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圓明園的毀滅>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熱】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熱】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1

  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成功之處是:(一)教給學生自學方法,舉一反三。精講第3自然段,教給學生理解重點詞句、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的方法。然後“扶讀”第4自然段,放手讓學生“自讀”第5和第6自然段。這樣,學生不僅理解了難詞難句,說出了各段的主要內容,還感受到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產生對瘋狂掠奪我國文化遺產的帝國主義侵略者的仇恨。(二)在“美讀”中,學生切實地感受到了祖國語言文字的優美,激發出愛國主義情感。

  不足之處:1、由於條件限制,不能使用課件。對圓明園過去的輝煌,學生沒有直觀感受。2、教學時間沒有把握好,前松後緊。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2

  今天,我進行了《圓明園的毀滅》的教學,課堂中有李校長和李主任、學科組長教師的聽課指導。

  教學的開始,我從題目入手,《圓明園的毀滅》,和同學一起板書課題,“圓”是圓滿無缺的圓,“明”是光明普照的明,還有一個“園”,是皇家園林的園,正是這樣一座圓滿無缺、光明普照的皇家園林卻被英法聯軍給毀滅了。引出課文,結合課文圖片介紹圓明園,又走入文字,學習課文第三段,在這一環節中,我更多地把時間放在課外拓展上,而對於文字的理解挖掘太少,學生們得到了知識的延伸,卻對語段的內容半知未解。尤其最後引導學生根據理解來感情背誦時,語段太長,學生無法流利地背下來。針對這一方面的弊病,我準備刪改一些教學環節,如六個小導遊介紹環節,我準備縮減語言,一兩句話在座位上介紹,對於文字中“有·還有”等不做具體的介紹,只要凸顯出圓明園中建築的精巧即可,另外,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體會,讀中理解,讀中背誦。

  圓明園的建築不僅宏偉,文物還很精緻,引出第四段,瞭解文物的價值之大和歷史悠久,在這一環節中,我過於注重文字的理解,忽視了學生反覆的讀文。也沒有很好的落實語文課堂上“讀”的環節。

  值得肯定的是,課文中圓明園被毀滅的講述中,我更好的結合了錄影的實錄,渲染那種國土盡失的悲痛之情,帶動起來學生的情緒,使得學生能夠讀出文字中所蘊含的悲憤、惋惜之情,領悟到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教訓。

  課文講述結束環節,由於之前拓展內容太多,致使時間拖長,後面的拓展內容沒有進行完,這是我遺憾的地方所在。所以,整堂課對於時間的壓縮,對於文字的深層理解,引導學生多讀等,都是值得我進一步完善和挖掘的地方。今天,在各位校領導和同事的指正下,我將會進一步修改我的教學設計,多練多講,多發現問題、多去改進。對“以一帶多”的教學模式,有了更加正確的理解,帶的內容要適時適度,要精巧,不能擠壓文字的理解和感悟,這是我這次教研課學習到的地方,也是各位前輩教會我的地方。我將會潛心進取,不斷努力,以求不斷進步。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3

  《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描述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無限熱愛,對侵略者野蠻行徑的無比仇恨,激發人們不忘國恥,增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課文語言簡潔,結構嚴謹,構思頗具匠心。題目為“毀滅”,卻用了大量的篇幅寫它輝煌的過去,把美的東西毀滅了,這是一個悲劇。魯迅先生說過:“悲劇,就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撕毀給人看。”所以,“圓明園”這一“毀滅”的悲劇,更能激起學生的痛心與仇恨。文章前後內容為圓明園的“輝煌”和圓明園的“毀滅”,這兩者緊密聯絡,一揚一抑,一美一毀,愛恨交織,透過閱讀感悟,讓學生了解這一屈辱的歷史,激發愛國之情。這就是教學的重點。圓明園的輝煌已成為歷史的記載,引導學生讀文、感悟、想象,在腦海中再現其昔日輝煌景觀是教學的難點。

  落實這一理念,讓學生歷經“走近圓明園——走進圓明園——走出圓明園”的教學流程,使學生“愛之深,恨之切”的情感,在閱讀中飛揚。

  一、激情匯入,走近圓明園。

  上課伊始,用雨果對圓明園的評價語板書“圓明園”三字,齊讀後,讓學生就瞭解“圓明園”的有關資訊作以簡單的介紹。而後,教師補充相關資料。特別針對“圓明園佔地5200餘畝”。學生對圓明園有了初步瞭解後,我深情感嘆道:“同學們,就這樣一座被世人稱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

  二、以讀激情,走進圓明園。

  學生默讀2、3、4自然段,並作簡單的批註。教師巡視點撥後,開始引領學生走進圓明園。

  首先,讀悟第2自然段。讓學生在文字的對話中,在課件演示中理解“眾星拱月”之“獨具匠心”的佈局特點。

  其次,品讀第3自然段。品讀中,引導學生抓住“有……也有……”“有……也有……”“……,還有……”“不僅有……還有……”等等一系列的關聯詞,理解圓明園中的景觀眾多;品讀中,引導學生理解“金碧輝煌”“玲瓏剔透”是什麼形態,“詩情畫意”“幻想境界”是何等美妙。建築及景觀之風格各異的特點,在學生的頭腦中初具映象。為進一步激發對圓明園景緻的讚美之情,透過課件欣賞“民族建築”“西洋景觀”相關圖片,同時,教師隨機補充有關資料,如適時簡介“買賣街”“山鄉村野”“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蓬萊瑤臺”“武陵春色”“西洋樓”……

