2)過程的易操作性。隨著複製、貼上等網路資訊編輯技術的快速發展,任何掌握網路技術的行為主體都可以透過文字、影象、聲音、影片等數字化形式實施網路暴力。(3)後果的實在性和難控性。網路暴力以當事人的名譽權、隱私權等人格權益為行為客體,其後果都具有一定的人身依附性,並往往導致非虛擬性的後果。同時,由於網路的互動性和即時性等特點,網路資訊傳播極具流動性、擴散性,其影響範圍一般難以被人們所掌控。

  網路暴力的產生,根源於多種風險的交疊和共振。一方面,在網際網路上,既有基於職業、籍貫等聯絡紐帶而形成的地緣、業緣群體,更有基於生活娛樂、資源共享等個體偏好而形成的趣緣群體。他們藉助網路互動空間(QQ、Blog等),可以隨性發出自己的聲音,猶如置身於一個個眾聲喧囂的網路廣場。同時,網際網路本身繁雜難辨的海量資訊強化了網路受眾的風險感知度,加之資訊內容的易編輯性以及資訊散播的可操控性,網路資訊質量往往參差不齊、真偽難辨。

  另一方面,當下網路暴力的頻發,其背後大都潛藏著仇富、仇官的社會心態。經濟社會重效率而輕公平的脫序式發展,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加劇了社會認同的分化。致使社會情緒不斷鬱積並湧向網路空間。再加上商業化運作模式的普遍嵌入,催生了數量龐大的網路推手,他們以廣告收入為經濟來源,以點選為王作營銷規則,透過製造噱頭、吸引眼球、積聚聲勢等進行輿論操控。對他們而言,網路暴力往往就是網路暴利。

  另外,網民群體突出表現出年輕化的.特點。青少年由於心理品性尚未成熟,社會辨認和自我控制能力較低,而且,傳統中國是個倫理本位的社會,對弱者的同情往往佔據社會輿論的制高點;而在青年網民身上,則體現為懲惡揚善、除暴安良的俠義情結,他們以道德審判為武器,以伸張正義為目標,渴望獲得充滿認同的網路迴音,又常常遊走在暴力與正義之間。一旦嫉妒、怨恨與公憤等在網路上無序宣洩,網路空間就處於多數人的暴政之下。

  應對網路暴力,釜底抽薪之策便是透過減少風險交疊頻率,以散化風險。在特定的歷史階段,以技術創新規避網路技術風險仍不失為行之有效的方法。當然,社會轉型風險是網路暴力產生的現實根源,我們應建立以政府部門為主導、以社會力量為主體、網民自主參與的多元化治理結構加以應對。

  7.下列關於網路暴力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網路暴力以當事人的人格權益為行為客體,其後果都具有一定的人身依附性,並往往帶來實質性損害。

  B.隨著網路資訊編輯技術的快速發展,網路暴力成為任何人都可以透過數字化形式實施的行為。

  C.由於網路空間具有開放性、匿名性等特點,因此,網路暴力事件目前還無法確定具體的行為主體。

  D.網路暴力的行為主體一般難以被人們所掌控,這是由網路交往的互動性和即時性等特點決定的。

  8.下列對網路暴力產生根源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開放的網路互動空間,猶如眾聲喧囂的網路廣場,由網路技術本身所帶來的風險特性成為催生網路暴力的技術根源。

  B.大量的網路推手為獲取更多的廣告收入,透過製造噱頭、吸引眼球、積聚聲勢等進行輿論操控,成為網路暴力的助燃劑。

  C.仇富、仇官的社會心態使社會情緒不斷鬱積,加劇了社會認同的分化,成為網路暴力現象在中國頻發的現實動因。

  D.網民群體年輕化的特點和懲惡揚善、除暴安良的俠義情結,使他們常常遊走在暴力與正義之間,是催生網路暴力的重要因素。

  9.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是( )

  A.在網際網路上,基於多種聯絡紐帶或個體偏好而形成的地緣、業緣群體和趣緣群體往往都具有非組織化和陌生化的特點。

  B.只要建立以政府部門為主導、以社會力量為主體、網民自主參與的多元化治理結構,就能規避網路技術風險,應對網路暴力現象。

  C.網路空間的言語攻擊、形象惡搞、隱私披露等都屬於輿論範圍,不會直接對他人的生命權、身體權構成侵害。

  D.面對質量參差不齊、真偽難辨的網路資訊,年輕化的網民群體很可能成為資訊風險的接受者,同時也可能成為資訊風險的傳播者。

  參考答案

  7.A(B項,不是任何人,而是任何掌握網路技術的人。C項,不是無法確定,而是一般很難確定。D項,一般難以被人們所掌控的不是行為主體,而是傳播極具流動性、擴散性的網路資訊。)

  8.C(顛倒了邏輯關係。原因應該是經濟社會重效率而輕公平的脫序式發展,出現了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加劇了社會認同的分化,致使社會情緒不斷鬱積)

  9.B(規避網路技術風險主要靠的應該是技術創新,只要就的說法太絕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