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楊玉環> 撒嬌妃子楊玉環

撒嬌妃子楊玉環

撒嬌妃子楊玉環

  楊玉環是唐太宗李世民內宮“四妃”之一,徽號未載,於貞觀八年(634年)生太宗第十三子趙王李福。永徽元年,封趙國太妃,隨子李福出藩。其後事蹟不詳,死後陪葬昭陵。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撒嬌妃子楊玉環,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撒嬌妃子楊玉環

  提起歷史上備受君王寵愛的妃子,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楊玉環。

  楊玉環受寵程度如何,有詩為證: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在美女如雲的後宮,到底怎樣才能做到“三千寵愛在一身”呢?楊玉環的故事,足以給廣大宮鬥愛好者提供成功範例。

  首先你當然得美。

  用現在的話來說,唐玄宗李隆基是個典型的“顏控”,喜歡的都是一等一的美女。楊玉環沒有進宮之前,他最寵愛的妃子是武惠妃。武家人似乎不論男女,顏值都很高,武則天被逼宮之後,她的侄子武三思憑著長相俊美,和中宗的韋后勾搭成奸,照樣混得風生水起。

  武惠妃是武則天的侄孫女,容貌也很出眾,玄宗一度想立她為後。大臣們一聽又來了個姓武的就頭疼,生怕武則天的歷史會重演,於是一窩蜂地反對,總算打消了玄宗的念頭。

  這位武惠妃,就是壽王李瑁的母親,也就是楊玉環的婆婆。

  武惠妃活了不到四十歲就去世了,玄宗備感失落。宮中那麼多嬪妃,他沒有特別鍾情的,這個時期的妃子要想侍寢,可以透過兩個途徑:一是投金錢賭博,勝出者可以一沾雨露;一是在頭上插滿鮮花,玄宗親自捉來粉蝶,落在誰頭上就臨幸誰。

  這些香豔的小遊戲,隨著楊玉環的華麗登場而不復再演,她進宮之後,玄宗轉而從風流天子變為了痴情帝王,從此只愛她一個人。

  楊玉環的美貌就不贅言了,堂堂的中國四大美女之一,傳說中她的美色能夠讓花草含羞,讓人們知道了只要長得美,就算胖也能豔冠群芳。當時高力士為了讓玄宗開心遍尋美女,找到了玄宗兒子壽王府上。可見早在做壽王妃時,楊玉環就已經豔名遠播。為了遮人眼目,楊玉環進宮之後,還做了一段時間的女道士,道號“太真”。

  除了傾國傾城的美貌外,楊玉環還具有傑出的音樂和舞蹈天賦,她和玄宗,是帝皇夫妻中難得的一對藝術家伉儷。

  史書稱她“善歌舞、通音律”,最擅長的樂器是琵琶和磬,擊起磬來泠泠有金石之音,連宮中的樂工都比不上。身段豐腴的她還精通胡旋舞,跳起舞來旋轉如風,令人眼花瞭亂。

  這對藝術家夫妻最愛做的事就是在宮中大開音樂party,他們共同為後世留下了一曲《霓裳羽衣舞》,相傳是玄宗遊月宮時聆聽仙樂,夢醒後記下了音律,楊玉環同學則編排了舞蹈。唐玄宗吹笛,楊玉環跳霓裳羽衣舞幾乎成了楊貴妃電視劇的必備橋段。

  色藝雙絕算是美人標配了,楊玉環的殺手鐧在於她善於撒嬌,要是評選最會撒嬌的妃子,非玉環莫屬。連《舊唐書》都稱她“智算過人,每倩盼承迎,動如上意。”

  那些立志想穿越到後宮做寵妃的女孩子們,不妨來學學楊玉環的撒嬌術:

  撒嬌的第一要術,自然是會逗趣,愛開玩笑,古話叫做“工於謔浪”。古時文人似乎偏愛悶葫蘆式的美人,陸放翁曾有詩說“花如解語還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可唐玄宗這樣開朗的皇帝,喜歡的是解語花。

  楊家姐妹,都是“工於謔浪”的姑娘,開得起玩笑,三姐虢國夫人就愛和堂堂天子開玩笑,自稱“天子阿姨”。楊玉環呢,更是有著一張巧嘴,有次天寒地凍,她叫侍女敲下兩塊冰條玩耍,玄宗回宮後問她:“你在玩什麼呀?”她靈機一動,回答說:“我在玩冰箸呢(冰筷子)。”玄宗樂得直誇她聰明,比喻用得真可愛。

  安祿山受寵那會兒,拜玄宗為父,認楊妃為母。有次安祿山剛過了生日三天,楊玉環召他入宮,讓人把安祿山當做嬰兒放在大澡盆中,為他洗澡,洗完澡後,又用錦繡料子特製的大襁褓,包裹住安祿山,讓宮女們把他放在一個彩轎上抬著,在後宮花園中轉來轉去,口呼“祿兒、祿兒”嬉戲取樂。