  為讓學生對圓明園建立整體美,課件播放圓明園復原影片,教師隨課件聲情並茂地解說:圓明園被譽為“萬圓之園”,它是我國無數能工巧匠智慧的結晶。園中著名景觀達145處,風格各異,不僅有民族建築,還有西洋景觀。“漫步園內,有如漫遊在天南海北,飽覽著中外風景名勝;流連其間,彷彿置身在幻想的境界裡。”

  至此,教師引領學生跟隨作者走進圓明園,盡情地飽覽了“恍若月宮”的奇景。

  再次,品讀第3自然段。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為什麼說“它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然後,課件出示“青銅禮器、名人書畫和奇珍異寶”的典型圖片,讓學生對當時這座“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而讚歎。

  最後,引導學生迴歸朗讀第2、3、4自然段,讀出欣賞、自豪、讚美之情。此時,只有此時,學生才真正在文字載體的引領下,走進了圓明園。

  可是,當英法聯軍侵入北京,闖進圓明園之後又是怎樣的情景呢?教師悲憤地說:“但是,我國這一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已灰飛湮滅。華麗的殿堂樓閣已成一片廢墟,讓人流連的美景人們心酸的回憶。園內的奇珍異寶,有的被毀壞,有的流落他鄉陳列在別人的博物館裡。這是為什麼?是誰毀滅了美?是誰毀滅了圓滿無缺、光明普照的圓明園?法國著名作家雨果憤慨地寫道:“有一天,兩個強盜走進圓明園,一個搶東西,一個放火。……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一個叫英吉利。”

  引導學生自讀第5自然段,結合資料領會“統統”掠、“任意”毀、“放火”燒的強盜行徑和野蠻罪行。然後,播放電影“火燒圓明園”的片段。學生猶如走進圓明園,目睹了英法兩個強盜的無恥行經,仇恨的怒火油然而生。英發聯軍的滔天罪行深深烙在學生的內心深處,激起學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雄心壯志。

  三、昇華情感,走出圓明園。

  教師過渡語:“圓明園就這樣化為灰燼,就這樣不再真真切切地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就這樣只能浮現在我們的夢中。圓明園的毀滅僅僅是我們炎黃子孫的損失嗎?不!”出示第1自然段,抓住兩個“不可估量”重點領悟。

  教師蕩氣迴腸地總結:“這把火,燒燬了園林藝術的瑰寶;這把火,燒燬了建築藝術的精華:這把火,燒燬了耗資5億3千萬兩白銀、歷時151年才建成的萬園之園。但是,這把火,燒不毀英法聯軍的滔天罪行,燒不燬炎黃子孫的刻骨仇恨,更燒不毀中華民族的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頑強精神。圓明園的殘垣斷壁時時刻刻提醒我們:(引出)落後——就要捱打!”此時,學生會感慨萬千:對強盜的刻骨之恨,對祖國的深切之愛。在老師的激情下,讓學生拿起筆將內心的話語記寫下來。寫後,讓學生帶著或讚美或痛恨,或激昂或哀痛,讀一讀自己的感慨或抒懷。教室裡想響起的陣陣掌聲,將課堂推向高潮。

  此刻,螢幕上出現八個大字:“勿忘國恥,振興中華!”我的預案是讓學生齊讀而昇華情感。然而,我的靈感頓生:讓學生全體起立,舉起右拳,一起宣誓:“勿忘國恥,振興中華!”這聲音迴盪在氣宇軒昂的教室裡,這聲音迴盪在情緒激揚的每個學生的心頭!

  一堂課結束了,這是一堂“愛”與“恨”的課,這是一堂“讚美”與“憤恨”的課。一堂課結束了,可學生們的愛國情懷卻飛揚起來。

  總之,本課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以文字為依託,以情感為紐帶,以現代技術為手段,以學生髮展為目的,力求著眼於自主閱讀,致力於課堂最佳化,努力營造和諧、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自主感悟的能力,夯實學生語言文化的根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4

  《圓明園的毀滅》是一篇講讀課文,要求透過朗讀、學習,想象曾經的圓明園輝煌的景觀,瞭解它被毀滅的經過,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和振興中華的責任感。

  本課教學的成功之處在於:

  一、教學本課之前,我首先依據教師用書,透過研讀教材把本課的教學重點鎖定在“圓明園的輝煌的過去”(2至4自然段)。在設計教學過程的時候,我採用的是抓住關鍵句,以問題為引導理解課文內容。這三個自然段的關鍵句分別是:“它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我國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

  在教學過程中,我先讓學生把這三個自然段讀正確、流利,然後邊讀邊想:

