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之兩篇
導語:《圓明園的毀滅》是一篇優秀的傳統課文,文章描述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小編寫了兩篇關於這篇文章的教學反思,希望能幫到你。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篇1)
《圓明園的毀滅》一文用簡潔凝練的語言描述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遭受毀滅的景象。文章篇幅不長,內涵豐富。教學這篇課文,要讓學生感受圓明園昔日輝煌,激起學生對昔日圓明園的無比熱愛、無限嚮往,只有“愛之深”,才會“恨之切”。課文2至4自然段教學的成功可為“毀滅”部分的教學埋下伏筆,以愛激恨,使教學結構最佳化。幾次試教、探討後,我們發現根據文字的結構和語言特點除一些基本的字詞目標之外,這篇文章所承載的能力目標有這樣三個:
其一、透過品讀、感悟語言和想象去感受昔日圓明園的精美、壯觀,激起學生對昔日圓明園的無比熱愛、無限嚮往和對祖國文化的熱愛。然而圓明園的輝煌已成為歷史的記載,課文所介紹的內容都已消失,無法再現,因此引導學生讀文、感受、想象,在腦海中再現它昔構思日的景觀也就成了這節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為突破這個重難點,這段的教學以讀為主,在讀中學生感悟到了圓明園之大、之美,在讀中學生也充分地體會到自豪的情感。
其二、學會蒐集與處理、運用課外資料。
為了達成上述目標,我和學生用大量的課外資料做輔助。其實這一做法並不是喧賓奪主,因為學習、與運用搜索資料的方法,是本課也是本單元的一個重要目標,作為單元中第一篇課文,我覺得再方法上應該有所引導,這是其二。記得在試教時課前我也曾讓學生去搜集資料,卻發現課堂上使用率不高,學生也不愛介紹。反思一下,原因有那麼幾個,學生手中的文字資料大都比較理性,沒有經過處理就生吞活剝地讀一下,甚至還讀不通,讀者累、聽者更累,既浪費時間又破壞課堂氛圍,所找資料不能真正為學習課文服務。老師不得不客氣地說:下課交流吧。所以老師就把這份權利奪了過來,為學生呈現一份又一份資料,學生看到圖片時地一陣陣驚歎倒不絕於耳,然而驚歎背後他們得到了什麼呢?看多了只是視覺刺激,精美的圖片猶如過眼煙雲,缺失了深刻的體驗,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卻被抹殺了。所以,今天的課堂我就放手讓學生自己來介紹,也充分地展示其語言的能力,讓學生自己去拓展其思維的空間,自己去組織語言的表達方式。儘管他們的介紹不全、沒有圖片,但是能把冗長的資料濃縮成幾句話,能找準自己所需的東西,在資訊爆炸的時代,這又何嘗不是一種能力呢?當然,在使用補充材料的時候,我始終牢記一點: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源於文字而非節外生枝,基於需要而非生吞活剝。課外讀物成為解決學生問題的有效載體,而貫穿課內與課外的是情感,是對圓明園的深沉的愛。有了資料的補充,使文字豐厚生動起來,有了師生互動的交流,課堂活躍起來,課文就被吹進了生命的靈氣——有了血肉,於是它變得靈動起來。
其三,是關注文字語言形式,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其實上這篇課文最大的顧慮就是容易走兩個極端。過於注重感悟、想象、拓展了就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倦感,教學停留在較淺的層面,另一種是太過注重情感就如思品課。間於兩者之間的話,作為語文課,我覺得應該讓學生在語言能力上有所提升,努力實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諧統一。因此,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學中我將段落裁剪開來,想讓學生了解作者構段的方法,語言表達形式的豐富性。我又透過給景點分類、找景點的連線詞、反覆多種形式的朗讀去感受文章的語言特色、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幫助學生積累語言。當然,我也想過讓學生嘗試運用這種表達方法,但是我覺得這個過程跨度有些大,且放於第一課時時間不夠,還會中斷課堂情感,不太適合,所以只能作為一項作業了。
至此,似乎少了情感目標,但是就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來看,還是以體會圓明園昔日輝煌激發民族自豪感為主,所以本課的情感基調是先揚後抑。也不能一味沉浸在民族自豪之中,畢竟這一切已經被毀滅成了民族的恥辱,由此我覺得在課的末尾有必要讓學生傾吐感受,引到第一自然段由愛激恨,美的心醉才會毀得心碎,學生對帝國主義的憤恨也由此噴發,為下節課的學習做情感鋪墊。
雖然準備比較充分,但今天的課堂教學,遺憾之處很多,也有許多的不足之處:由於第三自然段展開時候自己引得比較費力,沒有把握好重點,因此費時較多,影響了背誦乃至第三自然段的教學,更不用說雨果那段話的引用以及第一自然段的的激情都沒能發揮作用,將教學過程得以完整展示。再就是學生對那段歷史的瞭解是片面的,支離破碎的。因此,在第一課時學習過程中,我進行了一定的史實介紹。這也浪費了一定的時間,導致第一課時預定的教學目標沒有很好的完成。不過在第二課時教學中以上的目標完成的很好。不過再好的玉也會有瑕疵,準備的再充分也會有不如意的地方。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我會更加努力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讓語文課堂更活潑、更生動、更富有激情。也會讓學生獲得更大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