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楊玉環> 日本人眼裡的楊貴妃形象

日本人眼裡的楊貴妃形象

日本人眼裡的楊貴妃形象

  因為一首長詩《長恨歌》,揚貴妃在日本家喻戶曉。那麼在日本人眼裡的楊貴妃形象是怎樣的呢?

  一、日本民間傳說中的楊貴妃

  楊貴妃是中國唐朝時代唐玄宗皇帝的妃子,天生麗質,被稱為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她的故事,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說的是楊貴妃由於她的傾國傾城之美貌,得到唐玄宗皇帝的專寵,皇帝終日沉湎於作樂玩耍不思朝政,以致引起“安史之亂”,唐朝也因此而由盛轉衰。在中國的史書記載中,安史之亂時,楊貴妃已在馬嵬驛館被縊死。

  唐朝時期中日兩國來往頻繁,這個時期也是日本在努力學習中國文化的時期,中國文化在日本有著壓倒性的影響,唐詩在日本大放異彩,唐朝詩人白居易的詩更是深受歡迎,是日本貴族爭想傳誦的作品,白居易根據玄宗皇帝與楊貴妃的故事而寫成的著名的長詩《長恨歌》在日本更是影響廣泛,也是由於這首《長恨歌》,楊貴妃同樣也是家喻戶曉的―個人物。

  楊貴妃死後,民間中有關楊貴妃的死有著各種各樣的傳說,最為有名的應該是緣於自居易的《長恨歌》裡的一句詩“昭陽殿裡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而認為楊貴妃當時並沒死於馬嵬驛,而是到了蓬萊仙島。

  這個蓬萊仙島到底是哪裡呢?在中國它通常被解讀成是個浪漫主義的描寫方式,指的是理想中的不老不死的仙境。但是在日本,蓬萊常被看作是日本本土。直至今日,在日本的民間和學術界仍有這樣一種看法:安史之亂時,在馬嵬驛被縊死的,乃是一個侍女,而楊貴妃則逃亡至日本,最後在日本死去。早在十九世紀二十年代,著名“紅學家”俞平泊先生在《長恨歌》和《長恨歌傳》的質疑等文章中也曾指出,楊貴妃可能並沒有死在馬嵬坡,而是去了日本定居。

  在日本的民間,關於楊貴妃在日本的傳說很多,主要有以下兩種說法:

  1、楊貴妃之鄉的傳說

  日本的山口縣長門市油谷町以“楊貴妃之鄉”而聞名,那裡有個叫做二尊院的寺院,院裡有尊楊貴妃像,院中留存著兩本古書,書中記載著―個有關楊貴妃漂流到日本的傳說:

  “相傳在日本的奈良朝,中國唐朝天寶15年(756年)7月的一天,有一隻空艫舟漂流到向津具半島海灣西側的唐渡口,舟上躺著一位絕色女子,在旁的仕女流著淚說:“這位是唐朝天子玄宗皇帝的愛妃楊貴妃,因為安祿山的反叛而被處死,但是侍衛隊隊長不忍心看到皇帝哀傷,而秘密地將她救下,並造了這隻空艫舟讓其逃生,故此漂流到此。”村裡人把奄奄一息的楊貴妃救下,殷勤地看護起來,不過,沒過多久,貴妃就沒了氣息。村裡人特意把她葬在能看得見大海的面西的久津的山丘上。這就是今天在二尊院內的相傳為楊貴妃墓的五輪塔。後來,人們相傳說“參拜楊貴妃墓願望就會達成”,來參拜的人很多。

  據傳,另一方面,玄宗皇帝因為難捨對楊貴妃的愛戀,終日悶悶不樂,悲傷不已,一天,皇帝做了個奇怪的夢,夢見楊貴妃對他說:“我已漂流到了日本,這裡的人對我很好,但是我因為身體已很虛弱,所以已不在人世。雖然與您天地相隔,但我相信終有一在能與您相逢。”

  根據夢中楊貴妃所言,玄宗皇帝命令白馬將軍陳安拿著秘藏的兩尊靈佛:阿彌陀佛和釋迦如來佛,另有一尊十三層高的大寶塔前往日本拜祭楊貴妃的亡靈。到達日本的陳安,各地探訪,卻沒能找到楊貴妃的漂流地,只好把佛像和塔寄存於京都的清涼寺,而回了國。