  ①為什麼說圓明園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

  ②為什麼說圓明園是我國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

  當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僅僅藉助文字無法回答這兩個問題的時候,我透過多媒體把課前蒐集到的圓明園的資料和照片展示給學生。當學生看完了這些珍貴的影印資料之後豁然開朗,馬上答出了上面兩個問題的答案。

  二、藉助資料,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僅僅透過文字學生是無法想象圓明園當年的輝煌的。如果無法想象當年的輝煌就不能深刻地理解“圓明園”這三個字在國人心中的痛有多深,這三個字帶給過人的屈辱有多大。因此,我除了上一個環節的透過大螢幕展示蒐集到的資料之外,還透過課件與之相得益彰。學生在這種直觀的影像感染下對祖國的壯麗山河與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對祖國豐富館藏——傑出的藝術品不由得發出聲聲由衷的讚歎。

  三、因勢利導,進行思想教育。在學生受到震撼的時候,抓住“圓明園的毀滅是中國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這句話,匯出圓明園的毀滅這一部分。這樣才能對圓明園的毀滅產生最深刻的感觸,對英法侵略軍可恥行徑感受憤怒與屈辱。然後給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回顧祖國的歷史,我們能夠為自己的祖國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做些什麼呢?然後讓孩子們先獨立思考,然後小組交流,最後全班彙報,老師歸納:我們要牢記國恥,明白落後就要捱打,只有國家富饒,國力富強,才能夠避免這一恥辱重複上演。最後,我要求學生全體起立,摸著胸前的紅領巾,對著課件顯示的總結語起誓:勿忘國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雖然本節課似乎取得了完滿的成功,但是靜心思考發現,自己還是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對於學生的朗讀習慣沒有及時地進行糾正。

  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不但要注意適時指導學生的朗讀而且還要高度重視自身的教學語言的風趣與形象,使學生感興趣,有興趣,聽得入耳,形成師生良好的互動關係。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5

  《圓明園的毀滅》描述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這是一篇講讀課文,重點要求經過朗讀、學習,想象以往的圓明園輝煌的景觀,瞭解它被毀滅的經過,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和振興中華的職責感。

  於是,教學中,首先我由複習課文重點詞語匯入,喚起學生注意力,然後,讓學生用自我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要求學生把課文讀準讀順,並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什麼,以此引導學生走進圓明園:讓學生學生快速瀏覽2、3、4自然段,巡視點撥後,讓學生交流感受,引領學生走進圓明園。牢牢抓住介紹圓明園的輝煌,建築風格及收藏的珍貴文物三個方面進行了精讀、精講。結合很多圖片,讓學生直觀的體會到圓明園的輝煌。在飽覽了圓明園後,在進入到毀滅部分,引導學生自讀第5自然段,結合資料領會“統統”掠、“任意”毀、“放火”燒的強盜行徑和野蠻罪行,將英法聯軍的滔天罪行深深烙在學生的內心深處,進而激起學生“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的職責感和使命感。

  一堂課,經過反思才能促進教學。作為年輕教師的我,更需要反思,這樣才能真正提升教學,成長自我。為此,我對執教《圓明園的毀滅》一課進行反思。

  回顧自我的教學,我發現了很多問題:

  1、對時間把握不準,在昔日的輝煌講解時間過多,導致在毀滅部分過於倉促,這也是我最大的遺憾。

  2、課堂中語言不夠精煉,囉嗦重複,唯恐學生不會自學!

  3、在教學時提問的指向性不夠明確,造成部分學生不知所措,當看到學生的表現不是我預設的,顯得有些著急。

  4、學生對歷史的瞭解不夠,再加上本課的時代背景距離學生較遠,學生不能入情入境應多增加些背景講解,引起學生共鳴。

  5、朗讀還須增加層次,激發學生情感

  6、過度銜接不夠自然等等。

  怎樣利用課堂中的40分鐘,採用各種形式讓學生充分接觸文字,是我今後努力的目標。經過這節課我體會到有效課堂要求: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對學生的瞭解、對教學環節的安排等,有太多的資料需要把握。

  這次公開課,讓我深深的認識到了自我的不足。但我相信,不足並不可怕,努力學習,更新觀念,才是首要的。

  總之,學習、學習、再學習,靜下心來學習,提練自我的教學語言,找出自我的教學方法,提升自我的語文素養,努力讓自我早日成為成為一名合格的小學語文教師。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6

  《圓明園的毀滅》是小學語文的課文。用對比手法寫是為了透過昔日圓明園的輝煌壯觀來讓讀者記住屈辱的歷史,增強讀者的民族使命感,激發熱愛祖國燦爛文化的感情。

  一、思路清晰,前後呼應。

  (一)走近圓明園——從雨果給巴萊特上尉的信入手,讓學生談感受,激發情感。

  (二)走進圓明園——抓住課文中的三個評價圓明園的句子“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我國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學習“圓明園的輝煌的過去”和“圓明園的毀滅”的部分,讓學生感受到“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

