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易經> 易經與人生智慧

易經與人生智慧

易經與人生智慧

  《易經》不僅僅是一本佔噬用書,而且還是一本哲學名著。是蘊涵著樸素深刻的自然法則、和諧和辯證思想的哲學是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把握自然執行的規律,把人與自然看做是一個互相感應的有機整體,即“天人合一”。下面跟小編一起來看一下易經與人生智慧的聯絡吧,歡迎閱讀。

  易經與人生智慧

  《周易》作為一部古代占筮之書,古人創造它是為預知社會人事的吉凶禍福變化,但它透過兩個最基本的符號“一一”(陰)“一”(陽)以及看似離奇的卦辭、爻辭,從哲學層次上深刻地剖析世界、解釋世界,揭示世界的創造與宇宙的組構變化規律。《周易》經文記有許多殷周曆史故事,傳文多反映儒家政治、哲學、倫理思想。它以八卦形式推測自然界和社會變化現象,富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體現了東方智慧與哲學思想的光輝。它物件、辭、言、意、神、妙、文、變的闡述,對動靜、開合、聚散、盈虛、剛柔等對立因素的把握,對後世的哲學、美學及藝術創造都有很大影響。《周易》不僅被用於占筮以預測未來,而且被廣泛地運用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成為人們道德修養的指南。

  《易經》還同時包含著許多的做人智慧以及處世的智慧。我們透過研讀易經,學習更多為人處世的道理,可以讓我們在這個世界生活的更好。

  《易經》不但是我國最古老的經典,而且是自古以來,就被推崇備至,尊為“群經之首”。 《周易》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通萬物之情;就天人之際,探索宇宙、人生必變、所變、不變的大原理;通古今之變,闡明人生知變、應變、適變的大法則,以人為類行為的規範。這一天理即人道的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稱作“天人之學”,為我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一切學術思想的根源。

  《易經》的做人智慧。《易經》強調變化,給人指方向,指道路,但道路、方向本身不是成功,一切都在時空中,路還是得靠自己走,走快走慢,和誰一起走,怎麼走,況且路也有岔道,取捨即有吉凶成敗,易不能告訴人所有,全在自己把握。

  所以,應當這樣說,陰陽交錯變化,數字錯綜複雜,正如世事如棋,人心似海,這就是變化。知道變化,便可讀易經,便可用易經,也便知人事,亦可於此世界,安身立命。

  天地鬼神都說謙遜好

  原文:有大著不可以衣,故受之以《謙》。

  譯文:《序掛》的說法更加單刀直截:“有大著不可以衣,故受之以《謙》。”—“天”有大而虧其盈,益其謙;“地”有大而變其盈,流其謙;“鬼神”有大而害其盈,福其謙;人類有大而惡其盈,好其謙。君子有大,天下安危繫於一身,所以他理應把天、地、鬼神浩然之謙統統都包括在自身裡,以期吉祥利達。

  活學活用:作為一種政治投資,既然“謙”道能夠給人們贏得這麼大的回報,那就不妨“牽著鬍子過河”—先謙虛(牽須)一把再說!

  人的第一大美德,就是第一大本事。翻遍《易經》六十四卦,如果說一點瑕疵也沒有的,只有謙掛。即使是乾、坤兩大卦,都是有他不好的地方,唯有謙虛和謙遜連鬼都喜歡。《易經》說,謙遜,通行無阻。因為天的法則,是陽氣下降,救濟萬物,而且光明,普照天下;地的法則,是陰氣上升,使陰陽溝通,所以亨通。

  天的法則,使滿盈虧損,使謙虛增益;地的法則,改變滿盈,使其流入謙卑;鬼神的法則,加害滿盈,降幅謙卑;人的法則,厭惡滿盈,喜好謙卑。這些,並非杜撰。它的原文是“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

  如果你是一座山,你不畏懼,不怕一切。好!風來吹你,雨來淋你,終有一天,要把你損為平地。

  如果你是一座山,你把山隱藏起來,說你是平地,甚至是窪地,這樣,風會刮來許多 塵土,雨會流來許多泥沙,終有一天,你要出人頭地。

  謙遜,是最大的本事。

  有偉大成就的人,不可自滿,必須謙虛;想成就偉業的.人,必須謙虛,不可自滿。

  古人有一句名言:“卑讓,德之甚。”所謂卑讓是壓低自己的地位去屈就對方,這就是“處世”的根本。劉備本身所具備的德就是這種卑讓的態度,其中又可分為兩個方面,即謙虛和信賴。

