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晏殊> 晏殊的詞的風格

晏殊的詞的風格

晏殊的詞的風格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裡,許多人都接觸過一些比較經典的古詩吧,古詩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體式的詩,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後仍按古式創作的詩。那什麼樣的古詩才是大家都稱讚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晏殊的詞的風格,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晏殊的詞的風格

  晏殊詩文富閒雅而有情思。其詩文集有二百四十卷之巨,內容多吟詠富貴氣象及閒情雅思。

  一、感時傷別,春秋各異

  晏 詞就題材內容來說, 未脫傳統婉約詞樊籬,即傷春悲秋、相思別離。但相同的題材,晏殊 表現出了對春景和秋景的不同偏好。

  而秋天則從開始到結束都充滿濃濃的悲意。晏殊詞中常有“秋露、西風、金菊、暮蟬、梧桐、黃葉”等意象,無不流露出這種悲涼意蘊。“碧紗秋月,梧桐夜雨,幾回無寐。”(《撼庭秋》)“梧桐昨夜西風急,淡月朧明。好夢頻驚。何處高樓雁一聲。”(《採桑子》)“燕子欲歸時節,高樓昨夜西風。”(《破陣子》)“霜華滿樹,蘭凋蕙慘,秋豔如芙蓉。”(《少年遊》)秋天固然有秋天的美麗,但這種美麗不是讓人投入,而是讓人深思,因為它後面是一個歸於空寂、萬物消亡的凜冽嚴冬,對於秋天的思索常常會讓人沉浸其中無法自拔。因此,傷春常常是對美的留連,對不能圓滿的遺憾;而悲秋則更多是對行將滅亡之必然結果的本能恐懼。

  二、晏殊詞 具有文士氣。

  在北宋初期,詞雖然主要還是酒宴歌席上由歌伎演唱以“娛賓遣興”的小道之技,但由於上層儒臣的參與,一定程度上又成為了文人士大夫主體意識的表現,但相比之下,晏殊詞中的文士氣要更加濃厚一些。

  三、晏殊詞中的感慨多是中年人式的

  四、理性的控制與感性的超越

  晏殊詞中特別引人注目的一點,就是他能夠“情中有思”。這一點葉嘉瑩有極為細緻恰當的解讀:“晏殊卻獨能將理性之思致,融入抒情之敘寫當中,在傷春怨別之情緒內,表現出一種理性之反省及操持,在柔情銳感之中,透露出一種圓融曠達之理性的關照。”

  五、內向的獨省與外向的同樂

  這種差異主要表現在以詞人自己為主人公的詞作,和詞中的主人公身上明顯寄託了詞人自己情感的作品上。內向與外向,說的是一個人的性格,我們可以在詞中主人公與環境、與他人之間的關係上看出來。

  晏殊詞的藝術特色

  其一,晏詞中極少出現感情色彩激烈的字眼,而是努力營造一種情中有思的意境,表達一份閒雅的無可奈何情調和少許敏感而曠達的惆悵,表現出一種雅緻含蓄的傾向。

  其二,晏詞語言凝練,平淡而富有韻味,明淨圓融,寫富貴而不鄙俗,寫豔情而不纖佻。

  其三,晏詞構思曲折精巧,表現自己對多彩人生的內心體驗,耐人回味。《浣溪沙》通篇以小園的暮春景色來渲染作者心中無限的舊歡新怨,情景交映;更為難得的是詞中還滲透著一種澄澈圓融的理性觀照,創造出情中有思的意境,這樣就使傷春之情昇華為具有永恆意味的人生感觸。

  晏殊的詞的特色

  晏殊一生著作頗豐,是宋代婉約派著名詞人之一,其詞作品在當時頗負盛名。他的`詞以抒寫閒情雅緻著稱,作品沿襲了晚唐、五代詞柔靡哀婉的遺風,多抒寫酒足飯飽之後的娛賓譴興和描寫男女相思、離情別緒之主題。有以下特色:

  1、詞中極少出現感情色彩激烈的字眼,而是努力營造一種情中有思的意境,表達一份閒雅的無可奈何情調和少許敏感而曠達的惆悵,表現出一種雅緻含蓄的傾向。

  2、詞語言凝練,平淡而富有韻味,明淨圓融,寫富貴而不鄙俗,寫豔情而不纖佻。

  3、詞構思曲折精巧,表現自己對多彩人生的內心體驗,耐人回味。

  主要影響之詞

  晏殊自少好學,能詩善詞,晚年仍孜孜學習,不知疲倦,在文學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貢獻。而以詞的成就最為突出。晏殊的詞作,吸收了南唐“花間派”和馮延巳的典雅流麗詞風,開創北宋婉約詞風,馮煦《蒿庵論詞》稱之為“北宋倚聲家之初祖”,與歐陽修共“開江西一派”。中國古典詩詞專家葉嘉瑩認為,晏殊在詞史中地位主要是承先啟後,以名公巨卿的身份和大量的優秀詞作帶動了詞壇的繁榮,即“臨川(晏殊)珠玉繼陽春,更拓詞中意境新”。

  一方面,晏殊詞大多為娛賓遣興、流連光景之作。晏詞有的描寫男歡女愛、春花秋月,有的抒寫傷春怨時、離情別恨,多有清新之辭、嫻雅之氣。其詞還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情感與人生體悟,具有士大夫的氣質,可謂由“伶工之詞”向“士大夫之詞”的過渡者。晏殊也是北宋專攻令詞並以此名世的第一人。

  另一方面,晏殊詞風格溫潤秀潔,雍容典雅,語言清麗自然,音律婉轉和諧。他善於捕捉瞬間情景,即景傳情,構造纏綿悱惻的情詞,多有繼承南唐的風格和形式,尤其受到馮延巳詞風影響較大,學習馮詞的明麗與疏朗,脫去了花間派的脂粉氣,多所創新。劉熙載《藝概·詞曲概》雲:“馮延巳詞,晏同叔得其俊,歐陽永叔得其深。”代表作有《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破陣子·燕子來時新社》。其“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浣溪沙》)、“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蝶戀花》)、“念蘭堂紅燭,心長焰短,向人垂淚”(《撼庭秋》)等佳句廣為流傳。[3][31]近代學者王國維《人間詞話》認為“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就屬於“第一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