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初中語文教學反思>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0篇)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如何把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初中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

  透過兩年多的課改教學實踐,我總結出點撥教學的三個方面。

  一、適量點撥

  課堂上緊扣教學目標篩選有價值的,又容易被忽視的詞句、重點語段進行點撥。因為這些詞句“不僅有顯隱題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約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學生搞懂了這些詞句,對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說《孔乙己》,我就從課文中找出可以把學生引到深處的東西,選擇“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個句子進行點撥,立片言以居要,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孔乙己是一個可憐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舊時代的小知識分子。

  另外,我會在每一課選擇一個重點段進行點撥教學,引導學生反覆閱讀、多方訓練綜合分析。這樣做意義很多,抓住了重點段落,就抓住了主題,就突出了重點,就突破了難點,也就能帶來牽一髮動全身,以少勝多的效果。

  二、適度點撥

  課堂點撥力求點撥出語文味來,即真正使學生嚼出一點味道來或者把學生引向語文審美閱讀的軌道,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

  教朱自清的《春》,老師推敲那句“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來。春天來了,春日融融,春水渙渙,山也變得明朗潤澤了。還有的老師緊扣“太陽的臉紅起來了”一句設疑點析。春天來了,太陽給人什麼感覺?“紅”字變動詞有何含義?這句話的弦外之音是什麼?由生活經驗入手,啟動學生的審美想象,比較自如地把學聯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賞了桃杏豔紅、百花爭妍的美,產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種溫暖、欣悅的感受。

  三、適時點撥

  課堂點撥關鍵是教師能明察學生思維的火花,及時加一把火。適時點撥一方面是在學生遇到疑難時,採用藝術化的點撥,及時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另一方面是學生在遇到疑難、把握不準時,教師及時指點思考分析的途徑,撥通知識理解上的關卡,撥繁為簡,化難為易,使學生的研討活動得以繼續進行。適時點撥還包括在學生思維誤入歧途時,教師迅速捕捉,作為新的教學內容,憑機智的點撥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總之,實施點撥教學的經驗告訴我:

  點撥是一把火,促使學生的思維放出火花。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藝術化點撥,能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創造,從而達到教學效果的最最佳化。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2

  一、教學模式的審視

  1、學習方式的改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方法和途徑。語文學習中用什麼樣的學習形式來實現學生的自主、合作與探究,都取決於教學目標的要求。2、教學方式的改變語文教學應建立在師生平等對話的基礎之上,那裡的“平等”絕不是師生之間無條件的平等,而是教學中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觀點、人格、情感等,同時又要高於學生,教師始終是首席地位,要引導學生掌握更廣泛且更有深度的語文知識,如果教師不加鑑別地肯定學生所有的言論,而不對其進行必須的點評和拔高,學生是很難獲得提高的。

  3、教學目標的改變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並不是要求我們在每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都要實現該教學目標,而是憑藉語文活動使學生感受到課文資料中豐富的人文,具體根據教學資料關注不一樣的目標,“潤物細無聲”才是我們應當追求的最佳教學境界。

  4、互動狀態的改變很多教師認為,新課標的最終目標應是“學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動起來”,在學生與學生的互動,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下,到達大家都動起來的最終目的。其實不然,語文學習中的調動並不等於真正的啟用,如果學生在活動的外表下內在的思維一向處於停滯狀態,這也不能稱之為真正的動。不管課堂上採取哪些調動方式,僅有那些能讓學生的思維一向處於活躍狀態,學生的感情一向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稱之為真正的“動”。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的任務是在調動學生的進取性和熱情的同時更要啟用學生的思維,啟動學生的情思,這才是真正的“動”。

  二、教學載體的審視

  1、文字教材是課堂教學的藍本,所以“探究”教材,不僅僅是學生的任務,教師自身對教材的探究和挖掘更重要,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層是搞好課堂教學的前提,僅有教師深刻洞悉教材,才能站在必須的高度引領學生剖析文字,也才能真正使師生與文字作者構成對話。

  2、教具

  任何一種課堂形式(包括電教媒體的運用)都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教學活動手段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課堂討論或呆板單一,或信馬由韁;有的一節課則完全用滑鼠代替粉筆,用錄音代替教材等,這樣的教學手段沖淡了語文教學豐富多彩的實質的特質,難免有“做秀之嫌”,流於形式。

  3、教師

  我們強調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但更不可忽視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僅有教師適時介入,或進行必要的點撥歸納,或對文字作適當的拓展,才能將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進一步激發學生深層探究的興趣,使學生獲得系統的知識和正確的觀點。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身為教師,“路漫漫其修遙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雪萊有一句名詩:“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遙嗎”,其實此刻,沐浴第二輪繼續教育的東風,享受國家重視義務教育的雨露,正是大力推動新課改、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美麗春天。多一份反思,就會多一份清醒,多一份提高。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大潮下,我們要不斷反思,與時俱進。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3