  (三)走出圓明園——學完課文,配樂出示圓明園殘址,拓展昇華,想象寫話:假如你就站在圓明園廢墟旁,你會說些什麼?最後再以雨果的話結束本課。教學思路簡明清晰,前後呼應。

  二、感性認識,激發情感。

  為了達到本課的情感目標,突破重難點,我在課前蒐集了大量有關圓明園的資料,向學生展示了當年圓明園的輝煌之處:它是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使學生親眼目睹,親身感受它作為萬園之園的獨特魅力,從而萌生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只有“愛之深”,才會“恨之切”。在教學過程中我分三步使用這些影象材料:一是在課前五分鐘進行滲透式傳播;二是在學習第五自然段時觀看火燒圓明園的影片,推動學生情感的噴發;三是在初略學習課文2、3、4自然段時結合朗讀觀看相應的圖片。豐富而感性的影象教材拉近了學生和教材的距離,看到圖片後學生們都震驚了,播放圓明園在大火中被焚燒的影視資料,學生的惋惜、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後一部分的感情朗讀就無需過多指導了。

  三、以讀為本,讀中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古人也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注重突出語文課“以讀為本,以讀代講,熟讀成誦,在讀中感悟”的特點,課堂上留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採用自由讀、指名讀、默讀、齊讀、範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一、惋惜之情。圓明園是我國“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它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中國人民為之惋惜。圓明園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它的毀滅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世界人民也應感到惋惜。

  二、讚歎之情。圓明園“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它的“舉世聞名”讓我們自豪,值得世界人民讚歎。圓明園建築宏偉壯觀,充滿詩情畫意,“有如漫遊在天南海北,飽覽著中外風景名勝”,“彷彿置身在幻想的境界裡”。圓明園收藏著最珍貴的歷史文物,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兩處“最”,讚歎之情溢於言表。

  三、仇恨之情。這樣一座世界上最宏偉壯觀的園林,這樣一座當對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竟然在幾天之內化成一片灰燼,怎能不激起讀者對侵略者的仇恨英法聯軍“侵入北京”“闖進圓明園”“統統掠走”“任意破壞、毀掉”“放火”燒園,這些詞語寫出了侵略者踐蹋人類文化的殘暴面目,令人痛恨。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7

  《圓明園的毀滅》是一篇精讀課文,它的教學主要目標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經過朗讀了解圓明園的輝煌歷史和它的毀滅,使學生記住這一國恥,增強他們振興中華的職責感,並且能背誦課文。而經過朗讀、學習,想象當年圓明園的輝煌景觀,瞭解它毀滅的經過,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和振興中華的職責感是這一課文的重點和難點。

  在教學過程中,我異常注重學生的朗讀,第一課時總體上就一個“讀”字,讓學生反覆讀通讀順文章,並且能在流利地讀後說出自我的一些感受。經過讀這一個階段,學生對於課文能做一個整體的感知,所以都有話可說。由於第一課時所打下的基礎,到上第二課時時就方便多了。下一步就是讓學生深入到課文中去,感受圓明園惜日的輝煌歷史。在這一部分我主要是經過在朗讀的基礎上加上圖文結合的方法來讓學生了解、感悟。當同學們對祖國的壯麗山河發出由衷的讚歎時,我順勢引出圓明園的毀滅這一部分。同樣的,也是運用朗讀重點句子和出示圖片的方法讓學生了解這一國恥,同學們經過朗讀和觀看錄象,對於圓明園的.毀滅基本能產生較大的感觸,並且對於侵略軍的可恥行為紛紛表示憤怒。之後,我問道:“從當時的璀璨文化,到此刻我們所能看到的課文插圖上的幾段殘垣斷壁。

  回首歷史,讓我們扼腕嘆息,除此之外,我們還能幹什麼呢?假如此時你正在圓明園的廢墟旁,你想說點什麼?”從中引導學生使學生記住這一國恥,增強他們振興中華的職責感。最終,我提出要求:讓我們回到剛才同學們都感受頗深的句子上,進行比較讀,再一次的見證圓明園由輝煌到毀滅的轉變。整一節課在學生的朗讀聲中結束。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8

  《圓明園的毀滅》是一篇能激發學生強烈愛國情懷的文章。課文描寫了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抒發了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對侵略者野蠻行徑的無比憤慨,讓學生明白落後就要捱打,要增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了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領悟課文表達的深層愛國情,學好課文的表達特點。預習任務做細實完成。

  一、通讀課文,讀準生字音,識記字形。

  學生可默讀,可輕聲朗讀課文,注意這些生字音。“不可估量”的”量”liang,讀輕聲,“玲瓏剔透”的“瓏’讀lng,“武陵”的“陵”líng,“飽覽”的“覽”ln,這四個字都是邊音。