  不久,來清涼寺參拜佛像的人日漸增多。而此時,朝廷也探知楊貴妃的墓在長門久津的天請寺,於是命人把兩尊佛像移至天請寺。但是,可能是因為兩佛像很靈驗,所以清涼寺不願放手,而是懇請朝廷將它們留在清涼寺內。為難的朝廷只好命令有名的佛像雕刻工匠天照春日再造了兩尊一模一樣的佛像,分開兩寺各供兩尊。因為阿彌陀佛和釋迦如來佛都是(佛教的)正尊佛,這也是久津“二尊院”名稱的由來。”

  ――譯自:《畏朗市(舊・油谷町)の公式木一厶ぺ一ツ》

  2、名古屋熱田神宮熱田大明神的傳說

  (1)《溪嵐拾葉集》中的傳說

  《溪嵐拾葉集》是十四世紀日本的天台宗僧人光宗的著作,本書透過收錄與比睿山上天台宗有關的故事傳說等,並加入自己的思想以及其它學說整理而成,書中不僅包含有佛教教義,大量故事傳說,還有和歌等,堪稱是中世思想、文學、歷史的一大資料庫,也被稱為是天台宗的百科全書。書中收錄有日本名古屋熱田神社的傳說,對於楊貴妃的傳說,書中有這樣的記錄:

  “唐朝玄宗皇帝和楊貴妃一起到達蓬萊宮。那蓬萊宮就是我國現今的熱田大明神。蓬萊宮就是熱田神社。楊貴妃就是熱田大明神。”

  (原文:“唐の玄宗皇帝、貴妃とともセ蓬萊宮セ至ち。その蓬萊宮は我ガ國の今の熟田明神是なり”蓬萊宮は熟田の社ニぉなり。貴妃は熱田明神ニぉなり”)

  (2)《神社紀行・熱田神宮》中的傳說

  在日本“日本學習研究社”出版的《神社紀行一熱田神官》一書中,有這樣關於名古屋熱田神宮熱田大神的神話傳說:

  “在中國的唐朝時代,當時的玄宗皇帝想要攻打大和國(現日本),得知此事而憂慮的日本最高天神天照大神便秘令熱田大神前往唐朝,化身為絕世美人楊貴妃,成為寵妃,用她的美貌迷惑了玄宗皇帝,最終令玄宗皇帝不思朝政,放棄了攻打大和國,而達到目的救了大和國的熱田大神,在楊貴妃肉身在馬嵬坡被處死的時候,靈魂則飛回了熱田。”

  (3)《曾我物語》中關於玄宗皇帝和楊貴妃的傳說

  《曾我物證語》是根據日本鎌倉時代發生的曾我兄弟復仇的故事而寫成的歷史小說,完成於日本南北朝時代,是日本有名的三大復仇故事之一,深受民眾喜愛。在這部小說的卷二的部分,出現“玄宗皇帝之事”這樣的一部分插話內容:

  “玄宗皇帝自楊貴妃死後,思念不已,命方士尋找楊貴妃的靈魂所在。方士透過法術探知在蓬萊宮中有個楊太真,遂上前叩問,等玉妃出來,一看那就是楊貴妃。玉妃把一支髮簪讓方士帶給皇帝,方士認為不足為據,玉妃便說:“天寶十四年七月七日曾與帝同誓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方士遂回奏皇帝,而玉妃則坐上飛車,直落至我朝(指日本國)的尾張國,現身為八明神。(原來)那楊貴妃就是熱田明神。蓬萊宮就是這裡(熱田神宮)。”

  在日本,還有很多與楊貴妃有關的一些傳說散落於各個地方,可見楊貴妃在日本不僅是家喻戶曉,更是得到人們的普遍喜愛和尊崇。

  二、日本文學作品中的楊貴妃

  除了在民間中廣泛流傳的有關楊貴妃的傳說之外,在日本的文學作品中提到或以楊貴妃為題材的故事也是多不勝數,象《今昔物語》、《平家物語》、《十訓抄》、《唐物語》等日本文學史上出名的作品中,都提到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故事,其