  《三國演義》中,曹操為什麼將能力遠不如自己的劉備視為最強的對手呢?根本原因在於劉備擁有一種足以彌補跟人能力不足的秘密武器。這種武器不是別的,是用人,如果把“善於”作為一種“德”,那麼,劉備便是靠這僅有的一德而顯其賢能。

  事業成功需要好人緣。人緣哪裡來?安定的環境,和諧的人際關係哪裡來?應該說,全都從謙虛中來。《易經》的謙卦裡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對於謙虛,連鬼神都喜歡,何況人呢?”謙虛是成功的聚寶盆。

  謙虛,或者說謙讓,還是認識最銳利的武器。

  善惡到頭終有報

  原文: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譯文:“餘慶”、“餘殃”的“餘”字,餘是剩下來的,餘是有變化的,並不是一定本身就報,這是中國人對因果報應的定理,中國文化一切都建立在這因果報應上。

  活學活用:佛教的精神是無我利他,利於眾生的一種精神。佛教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前世有善因,今生有善果;前世有惡因,今生有惡果。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句古老的箴言,仔細品味,的確能咀嚼出於今人生活實踐有益的營養。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表達了善良人們的強烈心理期待。拉法格在《思想的起源》一書中向人們描述了原始人對善惡有報的深切渴望。其實,文明人有何嘗不是如此?正義的理念無論怎樣千變萬化,報復的公正,即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始終是正義一成不變的內涵之一,文明人類早已把善惡有報嵌入正義的深層結構之中。也許正是對善惡有報的渴望,才有對善無善報,惡無惡報的一些現象的控訴,及古代社會對清官的期盼與嚮往和宗教對來世報應的虛設。因此,順乎民心,自然包括儘可能地滿足老百姓善惡有報的願望。

  善惡有報是健康社會的重要標誌。他意味著社會的正義,一個好人沒有好報,壞人受不到社會懲罰的社會,無論如何與公平正義相去甚遠。它意味著社會的效率,社會發展各項事業的繁榮,從根本上仰賴人的積極性的充分調動,而要調動人的積極性,就必須對有益於社會的行為給予獎賞,對危害社會的行為給予懲罰;他意味著社會秩序,因為社會秩序的諸多要素,諸如人心的順暢,社會凝聚力的形成,良好社會風氣的營造,害群之馬的剷除均與善惡有報有著因果關聯。

  善惡有報也是社會道德建設的途徑之一。經驗表明,社會賞罰與人的行為之間存在因果關係,以善惡有報為基準的社會賞罰機制無疑是美德賴以生長的肥壤沃土。

  徜使人們的善行得不到應有的獎賞,甚至不得不付出高昂的代價,比如見義勇為不但流血還要流淚,誠實經商並未因其誠實而在市場競爭中佔得先機,反倒被人譏為傻子,那麼,還能有多少人經受得起如此嚴峻的考驗而義無反顧?同理,如果惡行受不到應有的懲罰,甚至還會得到獎賞,其後果必然是造成擋不住的誘惑,使作惡者更加有恃無恐,使原本善良的人受到侵蝕。

  易經經典名言

  1、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

  2、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埋,其道光明。

  3、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4、君子以儉德避難,不可榮以祿。

  5、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6、鞏用黃牛,不可以有為也。

  7、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

  8、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

  9、君子道長。小人道消。

  10、慢藏誨盜,冶容誨淫。

  11、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坤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12、終日乾乾,與時偕行。

  13、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14、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15、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16、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17、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18、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訊息,而況於人乎?

  19、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20、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

  21、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

  22、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23、當位以節,中正以通。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

  24、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

  25、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

  26、知至至之,可與言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

  27、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28、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29、上下無常,非為邪也。進退無恆,非離群也。

  30、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31、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32、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33、君子以懲忿窒欲。可損之善,莫善忿欲也。

  34、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35、夫妻反目,不能正室。

  36、不恆其德,或承之羞。

  37、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

  38、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39、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40、行之謹。閒邪存其誠,善事而不伐,德博而化。

  41、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

  42、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

  43、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

  44、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45、閒有家,悔亡。

  46、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

  47、坤厚載物,德合無疆。

  48、其行次且,位不當也。聞言不信,聰不明也。

  49、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

  50、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51、夫妻反目,不能正室也。

  52、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

  53、危者使平,易者使傾。

  54、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避難,不可榮以祿。

  55、師出以律,失律兇也。

  56、損上益下,民說無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57、天道虧盈益謙,地道變盈流謙,鬼神害盈福謙,人道惡盈好謙。