  我們的《語文新課程標準》中不是指出: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 那就是告訴我們從被動的接受性學習轉變為主動的自主性學習,這樣才能適應未來社會和個人發展的需要。因此,《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並將它作為語文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這樣的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可以充分發揚學生的主動學習的意識和創新精神,將這種新的學習方式用於習題課,不僅能提高課堂效率,更有助於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在我們傳統課堂習題教學中,往往以教師為中心,而忽視學生這個的主體,習題上課學生做,教師講,純粹的是以教師對答案為主。學生圍著教師轉,學生只是一味的聽,判斷自己做的對與錯,上課只是死的知識灌輸,無休止的 填鴨 ,而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了,不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學到的是的是 死 的知識,這樣的課堂教學,只能培養出沒有主動學習精神的人,培養出不會學習的人。那學生能力的提高就更不可能了。

  因此我認為,在習題課上我們教師首先要轉變教學觀念,把我校的 1236 的教學模式運用於習題課,以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習題課上應該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就要轉變角色,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幫助者。在課堂中教師堅持六個 凡是 :凡是學生都知道的不講解,凡是學生能說回答的就不解釋,凡是學生能思考的就讓學生思考,凡是學生能討論的就讓學生討論,凡是學生能寫的就讓學生寫,凡是學生能做的就讓學生親自做。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教師只是適時的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教會他們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活學活用。

  在九年級教學中,原來輔導學生訓練七年級文言文知識的時候,我採取的仍舊是傳統的模式,學生先做,然後我就逐題逐題的分析講解。但我發現課堂上學生變成了死記答案的 機器 ,變成了被填的 鴨子 ,而實際收穫甚微。本週我在引導班上的學生複習八年級上冊的文言文知識時,就採用了學校教學模式,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來做了嘗試,收到了好的效果。

  一、自主學習

  教師課前要最佳化習題,能突出教學重點,並能以此拓展延伸。然後讓學生獨立自主的去完成習題。這是一個 獨學 的過程,是反饋學生學習效果的手段。期間老師可來回巡看,以便了解學生的做題動態,確定學生在學習中的困難與問題。在學生們做題的過程中,我穿梭於各學生中間,發現習題中基礎部分掌握的很好,像實詞理解、句子翻譯及文體常識都能熟練運用,但是內容理解、拓展延伸就有些力不從心。教師只有瞭解學生學情,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合作學習

  在發現問題之後,我採用了 1236 環節中的第3環節合作交流的方式來進行訓練。學生們能熟練掌握的習題便讓小組內的學困生在組內交流,這樣有助於他們對知識的鞏固,更利於培養他們的自信心,找到學習的樂趣。而難度較大的習題則由小組長主持在組內交流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突破口。這時我會鼓勵組與組之間進行競爭,比一比,哪一個組交流得更認真,學得更有效率,分析得更依據。只要放手讓他們組內去解決,他們對答案的理解往往會更 有理有據 ,會常常給我們意想不到的驚喜。這一環節是對知識進行性的檢測,突出了 弱勢群體 ,也體現了 兵教兵 兵練兵 兵強兵 的特點,這就是 對學 與 群學 。當我把任務說明白後,沉悶的氣氛被打破了,我看到了孩子們變得活躍了,表情也輕鬆了許多,我看到了他們臉上洋溢著久違的笑容。

  三、分享學習

  這一環節是生生、師生、組組互動的過程,主角是學生,學生提出習題中的問題與困難,小組內能解決的就在全班展示提升,使其他組的同學分享成果,如果其他組在分享中有所啟發,又有更好的解答方法,也可以在全班分享。這樣語文教學中的探究學習就得到呈現,這種教學不僅容量加大,教學進度加快,教學效率高,而學生的理解、掌握、體會也變得更深更透更快。一節課下來,原定的兩節課的內容一節課就解決了。在綜合複習了八年級上冊的文言知識後,我對知識進行了彙總,把握知識內在聯絡,觸類旁通。從他們的表情上我看得出來他們學得很輕鬆也很快樂。

  無論是哪種課型,作為教師我們更多是要給學生創造這樣自主機會,更要善於去引導、鼓勵學生多角度地去觀察和思考問題,多方面地去探究問題,支援學生的那些與眾不同,而又合情合理的答案。而不是要求學生的思維和精神隨著自己的轉,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沒有拼時間的焦慮,沒有拼習題的兼備,有的是課堂上運用智慧的愉悅。總之,在課改路上,我們只有迎著課堂改革的強勢東風,以自己的熱情、智慧和創造性勞動描繪課堂上最美麗的風景。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4