  “輝煌”的“煌” huáng,“銷燬”的“銷”xiāo,“闖進”的“闖”chung,“殿堂”的“殿”diàn,這四個生字都是三拼音節,要拼讀準確。

  “境界”的“境” jìng,“奉命”的“奉”fèng都是後鼻音。“侵略”的“侵"讀qīn,“灰燼”的“燼”jìn是前鼻音,這兩個字音是檢測題目中的常客。

  識記字形,五年級學生能獨立地把學過的形近字與生字聯絡起來,進行辨析,如籠,攏,與瓏進行辨析,知道玲瓏與寶貝的精巧細緻有關;將凌與陵比較著記憶;將燼與盡比較,會發現灰燼與火有關;剔與踢一對比,就能記住剔與刀有關,踢與腳有關;銷與削,悄對比;瀾與水有關,還可以透過組詞來理解識記,如“推波助瀾”。形聲字的構字規律確實能幫助學生識記生字。

  二、再讀課文,瞭解課文的內容。

  正確朗讀課文後,思考概括每個自然段的意思。再想想課文可以分成哪幾個部分。課文結構清晰,學生自讀,能思考出作者寫作思路,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點明圓明園的毀滅是中國以及世界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第二部分,是第二到四自然段,具體介紹圓明園的佈局、建築風格及收藏的文物,再現了圓明園當年的宏偉壯麗。

  第三部分,是第五自然段,講述了圓明園被毀滅的經過。學生初步把握課文的內容,瞭解課文的基本結構。

  三、聯絡上下文閱讀,理解詞語,思考書後的問題。

  對於文中不甚瞭解的詞語,除了查漢語詞典,還要閱讀上下文來思考、選擇更符合文意的詞意。如:“眾星拱月”,詞典中的解釋是:許多星星聚焦環繞著月亮。比喻眾人擁戴一人或眾物圍繞一個重要的事物。讀文中句子:“此外,還有許多小園,分佈在圓明園東、西、南三面,眾星拱月般環繞在圓明園周圍。”從而理解,小園是星,圓明園是月,突出圓明園的重要。

  “飽覽”詞典上解釋是:充分地看,盡情地觀賞。讀文中句子:“漫步園內,有如漫遊在天南海北,飽覽著中外風景名勝。”再聯絡上一句,就知道園中美景很多,讓人看得很盡興。也明白了圓明園太宏偉了。

  通讀文後的思考題,有助於課上有目的聽老師講課。如課後問題2,自己先思考,有了想法,課上與同學交流時,會提出有思考價值的話題。課後問題3,讀句子談自己的感受,要在瞭解一定的歷史背景的情況下,才會有感受。那就離不開蒐集資料。

  課文後的幾首歌,創作背景與課文有共通之處,表達了相同的情感,學生可提前讀一讀,找到相關音樂聽一聽。

  四、收集相關資料。

  圓明園究竟是一座什麼樣的園林?課文介紹得比較概括,學生課前要找相關資料,看圖片,增加對圓明園的瞭解。

  資料(一)圓明園佔地面積3.5平方千米,建築面積達20萬平方米,一百五十餘景,有“萬園之園”之稱。清帝每到盛夏就來到這裡避暑、聽政,處理軍政事務,因此也稱“夏宮”。

  圓明園始建於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圓明園,每個景區內,既有莊嚴宏偉的宮殿,也有使人感覺輕鬆靈巧的樓閣亭臺與迴廊曲橋,假山、湖泊以及蜿蜒的河流點綴其中。園內有著名的“圓明園四十景”,以及紫碧山房、藻園、若帆之閣、文源閣等處。當時懸掛匾額的主要園林建築約達600座,實為古今中外皇家園林之冠。

  圓明園以其宏大的地域規模、傑出的營造技藝、精美的建築景群、豐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內涵而享譽於世,被譽為“一切造園藝術的典範”,被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稱譽為“理想與藝術的典範”。

  資料(二)八國聯軍的掠奪1856年10月,英國和法國在沙皇俄國和美國的支援配合下,聯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繞經北京城東北郊直撲圓明園,侵略軍闖入圓明園大宮門。

  英法侵略者究竟搶走了圓明園多少寶物,由於園內的陳設及其賬目都一併被搶毀一空,所以已永遠無法說清。以下資料或許可藉以管中窺豹。清室史料表明,圓明園內當時僅陳列和庫存的歐洲各式大小鐘表即達441件,劫後倖存的只有一件大鐘。事後查繳被土匪搶走和侵略軍“委棄道途”的一部分失散物件即達1197件,這充其量只不過是園內物件的千分之一二。據當時《泰晤士報》一則通訊稱:“據估計,被劫掠和被破壞的財產,總值超過600萬鎊。”實際上,被英法侵略軍搶走和破壞的物件,有很大一部分實屬無價之寶。這摧殘人類文化的滔天大罪,實在令人髮指!