  中給日本人精神生活影響最大的是小說《源氏物語》和能劇《楊貴妃》。

  1、《源氏物語》

  《源氏物語》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學名著,是日本女作家紫式部的畏篇小,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小說,代表東亞(尤其指日本)古典文學的高峰,對於日本文學的發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一般認為,日本的《源氏物語》是根據中國唐朝詩人自居易的長詩《長恨歌》而寫成,或者說是受《長恨歌》巨大影響而寫成的,書中多處引用《長恨歌》中有關唐玄宗皇帝和楊貴妃的愛情的故事。

  例如在《桐壺》卷中,寫到被皇帝專寵的更農時有如下這樣的描寫:

  “背地裡議論說:唐朝就有因為專寵楊家女而釀成大亂的事。甚至(有人)說:現在這個女人就是天下的禍害。也許有那麼一天,馬嵬坡(的悲劇)會重現也不一定。”

  又例如,寫到桐壺更衣死後,對(桐壺)帝的悲傷,也有這樣的描寫:

  “最近(桐壺)帝常常在看亭子院所畫的,伊勢及貫之等詩人題了詩的,以玄宗皇帝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為題材的白樂天的《長恨歌》畫卷,此外,就是閱讀那些日本文學上的或是中國的與戀人分別的悲傷故事。”

  還有對更衣的容貌描寫:

  “畫卷上的楊貴妃,不管是出自多麼有名的畫匠,其在畫裡的樣子也是有所侷限,表現不出其絕色的容貌。太液池的蓮花也好,未央宮的柳影也好也許與她相似,唐朝服裝也許華麗不凡,但是更衣的柔美嬌豔與這些相比,則是無論什麼樣的花色什麼樣的鳥聲也好都無法比擬的世上最好的(人)。兩人常常用‘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這樣的詩句來發誓要永遠相愛,但是命運卻讓兩人提早生離死別。”

  在《源氏物語》這部小說裡,作者把受到桐壺皇帝專寵的更衣比作楊貴妃,更衣所生的兒子源氏則愛上了酷似其母親更衣的自己的後母藤壺,做出不倫之事,源氏後來又愛上與藤壺相似的養女紫姬。由於受到自居易《長恨歌》的影響,作品中著重描寫的更衣、藤壺及紫姬她們都有著楊貴妃般的美貌,但是比起中國人所熟悉的楊貴妃多了多情、溫順和忍耐的性格,成了作者以及許多日本人心目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2、能劇《楊貴妃》

  日本能劇作家金春禪竹的作品《楊貴妃》講的是楊貴妃死後的事情,唐玄宗皇帝無法斷絕對因為捲入安祿山之亂而被處死了的楊貴妃的思念,遂命方士探尋楊貴妃的靈魂所在。方士在仙界的蓬萊官見到楊貴妃。楊貴妃流著眼淚,帶著愛戀講起7月7日七夕節時與帝的誓言:“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更跳起帝喜愛的舞曲“霓裳羽衣”,哀傷地目送著方士回到帝的身邊,而自己則獨自一人留在了寂寞的仙界。

  “唐玄宗無法忘卻被處死的楊貴妃,遂讓懂仙術的方士四處探尋楊貴妃的靈魂所在。終於方士發現了在太真殿上正在追思往昔的楊貴妃,為了要向皇帝稟報,方士求貴妃給樣信物作為見了面的證據。楊貴妃於是把插在頭上的玉簪遞給方士,跳起舞蹈,說出和玄宗帝的歡樂回憶中的秘密(注:指七月七日在長生殿上與玄宗帝相約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誓言),然後,悽楚地目送著要回到帝身邊的方士。”

  能劇《楊貴妃》透過日本人非常喜歡的能劇舞臺,表演出極盡的幽玄之美,深深地感動了千千萬萬的日本人,楊貴妃的絕世之美,她與玄宗皇帝的悽美愛情故事也深深地烙在日本人的心中。

  三、日本人心目中的楊貴妃形象

  在中國人的眼裡,楊貴妃雖然是個絕色美人,也有著不凡的音樂舞蹈才能,但是因為她與唐朝的衰落緊緊相連,所以中國人眼裡的楊貴妃更多的是代表著傾國的紅顏禍水,更多的是承擔著世人的罵名。然而在日本人的眼裡,不管是在傳說中還是在日本的文學史上,楊貴妃永遠是值得哀憐的有著悽美愛情的美女,她與政治是分開的,她是完美的,她代表著美麗與高貴,代表著日本人心裡所向往的輝煌的大唐。