  一、對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反思

  學科德育滲透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語文教學因其教材內容的特點,更加適合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但是實際的教學卻是老師不重視德育教育,只是強調對知識的傳授和積累。學生學到的是語文知識,而對文字中蘊含的德育因素沒有及時領悟,影響了語文人文性的發揮。老師對德育滲透的點、程度都把握不夠,德育滲透的時機、德育滲透的切入點,是語文教學德育滲透的關鍵。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熟悉教材,通讀文字及相關資料,將文字中蘊含的德育因素瞭然於心,在教學過程中選擇最佳的時機,對學生實施德育教育。文章內容中的思想內涵往往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內容,老師要善於挖掘文字中的德育內容,這就需要教師熟悉教材,深刻地理解教材,才能夠做好德育滲透的工作。

  二、閱讀教學缺乏實效性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閱讀教學肩負著語文人文性的特點。教師做好語文閱讀教學,就是完成了語文教學任務的一大半。閱讀教學中的文字理解,思想內涵的感悟,對學生性情的陶冶等,都是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閱讀教學的核心是朗讀,而在初中教學中,除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範讀外,學生朗讀文字的機會很少。一個是學生年齡特點決定了學生的不愛讀,一個是教師忽視了朗讀的作用。熟讀、精讀是閱讀教學中學生必備的基本功的,但是在實踐中,這一環節則缺乏應有的重視。

  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閱讀中的朗讀,讀中悟道,讀中品味。朗讀是閱讀教學的核心和關鍵,重視了朗讀就是重視了閱讀教學。因此重視閱讀教學中朗讀,應該是閱讀教學中的關鍵和重點。

  三、初中語文習作教學的反思

  習作是語文工具性的體現,而且中考試卷中的作文分值也是相當高,不容我們不重視習作的教學。但是習作教學卻又是教學的難點,學生覺得難寫,老師覺得難教,是語文教學的大難題。教師要具有發散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拓寬寫作思路。

  目前的中高考,對於寫作形式都沒有了明確的規定,寫作形式越來越模糊,所以就要求教師對作文教學的思路要拓寬,教學的理念要更新,引導學生髮散思維,蒐集生活中的寫作素材,善於生活生活中的小感動和小發現。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5

  一目前的現狀:

  近年來,關於語文教學中教師講得過多、學生讀得太少的呼聲較多。語文教學本身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一個人的語文素質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個人的語文積累,如何積累?主要還是讀書,尤其是要誦讀。眾所周知,誦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但是在我們的教學中,誦讀教學的地位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其作用也未得到充分的發揮。

  教師在課堂上講得太多,分析得太細,忽略了誦讀,課堂上誦讀的頻率很低,朗讀沒有情感,粗略的讀課文。大多數學生課堂內外都習慣了默讀或略讀等其他閱讀方式,長期的不出聲的讀書使學生的情思無法投入,最終學習語文的興趣難以形成,學生把誦讀看成是一種累贅,一種負擔,生怕感情投入了會遭到別人的嘲笑。

  久而久之,誦讀這一閱讀方式便被遺忘了。學生誦讀的熱情受到壓抑,天性被扼殺,學習語文的興趣受到了抑制。如果有了誦讀這個閱讀習慣之後,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成了一個充滿熱情的、獨立的、反思的閱讀主體,就會多了許多自我發現、自我充實的閱讀機會。

  誦讀教學漸漸被淡化,閱讀過程被簡化,不進行有效的誦讀訓練,學生對優美語言的口頭感知能力就低了,口頭表達能力很難提高,寫作能力更難提高。只有當進行了有感情的誦讀之後,學生的頭腦裡才會有豐富的、鮮活的語言和事理材料,才能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試想一下,思維枯竭,寫出的東西肯定乾巴巴、空洞洞。

  基於誦讀教學令人堪憂的現狀,為使語文教學中誦讀教學的地位和作用落到實處,現就此進行實施方案設計。

  二本方案選題的意義

  本方案力求對當前加強誦讀教學提出一定的方法,為誦讀教學健康、良性的發展提出具體的方案。旨在實現以下三個方面的目標:

  第一:誦讀教學的加強,有助於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愛國主義情感。在反覆誦讀的過程中,學生尋找語言文字所表達出來的思想、情感、意志,體味其中的精神內涵,怡情養性,增長見識。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語言是文化的根。誦讀是吸收這種“民族之根”營養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誦讀教學實施得到位,質量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均能得到有效的培養。