  玄宗派人來問,她回答說:“這是給胡兒洗三呢。”玄宗開心極了,賜了她很多金銀珠寶,用來“洗三”,從此宮中都叫安祿山為“祿兒”。安祿山也是個會逗趣的,見了玄宗和楊妃,只拜楊妃,不拜玄宗,玄宗問他,他就一本正經地回答說:“胡兒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樂得玄宗哈哈大笑。

  這段野史曾經被當成楊玉環與安祿山有染的鐵證,其實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淫者見淫,猥褻者見猥褻,有趣者看到的卻純粹只是有趣。楊玉環這樣做,貪玩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為了討玄宗歡心。

  楊玉環這樣活色生香的美人,真正是比花花解語,比玉玉生香,難怪玄宗這麼喜歡她,連宮中的牡丹開了,他都對人家說:“哪裡比得上我的解語花呢。”還對宮人說:“朕得了楊貴妃,如得至寶。”專門叫人譜了一個曲子,就叫《得寶子》。

  撒嬌的第二要術,在於善解人意。

  關於楊玉環是如何善解人意的,想說兩個小故事。

  一個故事是“猧兒亂棋局”。楊玉環養有一隻寵物狗,品種是康國猧兒,有人考證出其實就是哈巴狗。話說有天,玄宗和他的一個兄弟在下圍棋,楊玉環就抱著這隻哈巴狗在旁邊觀戰。這天玄宗誤走了幾招,眼看就要滿盤皆輸,坐在旁邊的楊玉環瞅著他臉色越來越不對勁了,當下心生一計,在小狗的屁股上捏了兩把,小狗吃疼,縱身跳進了棋盤,把棋局攪得一塌糊塗。

  這樣做正中玄宗下懷,他可以不動聲色地挽回面子了。楊玉環真是聰穎過人,還故意向玄宗兄弟二人道歉,說自己不留心破壞了他們的棋局。玄宗笑著擺手說,不要緊,再來一局就行了。夫妻二人都是演技派,就是苦了陪玄宗下棋的兄弟。

  這個橋段流傳得相當廣,不少閨中女子都學了楊玉環這一招。清朝時有個叫秋芙的女子,和夫君下棋時快要輸了,就趕緊丟擲了懷中抱著的小狗,成功攪亂了棋局。

  還有個故事是關於宮女謝阿蠻的。阿蠻是個會跳《凌波舞》的宮女,楊玉環很喜歡她。一次宮裡鬧著玩兒,推舉楊玉環為師父,姐姐妹妹還有安祿山、阿蠻等人都跟著她學琵琶,號為“琵琶弟子 ”。拜師可是要交學費的,弟子們都送了各種珍玩玉器給她當學費,楊玉環考慮到阿蠻家貧,就偷偷叫來她說:“你沒什麼可以送給師長的,讓我來給你想辦法。”她想的辦法就是讓侍女給了阿蠻一個紅粟玉臂支(其實就是紅玉手鐲),拜師的時候就拿這個糊弄一下,其實是賜給了她。

  後來楊玉環自盡後,玄宗召見阿蠻,她拿出這個紅玉手鐲給玄宗,說是妃子賜給她的。那一刻,他們兩個人一定都特別懷念當年那個巧笑嫣然的琵琶師父吧。

  對一個微不足道的宮女,都能夠如此貼心,可見楊玉環其實是個很善良的人。

  如果只有以上兩條撒嬌之術,足以成就一個有“專房之寵”的妃子,卻並不足以成就“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的.愛情佳話。

  楊玉環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她能夠平視帝王。玄宗創下了開元盛世的神話,在眾多嬪妃心中,那是神一樣的存在,可對於楊玉環來說,他不僅是帝王,更是她的夫君。很多時候,她不是向帝王邀寵,而只是向她的夫君撒嬌,類似於尋常夫妻一樣的撒嬌,才是最能打動帝王心的。

  玄宗是很享受這種尋常夫妻的情意的,她叫他“三郎”,他叫她“娘子”,七月七日長生殿前,兩人攜手共對銀河,許下了“願生生世世同為夫妻”的誓言。

  她甚至和其他妻子一樣,沒事就愛喝點小醋,和夫君拌拌嘴鬥鬥氣。有時做得過火了,難免會觸怒龍顏。根據史書記載,她曾經兩度被趕出過宮。原因不詳,一次說是妒悍過度,一次據說是偷吹了寧王的紫玉笛。

  善於撒嬌的女人總是善於把握住分寸,楊玉環就是這樣,她知道皇帝老公的界限在哪裡,該任性的時候任性,該婉轉的時候就婉轉。

  頭次出宮時,玄宗想她想得茶飯不思,太陽還沒下山,就下旨召她回宮了。

  第二次出宮時,她一看玄宗這邊沒動靜,連忙剪下一縷秀髮,託人帶給玄宗,以示請罪之意。玄宗見了,馬上召她入宮。

  對比起來,那位傳說中的梅妃就要固執得多。她被打入冷宮後,玄宗有天念起舊情,特意派人送給她一斛珍珠,她冷冷地寫詩謝絕說:“長門盡日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換了楊玉環,可能就會就坡下驢,重修舊好。當然話說回來,楊玉環這樣的女人,怎麼也不至於淪落到冷宮去吧。

