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湖上初晴後雨反思
一、教育機智不夠,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環節
1、這首詩屬於比較難讀的詩,所以在預設時,我分配了比較多的時間來進行多種形式、分層次的讀,以達到讀好的目的。可是,沒想到學生早就會背了(他們已經完成了古詩70首的背誦了),這時,我有點蒙了,沒能及時調整方案,比如:“那你們能讀好嗎?”把學生的學生從讀正確轉移到讀好上來,也許會課題推進會更好。
2、在初步感知這首詩的意思時,我選擇了小組學習,但因為對學情瞭解不清楚,所以孩子們小組學習很茫然時,我為了能按時間安排推進,沒能及時地進行小組學習的規範和指導,導致小組學習無效。如果下次再遇到這種情況,我想我會從學生出發,及時調整方案,先解決他們遇到的障礙。
二、策略的選擇不夠巧妙
1、對於這首詩中前兩句的寫景,學生只是知道西湖很美,晴天和雨天的不同美,可是如何使這種美麗與學生的.生活體驗連結,讓他們在自己的經驗裡去感受,去想象西湖的美麗,我沒有落實到位,雖然我也運用了圖片對西湖的不同季節、不同時段的美景進行了直觀的感知,可是,總覺得西湖的美沒有根植在學生的心裡。
2、讀的策略沒有落實,在預設中希望能透過不同方式,不同層次的讀,以達到迴環反覆的誦讀,螺旋式上升的方式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西湖的美,然後再透過感悟把這種美誦讀出來,可是,目的沒有達到。
三、難點的突破還算有成效
這首詩中“欲把西湖比西子”這一千古一喻,很傳神地寫出了西湖的神韻之美,如何能把這種神韻之美傳遞給學生,而不僅僅是形象的表層的美呢?在策略的選擇上,我選擇了用語言描述、事例點選的方式,讓學生感知西子的沉魚之美,再用對比鑑賞的方法,與白居易筆下的“畫圖”,周起渭筆下的“明月”進行比較,讓學生明白蘇軾的千古一喻的妙處所在,明白西湖的美在神韻而非只是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