  第二,透過加強誦讀教學,提高學生靈敏的、高層次的語感,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漢語音樂性強,便於誦讀,名篇佳句朗朗上口,虛詞、實詞都有表達語氣的作用。,俗語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也只有透過誦讀,才能提高對語言的感悟力,心、眼、口、耳並用,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和理法都能為自己所用,達到最可貴的一種境界。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在不斷誦讀的過程中逐漸增強,感悟到文字的魅力,展現了語言的生命力,語言文字流淌到學生的心中,哺育學生健康成長,提高學生素質。

  第三,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多積累的基礎之上,達到由量到質的成功轉變,從而提高語言能力和寫作能力。語文是一種素養,也是一種修養。大量的誦讀,大量的積累,耳濡目染之下,語言的能力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寫作能力也會提高。

  誦讀面越廣,量越大,知識積累的層次就越高,沒有感性的積累就沒有理性的提高,沒有量的積累就不能實現質的飛躍。智力的發展有賴於記憶的發展,大量的誦讀積累之後,語文素養在日積月累的情況下,會有新的發展面貌。

  三、本設計方案的主要內容,主要思路和重要觀念

  首先,從語文教材入手,精選誦讀內容,增加背誦的容量。課本要精選文質兼美的文章作為學生誦讀的內容,或語言優美,琅琅上口的文章,或形象生動,動人心絃的文章,或哲理深刻,發人深思的文章。透過注意從整體上體味不同語境中如何運用語言,從具體的語言材料中領悟運用規律,放寬眼界,最終解決學生誦讀的內容脫離社會生活和社會實際的問題。

  第二,從教師入手,加強教師的誦讀示範,強化誦讀的指導和督促。聆聽出色的誦讀,猶如聽一首優美的歌曲,這就要求教師要有過硬的誦讀基本功,有熟練的朗讀技巧,傳授給學生一定的朗讀知識和朗讀技巧,教師的誦讀示範對學生影響很大。聲情並茂的誦讀能給學生一種強烈的美感享受,幫助學生直觀地感知課文,激發學生的誦讀的慾望。從這個角度入手,解決在誦讀教學中缺乏科學的指導,缺乏系統有序,不合乎教學規律的問題。

  第三,從學生入手,透過誦讀教學,張揚學生的個性發展,鼓勵學生的創新精神。學生興趣廣泛,思想活躍、敏感,喜歡進行豐富的奇特的幻想,喜歡別出新裁,標新立異,他們在許多方面都表現出強烈的創造慾望。為加強誦讀教學,我們可以對他們加強口頭訓練,開展多樣化的語文活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多鼓勵學生加強誦讀訓練,在多樣化語文活動開展的過程中,不斷鍛鍊學生的語言能力,調動學生對誦讀的興趣。這樣就能解決誦讀教學中學生積極性不高的問題。

  第四,我們還要引導學生廣泛接觸社會,向生活學習語文。目前語文學習提倡大語文教育,大語文教育的外延涉及到讀書、看報,看電影、電視,聽歌曲、賞音樂,甚至茶餘飯後、道聽途說、標語廣告都包括在內,我們提倡學習生活中的規範漢語,多讀、多記範的精當的書面語言,透過誦讀準確、生動、鮮明的精彩詩文,並把這些語言材料消化成自己的語言,從讀入手,帶動說寫,養成用規範語言進行思維和表達的習慣。

  語文課堂上可以充分利用各種語言媒體,大量閱讀,可以讓學生看電視散文。欣賞優美散文的經典片段、優秀影片中的經典臺詞,讓學生在認真聆聽的過程中感悟誦讀的魅力。

  四、本方案的設計價值

  創新程度、可行性認識和應用價值

  誦讀教學的創新首先應該是教學方式、教學手段的創新,也就是課堂的創新。課堂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主陣地。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作用,教師教給學生科學的閱讀方法,學生在符合語音、詞彙、語法的基礎上,更準確、更恰當地表情達意。教師積極參與閱讀過程,以自己成功的誦讀來激發學生的內在的誦讀潛能。實踐證明,誦讀可以讓學生領悟到文章的豐富的內涵,體味到其韻外之致,得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美感。

  在讀的基礎之上,可以採用讀寫想結合的方法,以寫代讀,以寫促讀,以寫促思。聽、說、讀、寫、思在語文的學習中位置同等重要,聽讀是語言的輸入,說寫是語言的輸出,寫是讓學生的知識、能力、技能得到創新性的展示,表現出獨立的、自主的、個性的東西來。