  閱讀這些資料,可對文章內容做一個補充,激發學生強烈的情感。為體會課文情感,領悟課文表達方法,作好鋪墊,更是有助於學生把資料與課文,資料與理解、感悟相融合,深層次地理解課文。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9

  《圓明園的毀滅》講述了圓明園昔日的輝煌景觀和它的毀滅,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和對侵略者強盜行徑的痛恨。激發人們不忘國恥,增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課文語言簡潔,結構嚴謹,構思別具匠心。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的優秀篇章。

  課後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反思,有得有失,先談一下所得,有以下幾個方面:

  1.對課文中的字詞教學要抓重點難點。對於五年級的孩子,課文中的生字詞不可面面俱到,每個都講到。而是對於學生自己不能解決的字音、字和詞語講解即可。例如,這篇課文字音注意:估量的“量”在這裡要讀第二聲。玲瓏剔透的“剔”要讀第一聲。詞語重點講“眾星拱月”,要結合課文來理解,這個詞概括出圓明園的結構佈局。詞的字面意思是“拱:聚集、環繞。像許多星星聚集、環繞著月亮。”教學時我問:文中的“星星”指的是什麼?學生回答:“許多小園”。這裡的月亮指的是什麼?學生回答:“圓明園、萬春園和長春園”。這個詞語的意思在本段的意思就是:許多小園像星星一樣環繞著圓明園、萬春園和長春園的周圍。這樣學生不僅學會了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方法,而且對圓明園的佈局也瞭如指掌。

  2.瞭解文章的結構條理。這篇文章條理清晰。教學時,學生先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每段的內容。之後,從觀全文,學生髮現:課文的第一自然段概括闡明瞭圓明園的毀滅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與文章結尾提到的“我國這一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就這樣化成了一片灰燼。”首尾呼應。作者的痛恨、惋惜之情躍然紙上。第二自然段至第四自然段詳盡地介紹圓明園的佈局、建築風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貴,再現了圓明園當年的宏偉壯觀。第五自然段用精煉、準確的語言介紹了圓明園毀滅的經過。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這篇課文內容,又可以教給學生布局謀篇的方法。

  3.讓學生寫讀後感。教學本課後,學生情緒高漲,義憤填膺。不僅對圓明園的毀滅痛心不已,還對英法聯軍的強盜行為極度痛恨。我見此情景,問道:“同學們,屈辱的歷史深深烙在我們的心中,我們不僅僅是痛心,更應該是覺醒,讓這樣的歷史悲劇不再重寫,那麼作為今天的少年我們應該做的是什麼呢?請把你的感受寫下來。”把讀和寫結合在了一起。

  沒有完美的課堂,只有遺憾的教學,這節課後也有不足提醒我在今後的教學中需要改進:

  1.對於課前查閱的資料。學生僅僅停留在從電腦上機械的列印下來,不會有取捨的巧妙運用。改進辦法,課堂上不允許念資料,只能根據自己的理解來回答。

  2.有感情的朗讀還不夠到位。特別是“對圓明園的毀滅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認識不夠。所以,惋惜之情沒有讀出。今後加強朗讀訓練。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10

  在《圓明園的毀滅》的教學中,我以三大學習主題為主線:"圓明園為什麼會毀滅""為什麼說圓明園是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為什麼說圓明園的毀滅是一個不可估量的損失",在問題內驅力的作用下,學生運用網路中的豐富的資源自主學習,或點選圓明園概況,或欣賞圓明園風光,或觀看圓明園被毀的影片資訊,或虛擬走進圓明園……根據自己的研究主題選擇相關的內容資訊進行積極探討.在網路上,學生還可以相互傳閱資料,交流知識,各取所需,按照自己原有的基礎進行有目的的探索.整個過程,教師隨時可以利用螢幕監視,或遙控輔導學生學習.這些完全由學生主動探索,相互協商而學到知識,其價值遠遠超過教師在傳統課堂上灌輸,更有利於知識的保持.

  當學生感知到圓明園的輝煌後,內心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急待流落時,我們則設計了一個情感流露的環節:有學生想用優美的語言感情描述;有學生想當導遊,更有同學把把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製成了圖文並茂的風光介紹,並輔以導遊解說詞,這樣學生帶著情感進入角色,感受到了圓明園美至極點的同時學生的情亦至了極點,同時更為後文名園被毀,將內心的憤怒與傷痛發洩至極點奠定情感基調.這樣學習者透過將網上搜索到的資訊進行加工,編碼,儲存以及對原有經驗進行改組後,進一步建構了學習者新的認知結構和知識系統.

  基於網路環境的閱讀中,網路成為教師指導學生學習和學生進行學習的工具,學生透過網路獲取學習的資訊並進行交流和反饋,達到主動地把握知識,主動地發現學習規律,啟發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

  同時我也深深感到,探索基於網路環境下閱讀的學習環境,使教學過程成為透過情境創設,協作學習,問題探索,深化認識等環節達到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閱讀過程,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和個性發展,老師更新觀念,大膽地引進和創新,積極開發學習資源,是一個艱辛的過程。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11

  《圓明園的毀滅》是人教版第九冊第七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課文以精練的文字描述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對侵略行徑的無比仇恨,圍繞這一中心作者著重寫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圓明園是怎樣一座園林,突出了它是“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二是強盜們肆意踐踏毀壞圓明園的罪惡行徑。透過一美一慘,愛恨交織,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近代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從而激發學生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一、課前蒐集資料,瞭解歷史。

