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醫精誠妙手仁心閱讀答案
導語:現在已經81歲高齡的羅老,依然保持著飽滿的工作熱情,繼續為繁榮我國的心臟外科事業奉獻著心血!以下是由YJBYS文學網小編J.L為您整理推薦的閱讀答案,更多雜文文學請關注文學網。
原文:
大醫精誠妙手仁心
“相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醫;果能為良醫也,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民之厄,中以保身長生,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醫,則未之有也! ”
——黃凱鈞《友漁齋醫話》
2008年,廣東省人民醫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成立5O週年,亦是羅徵祥教授從事心血管病研究56週年。
祥和的面容,儒雅的風度,神情中透著成熟與穩重,眉宇間充滿平和與慈祥——這就是羅教授給大家的印象。羅教授1952年從華西協和大學醫學院畢業,幾乎沒有多少猶豫地選擇了當時在醫學領域裡最難最複雜的專業——心臟外科學。這在當時的中國是一個幾乎無人涉足的禁區:除了專業技術的難度外,還有眾多的不解和懷疑。羅教授經過與廣大患者的接觸後,深信心血管疾病並不是少見病、富人病,他就是要到這個沒有路的地方闖一闖,為數以萬計的病人闖出一條新路來!他一頭扎進浩如煙海的圖書館,從摸清心臟基本結構開始,不畏艱難,披荊斬棘,在心臟外科領域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和臨床研究。心臟手術要求極高,羅教授從最基本的止血練起。大血管不慎破了,滿視野都是湧出的鮮血,觸目驚心,羅教授眼睛看著無影燈,一按、一壓、一捏,大彎針縫合創面,氣定神閒的幾下子:好了!瓣膜要一針針依次縫合,重複的動作簡單卻枯燥,1小時,2小時……有些醫生已經站酸了腿,看花了眼;羅徵祥依然目不轉睛,一雙手不緊不慢,對生命精雕細琢。經過多年的探索,禁區的大門終於向這個不服輸的突破者緩緩開啟。
1974年,為發展中國心血管事業,周總理推薦阿根廷專家到廣州、北京、上海選定交流醫院及團隊。在廣東省人民醫院,羅教授現場演示心臟手術準確無誤,動作乾淨利落,旁觀者歎為觀止。考察結束後,阿根廷決定邀請以羅教授為團長的7名心血管病專家赴阿學習考察。在國內,手術間是他人生拼搏的戰場,他努力地做好每一臺手術;在國外,他的字典裡沒有節假日,爭分奪秒地學習心血管領域的新知識,常常帶著麵包等簡單方便的食品,泡在手術間和病房。
“堅持就是勝利! ”這是羅教授的座右銘,經年累月的探索與辛勞終於換來了豐厚的回報。1977年,羅教授主持研製了國內首創的廣東I、Ⅱ型生物心臟瓣膜和左心室輔助迴圈器“羅葉泵”,羅葉泵被認為是中國醫學的一項重要突破。羅教授的名氣越來越大,但他沒有一點大牌專家的架子。他的手術做得“漂亮"是遠近聞名的,因此,每年都有全國各地的同行專程前來觀摩。每當這時,羅教授總是將自己的技術傾囊相授,有時還一邊手術一邊講解操作要領,使觀摩的同行受益匪淺。這種毫無保留的大醫風範贏得了同行們的廣泛讚譽。
在這些年中,盤桓在羅教授腦海中的一直是一個未能達成的願望:建立一個集預防、臨床診治、教學、科研於一體的心血管病研究中心。1984年,羅教授遇到了志同道合的霍英東先生,在霍英東先生的幫助下,羅教授從零做起,克服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研究中心規劃、建築專家聘請、施工現場勘察……每一項都沒有現成經驗可供借鑑,羅教授親力親為,同專家們一起克服一個個困難。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霍英東心臟中心(原廣東省人民醫院心血管病研究所)終於建成了。該中心被世界衛生組織指定為我國首批僅有的3個心血管病研究培訓合作中心之一,並連續多次任命至今。
羅教授在治病醫人的同時,不忘進行醫學科普宣傳,教育廣大群眾;也不忘培養更多的學生,讓醫學事業這朵火花不斷放大。羅教授對年輕醫生的要求是要提高自身素質,先學好做人,再好好做事;要樹立目標,不怕困難,幹好自己的臨床工作和相應的科研工作。羅教授把培養年輕醫生比作鏈式反應。也正是有了羅教授這些老一輩省醫人對年輕醫生的辛勤培養,省醫的精神才得以在新省醫人的身上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如今,心研所已經建立了一支立體的人才隊伍,科研與臨床互相支援,前沿和基礎相互滲透,有力地推動著心研所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