  在語文課堂上,我們還可以利用多每體輔助教學,製作課件,利用音樂來暗示課堂。聲、色、圖、畫可以讓學生五官開放,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憤,提高教學效率。

  這樣的語文課堂不再是沉悶的課堂,學生學語文的方式豐富起來,誦讀的興趣提高了,整個課堂充滿了琅琅的悅耳的讀書聲,在誦讀中語文的生命和活力展現得淋漓盡致。

  五、本方案的設計基礎

  語文的根本任務是學習語言,學習語言的根本任務在於獲得語感,而語感獲得的方法就是讀。在誦讀的過程中,學生形成了一定的語感。能更好地感受和理解語言文字,積累語言文字的豐富的理法知識。葉聖陶說過:“文字語言的訓練,最緊要的是訓練語感”,“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誦讀是感知教材內容的一種手段,也是學習語文的一扇重要的視窗,加強誦讀必將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增進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朱自清說:“吟誦,對於探究所得的,不僅能理智地瞭解,而且能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和理法就能化為自己的東西。”

  誦讀教學是中國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大凡有建樹成材者都有驚人的誦讀功夫,更多地將經典作品背誦、積累。提倡誦讀,重視誦讀,加強誦讀,也是不可避免的話題。在誦讀教學不盡如人意的今天,提出這一話題,希望能給我們的語文教學新增新鮮的營養和血液,讓語文課堂充滿生命和活力。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6

  一、積累素材,拓寬學生的寫作思維

  魯迅說過:“學習必須如蜜蜂一樣,採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我認為這裡的“學習”,不單是課內的閱讀,更重要的還離不開課外的延伸。

  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作為一個語文教師一定要加強對學生的閱讀指導,讓學生在閱讀中積累素材,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在這方面,我改進了自己的常規教學模式,將每堂語文課的前五分鐘還給學生,讓學生進行“美文賞析”。採取多樣的形式,可讓學生自由閱讀作文類書籍,並在自己心愛的日記本上記下文章裡自認為很優美的詞句、動人的事例或自己獨特的感悟,作為作文時仿寫的參考,並定期檢查,公開評講誰記得好、進步快。這樣堅持一段時間後,同學們讀書、寫作的興趣越來越濃。有時候某個同學讀到一篇十分精彩的文章,便忍不住跑到講臺前念給全班聽,與同學共同分享,還有的同學找別人借作文書,更有甚者,專門利用週末到書店購買自己喜歡的作文書籍,然後在班內互相交換,共同閱讀,久而久之,學生積累的素材也逐漸多了,口頭表達能力也有所增強,潛移默化中也學到了很多寫作知識和技法,在實際寫作中,不僅內容變得充實起來,而且也能運用很多靈活的表現手法。

  紙上得來終覺淺。寫作的過程,是觀察、思維和表達緊密結合的過程。學生害怕作文,常常是因為沒有鮮活的材料可寫,這就需要教師引領學生走向課外,學會觀察五彩繽紛的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情趣和奧妙;學會接觸課外生活,感受社會的文明與進步;學會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領悟人生的意義和真諦。從而拓寬自己的知識面,豐富自己的文化涵養,形成自己獨特的創造性思維。如果平時不加強這方面的訓練,卻指望著“拔苗助長”,一蹴而就,那是不切實際的徒勞,時間稍長,學生對寫作便失去了興趣,甚至一寫作文就頭痛。

  二、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寫作靈感

  作文教學中創設情景是提高學生寫作興趣,激發學生寫作靈感的催化劑。例如,在指導學生完成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黃河,母親河”的寫作時,我先為學生播放了光未然的《黃河頌》,因為學生剛剛學過這篇課文,現在以歌曲的形式呈現,學生不僅在熟知的歌詞中感受了音樂美,也很自然地再次體會了黃河的磅礴氣勢,然後再給學生播放了一段有黃河的影片,在此基礎上,給學生輔以寫作指導,讓學生進一步瞭解黃河的地理特徵,黃河對我國人民做出的偉大貢獻,尤其是瞭解今天的黃河遭到汙染的嚴重情況,學生自然就產生了對母親河——黃河傾訴的衝動。寫作時可以以倡議書的形式來寫,也可以用童話、寓言、書信、詩歌甚至是戲劇的形式來表達。最後,作文的展示效果是令人欣喜的,有的同學善於抒情,筆下自然就會流淌出滔滔的黃河情結;有的同學善於思考,就以“一滴黃河水的訴說”這種特殊方式,來警醒世人對黃河的保護;有的同學善於想象,就以“我心中的黃河”這題,寫滿了對黃河的憧憬。