  這一類的課文,由於學生平時看見過昔日的圓明園的景象,所以在課前我佈置了蒐集資料的作業,提前瞭解歷史,為課堂教學做好鋪墊工作。例如在教學到圓明園昔日的輝煌這幾個自然段時,圓明園的瑰麗畢竟已經成為過去,單憑讀課文讓學生在腦海裡想象這情景是比較困難的,所以就可以讓學生拿出課前蒐集到的資料,這樣可以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的學習積極性。

  二、利用未來教室的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直觀理解。

  教學時我運用校網站上的資源,讓學生透過觀察、欣賞圖片,閱讀文字資料,直觀理解,更快,更好地來感知課文。例如:學生在理解對圓明園的毀滅是不可估量的損失時,我指導學生透過自主合作學習的方法,在文中找出關鍵句,再用課件展示出來反覆朗讀,學生自然而然體會到對圓明園的毀滅的惋惜之情;文中的第2、3、4自然段時描寫圓明園輝煌的過去,是這篇文章的重點,也是難點。在教學的過程中,單調的文字獨白很難讓學生更好的感受圓明園昔日的輝煌,此時的教學我靈活使用廣播教學手段,放手讓孩子們在校網站上自主查詢相關的資料及圖片,一切想了解的內容很清晰出現在他們的電腦上,這裡的知識收穫自然顯得那麼的水到渠成,孩子們對圓明園昔日輝煌讚歎之情溢於言表;而針對圓明園的毀滅再現的畢竟是歷史,這樣一座世界上最宏偉壯觀的園林,這樣一座當對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竟然在幾天之內化成一片灰燼,怎能不激起讀者對侵略者的仇恨英法聯軍“侵入北京”“闖進圓明園”“統統掠走”“任意破壞、毀掉”“放火”燒園,只要抓住這些詞語,侵略者的踐蹋人類文化的殘暴面目,令人痛恨之情展現的淋漓盡致!

  三、小練筆,抒發情感。

  順勢而行,我播放了一個《火燒圓明園》的影片,讓學生更加直觀的感受到英法聯軍的野蠻和強盜行為。在觀看完後,在學生滿腔憤怒時,讓學生拿起筆,寫一寫,“假入你此時正站在圓明園的廢墟旁,你最想說些什麼?”讓學生由感而發,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四、總結課文,情感昇華。

  在課文結束時為了教育學生不能忘記過去屈辱的歷史,記住寫在圓明園殘柱上的恥辱,讓學生理解歷史告訴我們的教訓“落後就要捱打”。因此,我們要努力用自己的雙手建設強大、繁榮的祖國,使火燒圓明園的歷史悲劇永遠不再重演。此時的情感自然達到高潮,文章的主題呈現出來了---“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12

  一般授課時我們會按照行文順序進行講解,在《圓明園的毀滅》一課中,課文脈絡有三個部分,先以“圓明園的毀滅是不可估量的損失”為引,接著大篇幅的描寫“圓明園昔日的輝煌”,最後以“圓明園被毀滅的過程”收束。

  但從情緒推進的正常角度來看,用常規行文推進的方法閱讀是有一定障礙的,比如開篇就讓孩子們讀“圓明園的毀滅是我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時是完全讀不出這句話的份量的。所以在品讀時,我將閱讀次序做了調整,先從第二部分切入,透過精讀積累,讓孩子們充分感受了解“圓明園昔日的輝煌”,自豪感油然而生;接著讀“圓明園被毀滅”,我國這個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和藝術館從“輝煌”到被搶、毀、燒等的“毀滅”,反襯出英法聯軍的暴行,情緒由“自豪”過渡到為“憤怒、痛惜”,最後再回到文章開始才真正體會“圓明園是的毀滅是我國乃至世界文化史是不可估量的損失”!

  這樣從情感上水到渠成,孩子們對文章的理解感悟也更加深刻。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13

  《圓明園的毀滅》是一篇閱讀課文,課文描述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無限熱愛,對侵略者野蠻行徑的無比仇恨,激發人們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圓明園的輝煌已成為歷史的記載,課文所介紹的內容都已消失,無法再現,引導學生讀文,感受,想象,在腦海中再現它昔日的景觀就成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文章從眾心拱月的佈局、風格各異的建築、收藏珍貴文物這三個方面來再現圓明園輝煌的過去,在引導學生扎扎事實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這時恰當的運用多媒體課件就為學生理解課文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學生對圓明園有更多更形象地瞭解。

  課件的應用及充分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又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當學生沉浸在圓明園的輝煌中時話鋒及轉,這樣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卻被毀滅了,是誰毀滅了它?為什麼會被毀滅?

