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遊子吟》 教案
教學內容
學唱歌曲《遊子吟》
教學目標
透過本課學習,學生能用輕柔、優美的聲音演唱《遊子吟》這首歌曲,抒發對母親的眷戀與熱愛之情;並對學生進行親情的教育。
教學難點、重點
1、帶著深愛母親的情感完整地歌唱《遊子吟》,並對學生進行親情的教育。
2、二聲部合唱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手段
DVD機、課件、電腦媒體等。
課時 1節
歌曲簡
《遊子吟》這首歌是根據唐代詩人孟郊吟唱送給慈母的頌歌。作品充分表達了人類共有的母子親情。歌曲用了一個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縫衣細節,誰都經歷過、體驗過的這一細節,而母親的慈愛之情正是在這日常生活中的最細微處流露出來的。詩人以“三春暉”比喻慈母之愛的廣闊深厚,以“寸草心”比喻兒女對慈母的報效之情。並進行親情的教育。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1、聲音練習
2、二聲部練習:以3度音程為主進行練習。
二、新課教學
1、感受歌曲。
聽錄音的範唱,用手臂畫出旋律線,體驗旋律的美感。可以反覆做兩三次。請學生思考歌曲共有幾個樂句?為什麼這樣劃分樂句?
在節拍機上為歌曲《遊子吟》找到適當的速度,並寫在曲譜的左上角。
聽音樂反覆朗讀歌詞,理解歌詞含意。(可以按節奏有情緒地朗讀)
2、演唱歌曲。
①隨錄音學唱。
確定換氣點。如:慈母手中線(換氣),遊子身上衣(換氣),臨行密密縫(換氣),意恐遲遲歸(換氣)。誰言寸草心(換氣),報得三春暉!
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用高位置的混聲演唱《遊子吟》。音色要圓潤。
歌曲中的每一句演唱要要有情緒上自然起伏,大連線唱得連貫流暢。
歌曲中演唱時注意弱起演唱,體驗弱起小節的美感。
帶著深愛母親的情感完整地歌唱《遊子吟》。
②分兩組,唱二部合唱。
全體學生拍出高聲部的節奏。
全體學生唱高聲部旋律,唱過兩次後要求背唱。
全體學生默讀低聲部旋律,教師輕輕拍擊節奏,鍛鍊學生內心聽覺。
全體學生背唱低聲部旋律。(當然不是所有學生都可以背唱準確,可以開啟譜子看唱一遍後,再背唱,鍛鍊音樂記憶能力。)
學生完整視唱旋律。學生歌唱時,教師歌唱與之對比的聲部。
教師演唱旋律,學生視唱與之對比的聲部,並且要求分句背唱。
學生分為兩組,分別歌唱高、低音聲部,做二部合唱。
由兩個學生分聲部歌唱,檢查學生個人掌握情況。
由學生個人歌唱一個聲部,在鋼琴上彈奏另一聲部,並注意按照教師的要求,隨時進行聲部交換。
有情感地演唱二部合唱《遊子吟》。
3、情景表演唱。
瞭解古詩創作背景:《遊子吟》是孟郊50歲任粟陽時寫的',詩人此時到了知天命的年齡,再看看已是古稀之年的老母親,回想自己20年來為謀求出路而顛沛流離四處漫遊,如今雖結束了遊子生涯,可以迎接母親同享天倫之樂,但母親一生操勞、養育和教導之恩,豈能報答得了!於是詩人吟唱了這首送給慈母的頌歌。
前臺是一人扮演唐代詩人孟郊,穿著唐代的長袍,站在一棵松樹下吟頌著古詩《遊子吟》;
後臺是一人扮演唐代詩人孟郊的老母親,穿著唐代老夫人的衣衫,頭髮斑白,眼睛模糊,正在燭光下縫衣衫;
背景音樂是全班同學吟唱《遊子吟》。注意提醒學生演唱的聲音要小於朗誦古詩的聲音。
4、歌曲拓展。
學唱這首歌曲你有些什麼感想?
媽媽都為你做過什麼?你為媽媽又做過些什麼?媽媽是怎樣愛你?你又是怎樣愛媽媽的呢?你能為媽媽做些什麼?
5、小結。
6、本課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