  由此可見,在作文教學中,為學生創設情景是十分重要的,它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也觸動了學生的寫作靈感,開拓了學生的寫作思路,學生寫出來的文章也就擁有了自己的靈魂。試想,我們面對這樣的寫作內容,不為學生創設情景,尤其是對於我們這些遠離大海的山村孩子來說,那是無從寫起的。

  三、合理評價,不吝嗇對學生的鼓勵

  葉聖陶先生說:“學生今天作某篇文,其實就是綜合地表現他今天以前的知識、思想、語言等方面的積累。”也就是說,透過學生的習作,我們不僅可以瞭解學生的寫作水平,還可以洞察學生的思想,甚至是學生的困惑。因此,在作文批閱過程中,不僅要合理評價,更要針對學生在作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或困惑,給予更多的鼓勵,這也是培養學生寫作興趣的一個重要途徑。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7

  一、教學模式的審視

  1、學習方式的改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方法和途徑。語文學習中用什麼樣的學習形式來實現學生的自主、合作與探究,都取決於教學目標的要求。

  2、教學方式的改變語文教學應建立在師生平等對話的基礎之上,這裡的“平等”絕不是師生之間無條件的平等,而是教學中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觀點、人格、情感等,同時又要高於學生,教師始終是首席地位,要引導學生掌握更廣泛且更有深度的語文知識,如果教師不加鑑別地肯定學生所有的言論,而不對其進行一定的點評和拔高,學生是很難獲得進步的。

  3、教學目標的改變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並不是要求我們在每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都要實現該教學目標,而是憑藉語文活動使學生感受到課文內容中豐富的人文內涵,具體根據教學內容關注不同的目標,“潤物細無聲”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最佳教學境界。

  4、互動狀態的改變很多教師認為,新課標的最終目標應是“學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動起來”,在學生與學生的互動,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下,達到大家都動起來的最終目的。其實不然,語文學習中的調動並不等於真正的啟用,如果學生在活動的外表下內在的思維一直處於停滯狀態,這也不能稱之為真正的動。不管課堂上採取哪些調動方式,只有那些能讓學生的思維一直處於活躍狀態,學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稱之為真正的“動”。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的任務是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熱情的同時更要啟用學生的思維,啟動學生的情思,這才是真正的“動”。

  二、教學載體的審視

  1、文字教材

  教材是課堂教學的藍本,因此“探究”教材,不僅是學生的任務,教師自身對教材的探究和挖掘更重要,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層內涵是搞好課堂教學的前提,只有教師深刻洞悉教材,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引領學生剖析文字,也才能真正使師生與文字作者形成對話。

  2、教具

  任何一種課堂形式(包括電教媒體的運用)都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教學活動手段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課堂討論或呆板單一,或信馬由韁;有的一節課則完全用滑鼠代替粉筆,用錄音代替教材等,這樣的教學手段沖淡了語文教學豐富多彩的實質內涵的特質,難免有“做秀之嫌”,流於形式。

  3、教師

  我們強調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但更不可忽視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只有教師適時介入,或進行必要的點撥歸納,或對文字作適當的拓展,才能將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進一步激發學生深層探究的興趣,使學生獲得系統的知識和正確的觀點。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身為教師,“路漫漫其修遙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雪萊有一句名詩:“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遙嗎?”,其實現在,沐浴第二輪繼續教育的東風,享受國家重視義務教育的雨露,正是大力推動新課改、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美麗春天。每一位語文教師,真的應該在這陽光燦爛、鳥語花香的春天,順應時代的東風,高舉課改的大旗,小而言之,為自己的事業,開創火暖的夏季;大而言之,為祖國的未來,播種火紅的秋天。多一份反思,就會多一份清醒,多一份進步。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大潮下,我們要不斷反思,與時俱進!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8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七年級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透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比喻句、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的瞭解、句式的訓練等。有了對教材較為正確、清晰的瞭解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閱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瞭解,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透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才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最佳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七年級剛剛從小學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最佳化。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小結,在後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特別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為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的再次發生。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否定中成長

  到現在,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經常在教學中遇到“瓶頸”,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如果只用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去上課,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麼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透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瓶頸”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裡,對曾經的成績沾沾自喜,那隻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補充的時候了。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希望能衝破“瓶頸”的新天地。反思語文課堂中的幾種現象:

  1、自主的價值在於學生自主的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但這一切的前提是:教師的主導一定要在事前有了足夠的鋪墊,學生已經知道自己應該學什麼。

  2、探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事事探究,對一個問題能從不同的角度探究,探究既要注重過程可也不能忽略結果,探究的目的是為了問題解決。

