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元稹> “女校書”薛濤和詩人元稹的一段未了情

“女校書”薛濤和詩人元稹的一段未了情

“女校書”薛濤和詩人元稹的一段未了情

  唐代樂妓薛濤才情豐沛,豔麗動人,那麼她與詩人元稹的一段未了情,大家瞭解?

  薛濤大約生於大曆五年(公元770年),及笄之年已辯慧知詩,兼擅書法。八九歲時,父親手指庭院中一株梧桐起句:“庭院一古桐,聳幹入雲中。”她應口而答:“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此話後來變為讖語,待父親病故,舉目無親,聯句中的“枝葉”竟然成為她淪落風塵的寫照。

  因父去世,薛濤與母親生活無靠,十分艱難,故她只得早早加入樂籍,成為官妓。唐代各地官府及軍鎮均設有樂官,官妓居於其中。她們專為官府服務,獻藝侑觴,甚至私侍寢席。當時成都的最高地方長官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特別賞識薛濤,常命她來侍酒唱和,接應賓客,可能還成為私人秘書。韋皋還準備奏請朝廷任命薛濤為“校書郎”,雖未批准,但人們從此戲稱她為“女校書”。

  進士胡曾有贈薛濤詩說:“萬里橋邊女校書,枇杷花下閉門居。掃眉才子知多少,管領春風總不如。”薛濤承連帥寵愛,或相唱和,出入車輿,詩達四方。求見濤者甚眾。白居易贈薛濤詩說:“若似劃中容易到,春風猶隔武陵西。”委婉中流露一種仰慕之情。

  杜牧寄薛濤詩《白蘋洲》寫得更是直率:“山鳥飛紅帶,亭薇折紫花。溪光初透徹,秋色正清華。無多圭阻累,終不負煙霞。”

  薛濤雖說終日出入豪門,吟詩交遊,示人以快樂瀟灑的形象,但她對迎來送往的詩妓生涯早已頗感厭倦。在38歲時,她終於遇到了一生中惟一真愛的人――詩人元稹,開始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戀情。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人。他9歲能文,16歲明經及第,24歲授秘書省校書郎,28歲舉制科對策第一,官拜左拾遺。是中唐時期與白居易齊名的詩人,世稱“元白”。當時薛濤在詩壇已有盛名,令元稹十分仰慕,只恨無緣一面。直到元和四年(809)元稹任監察御史,奉使按察兩川,才有機會託人與薛濤相識。二人一見如故,相見恨晚,同時墜入愛河。

  薛濤雖為風塵女子,卻一直潔身自好。而這次一切卻不同了,與元稹見面的當天夜裡,她就把自己毫無保留地獻給了心愛的人。第二天清早起來,還真情所致地做了一首“池上雙鳥”詩:

  雙棲綠池上,朝暮共飛還;

  更忙將趨日,同心蓮葉間。

  詩中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奏響追求摯情的心曲。元稹也深為薛濤那綺麗的情意而沉醉,他留下的一首詩就記載了這樣的情事:

  詩篇調態人皆有,細膩風光我獨知;

  月夜詠花憐暗淡,雨期題柳為歌欹。

  薛元兩人往來一年有餘,度過了一年如膠似漆的親密時日,結下了一段真情。然而畢竟是萍水相逢,在元稹完成了蜀地的任務,返回京都時,兩人不得不揮淚分手。元稹回到長安後,即託人捎來一首七律給薛濤:

  錦江滑膩峨嵋秀,生出文君與薛濤;

  言語巧似鸚鵡舌,文章分得鳳凰毛。

  紛紛辭客多停筆,個個公侯欲夢刀;

  別後相思隔煙水,葛蒲花發五雲高。

  元稹對薛濤的才情念念不忘,暗自稱奇,同時也直抒相思心意,可見他對成都那一年的纏綿歲月還是頗寄真情的。

  薛濤也在《贈遠》詩中描繪分手後的.情景:“知君未轉秦關騎,日照千門掩袖啼。閨閣不知戎馬事,月高還上望夫樓。”從詩中可推測出大約兩人分手之際,元稹曾答應過了卻公事之後,會再來成都與薛濤團聚。但世事難測,實際情形並不如約定的那樣,令薛濤只有遠望長安,掩袖悲嘆。

  此後關山難越,路途阻隔,元稹仕途坎坷,官無定所。十年間先是分管東臺,出任浙西觀察使,後召命返京,後又因事被貶為江陵府參軍。不久,白居易亦因得罪權貴被貶江州,元稹披牽連,調任通州司馬。

  在如此頻繁的調動之中,原本比薛濤年輕9歲的元稹,自然不能堅守愛情,加之唐代官吏與歌女交往並無禁令,元之移情別戀,也就在所難免。儘管分手之後,兩人也還保持文墨往來,但在元稹一方,似乎只是應付,並非如當日之信誓旦旦了。

  流年如水,把對情人的企盼漸漸從薛濤心頭帶走。12年後,薛濤知道不應該再繼續等待,經歷了這番冷熱波折,薛濤絕望之餘,悒鬱寡歡,終身未嫁。昔日交際場上的風光逐漸隨著花容月貌的流逝而流逝。已近暮年的薛濤索性在遠郊築起吟詩樓,自己穿戴起女道士的裝束,隱居在樓中,遠遠離開了繁華如夢的交際場所,借詩遣懷,《全唐詩》上說,薛濤“暮年退居浣花溪,著女冠服”。薛濤常以律、絕兩體寫詩,因當時流傳的箋紙篇幅過大,薛濤喜愛紅色,遂創制深紅小箋,時號“薛濤箋”。

  對於這些情景,元稹不知是否耳聞?太和三年(829)九月,他被召回京城擔任尚書右丞,第二年再度出京,任武昌軍節度使,在轉年的7月暴卒於任所,終年53歲。

  又過了三年,唐文宗太和五年,隱居的薛濤永遠閉上了她寂寞的眼睛,享年65歲。當時的劍南節度使段文昌為她親手題寫了墓誌銘,並在她的墓碑上刻上“西川女校書薛濤洪度之墓”,至此,“女校書”真正成了薛濤的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