  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學習文章最後一段。最後組織學生通讀課文,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閱讀感受和體會,有的為圓明園的毀滅而感到惋惜,有的是對侵略者的舞步仇恨……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14

  《圓明園的毀滅》是一篇講讀課文,它的教學主要目標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透過朗讀了解圓明園的輝煌歷史和它的毀滅,使學生記住這一國恥,增強他們振興中華的責任感,並且能背誦課文三、四自然段。而透過朗讀、學習,想象當年圓明園的輝煌景觀,瞭解它毀滅的經過,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和振興中華的責任感是這一課文的重點和難點。

  在教學過程中,我特別注重學生的朗讀,讓學生深入到課文中去,感受圓明園惜日的輝煌歷史。在這一部分我主要是透過在朗讀的基礎上加上圖文結合的方法來讓學生了解、感悟。當同學們對祖國的壯麗山河發出由衷的讚歎時,我順勢引出圓明園的毀滅這一部分。同樣的,也是運用朗讀重點句子和出示圖片的方法讓學生了解這一國恥,同學們透過朗讀和觀看錄象,對於圓明園的毀滅基本能產生較大的感觸,並且對於侵略軍的可恥行為紛紛表示憤怒。回首歷史,讓我們扼腕嘆息,除此之外,我們還能幹什麼呢?假如此時你正在圓明園的廢墟旁,你想說點什麼?”從中引導學生使學生記住這一國恥,增強他們振興中華的責任感。最後,我提出要求:讓我們回到剛才同學們都感受頗深的句子上,進行對比讀,再一次的見證圓明園由輝煌到毀滅的轉變。、

  透過這一次的教學,我明白到了“讀”在語文課真正的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課堂上師生就是透過朗讀來進行交流的,只要讀通讀順,學生就有話可說,有感可想。這是最大的收穫。可是由於自己在對課堂的整理把握上不夠理想,也造成本課的拓展延伸不能很好地完成,學生的情感得到激發,由於時間關係,課堂不能很好地為學生提供一個抒發情感的平臺,這是我透過本節課要思考的問題。今後我將繼續在課堂上遵循“以讀為本,以讀導學”的新課堂理念。同時為了激起學生朗讀的興趣與熱情,我還會盡力地根據課文的特點採用不同的形式朗讀。如個別讀、分角色讀、評讀、競賽讀、仿讀、表演讀等。其中評讀是讓學生對教師或同學的朗讀內容作出評價,指出優點或不足之處。既評朗讀的情感,又評朗讀技巧,讓學生在自評或他評中找到朗讀的感覺,逐步形成良好的朗讀意識。在朗讀技巧上,我還應該作具體的指導,使學生知道重音、停頓、快慢、高低在朗讀中如何隨著表情達意的需要而變化。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15

  《圓明園的毀滅》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教材中第七單元的一篇閱讀課文,課文描述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無限熱愛,對侵略者野蠻行徑的無比仇恨,激發人們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職責感和使命感。圓明園的輝煌已成為歷史的記載,課文所介紹的資料都已消失,無法再現,引導學生讀文,感受,想象,在腦海中再現它昔日的景觀就成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經過40分鐘的組織教學和引導,我有以下幾點初淺的感受:

  一、思路清晰,前後呼應。

  (一)走近圓明園——從雨果給巴萊特上尉的信入手,讓學生談感受,激發情感。

  (二)走進圓明園——抓住課文中的三個評價圓明園的句子“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我國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學習“圓明園的輝煌的'過去”和“圓明園的毀滅”的部分,讓學生感受到“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

  (三)走出圓明園——學完課文,配樂出示圓明園殘址,拓展昇華,想象寫話:假如你就站在圓明園廢墟旁,你會說些什麼最終再以雨果的話結束本課。教學思路簡明清晰,前後呼應。

  二、感性認識,激發情感。

  為了到達本課的情感目標,突破重難點,我在課前蒐集了很多有關圓明園的資料,向學生展示了當年圓明園的輝煌之處:它是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使學生親眼目睹,親身感受它作為萬園之園的獨特魅力,從而萌生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僅有“愛之深”,才會“恨之切”。在教學過程中我分三步使用這些影象材料:一是在課前五分鐘進行滲透式傳播;二是在學習第五自然段時觀看火燒圓明園的影片,推動學生情感的噴發;三是在初略學習課文2、3、4自然段時結合朗讀觀看相應的圖片。豐富而感性的影象教材拉近了學生和教材的距離,看到圖片後學生們都震驚了,播放圓明園在大火中被焚燒的影視資料,學生的惋惜、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終一部分的感情朗讀就無需過多指導了。

  三、以讀為本,讀中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進取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古人也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注重突出語文課“以讀為本,以讀代講,熟讀成誦,在讀中感悟”的特點,課堂上留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採用自由讀、指名讀、默讀、齊讀、範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進取性,使學生在讀中思、讀中悟,讓同學們帶著自我體會到的經過朗讀表達出來。經過給學生時間朗讀,體會作者怎樣表情達意,使學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喚起愛國熱情,惋惜、痛恨之情,從而更進一步體驗情感,與作者產生強烈共鳴。

  四、拓展文字,融入理解。

  在學生、教師、文字間經歷了一番深刻的對話後,我引導學生引入了圓明園毀滅的真實史料,有關於“掠走的資料”和關於“毀壞的資料”,請學生讀了後說說心裡、是什麼滋味由此引發了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

  不足之處:

  1.“想象園中的美景進行說話”這個教學環節學生的想象過於蒼白。

  2.學生的進取性沒有完全調動起來,師生互動還不夠到位。

  教學《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讓我體會到課堂教學要重視教師的“教”向學生的“學”的轉變,僅有讓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才能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