  3、盲目活動很可怕。雖然新課標強調對話,認為閱讀是教師、學生、文字之間相互對話的過程,但是並不等於在課堂中閱讀理解的過程以教師、學生的一問一答來完成即是一種有效的方法。整堂課一個討論接一個討論,一個交流接一個交流,學生個體閱讀、思考的時間和機會太少,特別是學生的默讀、靜思、寫作時間多被擠掉,最終影響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4、語文學科要有語文

  學科的特色,語文的文學性和趣味性不能忽視。盲目綜合,把語文上成科普課、生物課、思想政治課不可取。不管在課上擴充的是什麼材料採用的什麼活動,其落腳點都必須為聽說讀寫服務,為積累語言,沉澱語感服務。

  5、課本不能丟。不能拿著新課標中提倡否定“課本中心”的說法當尚方寶劍,完全忽視文字本身所承載的價值觀念,文化背景,去追求所謂的“新意”“創新”還有什麼意義?純粹的“大膽的說”進而“編造的說”而完全忽略文字本身,忽略文字的背後,語感和語言的挖掘從何談起?

  總而言之,教學反思能夠激發自己的情趣,磨練自己的毅力,培養自己的注意力、觀察力、聯想與想象能力,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千萬不能忽視教學反思。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9

  一、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功

  羅森塔爾效應實驗說教師給學生自信,學生就會有高成就。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這樣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飢笑中有愛迪生。”作為老師,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

  二、教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平等的

  在賞識教育中,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平等的,教師在學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權威,學生也不是唯命是從的卑微者。師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關係,學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滿信心,思維才有可能被啟用,才可能敢於提出問題,敢於質疑。這樣,就為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創設了一個輕鬆愉悅、民主和諧的環境氣氛,促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願望,即親其師,學其道。成功的教學依賴於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這種氣氛的建立需藉助一些手段,如溫柔的目光,親切的撫摸,殷切地希望,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使學生更加依賴老師,從而激起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這是學生學好語文的關鍵所在。

  三、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決定課的上法

  細心的老師都會發現,學生其實在我們瞎扯時是最認真的時候,也就是教學效果最佳的時候,他們聽著聽著,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課了。讓自己那充滿智慧的語言、靈動的語言、個性的語言、幽默的語言、甚至是勇敢的語言,更甚至那些語驚人倒的語言,全都猶如釘子般一個一個地釘進學生的心裡。然後,讓學生也順著我的話題接著聊。一番神聊海侃,學生就得要領,就得新知,就解學生心中之惑,使難點疑點就通通變成亮點,真是事半功倍,掙得滿堂悅色。

  這是我最近教學過程中的一點點思考,現作以上總結,供大家參考、指點。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0

  一、教學方法要穩中求變

  因為單一教學模式容易讓學生厭倦,而太多變教學又讓學生琢磨不透,不能形成規律,無“法”可依,所以教學就成了一個需要不斷思考和改進,既需要象做飯一樣要變換花樣,來引起學生求知慾望,又要形成一定格局和習慣,讓學生覺得有規律可尋。例如每天預習,需要有一定方法和規律,讓學生知道應該做什麼。生字、詞語以及有關作品背景和作者資料,初次閱讀課文,是必須掌握。而有時也需要一些變化是我們需要潛心研究,例如我在教學《變色龍》時候要求學生把自己朗讀最好段落錄下來,讓學生透過讀體會人物性格和思想。

  二、教學主體要調動啟用

  要相信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激發學生智慧火花。有時我們總是為僵化課堂氣氛而很苦惱,其實學生學習態度和興趣不是一天可以培養。新課程角度來講,教師和學生都是課程開發者和創造者,而不是被動執行者。尤其是現在孩子他們從小接受良好教育,聰明指數絕對超過了我們小時候,如果要是用我們來衡量他們是不行,因此我們要相信學生能力,給學生一個施展自己平臺。例如:在學習《窗》這一課時,我讓學生設想一下,這個沒有看到他所希望看到美景病人,他會怎麼樣呢?同學們紛紛去說。有說,他懊悔之極,後來自殺了;有說,他也舊病復發,痛苦而死;有說,他在一次次噩夢中死去了;還有說他後來遇到了一個好醫生來這個城市,於是很巧治好了他病,而他後來就用自己所有錢,買下了對面土地,把他建成了一個美麗公園……學生想象能力是超出老師想象。