  58、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59、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60、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

  61、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62、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

  63、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

  64、飲酒濡首,亦不知節矣。

  65、不恆其德,或承之羞,貞吝。

  66、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亂邦也。

  67、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

  68、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

  69、眇能視,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與行也。

  70、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

  71、君子好遁,小人否也。

  72、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

  73、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

  74、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75、君子以儉德闢難,不可榮以祿。

  76、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

  77、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

  78、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

  79、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

  80、見機而作,不俟終日。

  81、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82、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83、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84、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合義,貞固足以幹事。

  85、庸言之行,庸行之謹,閒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

  86、虎視眈眈,其欲逐逐,無咎。

  87、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獄。

  88、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89、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90、說以先民,民忘其勞;說以犯難,民忘其死:說之大,民勸矣哉。

  91、不遠復,無祗悔,元吉。

  92、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

  93、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

  94、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95、勞謙,君子有終。

  96、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

  97、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

  98、無妄之藥,不可試也。

  99、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

  100、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周易是哪個朝代的易經

  《周易》即《易經》,《三易》之一(另有觀點:認為易經即三易,而非周易),是傳統經典之一,相傳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1] 。《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周易》沒有提出陰陽與太極等概念,講陰陽與太極的是被道家與陰陽家所影響的《易傳》。《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相傳為孔子所撰。[2]

  春秋時期,官學開始逐漸演變為民間私學。易學前後相因,遞變發展,百家之學興,易學乃隨之發生分化。自孔子贊易以後,《周易》被儒門奉為儒門聖典,六經之首。儒門之外,有兩支易學與儒門易並列發展:一為舊勢力仍存在的筮術易;另一為老子的道家易,易學開始分為三支。[3]

  《四庫全書總目》將易學歷史的源流變遷,分為“兩派六宗”。兩派,就是象數學派和義理學派;六宗,一為占卜宗,二為禨祥宗,三為造化宗,四為老莊宗,五為儒理宗,六為史事宗。

  《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2]

  《易經》為群經之首,設教之書。

  成書背景

  中國早期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科學不發達,先民們對於自然現象、社會現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現象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因而產生了對神的崇拜,認為在事物背後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神的存在,支配著世間一切。當人們屢遭天災人禍,就萌發出借助神意預知突如其來的橫禍和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後果的慾望,以達到趨利避害。在長期的實踐中發明了種種溝通人神的預測方法,其中最能體現神意的《周易》就是在這種條件下產生的。[5]

  成書時間

  成於西周

  顧頡剛關於《周易》卦爻辭製作年代的考證結論,認為周初作。李學勤也認為顧頡剛此文“推定經文卦爻辭‘著作年代當在西周初葉’”,“為學者所遵信,可以說基本確定了《周易》卦爻辭年代的範圍,是極有貢獻的”。[6]

  成於戰國

  大多學者認為《易傳》成書於戰國。易傳的成書問題,自歐陽修《易童子問》與蘇軾之後,數百年來已經罕有人再信是孔子所做了,錢穆、顧頡剛、馮友蘭、郭沫若、李鏡池等等海內外的學者名家均斷定司馬遷《史記》的說法不足信。其稱易傳為孔子所做,若非司馬遷之誤,就必是漢儒劉歆所偽竄。根據《易傳》的內容來看,應是在孟子、荀子的性命天道之學出現以後的作品,有明顯的黃老道家與陰陽家色彩。[7]

  成於西漢

  顧頡剛根據箕子和康侯兩條卦爻辭,指出《周易》卦爻辭為文王所作的傳統說法不可信[8] 。顧頡剛繼《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之後作《論易繫辭傳中觀象制器的故事》,是對其所說《周易》卦爻辭所無的觀象制器故事的專門考論,意在證明《繫辭傳》觀象制器章講到古史帝系人物的話是西漢後期人的說法。[9]

  關於《繫辭傳》與《世本》的關係,胡適指出,“《世本》所據傳說,必有一部分是很古的,但《世本》是很晚的書,《繫辭》不會在其後”[10] ,“《世本》不採《繫辭》,也許是因為《繫辭》所說製作器物太略了,不夠過癮。《繫辭》那一章所說,只重在制器尚象,並不重在假造古帝王之名。若其時已有蒼頡沮誦作書契之傳說,又何必不引用而僅泛稱‘後世聖人’呢?[11] ”郭店戰國簡本《老子》的面世,證明胡適對顧頡剛的批評是正確的。