  都說楊玉環紅顏禍國,可在我看來,她是個特別單純的女人,她不像武則天、韋后等人那樣權力慾爆棚,想要的只不過是和她的三郎做一對恩愛夫妻罷了。所謂的“媚惑後宮”,只不過是她出於一個女人愛撒嬌的本性而已。

  可是偌大的宮廷,卻容不下一個單純愛嬌的女人。因為宮廷原本就是一個不鼓勵真情的地方,帝王一旦動了真情,就容易情令智昏,顧不上國事了,這才是千古以來“紅顏禍國”的真相。

  楊玉環一生都善解人意,被迫自盡之前仍然對玄宗說:“你好好保重,我有負國恩,死亦無恨。”

  她死時年僅38歲,從那以後,沉香亭畔,牡丹依然笑春風,卻再也沒有那樣一朵解語花了。

  她的三郎,帶著對她的無限思念與歉疚,一個人獨活在世上。

  人物生平

  大事年表

  楊貴妃,趙王李福生母 。

  貞觀元年,楊氏被封為內宮正一品的“四妃”之一,但其封號不明,只知韋氏自貞觀元年到貞觀二十三年一直為貴妃。燕氏自貞觀元年至十七年為賢妃,貞觀十八年再封德妃。所以說楊氏的封號可能是“淑妃”或者“德妃”。

  貞觀八年,楊氏生唐太宗第十三子趙王李福。

  貞觀十三年,楊氏唯一的兒子李福受封為趙王,隨即便被唐太宗過繼給了隱太子李建成,所以從禮法上來說,李福不再是唐太宗之子,而是隱太子李建成之子。

  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駕崩,楊氏被唐高宗封為趙國太妃,隨兒子趙王李福遷居藩地。

  永徽六年正月一日,楊氏作為趙國太妃隨同唐高宗祭拜昭陵。

  卒年成迷

  根據《大唐故贈司空荊州大都督上柱國趙王墓誌銘》上記載的“王,楊貴妃之所生也”可知,趙王李福的生母楊氏封號最終是貴妃。縱觀整個貞觀年間,韋貴妃的封號自始至終都沒有變過,所以這位楊氏的貴妃徽號當為死後追贈,而能夠在死後被追贈為貴妃,可見楊氏生前就是四妃之一。

  同時根據史料及墓誌上的記載,楊貴妃應當死於永徽六年至咸亨元年之間,因為永徽六年正月一日,楊貴妃作為趙國太妃隨同唐高宗祭拜昭陵,而其子李福死於咸亨元年九月十三日時,墓誌上已經寫明其母“貴妃”這一追封的徽號,所以楊貴妃的卒年只能在永徽六年至咸亨元年之間的這段時間。

  根據昭陵陪葬名單,楊貴妃死後陪葬昭陵,但目前在昭陵墓區還未發現其墓葬。

  人物爭議

  與隋煬帝女楊妃是否為一人

  有部分觀點認為隋煬帝之女楊妃和楊貴妃是一人,此觀點極為少數。隋煬帝之女楊妃在新舊唐書中也被稱為楊妃,為唐太宗三子吳王李恪、六子蜀王李愔生母。

  鑑於同時期修史和宮中稱謂的慣例,《隋書》中的大劉良娣(早喪)和小劉良娣,兩唐書中高祖後宮的大楊嬪和小楊嬪、玄宗時的武惠妃與武賢儀(時稱小武妃)等,太宗后妃中兩位“楊妃”卻只以“楊妃”統稱之不加區分,未免粗糙而突兀。五代時,金石學興起,墓碑墓誌的拓本保留,為後世修史提供了補充資料,太宗後宮出現兩個“楊妃”或因國史有缺而金石彌補不全所致,但此說法需要更有力的證據。

  貴妃之位是否為追封待考

  太宗後宮“楊妃”之多,尤其是在趙王李福的墓誌出土之後,現有的史料記載直接導致“雙貴妃並存”的現象,與已知的後宮制度資料存在衝突;而如果是死後追封,則需要證明楊貴妃去世早於兒子李福,這樣在兒子的墓誌上才會寫上其母最後的封號。但李福的墓誌上沒有明確寫孝悌,故無法斷言楊貴妃早亡,且趙王福墓誌上明言“王,楊貴妃所生”,而非“贈貴妃楊氏”,且從《唐會要》之言可知,楊貴妃至少活到永徽六年(655年),且封趙國太妃並獲得高宗禮遇,所以有部分學者認為楊貴妃是死在李福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