  1、她是美的化身、美人的代名詞、完美女性的代表

  在日本,楊貴妃被喻為世界上的三大美女之一(另外兩個是埃及豔后和日本的小野小町),她作為美人的代名詞,屢屢在文學作品中被提及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在上述的《源氏物語》這部偉大的作品。如上所述,《源氏物語》是日本平安時代的女作家紫式部根據中國唐朝詩人白居易的長詩《長恨歌》而寫成,或者說是受《長恨歌》巨大影響而寫成的,作者紫式部本身酷愛和熟讀漢文學,對白居易更是喜愛有加,因此在《源氏物語》一書中多處引用《長恨歌》中有關唐玄宗皇帝和楊貴妃的愛情的故事,可以說整部書都籠罩在《長恨歌》的濃濃影響中。例如描寫更衣的容貌時。作者這樣寫著:

  “畫卷上的楊貴妃,不管是出自多麼有名的畫匠,其在畫裡的樣子也是有所侷限,表現不出其絕色的容貌。太液池的蓮花也好,未央宮的柳影也好也許與她相似,唐朝服裝也許華麗不凡,但是更衣的柔美嬌豔與這些相比,則是無論什麼樣的花色什麼樣的鳥聲也好都無法比擬的世上最好的。”(譯自《日本文學全集2、3》之《源氏物語》,河出書房,與謝野晶子譯本)

  除了《源氏物語》外,還有很多作品在提到美貌女子時都以楊貴妃或是《長恨歌》中的詩句進行比喻,例如在日本的軍記小說《太平記》的第15卷中對基久的女兒的容貌也有這樣的描寫:

  “有著楊貴妃從太真院出來時那樣的春天般的嫵媚”

  此外,在同樣是軍記小說的《平家物語》中,對建禮門院的容貌也有這樣的描述:

  “桃李般芬芳,芙蓉般美麗”。

  著名的隨筆散文集《枕草子》的作者清少納言在《枕草子》中這句這樣的話:

  “梨花之美在中國也被人盛讚”,

  這也被看作是清少納言因在《長恨歌》中讀到這句詩“梨花一枝春帶雨”而說的話。

  2、她是愛情悲劇的女主角、是物哀的物件、幽玄美的極致

  無論多麼絕色的美人,如果在她身上沒有發生一些令人感慨的故事或者是一些讓人感覺神秘的傳說,歷史不會記住她。在日本,楊貴妃為人們所喜愛,被人們所津津樂道,更因為她那段傾國的愛情。而這一切要歸功於唐朝偉大的詩人白居易以及他那首《長恨歌》。

  在日本的`平安時代,日本文學受到了唐詩的巨大影響,在日本影響最大的詩人,不是李白,也不是杜甫,而是白居易,他的《長恨歌》最為有名。《長恨歌》在當時的日本,幾乎家喻戶曉。在這部長詩中,作者以精煉的語言,優美的形象,敘事和抒情結合的手法,敘述了唐玄宗、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的愛情悲劇,全詩寫得宛轉動人,纏綿悱側。在白居易的筆下,唐玄宗和楊貴妃雖然世間實有其人,但其愛情故事被藝術加工化,大大超脫了它的歷史原型,賦予了更美好更理想化的內涵,成了一出被美化、被拔高了的愛情悲劇,成了對人間真愛的頌歌,成為傳頌愛情的千古絕唱。《長恨歌》裡那句表示忠貞愛情的千古絕句:“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在日本也被傳誦至今。

  楊貴妃正是這出愛情悲劇中的女主角,她有著絕世的美色,有著出眾的舞蹈才能,更有著與玄宗皇帝的甜美愛情,但是這朵愛情之花不能天長地久,不能有美滿的結局,在它還在

  盛放的時候就被無情地吹落飄零了。就像櫻花一樣,花開時燦爛美豔,卻好景不長,讓人有無盡的惆悵和哀嘆,這些正是日本人古來的審美情調。楊貴妃的經歷正和日本人這種喜愛物哀的審美情調相吻合,她自然也就成了日本人眼裡有著悽美愛情的令人哀憐同情的美人,更是一個有著崇高的藝術美的物哀物件。