  周易作者

  《漢書·藝文志》在描述《周易》的成書過程時,稱“人更三聖,世歷三古”。三聖,即伏羲,文王和孔子。

  否定孔子作《易經》的大學問家很多,如歐陽修、龔自珍。當代學者錢玄同精心考據後認為“孔丘無刪或製作‘六經’之事。”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斷言:“誰為作者殊難確指,歸功一聖亦憑臆之說”。清儒家學者幾乎一邊倒認為“孔子以前不得有經”,康有為則認為:“凡‘六經’皆孔子所作”。

  根據現代學界研究,一般認為,《周易》(64卦及卦爻辭)為周初周人所作,重卦出自文王之手,卦爻辭為周公所作。[12]

  名稱由來

  《周易》又稱《易經》,分為經部和傳部,經部之原名就為《周易》,是對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義的揭示和相應吉凶的判斷,而傳部含《文言》、《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繫辭傳》上下、《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共七種十篇,稱之為“十翼”,是孔門弟子對《周易》經文的註解和對筮佔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論述。[5]

  “周易”一詞的解釋,眾說紛紜,但歸納起來主要有二種:一種認為《周易》是周代占筮之書;一種認為《周易》是講變化的書,英文中The Book of Changes的譯文就是取此義。

  春秋時,就有《周易》提法,在《春秋左傳》這部史書當中,多次提到“周易”,但從當時人們運用的《周易》看,只包括六十四卦的卦畫(符號)卦爻辭。

  戰國時,以解釋《周易》為宗旨的《易傳》成書。《周易》和《易傳》並稱為《易》,如《莊子》所謂“易以道陰陽”、《荀子》所謂“善為易者不佔”之“易”包含了《易傳》。

  西漢以降,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制,採納了董仲舒“獨尊儒術”的建議,效仿先秦與漢景帝把道家黃帝與老子的著作稱經的做法,也把孔子儒家的著作稱為“經”。《周易》和《易傳》被稱為《易經》,或直接稱為《易》。自此以後,《周易》、《易經》、《易》混合使用,有稱《周易》,有稱《易經》,有稱《易》,其實含義一致,均指六十四卦及《易傳》,一直沿用到今天,仍然沒有嚴格區分。有的學者為了區分《周易》經傳之不同,稱六十四卦及卦爻辭為《周易古經》,稱註釋《周易古經》的十篇著作(易傳)為《周易大傳》。[5]

  “周”之涵義

  具體地說,“周”字,有二義:

  ①:指周普、普遍,即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東漢鄭玄《易論》,認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無所不備,週而復始。[13]

  ②:指代號,即周朝,古代常稱周朝的書為周書,如《周禮》、《周語》等。唐代孔穎達《周易正義》認為“周”是指岐陽地名,是周朝的代稱。也有人認為《易經》流行於周朝故稱《周易》,亦有人依據《史記》的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認同《易經》因周文王得名。[13]

  “易”之涵義

  ①易由蜥蜴而得名,為一象形字,此說出自許慎《說文解字》;而蜥蜴能夠變色,俗稱“變色龍”,所以“易”的變易義,為蜥蜴的引申義。[14]

  ②理解西周之“易”,理當以西周禮樂制度的變革為條件。

  ③日月為易,象徵陰陽。從文字學看,“易”字的構成是“日”、“月”。“易”上為“日”。

  ④日出為易。“幹”的本義。

  ⑤易是占卜之名。

  ⑥變易、變化的意思,指天下萬物是常變的,故此《周易》是教導人面對變易的書。

  ⑦交易,亦即陰消陽長、陽長陰消的相互變化。如一般太極圖所示。有說“易”的甲骨文為象徵將一器皿水(或酒)倒入另一器皿之中,以示變換、交易。

  ⑧易’即是“道”,恆常的真理,即使事物隨著時空變幻,恆常的道不變。《繫辭傳》:“生生之謂易”。

  ⑨指古代卜筮之書的代名詞。《周禮》“太卜”的記載中,有《連山》、《歸藏》、《周易》三部筮書稱為“三易”,故易是筮書專有名詞。[15]

  東漢鄭玄的著作《易論》認為“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這句話總括了易的三種意思:“簡易”、“變易”和“恆常不變”。即是說宇宙的事物存在狀能的是:

  1.順乎自然的,表現出易和簡兩種性質;

  2.時時在變易之中;

  3.又保持一種恆常。

  日月的執行表現出一種非人為的自然,這是簡易;其位置、形狀卻又時時變化,這是變易;然而總是東方出、西方落這是“不易”。