  三、教學重點要突出體現

  語文課堂要突出重點,體現亮點。其實新課本每單元基本有一個重點,但是每課又有各自特點。例如: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主要是小說,《孔乙己》、《范進中舉》、《口技》、《變色龍》、《窗》只有一篇是文言文,其餘都是小說,而四篇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都運用了對比方法,但是對比角度又各不相同,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把握這一特點,引導學生去學習。讓學生既看到知識整體特徵,又看到每一課特點。既要給學生知識又要讓學生感受到快樂,營造快樂語文氛圍。例如《孔乙己》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文孔乙己境遇而編寫課本劇,並進行表演,或者可以透過多媒體讓學生看已經制成光碟課本劇來感受主人公悲慘命運。《口技》則可以讓班上有這方面特長同學去施展自己才能,在快樂同時瞭解什麼是口技。《變色龍》則可以讓學生自己去分角色讀,然後自己選出最佳搭檔來展示給同學們。

  四、教學情感要交流醞釀

  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沒有情感教育是失敗,沒有情感課堂是痛苦,讓學生能把自己喜怒哀樂,在課堂上能真情流露,與主人公共命運,與作者形成情感交流與對話,以情來陶冶學生,以情來激勵學生。情感既是教育目標,也是教育手段。比如,在學習《背影》一文時,我首先讓學生聽了《父親》歌曲,然後讓學生談自己父親,想想父親給自己關愛。其實老師如果有能力,最好自己給學生唱,或者讓有能力學生唱,這樣學生更有深刻體會。我在教學《白楊禮讚》時候,給學生唱《小白楊》,儘管唱沒有歌星好,可是學生還是覺得我們老師真行,於是就更加強了學生對老師崇拜,也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

  五、教學範圍要拓展延伸

  語文教學要走向生活社會。如果就語文課本學習語文是永遠無法學習好,我們精彩課堂只是學生學習語文很小一部分,只是能應付考試,而學生能力和實踐是無法真正得到鍛鍊和提高。學生語文最終是要在社會中去檢驗,所以必須讓學生能夠活學活用。尤其是新教材,更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和個性思考,不在要求統一答案,所以這就是說老師一定要把思維空間真正還給學生,這樣才真正有助於學生提高。要讓學生更多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去積累生活,去品位生活。他們有了自己思想才能真正積極去學習語文。

  語文作為母語原本有它得天獨厚優勢,可是現在卻因為教學課程而變得過分單一,使語文失去了原本應該有活力。尤其是現在語文,由於文言文是固定,是必考,所以老師們在複習時候有時會過多把經歷放在一個一個生字記憶,要求學生一個字不差把文言文背寫下來,於是這些原本在新文化中已經沒有了語言影響力文章,了老師教學重點,也成了學生學習難點。學生苦不堪言。當然我們不否認古人知識廣博,也不否認老祖宗給我們留下輝煌文化遺產,但是不應真正讓它成為學生學習重點,我總是覺得應該是一種人文積累,而不是文字積累。古人東西再好,還是應該去更多發展現在理念。由於有文言文很長,學生又沒有學習興趣,所以教師不得不為了考試而逼學生去背。儘管考試時就是那麼10分左右題,可是面對一分也不能少考試來說,對於關係著學生命運考試來說,總是不能忽視,所以成了一項負擔。對於優秀學生還不是問題,對於差一點學生那簡直是如登高峰。

  不過,教師也可以分層而論,讓學生體會古人語言精煉,可以讓學生去積累和欣賞自己喜歡一些詩歌和文章,而不是僅僅侷限於背誦課本上幾篇,幾首。

  六、教學內容要開放靈活

  努力建立開放語文。語文是母語原本就是學習其他科基礎,是學生將來生活重要交際手段之一。

  但是長久以來,各科都是孤立進行教學,學科本位思想太嚴重了。課程過分強調知識傳承,忽視了學生知識聯絡,以及科目交流和溝通,把自己封閉起來,然後說語文怎麼也考不好,怎麼回事。當然我們不否認語文考試以往存在弊端,而導致應試和素質衝突。課程過度強調統一,東、南、西、北、中,億萬學生同時學習統一內容,使課程變凝固、僵化,缺少了彈性。

  可喜是最近考試出現了科目交融,儘管只是那麼1、2分,可就是為了這一點分數老師們會苦心去經營,會努力形成一個教育整體。

  有時我們生病時會因醫院科室分太細,以致有時生病了不知道要去哪個科室而苦惱。其實我們教學也應該是適當有一點溝通,不要因為自己不是英語老師而不敢說一句英語,不要因為自己不是物理老師而為自己對物理知識淺薄而做解釋,其實老師應該是一個多元整體,是一個一專多能結合體。

  當然不是說語文課都上不倫不類,但是也不是雷池不可跨越。

  語文課堂要打破壁壘,逐步做到課堂教學、語文活動,綜合實踐相結合,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讓語文教學充滿活力,讓語文課堂快樂融融,讓語文不在是學生負擔。這是每一個老師和家長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