  有人說,紫式部的《源氏物語》就是把《長恨歌》中的故事巧妙地移植到日本平安朝的宮廷生活中而寫就的小說。如上所述,《源氏物語》中大量地引用了自居易的詩句及《長恨歌》中的情節,尤其是桐壺帝與更衣的戀愛故事。

  在日本,《長恨歌》還作為二次三次甚至四次再創作的素材,多次被改編為戲劇等,著名的能劇作家金春禪竹的作品《楊貴妃》,便是最突出的一個例子。如上所述,能劇《楊貴妃》講的是楊貴妃死後,玄宗皇帝派方士尋找楊貴妃靈魂的故事。

  在能劇《楊貴妃》中,已離開現世的裝扮豔麗的楊貴妃在朦朧的透著神秘的仙境蓬萊宮中,以通靈似的方式與來自現世的唐皇帝的使者見面,述說與皇帝的舊情,接過使者帶上的信物,緩緩地跳起曾經與皇帝一起作的霓裳羽衣舞,眼裡飽含淚水,目送著使者的離去,自己則寂寞地獨自留存空蕩的仙界。

  “唐玄宗皇帝無法割捨對因捲入安祿山之亂而被處死的楊貴妃的思念,命方士尋找楊貴妃的靈魂之處。方士最終在位於仙界的蓬萊宮中見到楊貴妃。楊貴妃流著愛戀的淚水,說出曾與皇帝許下的‘比翼連理’的誓言。楊貴妃更跳起與皇帝相親時的舞蹈,然後目送著要回到皇帝身旁的方士離去。自己孤獨地留在仙界。”

  這種帶著神秘的朦朧的又寂寞悽清的舞臺表現,便是幽玄的境界,是日本藝術中最重要的審美觀念之一,它所體現的朦朧嬌豔的美的情調,最能打動日本人的心。看過能劇《楊貴妃》的人,都會為這種幽玄之美而深深打動。

  物哀與幽玄是日本藝術審美情趣中的兩個核心觀念,楊貴妃這個人物,因為一部愛隋長詩《長恨歌》和一部能劇《楊貴妃》,完全符合日本人的這種審美觀,她已遠離中國本土上的政治因素,而作為一個文學上的藝術上的正面人物,達到審美的最高點,在日本人心中有著極高的藝術美,深受日本人的喜愛。

  3、她是大唐盛世的代表、是高貴的象徵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大唐,是當時亞洲勢力最大最先進的國家,受到亞洲各國的嚮往和膜拜,當時的日本為了學習唐朝的各種制度和文化,先後派出10多次的遣唐使到中國來,這些遣唐使們幾乎把在唐朝能學到的所有東西都帶回了日本,唐物在日本遍地開花,唐文化成為當時日本的文化主流,貴族們言必稱唐物談唐詩。正是在唐文化的啟蒙下,產生了日後的富日本特色的日本文化,這個意義來講,中國的唐文化就是日本文化的開端,是日本人精神家園的最源頭。大唐受到千千萬萬日本人的景仰,它代表著繁榮盛世。在這個盛世大唐的最高階就是大唐的皇帝,按照日本人忠君高於一切的思想,皇帝的妃子自然也和位高至尊的皇帝一樣,地位高貴,受到萬眾尊敬。尤其於,在楊貴妃死後,唐朝由盛轉衰,不久,日本也停止了派遣遣唐使,中日兩國由於戰亂文化交流一度中斷,於是在日本人眼裡,楊貴妃成了輝煌大唐的代表。一提到楊貴妃,便會想到大唐皇帝,想到大唐盛世。

  可見,儘管在日本有著很多與楊貴妃有關的傳說,和中國人把楊貴妃與政治與盛唐衰落聯絡在一起的觀念不同。日本人是因為一部愛隋長詩《長恨歌》而知道楊貴妃,受到這部極為抒情的愛情長詩影響,在日本人的眼裡,楊貴妃與政治無關,她只是個有舞蹈才能的絕色美女,她的甜美愛情卻是淒涼的結局,是個愛情悲劇裡的讓人哀憐的主角,不管是在傳說中還是在日本的文學史上,楊貴妃永遠是值得哀憐的有著悽美愛情的美女,她與政治是分開的,她是完美的,她代表著美麗與高貴,代表著日本人心裡所向往的輝煌的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